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普陀县志》有感
《普陀县志》正文共24编110章378节,1992年被评为全省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虽然身为舟山普陀人,却还未这样系统地了解过舟山普陀。在这本县志里,发现了很多有意思地地方,本文以当地的“民俗习惯”和“方言”为例浅谈自己的读后感。
一、民俗习惯
《普陀县志》二十三编“社会生活”的第三章“风俗习惯”分成了五节——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礼仪习俗、岁时习俗、旧风陋习。我想应该是比较全的了,随着时代进步,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习俗已经不再流传了,大概只有在更落后一点的农村里还有着那样的淳朴,而自小生活在本岛上,接受学校教育的年轻人更是不大清楚了。有些我倒是从家里长辈或者外人处听说过。
1、先谈谈渔业生产方面的习俗吧。
从小吃海鲜,坐在海边夜排档聚餐时,会有很多刚回来的渔民来交货,他们大多善谈(大概是海上的捕鱼生活太闷了只能靠说话消遣了吧),从他们口中我听说了不少渔民的忌讳,大多在县志中都得到了映证。
比如在船上,要忌双脚悬于船舷外,以免“水鬼拖脚”,所以小时候坐小舢板出海,家里人总是把我看得牢牢的;忌在船上吹口哨,以免“引浪招风”;忌拍手,因拍手意味着“两手空空,无鱼可捕”;忌船只靠岸时喊“到了”、“来了”之类的话,以免“把野鬼引上岸”;忌家有红、白喜事或未满月的人下船;忌妇女上渔船,认为女人上船要冲犯船神,我一直对此感到不满,心想都什么年代了,还有性别歧视,现在倒是不觉得什么了,一直流传下来的习俗而已,现在也不过时习惯了,没有人真的去追究里面的原因。
当然也有些我不知道的,比如忌七男一女同船过渡(交通船),意为“八仙过海”不吉利,遇到时,船上的人就故意说“今天船上有九个人”(一个指船关菩萨)以解忌。 渔船出海时还要给鲨鱼引路,万一遇到鳖鱼、鲸鱼时,渔民就口中念念有词,一面向鱼撒米。一面将一三角小旗丢入海中。据说这是鳖鱼赴考途中迷路,浮出海面来问讯。撒米施食,抛旗引路,可免鳖鱼掀浪翻船。
不过读完关于渔业的这一节,我发现有些习俗县志中是没有提到的,也有可能是各个岛的习俗略有不同,导致县志没有写全吧,比如关于造船的。舅舅是造船发家的,小时候总跟在他屁股后面玩,懂了不少,再加上查阅资料,在此补充一二。比如最普遍的,老一辈无论干什么都喜欢看黄历,挑个良辰吉日,渔民造船也是。具体的,开工前,要杀三牲请天地神灵,向大木师傅敬酒、送“红包”。新船梁头定位时要披红挂彩;装淡水的“水舱”梁头合拢处要衬铜板或铜钱,并用银钉或铜钉钉合,渔民称它为“船灵魂”,亦称“水灵魂”。最后一道工序装船“眼睛”,叫“定彩”。“定彩”也要选择吉期,并付给大木师傅双份工钱和“红包”。施工时要在船尾栏板上贴上“海不扬波”的横幅,由大木师傅按五色彩条扎好的银钉,嵌钉好“眼睛”,用红布把“眼睛”蒙上。新船下水时,再揭去红布,称“启眼”,由身强力壮、父母双全的几十名青壮年在敲锣打鼓、鞭炮齐鸣的气氛中将船徐徐“赴水”(推入水中),谐音“富庶”,以示吉利。赴水时,东家站在船头上向木工师傅和围观者抛分馒头,即谓“新船下水抛馒头”。
2、再讲一个和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饮食方面的习俗。
县志中记载的其实大多还有流传,比如:旧时乡间主食番薯干,谚“舟山人叉谈(方言),番薯干当饭”。大米视奢侈品,少量掺食,或用于待客;灾年掺食瓜菜野草等;渔民多嗜烟酒,饮酒以驱寒活血、消除疲劳,吸烟兼计时计程。进补常以酒作辅料,“老酒浸黑枣”、“红糖老酒冲鸡蛋”等;后来生活开始富足,宴请的食物也越来越丰盛(各地旅游,我未曾发现比舟山人还“会吃”的),但这些习俗其实都还在。很多人包括我的家中常备“杨梅小酒”、“臭冬瓜”“番薯干”,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常年大鱼大肉的人们反而更怀念这种地道的传统“美食”了。甚至有些餐厅还以这些为招牌,非常别具一格,吸引了很多怀旧的老人和想尝试的年轻人。
3、其余习俗。舟山的礼仪习俗其实也很有意思,但是非常复杂,各个小岛也有所不同,纵使我参加了好几场哥哥姐姐的婚礼了,也还是没有搞明白。加上近年来婚礼西化愈发普遍,视很难看到纯粹的带舟山习俗的婚礼了。还有庆生和丧葬方面的习俗我更是接触不多,通过县志倒是了解了一二。
二、方言
《普陀县志》二十三编“社会生活”的第五章“方言”分成了四节——概况、语音、词语、语法。分得很是细致,但是从小学习普通话的我方言说得并不地道,只能在词语这一节中有所收获.
