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对传统教学设计的一个挑战——杨明明经典教学设计简析

对传统教学设计的一个挑战——杨明明经典教学设计简析

来源:爱go旅游网
・教学谈・ 对传统教学设计的一个挑战 ——杨明明经典教学设计简析 刘 力 刘力 浙江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浙江大学基础教育课程 研究中心副主任。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指通过目标分析而 设计出一定的教学程序和方法以保证特定目 标的实现。它主要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特 与创造性教学活动,以促进学习。文本中的 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特别强调让孩子主动参 与,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其二,倡导通过课程发展儿童的语言, 别是斯金纳(B.F.Skinner)的学习理论为基 础发展起来的,而其最基本的指导思想在于, 课堂教学就是要通过提供适当的强化以控制 相应的学习过程,从而获得所希望的教学效 提高儿童的文化素质。《现代小学语问》的 口语交际案例及与西湖文化有关语文活动, 充分说明杨明明近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与 突破。 果。这种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适合较低 层次特别是各种技能学习的传统教学设计, 在很长时期内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如今受到 其三,倡导情境性学习,把语文教学与学 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语言学习 了普遍的批评和来自现代学习理论特别是理 念先进的学校教师的挑战。而浙江省著名小 学语文特级教师杨明明施教的教学设计《燕 子过海》,就是极富启迪的改革尝试。 杨明明教学设计的主要特色,就是她明 确反对被动的学习观、机械的教学观和还原 的意义。从2O世纪8O年代起,杨明明老师 就在这方面努力:从当年的《话说中秋》《西湖 孩子赞西湖》,到近年的《话说语文》《走近西 湖楹联》《走进西冷印社》等活动课例的设计 都足以说明。 其四,倡导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通过思维 主义的教学方法,倡导科学有效的最优化教 学设计: 挑战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在《绿》《风》等 诗歌教学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在品 诗、赏诗中融进了诗,放飞了想象。在《不合群 其一,倡导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共同参 2016年第6期 教育研究与评论 的小蝌蚪》课后的“寻儿启事”练笔中,在《惊弓 样,要注重了解自己学科领域内最为重要的 之鸟》的“究竟是谁致这只大雁于死地”的争论 研究成果,科学有效地设计教学,挑战传统, 中,都让我们看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提高。 防止课堂教学的低水平重复。 其五,倡导教育性对话,通过对话进行教 第二,加强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碰撞,像杨 学,促进学生理解、表达和交流思想情感能力 明明老师那样,要善于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的提高。如在语文学科活动《话说语文》《走 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以小见大,既能立足于 近西湖楹联》,阅读课中的《背篼》《燕子过海》 教学设计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又 《船过三峡》中,杨老师的引领、点拨都在与孩 能跳出特定的教学情境与对象,而从更为一 子轻松的对话中无痕地渗入。 般的角度去提出问题并给出解答,防止教师 从一贯好学、勇于创新、富有个性风格 研究的局限性。 的杨明明老师的教改尝试中,我们可以清楚 第三,加强教学设计的创新,像杨明明老 地发现,作为名师的她十分注重个人的经验 师那样,要真正做到“言之有物”,而不是简单 积累和理论学习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不断吸 重复、一味模仿、空话连篇,防止只有案例、经 取学术研究成果,一方面在平凡而无数次的 验的收集而无观点和规律的认识;只有研究 教学设计的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 而无创新,忽视了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工作的 所创造、有所前进,因此笔者有感而发,在此 真正意义。 