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京智化寺京音乐
北京智化寺京音乐包括括禅门(声乐)、音乐门(管乐)、法器(打击乐)三部分,分别用于佛教法事活动,建于明正统十一年。长期以来,一直遵以严格的师承关系,在演奏姿势及技巧,甚至是乐谱传承方面都非常严谨,比较完备地保留了古老的风貌。传承至今,有古谱十余部,刊载曲牌600余首。
智化寺的京音乐,使用的乐器有八种,各曰:云锣、铛子、铙、钹、子、管(古称筚篥)、笙、笛。但在有些方面,与民间一般乐器不同。如笙,民间一般为十三簧,而智化寺的笙为十七全簧。笛的音调也高。而管子,为京音乐的主要乐器,民间一般八孔,智化寺则为九孔(前七孔,后两孔)。云锣,又称九音锣,最早为明成化年间制作,音色醇美,也称得上是一件文物。铛子,演奏时用槌敲击,声音柔和,别具一番特色。代表曲目:《小华严》《三皈赞》等。
传统智化寺的音乐又称京音乐、智化寺京音乐,来源于明代宫廷礼仪音乐,是我国现有古乐中惟一按代传袭的乐种,至今保存完好。智化寺京音乐有明确纪年的工尺谱本,有特色的乐器、曲牌和词牌,有按代传承的演奏艺僧。它与西安城隍庙鼓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及福建南音一样,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音乐。
五台山佛乐
五台山的佛教音乐也分为两大类,即汉传(青庙)音乐和藏传(黄庙)音乐。黄庙音乐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影响,要求不甚严格,曲调明朗,更富有民间色彩,仅在五台山繁衍发展,而青庙音乐则讲究\"入法\",即规矩,风格幽雅、静谧,从五台山向全国辐射。至今,在五寨、左权、洪洞、襄汾、繁峙、代县、原平、太原市等地,还有佛事音乐文化活动。
流传至今的五台山佛教音乐,分为音乐和经外音乐两部分。音乐是专门用于佛事活动的声乐,由与佛曲相融而成。没有
乐器伴奏的称咏读或念高调。有乐器伴奏以歌赞为主的称为\"梵呗\"或\"合念\"。经外音乐没有词、偈,仅以乐器演奏为主的器乐曲牌,是五台庙堂音乐的精华。
济公传说
济公传说是以南宋禅宗高僧道济的故事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以天台为中心分布于浙江省境内,并由此辐射全国,影响世界。
六朝隋唐时期,天台就流传着许多罗汉、癫僧的传说。南宋早期,道济降生于天台,佯狂济世,人称“济癫”。在道济的生前身后,天台出现了许多关于他的灵异传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明清以来,济公传说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
天台的济公传说内容涉及降龙罗汉投胎的济公出世传说,神童李修元的少年济公传说,济公癫狂济世、惩恶扬善、扶危济困、戏佞降魔的传说等。与济公相关的民俗风物传说也十分丰富。
观音传说
舟山人耳熟能详的观音传说,是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观音大慈大悲的善性和救苦救难的德行,在我国民间得到广泛信奉,并且早已传播到了日本和东南亚国家。普陀山凭借博大精深的观音文化及旖旎的自然风光,每年都吸引着大量香游客前来旅游观光。这些文化和现实的背景,是观音传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坚实基础。
在佛教供奉的诸多菩萨中,人们最熟悉、最感亲切的,恐怕要数观世音菩萨了。观世音
是梵文的意译,亦称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因唐朝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将观世音略称为观音。据印度的传说,观音菩萨原是转轮圣王无诤念的大太子,他与其弟一起修行,侍奉阿弥陀佛,成为“西方三圣”之一。观音具有“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与一切众生苦”的德能,能现三十二种化身,救十二种大难。我国自隋唐以来,观音信仰随佛教的兴盛在民间深
入人心,观音形象逐步脱离印度传说模式,代之以中国化的女性
形象。
传说中,普陀山是观音显灵说法的道场。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传说
中的观音菩萨生日、成道日和涅槃日,朝山进香着不远千里纷纷而来。关于观音的传说也在
这儿广泛流传。 天宁寺梵呗唱诵
常州天宁寺始建于唐贞观、永微年间(公元627—655年),为佛教禅宗著名道场,名列“禅宗四大丛林”之首,1983年被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天宁寺梵呗唱诵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梵呗唱诵向为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公认之典范。“梵呗(bài)” 指佛教活动中赞颂佛菩萨的声乐作品,是汉传佛教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体为“唱赞”和“诵经”两大部分,还包括音乐形态介于“唱”与“诵”之间的偈、咒、真言、礼佛号等。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