1、方言词语。
过年一大家子一起吃饭时我们也曾讨论过方言,都说舟山方言很有意思,虽然普陀区的各个小岛上的方言会有略微的口音不同,但大多是八九不离十的。
我举个很有意思得方言例子。英语中有比较级和最高级,其实舟山方言中也有:
红、血红、血得斯红
黄、焦黄、焦得斯黄
轻、屁轻、屁得斯轻
凉、冰冷、冰挂斯凉
瘦、噶瘦、直挂斯瘦
咸、撒咸,撒股铁咸
淡,偕淡、偕股斯淡
亮,锃亮、锃挂斯亮
热,火热,火热踏踏滚
细细品味非常形象。酸,挂酸,挂的斯酸
甜,蜜甜,蜜骨似甜
亲,嫡亲,嫡骨丝亲
鲜、透鲜、透骨斯鲜
黑,噶黑,摩擦第黑
软,妥软,妥得斯软
硬,色硬,色刮铁硬
白,雪白,雪白里娘
烫,滚烫,滚的斯烫
清,怪清,怪得似清
2、方言俗语。
这一章让我觉得有所缺陷得是没有收录地区特有的一些俗语,在我看来,它们也是十分有趣得。比如:
枫树叶跌落头拷开——胆小怕事。
吃吃壮,爬爬瘦——沙蟹命。
猢狲屁股——坐勿牢。
门背后拉屙——天要亮。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黄鼠狼看蒲样——要吊煞。
老鼠翻进白米缸——吃用勿愁。
大海洋里捞针--寻勿着
三、传说
《普陀县志》二十三编“社会生活”的第六章“传说异闻”分成了两节——民间传说、异闻轶事。里面记载了很多有意思的传说故事,我第一次知道了很多地名的原来,包括“沈家门”原来是谐音过来的。
其中有一个传说是关于我的老家——普陀区的一个小岛——六横岛。过年前,家里都会有做羹饭的习惯,是为了祭祀祖先,但是奶奶在摆完一桌之后,会另外摆一桌,我一直不理解,奶奶也解释不清楚。这次阅读县志,让我有了意外的收获:
舟山有过二次大移民,头一回是明朝洪武年间。那辰光,舟山较关勿太平,外有倭寇扰乱,内有海匪抢劫。朝廷几次派官兵来讨伐,都没平息下来。朱元璋恨煞了,他忖:小小海岛,天高皇帝远,甭去管它。便下了一道圣旨,要将舟山百姓统统迁到大陆去。
当时,六横岛的岑山、干岩两山之间,有条小港,海水两头直通,把六横分隔成上庄和下庄两个岛。岛上的居民勿多,只住在靠海边的几个岙口里。
皇帝圣旨传到六横,大家都愁煞了。俗话讲:金窝银窝勿如自已的狗窝好,屋里再苦再穷,啥人肯背井离乡迁到大陆去?可是,皇帝开了金口,咋会让你过门。
有一日,突然驶来好几条官船。这些官兵一上岸,个个象活无常一样,用棍打、鞭抽,把老百姓赶上官船,还放火烧村。那辰光都是茅草屋,火一点就着。有些老年人,走路不便,还未来得及出门,就被活活烧死了。有些强头倔脑的后生,勿愿离开家乡,勿肯上官船。官员几次催赶勿听,火大了,就把他们拖去吊在树上,用皮鞭抽,抽得鲜血嗒嗒滴。啥人还敢反抗!小人吓煞,女人哭煞,男人恨煞。就这样洗劫了三天三夜,岛上的房屋烧得精光活脱,人赶得一个勿剩,这些官兵才押着老百姓离开六横。
可是,没过几日功夫,岛上又有人出来了。这几个人一碰面,都呆了呆:“某人,侬咋会还来咚?”“我逃到老鹰嘴山洞里藏好了,侬呢?”“我躲在后山柴篷里。”“我让官兵抓到船上,趁人不防,跳海游回来了。”七嘴八舌,讲得较关亲热。后来,几个人走拢一数,下庄留落七个人。他们爬上干岩头山墩,看见岑山岗墩上也有人,一问,才晓得上庄也留落六个人。从此,逢年过节,双方都要爬上岑山、干岩山岗墩,互相打打招呼,讲讲思念之情。
这样过了好几年,有些迁到大陆去的人,实在呒法生活下去了,便偷偷摸摸逃回六横。留落来的人,看见乡亲回来,都交关热心,帮他们搭茅篷,安顿吃住。慢慢逃回来的人越来越多,六横岛又兴旺起来了。后代人,把他们称作是六横岛的十三个祖宗大人。直到现在,六横人给自已屋里的大人做羹饭时,都不会忘记要增摆一桌“老三大人“,上庄人摆六双筷,六只碗,下庄人摆七双筷,七只碗。
看完《普陀县志》,觉得大有收获,以前一直解释不通的豁然开朗,这个大概就是县志的意义所在。记录有上限无下限。当然,像我文中所述,县志中还是有些缺漏的,希望日后能有人查漏补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