特别强调在杨明明老师身上体现出的以下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杨明明老师的《燕 几点: 子过海》无疑是对传统教学设计的一个挑战, 第一,加强理论学习,像杨明明老师那 其研究价值无论怎样估价都不过分。 附:《燕子过海》课堂实录及点评 杨明明执教,王崧舟点评 杨明明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特级教师。 王崧舟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特级教师。 【课文】 的太平洋上航行。我看见了一群过海的燕 海有多大?天连水,水连天,望也望不 子。它们要从寒冷的北方回到温暖的南方 到边。 去,在海上不分昼夜地飞呀飞。 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我们的船,在蓝色 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就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6年第6期 像雨点一样地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过 了一会儿,有的燕子又展翅起飞了,有的却在 甲板上停止了呼吸,再也飞不起来了。水手 们用崇敬的目光,望着那些越飞越远的燕子, 又怀着沉重的心情,把这些躺在甲板上的燕 子,轻轻地放到大海的怀里。 当你看见燕子飞来的时候,请不要伤害 很好! 师生师生“北”分成两边,好像燕子的什么呢? 翅膀。 那“四点底”呢? 脚和尾巴。 师(一板演的同学看其他同学都下去了,匆 匆写好了“子”)他急了,“子”就写得草率 了点。 它们吧!你可知道,在到达目的地以前,它们 飞过大海,是多么辛苦、艰难! 【第一课时】 师孩子们,今天杨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什么 课文? 师(依次检查板演的“燕子”)燕子、燕子、燕 子、燕子,这个“燕”写错了。(加上一短 横)这么多的燕子,我们把他们叫作一群 燕子。我们再一起来写写“燕”字。 (师生一起书空“燕”字。) 生(看大屏幕,齐说)燕子过海。 师生燕子过海。会写“燕子”两个字吗? (齐)会。 [点评:人写字,字亦写人。“应先写中间 的‘口’’’写下的是学生扎实的童子功,“‘北’ 师生谁到黑板上来写? (齐)金文。 分成两边,好像燕子的什么”写下的是学生 充满情趣的想象力,“他急了,‘子’就写得草 率了点”写下的是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 师生还有呢? (齐)方洁。 度……教学无小节,细微之处皆精神!] 师生生师师你为什么不说“我”!我们一起来写一 写,同学提到名的请到上面来写,其他在 下面写。快!大大方方地上来。在座位 上也要把“燕子”两字写好。 你们能说说燕子吗? 燕子的尾巴像一把剪刀。 燕子南飞。 燕子在秋天要南飞。 [点评:为“为什么不说‘我’’’喝彩!教育 成功的秘诀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杨老师可 谓深谙此道。看似不经意的一句激励,背后 生燕子嘴巴也很像剪刀。 师生师“也”用得好! 燕子只有黑自的。 应该加上羽毛吧! 折射的却是一种老到的教学智慧。] 师再来一位,我们要写一群“燕子”。请最 后一位男孩子也来写。 (学生各自书写“燕子”。) 师生师师生师你的意思是燕子像穿着黑的外套,白的 衬衣。 燕子穿了件黑白相问的衣服。 “黑白相间”这个词用得很好。 老师也来说一句:“我知道燕子是益鸟”。 我知道燕子是候鸟。 燕子有多大?能比划给我看看。 (学生用手比划“燕子”的大小,但大部分 师 (一板演的同学把“燕”的笔顺写错了)笔 顺错了。孩子们,应先写中间的“口”,你 们写对了吗? 生(齐)写对了。 师 (评说一板书很漂亮者)他的字写得 2016年第6期 教育研究与评论 都比划得过大了。) 师海有多大? 师谁比划得比较准确? 生(有感情地)“天连水,水连天,望也望不 师 (看着一学生的比划)这只燕子好像大了 到边。” 一点。 (该生做了一个展翅飞的动作。大家都 师谁能比划海有多大? 笑了。) 生(边比划边说)无边无际。 师这是燕子在飞,是吗?他胆子很大,想怎 师海有多大? 么回答就怎么回答。 生(拖长音)无边无际。 [点评:“拖长音”的记录前后出现了三次 师你们平时说话这样吗?(学着孩子的语 之多。这是中低年级学生课堂发言和朗读中 气说了一遍。问身边的一男孩子)海有 普遍存在的现象,但遗憾的是,对这一现象我 多大? 们大多熟视无睹、充耳不闻。经验表明,“拖 生无边无际。 长音”一旦成为习惯,将严重制约学生语感的 师像他这样说话才对。 健康发展。杨老师不厌其烦地指正、矫正学 师(问身边的一女孩子)海有多大? 生的这一通病,正是出于对此一现象的高度 生无边无际。 敏感和警觉,可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 师(问大家)海有多大? 