羌姆是一种宗教舞蹈,也称\"跳神\"。\"色莫钦姆羌姆\"是日喀则地区扎什伦布寺僧人表演的藏传佛教格鲁派羌姆,每年的藏历八月举行。在藏语中\"色莫\"是观赏的意思,\"钦姆\"是大型的意思,\"色莫钦姆羌姆\"即观赏大型宗教舞蹈之意。
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每年藏历8月4日(公历的9月中下旬),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要举行\"西莫钦波节\",即“金刚神舞节”。密宗金刚神舞藏语叫\"羌姆\",通俗的说法是\"跳神\",是由班禅大师直属的则滚康僧院(神院)喇嘛表演的宗教舞蹈,以喇嘛鼓为伴奏乐器。每年的金刚神舞节跳神三天,是日喀则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极其低沉的喇嘛鼓声中,金刚神舞节奏缓慢地舞蹈着,气氛庄重神秘。而神舞中间穿插的一些哑剧小品则诙谐幽默,常常引起观众大笑。跳神喇嘛戴着面具,身穿戏装,手持鼓刀斧等,逐次表演金刚、骷髅、鹿牛、比丘、鸦鸱、六长寿等数十节神舞。神舞的乐队有喇嘛鼓12面、大法号4支、腿骨号4支、金锁呐4支、大铜钹4付、小铜钹4付,全部乐师达60多人。三天中,鼓乐声从早到晚惊天动地。
藏戏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少林功夫
少林功夫术的要旨是禅武合一。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的祖庭,禅宗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为要旨。在佛门眼中,参禅是正道,拳勇一类乃是末技,僧众们不过是借练功习武达到收心敛性、屏虑入定的目的。同时也可收到健身自卫、护寺的效果。
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是我国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流派,主要包括唐卡、堆绣、雕塑、建筑彩画、图案、酥油花等多种艺术形式,因发祥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畔的热贡(藏语“金色谷地”)而得名。数百年来热贡人民都传承着从宗教寺院走出来的民间佛教绘塑艺术,其从艺人员之众多,群体技艺之精湛,叹为观止,故有“藏画之乡”的美誉。热贡艺术是藏族不同地区之间、藏汉民族文化之间交相辉映的产物。
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
德格在藏语中意为“善地”。德格县位于四川省甘孜州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这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藏族居民占县总人口的96%左右。这里遍布高山大川,风景壮美,但交通不便,较为闭塞,藏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此环境中得到了较好的保存。素有
“藏文化大百科全书”之称的德格印经院就坐落在德格县城。 德格印经院德格印经院全名“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建于公元1729年。早在1703年,德格土司就已出资雕刻经板、印刷经书了,每年用藏纸约50万张,
除1958年至1979年间中断了20年外,印经历史接近数百年。
藏香制作技艺
藏香是藏区雪域神山中稀有的“天木”,佛经中有诸多记载,天木香是佛教礼佛供养之上品,是显密典籍中记载著名的五种殊胜供香之一。藏医称天木为小沉香,据藏医典籍记载:天木纯净无染,为养生疗病之良药,辟秽化浊,除恶防虫,通络疏窍,熏治毒疮怪病,袪散山瘴邪气之效。藏香制作历史可追溯到1300年前,此后便有了吞巴村老百姓家家户户制作藏香的传统,沿袭至今。藏香配料考究,制作精湛。虽然藏香历史悠久但是藏香的制作对现代人来说还是一门很神秘的技艺,弘慧小编就为大家揭开藏香制作的神秘面纱。
贝叶经制作技艺
贝叶经最早起源于印度,7世纪前后传入云南傣族聚居地区,得到丰富和发展。傣族贝叶经除了记载佛教经典外,还囊括了傣族的天文历法、社会历史、哲学、法律、医药、科技等诸多内容,是傣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在傣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产生着重要作用,被视为宝贵财富。傣族佛寺里一般都专门设有藏经阁保存贝叶经。民间传说,古代的贝叶经有8万多部,目前,西双版纳收集到3000多部,还有大量流散于民间。
