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1-2022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过关检测试卷C卷 附解析

2021-2022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过关检测试卷C卷 附解析

来源:爱go旅游网
省(市区) 姓名 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 A.主体性

2021-2022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过关检 测试卷C卷 附解析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B.个别差异性 C.阶段性 D.不平衡性

5、在思维训练课中,老师让大家列举纽扣的用途,小丽只想到了纽扣可以钉在衣服前面用来扣衣服,却想不到纽扣可以制作成装饰品,点缀衣服等其他用途。这种现象属于( )。 A 功能迁移 B 功能固定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教师不能满足“授之以鱼”,更要做到“授人以渔”。这强调教学应重视( )。 A.传授知识 B.发展能力 C.培养个性 D.形成品德 2、通过对狗等动物的训练研究,提出条件反射学说的著名学者是( )。 A.桑戴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巴甫洛夫 3、学生的兴趣、好恶、意志以及其他个性品质等因素实际上是指( )。 A.智力因素 B.非智力因素 C.理性因素 D.感知因素 4、小学阶段的教学多使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增加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 )特点。 C 功能转换 D 功能变通

6、班主任接手一个新班后,针对该班纪律散漫学风懈怠的情况,首先运用板报墙壁等媒介做好宣传,建立良好的班风,同时以真诚的爱感化学生,促使学生积极进取。一个学期下来,该班班风学风焕然一新。运用的主要德育方法是( )。 A.个人修养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践锻炼法 D.情感陶冶法

7、教师或其他人与学习者共同完成学习活动,为学习者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无法完成的任务。这种教学方式属于( )。 A.探究学习 B.支架式教学 C.情境教学 D.合作学习

8、电视新闻经常播放表彰各种见义勇为好市民的现场报道,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榜样示范法 B.说服教育法

第 1 页 共 7 页

C.品德评价法 D.情感陶冶法

9、在张老师组织的百合唱中,如果増加一至两个人,小红感觉不到音量的变化,如果增加到十个人左右时,小红就能明显地感觉到音量的变化,这种刚刚能使小红感觉到的音量变化的最小差异称为( )。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10、掌握学习是由( )提出的。

A、布鲁纳 B、斯金纳 C、布卢姆 D、艾里斯

11、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的课程种类是( )。

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隐性课程

12、有的学生在文学、艺术方面有才能,有的学生在科学技术方面有才能,有的则在体育运动、组织工作方面显示才能,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互补性 B.可变性 C.个别差异性 D.不平衡性

13、孟老师近期工作比较消极,漠视学生的存在,对学生态度麻木,缺乏应有的尊重。依据职

业倦怠的特征,孟老师的这些表现属于( )。

A、情感枯掲 B、却个性化 C、成就感低 D、知识枯掲

14、在科学分类中,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的学科划分出来的学者是( )。

A、卢梭 B、培根

C、康德 D、洛克

15、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将系统论的方法引入教育改革,提出的教育理论是( )。

A.教学过程主义教学理论 B.最近发展区理论 C.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D.范例教学理论

16、在意义学习中,新学习的观点是原有观点的上位观点的学习被称作( )。

A.综合学习 B.并列学习 c.类属学习 D.总括学习

17、可以看作尝试错误说的动机原则的规律是( )。

A.准备律 B.练习律 C.效果律 D.泛化律

第 2 页 共 7 页

18、初中生晓敏在解决问题时,习惯于一步一步分析问题,每步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 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先后顺序,晓敏的认识方式属于( )。

A.冲动型 B.直觉型 C.继时型 D.同时性

19、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师主导作用发挥的主要标志是( )。

A、确保学生的地位 B、维持正常课程秩序 C、维护教师的中心地位 D、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0、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属于( )。

A、课程目标 B、课程实施 C、教学任务 D、课程评价

21、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功能更加强调的是( )。

A.甄别与鉴定 B.选拔与淘汰 C.促进学生分流

D.促进学生发展与改进教学实践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一直保持随意注意。

2、知识多少与能力高低成正比。

3、学校与家长、社会的协调的主要力量是社区教育机构。

4、处罚法能消除不良行为,强化法能培养新的适应行为。因此,两者结合使用会更有效。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2、简述教师培养学生注意力的方法(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第 3 页 共 7 页

3、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4、简述美育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意义。

的意思。”于是,教师再次请大家思考:“‘强项’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有什么差别?”学生们纷纷举手并给出正确的答案。 请运用有关教学原则对此材料进行分析评价。

2、班主任王老师就一位学生的化妆问题,找她谈了一次话。 老师:“为您服务”节目看了吗?有趣吗? 学生:有趣。

老师:那个要大家评论四张妇女化妆像好坏的节目,你觉得怎么样?你能讲出她们的优缺点吗?

学生:这还不晓得!第一个脸长却梳高发型;第二个年纪好大还化浓妆;第三个脸大细眉,脸就更大了,丑死啦……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某教师在教文言文《强项令》时,提了一个问题:“课文题目中的‘强项’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课文的注释,马上回答是“硬脖子”的意思。为了让学生对比古 今词义的区别,教师又追问:“‘强项’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问懵了,课堂上出现了“冷场”的局面,教师接连问了几个学生都没有 答出来。课后,教师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反思。第二天给另一个班上课时,该教师及时改变了提问策略。 在学生找出“强项”在课文中的意思之后,教师请学生们思考:“请问你们都有什么强项?”一个学生答道: “我的强项是打乒乓球。”教师接着问:“那么,你所用的‘强项’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想了想说:“是‘长处’

老师:为什么丑死啦?

学生:那些妆不合她们的身份和特征。

老师:哦……要是她们都是中学生,应该怎么化妆? 学生:我不晓得,老师讲讲。

老师:我看,中学生应该朴素自然、整洁大方、健康活泼。化妆切记莫乱学别人的浓妆艳抹。 学生:为什么呢?