者谓我何求”。] 生无边无际。 师海是很大很大的。你们有没有看到 师孩子们,现在请你们问我? 过海? 生(齐问,问的语气不足)海有多大? 生我看到过全世界最大的海! 师要问出语气来。 师全世界最大的海是什么海? 生海有多大? 生太平洋!太平洋很大很大,真是水连到 师(有感情地朗诵)“天连水,水连天,望也 天上去了。 望不到边。” 师很会想象。(笑)你看到过太平洋,真的? 师我怎么回答你的?(稍顿)刚才老师是怎 生没吹牛! 么回答的? 师燕子要过海,(板书:“过”)你看到过太平 生(拖长音)“天连水,水连天,望也望不 洋,你有没有看到过燕子过海? 到边。” 生没有。 师你们再问我,听听我是怎么回答的? 师谁看到过?猜猜看? 生 (拖长音)海有多大? 生太阳。 师孩子们,能不拖着调子问吗? 生蓝天。 生海有多大? 生飞鱼。 师(有感情地朗诵)“天连水,水连天,望也 师没想到有这么多见过燕子过海的。现 望不到边。” 在,我想告诉你们的是——水手看见过! 师我问你“海有多大”? 水手就是在海洋上或者是军舰上工作 生“天连水,水连天,望也望不到边。” 的,也可以是海军叔叔。他们见过燕子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6年第6期 过海,还写了一篇文章。你们想不想 听听? 生(齐)想。 手们用崇敬的目光望着那些越飞越远的 燕子,又怀着沉重的心情把这些躺在甲 板上的燕子轻轻地放到大海里。当你们 师下面,我读给你们听,但有一个要求,就 是要专心地听,听完后,你记住了哪一 句,你就告诉这么多听课的老师,行 不行? 看到燕子的时候,请不要伤害他们,你可 知道,你可知道,你可知道,他们在到达 目的地以前,飞过大海是多么的辛苦、艰 难啊!” 生师(齐)行! 看看谁的耳朵最灵! 师我的故事讲完了,你听明白了吗?你记 住了哪一句,可以和同桌说一说。 (同桌互说。) 师生海有多大?天连水,—— (齐)水连天,望也望不到——边。 (学生自觉地跟上了。) 师你记住了哪一句? 生师如果你以后见到燕子,请不要伤害它们。 他记住了最重要的一句。是呀,你可知 道,它们在到达目的地以前是多 么的—— 师课文的第一节你们都记住了。 师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出示词语卡片: 风平浪静)一个怎样的日子? 生(齐)风平浪静。 生师(齐)辛苦、艰难! 杨老师真有点难为你们了,到现在课文 师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我们的船在蓝色 的太平洋上航行。我看见一群过海的燕 子,他们要从寒冷的北方到温暖的—— 还没有发给你们,你们就记住了这么多! 生“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我们的船在蓝蓝 的太平洋上航行,我看见一群燕子飞过 生师(齐)南方。 猜对了!在海上不分昼夜地飞啊飞,在 海上不分—— (出示词语卡片:不分昼夜。) 大海,他们不分昼夜地飞行。” (该生把“昼”念错了。) 师是“昼夜”。你太厉害了,说得与课文纸 生昼夜。 上的基本一样,说明你听课非常非常专 心。现在,杨老师把课文纸发给大家,自 己读,带拼音的字要读准,最感兴趣的句 子可以划出来。 师“昼”是什么,“夜”是什么呢?“夜”肯定 知道的,是“晚上”,“昼”是什么呢? 生 白天。 师对了!不分昼夜地飞啊飞,燕子实在是 [点评:公开课想方设法绕开“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这已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潜规 则,绕开的理由乃是认为此一环节缺乏看点、 太疲倦了,看到我们的船就像雨点一样 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做“伏”的动 作)过了一会儿,有的燕子又—— (教师做“展翅飞”的动作。) 没有嚼头。果真如此?杨老师的这个环节当 令我们深思!纵观本环节,杨老师以“听读课 生又飞起来了。 文”为经、“新词正音、猜读想象、言语识记”为 纬,自然率性却又浑然一体地实现了对课文 的整体感知。过程推进时断时续、时放时收, 师是的。(继续背诵)“有的燕子又展翅起 飞了,可是有的燕子却停止了呼吸。水 2016年第6期 教育研究与评论 把一个看似单调枯燥的初读环节演绎得生动 生(齐)“我看见一群过海的燕子,他们要从 活泼、精彩纷呈。看来,只要功夫深,初读也 寒冷的北方到温暖的南方去,在海上不 入神。] 分昼夜地飞啊飞。” (学生自己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你们真的能干,一下子就读得这么好了! 师带拼音的字要反复读并记住。有几位同 师杨老师想试试你们会不会学习。想一 学已读第二遍了。你最感兴趣的段可反 想,燕子为什么要过海?(板书:“海”)课 复读。 文中有一个句子回答了这个问题,你能 师咱们班的学习习惯真的很好,一边读一 不能划出来? 边想,动笔的也很多。 (学生阅读课文,很快就找到了这句话。) (出示词语。) 师这么快就找到了?大家一起念给老师们 师看,屏幕上面的词,你会不会念? 听听,是哪句话? (学生齐读词语。) 生(齐)他们要从寒冷的北方到温暖的南 师(正音)展翅起飞。 