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 回顾声音的产生、传播、乐音、噪声等知识,找出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 会用乐音的三要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乐音的三要素 学习过程:
一、构建知识网络
二、合作探究
(一)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 如图2.5-1所示,用竖直悬吊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
2. 如图2.5-2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 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 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声波在玻璃罩中发生了反射
B.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D.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少
图2.5-2 图2.5-1
声的利用 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_____而产生的。
1.声音以 的形式传播
2.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真空________传声(填“能”或“不能”)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 和 有关。在 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1.音调是指 ,由___________决定
2.响度是指 ,由________和__ _决定 3.音色是指 ,由________和_________决定 1.定义:声源 振动;或干扰人们正常的_______、 、 声音
2.减弱噪声的途径 、 、
1.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 现象。 利用回声测距可要测出 就可算出距离。 2.声波可传递 ,还可传递 。
声 现 象
噪声的危害 和控制 (二)关于乐音的三个特征问题(要注意音调与响度的区别)
1.下列四个句子:(1)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2)引吭高歌;(3)她是唱高音的;(4)请勿高 声喧哗.其中“高”字指音调的是 ( )
A.(1)(2)
B.(2)(4) C.(1)(3) D.(3)(4)
2. 联欢晚会上,口技演员惟妙惟肖地模仿一些动物和乐器的声音,他主要是模仿声音的_____________,台下观众听到口技演员的声音是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播的. 3.如图2.5-3所示,小星同学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使鼓面发出声 音, 声音不同之处是( )
A.频率 B.音调 C.响度 D.音色
4.青年歌手大赛中有一道辨听题,“先听音乐,后判断该音乐是哪一种乐器 演奏的”选手回答此问题的依据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5.如图2.5-4所示的编钟是我省出土的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下列关于编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发出的悦耳声能在真空中传播 B.它发声的音色与其它乐器的音色是一样的 C.它发出的悦耳声是它的振动产生的 D.敲击大小不同的钟能发出相同的音调 (三)环保问题
1.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无处不在。下列声音①工厂车间机器的轰鸣声,②剧场里京剧 表演的演奏声,③清晨公园里小鸟的鸣叫声,④装修房子的电钻声,⑤婚庆时的爆竹声,⑥山涧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其中属于噪声的是( )
A.①③④ B ①②⑤ C. ①④⑤ D. ①④⑤⑥ 2.以下措施不能达到减弱噪声目的的是( )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机场工作人员佩带有耳目罩的头盔 C.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 D.高架道路两侧建起透明板墙
3.下列是小明同学观察到人们在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和措施,其中属于防止噪声污染的是( ) A.师傅在用切割机械雕刻精美的石雕时,用棉花团塞住耳朵或戴防声耳罩 B.小明的邻居在晚上看球赛时,将音响的音量开得很大 C.某货车司机为了超车,不断地按喇叭 D.在图书阅览室内,谈笑风生 三、当堂检测
1.针对以下图2.5-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
乙
图2.5-5
A. 甲图中,演凑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响度
丙
丁
抽气
图 2.5-3
图 2.5-4
到 声音 B.乙图中,敲锣时用力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越高 C.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手机铃声越来越大
D.丁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减小噪声污染
2. 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长铁管的另一端敲一下这根铁管,则甲同学听到的声音情况是 ( )
A.响了一下,声音是从铁管传来的 B.响了一下,声音是从空气传来的 C.响了两下,先听到从空气传来的声音 D.响了两下,先听到从铁管传来的声音 3.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快些从一木梳上划过,再让它从同一木梳上慢一点划过,则两次所发出的声音( )
A.响度不同 B.音调不同 C.音色不同 D.前三者都不同 4. 图2.5-6中,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他在研 究声音的( )
A.响度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B.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C.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D.音色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图2.5-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