大藏经
大藏经为佛教经典的总集,简称为藏经,又称为一切经,有多个版本,比如乾隆藏、嘉兴藏等。现存的大藏经,按文字的不同可分为汉文、藏文、巴利语三大体系。这些大藏经又被翻译成西夏文、日文、蒙文、满文等。
佛教典籍的丛书。又名一切经、契经、藏经或三藏。内容包括经(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说教以及后来增入的少数佛教徒——阿罗汉或菩萨的说教在内)、律(释迦牟尼为信徒制定必须遵守的仪轨规则)、论(关于佛教教理的阐述或解释)。大藏经的编纂,始于释迦牟尼涅盘不久,弟子们为保存他的说教,统一信徒的见解和认识,通过会议方式的结集,形成一致公认的经、律、论内容。其后又增加了有关经、律、论的注释和疏解等“藏外典籍”,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大部类。原
始佛教以后,各大派别大多按照自己的观点编有本派的藏经,但只有上座部的三藏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其他部派的典籍除了在汉文译本中保存一部分外,基本上都已散佚。早期的梵文经典只剩下少数零散贝叶本或纸写本至今尚存,全部三藏已难窥全貌。现存的大藏经,按文字的不同可分为汉文、藏文、蒙文、满文、西厦文、日文和巴利语系等七年系统。此外还有过契丹文大藏经的刻造,但尚未发现传世的刻本。
降魔杵
即金刚降魔杵,藏语音译普巴杵,又名羯磨杵,是藏传佛教中的一种法器,原也属于古印度兵器的一种,现在被佛教引用为法器之一。其一端为金刚杵的样子,另一端为三棱带尖之状,中段有三个佛像头为柄,一作笑状、一作怒状、一作骂状。此法器通常为佛教密宗修降伏法所使用,用以降伏魔怨,表示具有威猛法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地处四川省乐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乐山大佛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岩壁上,依岷江南岸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佛坐像,是唐代摩岩造像的艺术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莫高窟
莫高窟(Dunhuang Caves)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其它三窟为: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35公里处,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但山高离地面只有142米,山的形状奇特,孤峰突起,犹如麦垛,因此人们称之为麦积山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公里处的伊河两岸。经过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至今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多在伊水西岸。数量之多位于中国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龙门石窟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北京时间2000年11月30日洛阳龙门石窟被国际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巴中石窟
巴中石窟,始于梁魏,续镌于隋代,盛镌于唐代,后经历代增铸,逐渐形成今天斑斓玲珑,栉比相连的石窟群。至今保存有88龛,一万余尊,又以南龛、西龛、水宁寺、北龛等地石窟保存最好,艺术最精。现存有记载南龛造像由来的唐“严武奏表”,有开元二十八年春张令该造释迦牟尼佛一铺碑,有记载水宁寺、西龛、北龛摩崖造像的题刻和纪年题款。
巴中石窟十分注重龛楣的雕刻、彩绘。设计了很多的屋形窟,雕有花草、动物、天神、化佛等图案。同时,以绿、红、白、粉、蓝、土红色等进行彩绘,使龛楣清新精美,气势磅礴。精美的石窟群为巴中增添了内涵深厚的人文景观.
柏孜克里克石窟群
柏孜克里克石窟群吐鲁番的石窟寺群多达十余处,合称高昌石窟,和的龟兹石窟,以敦煌、云岗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原石窟,以及印度最大的石窟遗址阿旃陀石窟齐名,高昌石窟是世界佛教石窟艺术的四支代表之一。柏孜克里石窟是高昌石窟中现存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它曾经是高昌回鹘王国的王家寺院。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