方去。 师真不错!这么一遍读下来之后,你是不 师第一个问题没有难倒你们,再提第二个 是有了自己最喜欢的一段? 问题,你能不能从这句话里面找出几对 生当你们看到燕子的时候,请不要伤害他 反义词,圈出来,然后连起来。, 们吧!你可知道,他们在到达目的地以 (学生找反义词。) 前,飞过大海是多么的辛苦、艰难! 师行了吗?用手指告诉我一共有几对? 师读得多流利! (学生有的示意两对,有的示意三对。) 生 (有感情地)“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 师第一对是—— 师“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念得真好!我 生寒冷一温暖。 们一起来向他学学。 师第二对是—— 生(齐)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 生北方一南方。 生我们的船在蓝色的太平洋上航行。 师第三对是—— 生“我看见一群过海的燕子。” 生回一去, (该生读完后很夸张地拍拍胸口,表示自 师还有不同的吗? 己吓坏了!) 生昼一夜。 师真的?吓坏了?杨老师不怕。(示范读) 师“回一去”是一样的,“昼一夜”是反义词。 “我看见一群过海的燕子。” 我以为你们会很困难的,没想到你们一 生(齐)“我看见一群过海的燕子。” 点困难也没有。(有孩子在用橡皮擦)我 师下一句谁带?大家要求自己读,是吗? 们不用橡皮,错了就让它们留下,我们以 生(齐)“我看见一群过海的燕子,他们要从 后会修正的,谁都不能一下子都对了。 寒冷的北方到温暖的南方去,在海上不 师 我们再把这句子读一遍。“它们要 分昼夜地飞啊飞啊。” 从”,起——一 师多了一个“啊”字。我们读准确! 生(齐)“他们要从寒冷的北方到温暖的南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6年第6期 方去,在海上不分昼夜地飞啊飞。” (学生回答不一。) 师反正是白天飞晚上飞,晚上飞白天飞,这 就是不分—— 生昼夜。 [点评:将阅读理解的着力点安顿在课文 的词句上,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阅 读目标的基本定位。然而,杨老师的智慧在 于,她的教学既没有在“理解燕子过海的原 因”上大作口水文章,也没有在“理解燕子过 海的原因”之后裹足不前。这一片段的真正 师生师飞啊飞啊,你们疲倦吗? 疲倦。 累吗? 着力点,其实安顿在“读好那个原汁原味的句 子”上,安顿在“借助反义词的寻找以强化积 淀那个原汁原味的句子”上。一言以蔽之,安 生 累! 师生想休息吗? 想! 顿在言语学习、言语发展上。我们说,只有徜 徉在言语之途的语文课,才是本真的语 文课。] 师没地方休息,因为下面是无边无际的大 海。好不容易看到我们的船。 师可敬的燕子们,勇敢的燕子们,你们能不 能从这句话里面划出能看出“很累很累” 师孩子们,怎么飞,飞飞看。 (学生备自做着“燕子”飞的动作。) 师我看到 了两种飞法。(指着一小男孩)他 的词?不但要划出来,还要好好想一想, 能说清楚。 (学生找词语。) 生师雨点。 也找到这个词语的举手。(有一个学生 飞得非常优雅。(该生做飞的动作)这是 舞蹈动作中的飞,你们想在海上能这么 飞吗?在海上还能这么优雅? (另一位学生边飞边发出“咯吱”的 声音。) 没有举手)你没有找到。你们看他多诚 实啊!你一定找到了其他的词,来说说。 [点评:这是一处细得不能再细的教学细 节。然而读到它,我们却不能不为之动容! 一师他还“咯吱咯吱”地叫呢!说说看,为 什么? 生飞得这么快不发出声音才怪呢! 切充满教育学意蕴的教学机智,必定深深 (众笑。有一位学生使劲拍翅膀,还不时 往下滑) 植根于教师的恻隐之心、悲悯之心。“多诚实 啊!一定找到了其他的词。”话语的背后,自 然流露出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关爱之心。我 们不敢肯定这样的人文关怀对那个孩子的精 师你为什么这样飞? 生 因为课文中不是说燕子掉下来了吗? 师你好像在演课本剧,很认真地研究了课 神发展究竟能起多大作用,但我们深信,那一 文!杨老师也没有想到过有这样的飞 法。你们真会想象,你们再使劲地飞! (学生继续使劲地飞。) 瞬间的教学机智对孩子当下的生命情怀不啻 是冬天里的一把火。有时,精神的成人—— 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恰恰取决于这种突如其 师你们下面是大海,别停下来,停下来会掉 下去的。飞啊飞啊!(稍顿)停!你们飞 了几天几夜? 来的关节点。] 生一定、太。 师是的,这是读的时候要强调的。 2016年第6期 教育研究与评论 生太疲倦了。 生燕子很重,掉下来像雨点一样。 师老师请你找出能说明“燕子疲倦”的词。 生 因为雨点重,落下快,燕子也重,落下 还有一个字没有找到呢! 也快。 生伏在甲板上休息的“伏”。 师像一块石头那样落下来,对不对?没有 师是“伏”啊,小燕子们请你们伏下来。(自 一只聪明的小燕子能说明白是“像雨点 然地让孩子们进入情景,并且对“伏”的 儿一样落下来”的意思吗? 理解外化)你们现在伏在@IUL,呀?请告 师请大家听一听,像雨点一样落下来是这 诉我。 样的声音,(手慢慢敲击桌面,声音断断 生伏在甲板上。 续续)还是这样的声音? 