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03T03:36:19.625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56卷6期 作者: 周永凤 孙琳琳
[导读] 2019年3月18日,*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上提出了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意见
周永凤 孙琳琳
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南宁 530001
[摘要] 2019年3月18日,*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上提出了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意见,全国各地掀起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研究热潮。本文通过学习*关于思政课一体化相关论述,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为基础,对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符合其学科发展规律、提高其育人效果。 [关键词]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措施 绪论
2019年3月18日,*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德育一体化的深化发展,是对新时代更为贴切地回答。因此,对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的研究势在必行。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含义
李昕认为:“要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要深刻把握一体化的内涵,树立系统思维,打破学段间隔,坚持分层分类,统筹好德育目标根本一致和内容梯度衔接的关系,统筹好教育主体的确定性和不同学段教学规律的关系。”王珊珊认为:“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衔接就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整体规划各学段的内容,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有机互动。”众多学者都对思政课一体化内涵作了细致的研究,总体来看,思政课一体化强调整体性,重视系统化,突出贯通性,是一项集广度、深度于一体的重要建设工程,是围绕立德树根本任务的展开的战略工程。
笔者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以党的教育方针、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整体规划、统筹协调各学段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队伍和组织管理体系,使各学段思政课形成衔接紧密、梯度进阶、螺旋上升的育人共同体。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课教学目标缺乏总领性
石书臣曾说过:“思政课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内在的包含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教学,思政课应该从一体化的角度出发加强顶层设计,增强教学目标的总领性,明确思政课的总目标,并贯穿到各学段的教学中去,以实现总目标为根本追求设定各学段的教学目标,用总目标统筹各学段的发展。”根据现行的课程标准可以知道,小学阶段思政课教学目标主要是道德启发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初中阶段是学会处理自我、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积极融入社会生活中;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大学则是增强学生责任担当的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每个阶段的思政课教学目标的侧重点都会有所不同,且呈上升趋势,层层推进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正是因为各个阶段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容易把阶段的教学目标割裂,缺乏总领性的教学目标,导致思政课各学段之间相互独立,降低了思政课的整体效果。 (二)思政课教学内容不衔接
各学段思政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上一阶段的学习应该是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准备的,随着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学内容也应该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刘力波、黄格曾指出:“各学段之间在教学内容上存在衔接不当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学生在某些方面的认知水平,扰乱各学段之间教学资源的有机配合,从而阻碍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在纵向上表现为各学段之间层次不清、衔接不顺畅。小学和初中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思政课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情感体验为主这无可非议,但是高中和大学主要以学科逻辑为主,两者在理论深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忽视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必然带来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之间衔接的问题。
(三)思政课教学方式针对性不强
教学方式的运用是否恰当是教师能力评价指标之一。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但部分教师还是以单纯的传统讲授式的教学为主,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且针对性不强。有的教师过于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识记程度,而缺乏对理论深度的讲解,没有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教学对象和教育阶段进行教学方式的转换,特别是高中阶段的思政课,某些教师忽视对活动型学科课程的使用,不开展思维性活动,也没有机会走出课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方式单一,导致学生对思政课更加的厌倦,纯理论的讲授式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思政课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新课改的背景下,更加注重学生和教师综合素质的评价。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对于教学的开展以及师生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能及时修正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但现阶段,大多数的教师还是以成绩考核为主,像中考、高中追求成绩来提高升学率,在这样环境的影响下,有的教师还是以考试为主要的评价方式,仍然以考试为评价方式,只注重结果,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过程性评价,课堂上以常考点的知识作为重难点,让学生死记硬背,僵化式的教学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发展。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措施 (一)统筹修订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每个学科教材编写、教学以及评价的依据,是统筹学科发展的总领性文件。梅丽曾指出:“大中小学现行的思政课课程标准或是教学大纲分别是不同年份修订的,影响了各学段之间的教学衔接,不利于统筹谋划学校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因此,统筹思政课课程标准的修订,有利于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政课衔接不畅是因为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修订不同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研究室可以聘请大中小学一线教师,交流分析各个阶层学生特性,以及教学实际现状,共同商讨课程标准的修订,统筹修订课程标准。 (二)加强人才培养,构建一体化教师队伍
不同学段对思政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要还是有所区别的,优化思政教师队伍的结构,提升教师队伍的知识水平,能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中小学应该把开好思政课看做是学校立足之根本,认真对待思政教师提出的一些问题和意见,鼓励思政教师担任班主任,既可以提高思政教师在整个教学系统中的地位,又可以更好地发挥思政教师的育人作用。还可以适当提高中小学思政教师的工资待遇,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源,优化思政教师的队伍结构。 (三)加强合作交流机制的建设
沟通与合作是大中小学思政课联动效应发挥的关键。各个学段的教师加强合作和交流,能明确各个阶段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育人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课时学会如何去教的问题。首先应该确立一个沟通合作的主要形式,构建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为核心,以各地区的指导委员会为着力点的全局性沟通合作格局。其次,可以依托高校打造一个多层次的沟通合作机制。各大高校应该主动自觉的开展各种学习交流会,参与学科间、学段间的交流学习。还可以借助新媒体拓宽沟通合作的渠道。实行线上交流,超越时空的限制,方便简洁的相互学习。 (四)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强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之间的联系,必须把各学段思政课之间的教学衔接纳入教学评价体系,细化教学评价的各项细则,并把相邻学段之间的衔接问题融入考察指标。低学段的要向高学段的要求看齐,努力达到本学段的课程要求,同时要实现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要看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实际发展水平中,帮助学生上更高的台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要转变以考试为主的教学评价方式,从单一模式向多样化转变,可以从观察、谈话、描述性评语、成长档案袋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不能单看成绩结果性的评价学生,应该从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学生过程性的发展,同时也要看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效果,切实落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 结语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涉及到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编制、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涵盖课前、课中和课后各个环节,是顺应其学科发展和社会大环境的必然选择。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充分了解各学段思政课的教学以及管理情况。本文从大中小学基本概念、特征,阐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相应的给出措施。通过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研究引起广大学者注意,从而丰富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为学校管理层的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切实提高思政课的育人效果。参考文献
[1]*.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N].人民日报,2019. [2]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478.
[3]麻昌港.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进程及影响机制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9. [4]卢黎歌;耶旭妍;王世娟等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学习*总书
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笔谈[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13. [5]高国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9(05):22-27.
[6] 李昕.统筹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 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9(07):10-12. [7]王珊珊.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衔接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
[8]石书臣. 以问题导向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2020(05):24-29.
[9]刘力波,黄格.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破解路径[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02):187-192. [10]梅丽. 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探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20):170-1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