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机制研究
本研究起源于对幼儿园游戏困境的分析与思考,聚焦于游戏机制的建构与实证,运用了游戏史的发展脉络分析、游戏案例的扎根理论分析以及游戏理论的现象学思考等研究方法,依次进行了:游戏机制的基本脉络、游戏机制的主要内容、游戏机制的幼儿园实践三项研究。研究发现:快乐机制与平衡机制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游戏机制。游戏史是游戏者追求快乐的历史,游戏的最基本机制就是快乐机制;同时,游戏史也是游戏异化与回归的历史,仅有快乐是不够的,游戏的快乐需要与生活相平衡。快乐机制保证了游戏者获得快乐,平衡机制保证了这种快乐不仅是即时的,也是可持续的。缺少了快乐机制,游戏不再是游戏;缺少了平衡机制,游戏就会变异。“张力”和“流动”构成了游戏的快乐机制。二者在游戏中的密度与强度都远高于生活情境:游戏案例中,研究者发现:主要存在四大类17种张力结构、六大类17种流动路径。充足的张力形成了游戏的充足动力,顺畅的流动使张力顺利形成与释放。二者在游戏中的类别、密度与强度,形成了不同快乐类型、不同快乐程度的游戏。“自主”和“回归”构成了游戏的平衡机制。自主是指:游戏者个人的生活方式与内容,游戏者个人的主观意愿和努力,应在游戏快乐的建构中得到充分体现。回归是指:游戏应保持整体、随意、开放的现实生活属性,指向游戏者身心、情感、社交三方面的现实生活平衡。丰富的“张力”与“流动”、充足的“自主”与“回归”,共同建构了完整的游戏。完整的游戏机制导向了游戏者的发展。“张力”和“流动”使游戏者的自我处于敞开状态,这种敞开启动了自我变化的丰富现实与无限可能。“自主”与“回归”保障了敞开的自我重新回归自我,完成自我超越。敞开给自我超越带来可能性,回归使自我超越变成现实。幼儿的思维特征与游戏机制有一定的契合度,是最适于在游戏中发展的群体。由游戏机制看幼儿园游戏,尝试以机制要素作为检核幼儿园游戏的依据。发现,“张力不足”、“流动不畅”、“自主不够”或“回归无门”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宜以游戏机制为抓手,建构适当的游戏生态环境以支持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的可持续发展,推进游戏的系统化以实现幼儿的系统性发展,设计专门的教学游戏以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