师你们为什么要伏在711UI.,? (教师的手快速而密集地敲击桌面。) 生因为我们太疲倦了! 生第二种。 生因为我们太累了! 师为什么? 师怎么会这么累啊? 生燕子是一群群落下来的。 生因为我们飞了半个地球。 师一群群,而且是非常着急的,好不容易有 师路真长啊! 一个地方可以歇歇脚!我们一起来把这 生因为我们不分昼夜地飞。 个句子读一读。 生 因为我们飞得太远了。 生(齐)“燕子实在是太疲倦了,看到我们的 师飞的路程实在太长了。小燕子们,你们 船就像雨点一样落下来,伏在甲板上 别飞了,跟我们的船走吧,我们的船也是 休息。” 到南方去的。 师我建议你们把燕子的勇敢、疲倦读出来。 师跟不跟? 师(引读)“燕子实在是”—— (大部分学生说“不跟”,也有学生说 生“太疲倦了。” “跟”。) 师(引读)“看见我们的船”—— 师他们两个跟,你们都不跟。为什么不 生“像雨点一样的落下来。” 能跟? 师 (示范)“看见我们的船像雨点一样落 生因为我们已经飞了这么长时间了,我们 下来。” 一定能靠自己的毅力来完成飞行。 生“看见我们的船像雨点一样落下来。” 师我们一定要靠自己的毅力来完成,我们 师(引读)“伏在甲板上”—— 一定要靠毅力飞到目的地。 生休息。 师小燕子们,还想问问你们,看你们这群燕 师燕子们休息了,那我们也休息一会儿。 子除勇敢外是否聪明。干吗说“像雨点 “小燕子们飞出去”,休息一下。 一样落在甲板上”,而且是“落”,不是 [点评:一个“落”字,一个“伏”字,让燕子 “飘”? 勇敢的形象、疲倦的神情也随之落到了学生 生因为燕子太疲倦了,所以不能是“飘”,而 的心中、伏在了学生的怀里。对“伏”的品读, 是很快地落。 杨老师采用的是角色体验的策略。先问“为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6年第6期 什么伏”,引领学生读出“伏 所浸润着的无限 辛苦和艰难;再问“跟不跟”,唤醒学生读出 (学生写词语,教师巡视。) 师 (指着一个学生)他的字很漂亮。(发现 “伏”所孕育着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文似看山 不喜平,课亦然。对“落”的细读,杨老师转而 采用比较品评的策略。“飘”和“落”是一比, 比出了“落”的快和重;“慢击”和“快击”又是 一部分学生词语中的个别字不会写)不会 写的字可以看看课文纸。 (全班学生基本写好。) 师 这个词是—— 生 昼夜。 比,比出了“落”的密和急。一“伏”一“落”, 如双峰插云,蔚为壮观。其实,问题的关键还 师 看看“昼”写对了吗?上面一个“尺”,下 不在策略本身。倘若没有慧眼识“伏、落”,这 样的精彩也就徒具外表。语文教学,从某种 意义上说,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 面一个“旦”。我们再写第二个词。 (屏幕出示风平浪静的海面图。教师发 现有学生写“大海”。) 写“大海”太一般了。 (学生继续思考,写词语,教师巡视。) 师生师 生师师 优秀的答案是—一 (齐)风平浪静。 写“海”“太平洋”的也是正确的。再来念 念,一定要把它念准。 师生生递,是教师用自己的言语感悟和睿智,点化学 生的言语悟性和灵性。课堂上,教师凭什么 师 去对话?凭自己的言语经验、言语感悟、言语 智慧乃至言语人格去对话;对话什么?教师 与学生对话各自的言语经验、言语感悟、言语 智慧乃至言语人格。以其昭昭,才能使人昭 昭啊!] 【第二课时】 (齐)风平浪静。 答案也可以有几个的。 (课前,教师简单小结了上节课的情况。) 下面一个词语,请看我的动作,看清楚 了,不看做不出来的。 (教师做“伏”的动作。学生写词语,教师 巡视。) 师 亲爱的小燕子们,我们上课了。刚才老 师发现许多同学“燕”字写得非常漂亮。 这个“燕”头要写清楚,(师生一起一笔笔 写,“廿”的笔顺有学生不正确),“燕”都 写不好,很难为情的。“北”分两边,最后 是“四点底”。 你有不同的答案也可以说的。 伏。 躺。 (学生在作业纸上再写“燕”。) 也可以,但今天没学这个生字。 (声音较小)疲倦。 他说什么?大家大声说。 疲倦。 师下面我们来听写词语了。要听写的词语 在这里,(指屏幕上的图,学生纳闷)没感 觉?没感觉!我暗示一下。(出示“白 天”图,再出现“黑夜”图,然后将“昼” 对的,也可以是疲倦。 你还有? 睡觉。 “夜”两幅图拼在一起出现。有些学生举 手了。) 师(稍顿)有感觉了,这个词是——?请写 出来。 也是对的,但我们不学这课也知道这 个词。 2016年第6期 教育研究与评论 师下面请注意我的表情。 谓一箭双雕、一石数鸟。] (教师做出“崇敬”的神情。学生写词语, 师请看大屏幕,上面的图是课文中的哪句 教师巡视,并请两位已写好的学生在黑 话?我的问题听清楚的举手。(学生举 板上再写“崇敬”。) 手)放下。这图是课文中的哪句话呢? 师我的目光是—— 请划下来,再轻轻读一读。 师我看谁课文读得最专心。 (学生划句子,教师巡视。) (提醒部分学生的书写。学生基本 师划好的请轻轻地读一读,你要读出水手 写完。) 们的—— 师孩子们,我的目光是怎样的目光? 生崇敬。 生(齐)崇敬。 师崇敬。我看到的同学都划对的。 师挺能干的。(看着两位板演的学生)我让 (大部分学生已找对,有些在认真读所划 他们带着崇敬在这里写“崇敬”。(稍顿) 的句子,有些学生没有读。) 下面难度更高了,怕不怕? 师你准备好了吗?我来请你啦! 生不怕! 