老师:因为中学生接触的主要是同学和老师,浓妆艳抹会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造成隔膜;青少年应有自然朴素的美,过分的化妆会掩盖住青春活力和红润的肤色,让人觉得矫揉造作,

第 4 页 共 7 页

不伦不类。

学生:嗯,有道理。

老师:还有,中学生应该有蓬勃向上的气质,浓妆艳抹会让人以为你是几十岁的妇女,把少女天真活泼的自然美都糟蹋了。 学生:想不到化妆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老师:是啊!穿着也是一样,要注意自己的身份、体型、肤色等特征。 学生:哎!老师,我那天化妆就化得……嘻嘻。 问题:

试运用德育原则和方法的相关理论对这次谈话加以评析。

第 5 页 共 7 页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B 2、D

3、【答案】B 4、C

5、答案:B 6、D 7、B 8、A 9、C 10、C

11、答案:A 12、【答案】C 13、A 14、B 15、A 16、D 17、A 18、C 19、D

20、答案:B 21、D

4、此说法是正确的。两种方法的作用不同,在消除不良行为的时候应该同时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所以两者结合效果会更好。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1)教科书的编写要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教科书的编写要强调基础性; (3)教科书的编写要注意实用性;

(4)教科书的编写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与教学法要求统一; (5)教科书的编写要表达确切; (6)教科书的编写要强化联系性;

2、(1)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安静;其次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一方面,要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目的越明确,注意越容易集中;另一方面,要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课堂提问。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意志品质。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如上课之初教师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的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来,以形成有意注意;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设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当讲授重点、难点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维持有意注意;期间,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适当放松一下,使学生由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在课要结束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此外,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有意后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各种心理机能中感知觉发展最早,然后是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过程是连续不间断的,方向性顺序性。

(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前进的过程,具有连续性;而从另一方面,心理发展又是一个逐渐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3)不平衡性。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对同一个体而言,不同心理的各组成成分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的时期不同;②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个体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不同个体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等方面。只有了解这些个体差异,才能通过因材施教满足具有不同智力结构和学习风格的学生的不同需求。

4、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 (1)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储善,美育能够陶冶个体的性情,抑制其功利化倾向,在潜移默化中修养超越生死、不计功利的道德情操,使人逐渐高尚起来,即起到以美储善的作用。 (2)美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启真,从生理角度来看,美育可以开发大脑的潜能。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大脑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答案】该说法是错误的。随意注意指的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课堂上长期保持随意注意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因此,在课堂上既要注意保持学生的随意注意,也要合理利用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2、【参】×。解析: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从本质上讲,知识属于认识的范畴,而能力属于实践活动的领域。知识与能力是互动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会更好地促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但能力又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知识是能力转化的基础与前提,没有知识的吸收与积累,能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能促进能力的发展;能力对知识的获得又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能力越强,获得知识越快、越多。机械地说知识与能力成正比,说法有失片面。

3、正确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班主任是协调校内外教育的主要力量。班主任要对班级实施有效的教育与管理,必须要争取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配合,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班主任要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争取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第 6 页 共 7 页

两半球的协调发展,可提高学习的 兴趣,为学生了解客观世界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其在对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体验中,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广范的兴趣和创造的精神。 (3)美育对体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助健,健康的身体是探索知识、攀登科学高峰和从事劳动的基础。美育则可以从身心两方面来促进体育,起到以美健体的作用。一方面美育可以促进人的生理健康,另一方面美育可以促进的形体美和体育技巧的提高。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正确答案:((1) 材料中的教师运用了启发性教学原则。该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 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有: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培养 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材料中,这位教师在第一堂课中提出的问题:“‘强项’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出现了课堂“冷场”的局面,这是由于没有 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在教学反思后的第二堂课上,学生们能够紧跟问题思考,最后“纷纷举手并给出自己的答案”,这说明学生们的积极性被成功地调动了起来,证 明教师的启发有了效果。 (2)材料中的教师运用了循序渐进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 得到充分的发展。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有: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材料中,第一堂课中教师的问 题之所以没有得到学生的回应,正是因为他直接把难题摆了出来,没有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导致的;改进后的第二堂课中,教师先问了容易的问题,学生们做出回答 之后再一步步地引导到目标问题。这样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们自然而然就理解了教师的问题。 (3)材料中的教师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 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有: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 识的能力。材料中的教师在第一堂课中的问题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正是因为“强项”这个词被单独拿出来直接让学生解释,学生无法联系已有的经验。而到了第二 堂课,教师先问了“你们的强项是什么?”当学生说出了自己的强项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思考刚才说的“强项”是什么意思。这成功地让学生将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 起来,因此,他们很快就明白了这个词的现代意义,接下来也就可以与课文原意对比了,本节课最终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1)材料中体现的德育原则有: ①循循善诱原则

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教师、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材料中的王老师正是通过让学生评价电视节目中四张妇女化妆像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了朴素自然的美比化妆更漂亮。

②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材料中的王老师从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大方向出发,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领悟到应该朴素自然、整洁大方、健康活泼。

③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此原则是指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学生个人的尊重、信任和爱护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材料中的王老师针对化妆的问题与学生谈话,体现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另外,王老师没有对学生讽刺和挖苦,而是耐心地讲道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2)材料中体现的德育方法有: ①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真情实感来启发、引导学生,以影响其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材料中的王老师通过电视节目和学生讲明化妆的利害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 ②情感陶冶法

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感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材料中的王老师是通过“为您服务”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电视节目引入了学生的这一次谈话,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即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学生思想上受到深刻的教育与启发。

第 7 页 共 7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