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流程、知识呈现 个性化思考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课件“扎辫——明清的象征”到“剪辫——抗争的标志” 通过活动增长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图中的人为什么要剪辫子?跟什么历史事件有关? 生:观看图片,联想起辛亥革命。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穿越历史,重温革命仁人志士为改变中国而做出贡献。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本课所要学习的知识。 (课件出示课题、及课标要求) 师:本课我们从两个大方面学习辛亥革命。 (课件出示本课整合后的两大内容) 一、穿越百年,回溯历史 (辛亥革命背景、经过、结果) 二、斯人已逝,盖棺论定 (《临时约法》及辛亥革命意义) 新课教学: 一、穿越百年,回溯历史——革命背景 师: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发生呢?接下来,同学们带着老师的问题看书解决。 (课件出示问题:为什么要革命?资产阶级为革命准备了什么条件?有利时机?) 教师讲述“兴中会”,“同盟会”创立的相关信息,孙中山将同盟会纲领阐释为“三民主义”。 (课件出示兴中会,同盟会创立的相关信息) 师:(过渡)在同盟会成立并提出明确的革命纲领后,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许多武装起义,如:浙皖起义,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 (课件出示浙皖起义,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示意图) 引入新课,明确本课学习要点。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本课所应该掌握的知识 精简,课本内容,让学生在了解本课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再进行本课重难点的解决 学生看书思考回答,培养学生养成正确读书的方法和习惯 师:一次又一次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扩大了革命影响,振奋了全国人心,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众多热血儿女的英灵变成了纪念碑上笼统的数字。 师:1911年4月27日,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由黄兴领导的武装起义。在这次起义中,喻培伦,林觉民等80多人英勇牺牲。后来收敛烈士遗骨72具,合葬于郊外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他们大多是留洋归来的学生,平均年龄才29岁。因此,我们应该从中学习到爱国的含义,爱国并非轰轰烈烈,只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师:黄花岗起义结果失败了,但烈士的鲜血唤醒了更多的国人,革命势在必行。黄花岗起义半年后,随着四川保路运动的兴起,武昌起义就爆发了,现在就让我们回到99年前那个敲响清王朝丧钟的革命历程。 一、穿越百年,回溯历史——革命过程 (课件展示革命三个过程:(一)爆发——武昌起义;(二)发展——全国响应;(三)高潮——中华民国的建立;(四)结果。并要求学生完成填空) 学生看书完成填空,培养完成基础知识和独立自主学习能力 师:武昌起义的结果使得武汉三镇光复,武汉三镇包括:武昌,汉阳,汉口。1949年后将这三部分合成:武汉市。不仅如此,武昌起义还引发了连锁反应,各省纷纷起义,大家看地图: (课件超链接出示武昌起义后形势图) 师:清王朝这座260年的老屋子,革命党人这么一推,它就哗啦啦一个月倒了一半。十几个省响应起义,宣布脱离清王朝而独立,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师:各省宣布脱离清王朝而独立,这个独立可不是今天说那个地方闹独立的意思,各省从清王朝里面独立出来,就是等着民国建立以后再加入进去,因此这时,大家邀请革命领袖孙中山回国,建立民国,颁布约法,使革命达到高潮。 师:临时政府成立后,急需巩固政权,因此颁布了一系列法令。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3月10日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篡夺革命果实,为了限制袁世凯权力,维护共和制度,临时政府颁布了《临时约法》。 师(过渡):《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了怎样的民主共和政体? (课件出示《临时约法》主要内容,从四个材料中分析《临时约法》所确立的原则) 材料一: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原则?与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认识有何不同? 主权在民 主权在君 材料二: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 2.材料二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哪些观念? 民主平等 材料三: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使之。 3.材料三的权力分工体现什么思想? 三权分立 材料四: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几个部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4.由材料四看,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构建具有什么特点?并分析其目的? 责任内阁制,约束、限制临时大总统的权力。 师: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在责任内阁下,临时大总统与国务总理及各部部长共同行使行政权,因此总统权力被再次削弱,达到限制总统权力的目的)。 师:(过渡)责任内阁的设置是为了限制袁世凯临时大总统的权力,那么,它是否达到了目的? 学生自主看书,小组讨论,思考回答。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意识 二、斯人已逝,盖棺论定——辛亥革命意义 (出示课件袁世凯祭天,与列强合影图) 学生思考回答, 史料与 培养学生图史结合的能力。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 和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师: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导致了反封建反帝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师:(过渡)因此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对此,你有何看法? (出示课件,展示讨论题方法) 师:(总结)虽然有败笔,但革命的功绩是不容抹煞的,请大家阅读教材第53页,总结概括一下辛亥革命都有哪些功绩? (出示课件,用图表形式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师:辛亥革命前,中国处在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因此民主革命的任务就是反封建反侵略。