生水手们用崇敬的目光望着那些越飞越远 师(检查学生在黑板上写的“崇敬”,有学生 的燕子,又怀着沉重的心情把这些躺在 写错了)孩子们,你们的问题都在黑板上 甲板上的燕子轻轻地放到大海的怀里。 了。(指一写错的“崇”)他的“崇”字写错 师你们觉得她读得怎样? 了,谁来帮她改?你自己会改,那就你自 生很好。 己改吧!上面一个“山”,下面一个老祖 师我也觉得很好。我们一起读! 宗的“宗”。看样子,咱们学习要仔细啊! 生 (齐)“水手们用崇敬的目光望着那些越 孩子们,再来把“崇”写一遍。 飞越远的燕子。” (学生在作业纸上再写“崇”。) 师读得好的请起立。(对起立的学生说)你 师上面一个“山”,下面一个老祖宗的“宗”。 们朝着听课的老师们,让老师看看你的 我看谁最认真,把它记住了。 目光中有没有崇敬!(对全班说)继续 [点评:一丝不苟地抓好童子功的训练, 念,“水手们——” 是杨老师一以贯之的教学旨趣和风格。但同 师真好!(指着一男生)你过来,(对全班 样是“抓”,就有“死抓”和“活抓”的层次高下、 说)他真的像在“望”。来,你读给大 境界优劣。杨老师的抓,重在一个“实”字, 家听。 “崇”的听写就是一个例证;贵在一个“活”字, 生“水手们用崇敬的目光望着那些越飞越 看动作写“伏”就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巧在 远的燕子。” 一个“新”字,传统的相对枯燥的“听写生字”, 师这些燕子越飞越远了,你想对越飞越远 在她的课上一变而成了新鲜有趣的“看图、看 的燕子说些什么呢? 动作写生字”,这一变,既调整了前后两个课 生你们快点飞到温暖的南方去吧! 时的教学节奏,又激活了学生听写生字的兴 师你这样说,它们听不见!该怎么说? 趣和期待,还加深了对新词情境义的理解,可 生 (提高了声音)你们快点飞到温暖的南方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6年第6期 去吧! 师说得真好! 生 燕子,在海上飞的时候,你们一定要 生燕子,你肚子饿不饿呀? 小心。 师饿不饿?如果肚子饿怎么办? 师 (示范用喊的语气)燕子,你们一定要 生就多吃些小昆虫。 小心! 师(仿燕子口吻)谢谢啦!我们会照顾好自 生燕子,你们一定要小心! 己的! (众笑。) 生燕子们,你们再努力一下,就可以到达目 师你说得不诚心,所以老师们笑你。你要 的地了。 很诚心地说,老师们就不会笑你了。不 师对,燕子们,加油! 过,你很可爱。 生(齐)燕子们,加油! 生(一边挥手一边说)燕子,你们要小心啊! 师燕子们,祝你们——“一路顺风”! 师(纠正学生的动作)燕子在哪里?你这样 [点评:“你想对越飞越远的燕子说些什 看,燕子好像在水里。 么?”这是杨老师精心预设的一个教学话题。 生燕子,你们一定要多多保重! 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体验着特定的角色,学生 (众笑,教师点头。) 的对话空间因此得以充分地敞开:“快点飞到 生燕子们,你们在路上一定要小心哦! 温暖的南方去吧”是深深的祝福,“一定要小 师“一定要小心哦!”说得语重心长。 心啊”是切切的叮嘱,“要学会自己保护自己” 师对后排的人是不是不太公平呀?(对后 是谆谆的告诫,“再努力一下就可以到达目的 排的学生说)你们谁想说,快,走到前 地了”是殷殷的鞭策。每一位学生的言述,都 面来。 是语文之镜中的一次美丽的日出,它们不仅 (后面的学生纷纷走到前排。) 照亮了燕子的翔程,也温暖了学生自己的人 生燕子们,我祝你们旅途愉快! 生。就在这一话题的幕后,我们分明看到了 生祝你们“旅途愉快”? 一个大写的“人”字。] 生燕子们又不是旅游去的!不能这样说! 师孩子们,燕子一定听到我们的祝福了! (学生议论纷纷。) 我代表燕子谢谢大家!好了,现在各就 师你想一想,该怎么说? 各位,慢慢地、轻轻地回到自己位子上。 生燕子,祝你一路平安! (指一做得好的学生)看,这位同学他已 生燕子们,祝你们快快回到温暖的南方去! 经到位置上坐好了。(稍顿)说实在的, 生燕子们,你们要小心,在路上,别被猎人 你们主要是对燕子的辛苦不理解,所以 打死了。 才会说出“旅途愉快”的话来。杨老师不 (众笑。) 怪你们,因为你们对燕子了解得太少了。 师提醒得对,想想该怎么说? 师(朗诵)“水手们怀着沉重的心情”,下面 生你们不要被猎人打死!你们要小心!你 一句怎么说? 们要注意安全!你们要学会自己保护 生(齐)“把这些躺在甲板上的燕子轻轻地 自己1 放到大海的怀里。” 2016年第6期 教育研究与评论 师(朗诵)“水手们怀着沉重的心情”—— 过海,你该怎么说?看它这样在过海,你 生(齐)“把这些躺在甲板上的燕子轻轻地 还会说旅途愉快吗? 放到大海的怀里。” 生燕子,回来吧!和我们一起走吧! 师现在,你们是水手,我想看看,你们是怎 师噢,她心痛了。和我们一起走吧! 样轻轻放的。 生燕子,一路小心啊! (教师读句子,学生做动作。) 师对了,你看这惊涛骇浪。燕子,一路小 师你们是怎么放的? 心啊! 生(齐)轻轻地放。 生燕子,努力飞吧! 师干吗要轻轻地放? 师要加油啊! 生 因为怕弄坏燕子的尸体。 生燕子,祝你们早日到南方! 师怕弄坏了停止呼吸的燕子的身体。 师到达目的地,到达温暖的南方。真好,叫 师孩子们,这些燕子怎么样了? 得响一点。 生死了。 生燕子,千万别冻着了。 生去世了。 生燕子,你这是何苦呢! 生停止了呼吸。 师燕子何苦吗?