但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彻底的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但是,不可否认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师:(过渡提问)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那它对中国的近代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出示课件,展示问题及解释近代化的内容,材料) 师:提示学生近代化概念,近代化(资本主义化)包括政 治法制化,经济工业化、市场化,思想科学化、人性化。 材料一: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有……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 构建政治体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 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思考: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辛亥革命的政治、经济 方面的功绩? 材料三: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 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三 材料四:辛亥革命后,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 奴隶的标志,纷纷自行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帽……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 思考: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辛亥革命的思想、 风俗方面的功绩? 师:中国社会近代化里程碑体现在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具体表现在:1. 反对封建统治,政治民主化;2. 促 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4. 移风易俗,革除旧风。 师:大家还能说出辛亥革命后,人们生活的变化吗?(活跃课堂即可,两分钟时间) 学生回顾总结,在总结中使师:(小结:到今天辛亥革命已经有了101年的历史,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理想,今天已成为光辉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得现实。辛亥革命的先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向前进。) 华!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总结一下我们本节课的内容,通过这节的学习,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课件出示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探讨了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以革命的方式救亡图存,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各省纷纷响应,将革命推向高潮的是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通过学习我们深刻理解了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了解了孙中山一生的革命经历。 师:辛亥革命百年已悄然而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经过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现在传承倒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肩上,我们几年辛亥革命,就是要思考革命的成败得失,要学习当年革命志士的爱国精神,学习孙中山等人顺应世界潮流不断前进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师:我送一句孙中山先生的话以共勉: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课件出示) 板书设计: 一、穿越百年,回溯历史 1.革命背景 2.革命过程 (1)爆发 (2)发展 (3)高潮 (4)结果 二、斯人已逝,盖棺论定 1.《临时约法》 (1)原则 (2)意义 2.辛亥革命功绩
三、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程的发展,历史课如何跟上步伐,如何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是我们历史学教育同仁常常思考的问题。特别是高中历史教学问题,一直困惑着我,我们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又是如何做的呢?我针对《辛亥革命》一课,记录自己的一些做法。 在集体备课的时候,组长提出以《辛亥革命》课作为同课异构的教学内容,最后经过各位老师评课。核心目标是:如何打造自己的高效课堂。我一听既然是研讨课,可以有自己的不足的,自己也就放松了一些,也有安慰自己感觉。 首先,我查找对比高初中的课标,再阅读高初中的各个版本的教材,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开始阅读关于辛亥革命的书籍,例如《辛亥革命的前夜》、《晚清70年——走向共和》、《辛亥,摇晃的中国》、《历史,何以致此》等。看到些好的资料马上记录下来,特别是背景和历史意义的资料。 第三,上网观看关于优质课的网站,看看其他同僚的研究成果。偶然中看到其中的一个优质课比赛中,有一位老师在讲述《太平天国运动》时,把整个章节的内容整合起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识天国印象;第二部分:悟天国理想;第三部分:论天国长短。我一看觉得挺有意思的。我的辛亥革命也可以这样做的。 第四,我开始把我的课堂安排“穿越百年,回溯历史”、“ 斯人已逝,盖棺论定”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识记方面:辛亥革命背景,过程,结果。第二部分是理解方面:《临时约法》及辛亥革命的意义。 关于导入的问题,我刚开始也想直接让学生看电影《辛亥革命》的片段。后来觉得从人们生活中的辫子的变化更能体现政治社会变革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关于课堂主体部分,整堂课跟传统课的内容大同小异,但是如何打造到高效,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俗话说:“时间就是金钱”其实时间对于课堂来说至关重要,要想高效就从时间上做文章。 我在之前的讲课中,整个课堂实录都录下了,花46分钟。于是,我想到历史的教学一重要的原则,就是直观性原则,这样可以跟我们高效的课堂紧密结合起来。把材料用多点图片,少点文字。这样可以省时间,留多点时间放在后面的讨论评价上面。 课堂向40分钟要效率,真的不容易,在这么多的历史事件中,这么繁杂的细节中,这么多的评价观点中,如何舍与弃,如何去整理,我不断在思考,不断在选择与尝试着。 还有,在课堂里渗透着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尤其重要。学历史是为了什么?考试?还是成长?还是做人?其实都有。 因此,我在课堂的小结时,交给学生的不是本节课的练习和巩固。而是跟学生灌输一个理念,学习历史不是一节课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利用我们常常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们活到老学到老,最后的结尾运用“声相并存”相结合,鼓励学生有继续学习的观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