它必须到南方去,不到南 师“死了”“去世了”和“停止了呼吸”,你觉 方去就没有吃的了。你知道燕子吃什么 得怎样说好一点? 吗?主要吃飞在半空中的小昆虫。想想 生断气了。 该怎么说? 师刚才的三个答案,怎样表达比较好? 生燕子,我希望你能早日飞到温暖的南 生停止了呼吸。 方去。 [点评:信手拈来,妙手天成。言语学习 师对,那里就有粮食了。 和发展的时机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关键是 生燕子,你要注意安全。 教师的言语敏感和智慧。] 生燕子,你累了就休息一下再走吧! 师对了。停止了呼吸的燕子是不知道疼 生燕子,一路平安! 的,可是我们的水手们还是—— 生(齐)燕子,一路平安! 生“轻轻地放到大海的怀里。” 师祝你早日到达南方! 师我们的水手们还是—— 生(齐)祝你早日到达南方! 生“轻轻地放到大海的怀里。” [点评:“现在你想对燕子说点什么”,是 师因为水手们对这些燕子怀着崇敬的心 杨老师精心预设的又一个话题。如果说上一 情。(有些学生说是“沉重”的心情)我们 个话题让学生感受到的是“生”的艰辛,那么 的心情沉重是因为我们对燕子的崇敬。 现在这个貌似相同的话题,则是在解读“死” (稍顿)好,孩子们,现在你想对燕子说点 的悲壮的语境下展开的。杨老师此时创设的 什么?刚才没有发言的你现在可以说, 话题,绝非对上一话题的简单重复和延续。 可是你要想好了再说,真正愿意说的来 我们说,燕子过海,无论生死,都是一次艰辛 说。(课件出示燕子过海的情景)燕子在 之旅、悲壮之举。不要伤害燕子,不仅是普通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6年第6期 ■ 意义上的生态意识的培植,更是一种人生态 休息一会儿,一只老雁听到了什么,赶快 飞!你可知道,在它们飞离的一刹那,山 顶的雪“哗”一下滑下来。刚才一遍看明 白没有?想不想再看一遍? 生想。 度、人文情怀的滋养。要知道,对燕子过海所 折射出来的悲剧精神,以及由悲剧精神油然 而生的崇高感,正是本文的深层意蕴所在。] 师大海无边无际,燕子不分昼夜地飞啊飞, 于是,我们的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当你们 师我们再看一遍,你要能看出它们的辛苦、 看到燕子的时候,请不要伤害他们吧”。 水手感动了。你们也肯定感动了,是吗? 怎么说? 艰难,想一想,它们飞过哪里,飞过哪里, 飞过哪里。仔细看! (学生再看一遍刚才的录像,教师做适当 的解说。) 生(齐)当你们看到燕子飞来的时候,请不 要伤害他们吧!你可知道,他们在到达 目的地以前,飞过大海是多么的辛苦、艰 难啊! 师它们不分昼夜地飞呀飞,一只老雁头鸟 带着大家飞,它们这么团结!孩子们,现 在你们有点感觉了吗?对哪个词有感 觉?“辛苦”“艰难”!我们把最后一句话 再读一读,“你可知道——” 师你们能把这叹号念出来吗?(示范读) “请不要伤害它们吧!” 生师(齐)“请不要伤害他们吧!” 很好,有人还做动作了呢!再说一遍给 我听。 生(齐)“你可知道,他们在到达目的地以 前,飞过大海是多么的辛苦、艰难!” 师是多么辛苦、艰难!我告诉你们,它们要 飞多少里。你看,有一种候鸟,(课件出 示表格)往南方飞,白天鹅要飞4千多公 里,白头鹤要飞7千多公里,北极柳莺那 么小的一种鸟要飞1万多公里,北极燕 生师(齐)“请不要伤害他们吧!” 你可知道—— 生(齐)“他们在到达目的地以前,飞过大海 是多么的辛苦、艰难啊!” 师其实对燕子的辛苦、艰难,我们还是不太 了解,是吗? 鸥要飞2万多公里。飞,飞呀飞,为了到 达它们的目的地,不分昼夜,不怕艰难。 孩子们,当你看见—— 生燕子。 生我知道燕子太疲倦了。 师哪位还知道?(无人再举手)真的不知 道。杨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讲的不只 是燕子过海,而是和燕子一样的候鸟们, 师仅仅是燕子吗? 生候鸟,鸟。 师生师当你看到候鸟、鸟的时候,请不要—— 伤害他们。 你可知道—— 是雁、天鹅,还有鸥。想不想看它们是怎 么飞回南方的? 生想。 (学生看录像,教师做适当的解说及 提醒。) 生他们在到达目的地以前,飞过大海是多 么的辛苦、艰难! 师生师仔细看,你发现它的辛苦、艰难了吗? 仅仅是飞过大海吗? 飞过雪山。 看!大雪天,雁们在一个避风的山谷里 2016年第6期 教育研究与评论 师飞过雪山。 师这是一部讲鸟类迁徙的影片,你们如果全 生飞过草原。 部看完,你们会非常感动非常感动。你会 师飞过草原。 看到那些大鸟们、母亲们怎么关爱小鸟,同 生飞过冰海。 伴间怎样互助。说实在,它们的意志,毅 师飞过冰海。 力,远远比我们有些人要坚强。好了,孩子 师 这么辛苦,这么艰难,可是它们又是 们,现在,我很想听你们再读一遍题目。 这么—— 生燕子过海。 生勇敢。 师这个“海”念得真好。再念一遍。 师这么—— 生燕子过海。 (教师用一动作暗示。) 师我从“过海”中听出你们对鸟类的崇敬! 生团结。 下课! [点评:燕子过海,其文眼、其精神全都凝 【总评】 聚在“过”字上。一个“过”字,不仅写下了燕 《燕子过海》一课,其理念质朴本真而又 子迁徙的全部辛苦和艰难,也写下了燕子们 深邃高远,其节奏一波三折而又一气呵成,其 超越辛苦、超越艰难的悲剧精神和崇高形象。 风格缜密精致而又大气恢弘,其境界叠翠列 锁定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文眼,杨老师在 锦而又浑然天成,可谓杨明明老师课堂教学 尾声处为我们谱写了一段声振林木、响遏行 的经典之作、扛鼎之作。本课带给我们的启 云的动人旋律。首先呈现候鸟迁徙的画面, 示是多方面的: 继而出示候鸟迁徙的数据,这些画面和数据 其一,咬定青山不放松。 带给学生的是前所未有的慨叹和震撼,这样 言语基本功的训练是语文学习亘古不 的慨叹和震撼旋即转化为学生再度感悟燕子 易、历久弥新的话题,实践证明,此功耽误一 过海多么辛苦、多么艰难的有效语境。于是, 时必将贻误一世。《燕子过海》一课,对言语 “过”的深度得以开掘,此其一也。其二,画面 基本功的训练可谓一以贯之、一丝不苟。这 不再局限于燕子本身,而是由燕子类化为各 在人文风尚大行其道、深度阐释大张旗鼓的 种候鸟。情境也不再局限于“过海”一面,而 当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课始对“燕”字书 是由“过海”延展为“过雪山、过草原、过冰 写的指导就是一例,大到书写态度和姿势,小 海”。“过”的意象因此被建构得林林总总、层 到书写笔顺和笔画,都不沾一丁点儿的随意、 层叠叠,于是,“过”的广度得以拓展。至此, 马虎和将就。课中对“拖长音”的矫正又是一 “不要伤害它们”的呼吁,不仅是一种生态意 例,或示范、或强调、或反问、或评价,直至全 识的唤醒,更是一种人文情感的熏陶。因为 班学生都不再拖腔拿调,可谓规矩不中誓不 这一声发自肺腑的呼吁,更多的不是来自“了 罢休。课尾短暂的齐读题目依然秉持这种一 解”和“懂得”,而是出于“感动”和“崇敬”。对 丝不苟、细致入微的教学风格。我们说,言语 “过”之辛苦、艰难的感动和崇敬,对超越辛 基本功的动I练始终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奠基工 苦、超越艰难的感动和崇敬。于是,“过”的高 程、养正工程。这种训练不是某节课、课中的 度得以升华,此其三也。] 某个环节所能奏效的,它必须春风化雨般地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6年第6期 渗透到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只有 人关注、被人呵护的温暖与幸福,更多地体验 到自由舒展个性的快乐和自豪,更多地感受 到人性的光明与和煦,感受到仁慈、宽容与恻 隐的力量。 长期、经常的熏习,才能真正转化为终身不易 的“童子功”。杨老师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为 学生的终身发展计,虽置身公开课这一江湖 语境,却能不媚世俗、不入流俗,洗尽铅华、抱 朴归素。 其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一个多重对话的过 其二,一枝一叶总关情。 程,但是就教师而言,其对话姿态更多地表现 为一种“遥指”。“指”在这里是迷途时的指 点,挺进时的指引,愤悱时的指导,出错时的 指正。“遥”则是一种合适的空间距离、时间 真情、激情和悲情始终是杨老师语文课 堂教学的生命表征。听杨老师的语文课,我 们总会被她的投入、痴迷和忘我所感动,她是 那种见了孩子就精神高涨、激情四溢的性情 距离、心理距离和精神距离,课程论语境下则 可指述为语文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和“最佳 中人。课堂上,情真意切,情投意合,既是她 鲜明的话语风格,更是她独特的人格魅力。 发展期”。然而,“遥指”是一回事,凭什么“遥 她的课堂话语,总是洋溢着对学生的激励之 情,如:“为什么不说‘我’?”“‘黑白相间’这个 词用得很好! ‘真有点为难你们了,到现在连 课文还没发,你们就记住了这么多!”“我以为 你们会很困难的,没想到你们一点困难也没 指”又是一回事。而凭什么“遥指”是先在于 “遥指”的,这就涉及语文教师的“前结构”问 题,也即专业素养问题。这里的前结构,包括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姿态、解读经验、解读策 略、解读智慧、解读动机、解读情绪等,也包括 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思维方式、人生阅历、 有。”话语的背后,则是杨老师对学生的那份 悲天悯人的情怀。她真诚地倾听每个学生的 心声,她对学生的理解是细腻的、敏锐的、充 满善意的。当全班只有一个学生举手示意自 人格特征、学识修养、审美情趣等。《燕子过 海》一课,让我们领略了杨老师丰厚、精深的 语文专业素养,让我们在赏读“落”的韵致、 “伏”的情状、“过”的意象、精神和魅力的同 时,深深感受到杨老师“遥指”时的那份从容 与洒脱、底气与功夫、睿智与才情。从这个意 义上说,语文教师才是唯一活着的课程。 己没有找到“雨点”一词时,杨老师的教学机 智不能不让我们为之动容。“你没有找到,你 们看他多诚实啊!你一定找到了其他的词。” 是的,她的课堂总是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 2016年第6期 教育研究与评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