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建筑_空间_形态_建筑形态研究提要

建筑_空间_形态_建筑形态研究提要

来源:爱go旅游网
第30卷第1期2000年1月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OFSOUTHEAST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Vol130No11 Jan.2000

建筑・空间・形态

———建筑形态研究提要

齐 康

(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南京210096)摘 要 本文用提要的方式阐述了作者多年的建筑理论研究成果.建筑形态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建筑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文中提到研究形态的意义,建筑“形”的审美价值和标准,建筑的形体特征和形式,研究建筑形态的目的以及研究建筑本体的哲学思考,建筑艺术的研究,东西方建筑的比较,对现代建筑的思考等.关键词 建筑;形态;空间分类号 TU-0;TU-80

“形态”在英文中可译作Form,而“Form”也可译成“形式”,作为形态学则用Morphology.形态

学是从生物学中转化来的.建筑形态学为ArchitecturalMorphology.

为什么用形态学来研究建筑形式呢?因为它论述的意义更宽广,内涵更深,有利于我们研究建筑的“形”.对此我认为它有三层意义.

1)作为一种建筑形式(Form),它是指一种外化形式,空间形态,是相对固定的、不变的、静态的.

2)形态的解释在词典里是指一种态势、一种动势,也就是研究形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人们研究的是它的一种可变的、一种动态的演变过程,即一定的时间、环境条件下,人们操作、创造“形”的一种过程.

3)可以认为形态的研究是人们在主观能动作用下以及在多因素形式下的研究.如果我们的研究即动态地、能动地将人们意念作用于形体和空间的变化使它富有意义,那么对建筑形态的研究也应这样进行.这个课题经过十几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思考,应给人们一种说法,更深层次的思考,即是观念意识形态给予创作者的思考,给予创作者的一种有意义的创作行为.

记得设计某纪念碑时,在一次地区、省、市领导和著名学者的讨论会上,有个学者说“:齐康,请您给我设计的纪念碑最好是螺旋楼梯外绕上顶层,可以纪念也可以眺望.”有的领导说:“最好您设计一条大龙从顶到碑底.”也有的说“:英雄的气概,您最好给我表现一种金鸡独立.”……众说纷纭,可见同一环境中的纪念碑有不同的意念和设想,各人的社会、审美背景千差万别,自然会产生出不同的构想.可见,形象、意念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这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前者是具体的而后者则是背景和意念的.

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落成后,不少群众前来参观,有的说:“4个大柱,象征四个现代化”;也有的说“:象征四项基本原则”.同一形象有不同的释义,不同的认识.一位历史学家看到

 收稿日期:1999-09-18. 第一作者:男,1931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2东南大学学报第30卷

瞻台前的一对空心方尖碑形的标志物,他说“:这是中国最古老的门”———这是他历史知识的一种反映.———可见对形象的认识离不开他一生的经历,包括见到的和书本上间接接受的形象知识,可以借鉴的形象认识.

这样一展开,那些形象的象征、寓意、释义、意义就显得很重要.形寓于意义之中,形寓于人们的认知之中.我们要研究具体形,也要研究产生象的形,因此我们就要从意义学、现象学、类型学中去探求审美的价值和标准.

社会是分阶层的,可按职业类别分,也可按各民族、各地区或不同年龄分类.“建筑”作为一种被认识的对象,要了解和研究人的认识的观念形态和意识观念.

在这样一种错综复杂的认识世界里,人们不得不从审美标准来分类,它们是否可以分为:1)世俗的审美标准和价值.2)通俗的审美标准和价值.3)高雅的审美标准和价值.

以天安门为例,历史上它是皇宫的大门,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许多历史上的政治运动曾在这里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在这儿宣布成立,它是北京和新中国的象征,它不仅是皇宫的大门———历史意义的,又是新中国的象征———人民领袖检阅和观赏天安门广场的地方,于是意义有了“转化”,这是由它实用性质的转移所致.上述3个标准是辩证而统一的,是可以逾越的,是可以“转换”的.

1 建筑的形体特征和形式

建筑是以其形体和空间的存在为本体的,而且必须安置在特定的地区、地段的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之中,并供人们使用和活动,必须加上人———社会人的因素,这是它的特征.由于它生长在自然之中,自然的植物也应作为其必备要素.

建筑的形体特征是为形体(包括结构物、设备物、使用器具等)+空间(不同功能的使用空间)+人的活动(各种需求的),它的动态表现为建造的时间的序列特征和人们使用的过程,这就成为建筑形态的进程.一种本体要素,一种环境要素(水、气、光、自然地形、植被).

建筑属于地区,地区之间的差异和建筑之间的差异形成它的特色,使用、艺术、技术特征之间的差异使它具有艺术品位和性格.所以特征具有地区性和时间性,存在于认识之中.

场论(Place)的引入使建筑具有不同程度的凝聚作用,领域(Field)的思想是因它供社会人的活动的一种领域感.这种活动是场论的基础“,场”是一种力的吸引.公共建筑和广场、户外公共空间具有大的吸引力,是一种大的磁场,但住宅则成为家庭的归宿.场是人们活动的表现和象征,人们活动的存在才使这种场富有意义;活动不存在,则意义也将消逝,变成一种历史的记忆和怀念.所以研究建筑形态必然要研究它的历史进程,分析形态的存在和人们活动的场,这就是从“场”地,从无建筑到有建筑,又从有建筑到无建筑的过程.

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建筑的变化.结构、材料、施工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制作,从手工艺术到建筑各种构件工艺加工的组合,大大改善了审美的观念.高技术、新材料的光洁美、光亮美、制造美,改变了人们对审美的评价,使建筑的组合产生了新的前景.各种建筑审美观念的存在和新技术满足新的空间需要的可能,使新的建筑美的造型成为一种现实.新建筑的产生和技术设备的不断更新,使室内环境的控制成为现实,于是:

1)传统的建筑观念要求获得传统建筑形式转化(Transformation),成为新建筑的新的文化特点.

第1期齐 康:建筑・空间・形态———建筑形态研究提要3

2)新的建筑技术适应新的空间需要,运用建筑本体的空间关系成为可能.

3)由于技术的进步组成新的空间,形成新的特点,透明、半透明、新的光源,获得新的丰富的空间的视觉艺术的感受.于是心理上的、生理上的,有形的、无形的,空间感觉和幻觉虚拟空间得以存在和发展.

4)新的审美观、视觉艺术成为新的建筑梦幻般的表现手段.5)传统室外空间转化为新的空间的变化,那种开敞、封闭、半封闭、过渡、灰色空间,明暗对比,开辟了新的感觉的光空间,产生了穿透等适应新功能的概念.

6)建筑形态从二维、三维到四维等之间的变化成为可能.社会的需求的增多,新的内涵和审美要求的变异,建筑形式多元的存在和发展要求满足:1)不同阶层、不同经济生活水平、不同文化和意识观念、不同年龄结构和家庭及教育的背景,对建筑的需求及其对城镇地段和建筑类型的要求———需求———人的需求、社会的需求.2)城市地的相对整体自然生长和规划,形成有可能提供城市居民工作、生活要求的建筑———一种经济、社会、文化制约的可能.3)在环境审美和群居要求下审美、经济、评价、适配程度,对建筑形态特征性做出反映.4)建筑形态的组成有单层、多层、高层、组群等,社会职能分工要求建筑类型应具有不同形态:单向的、复合的.对土地应提出新的使用如土地开发的综合利用(MixedLandUse)概念.

5)城市规划、建设、策划、设计赋予建筑的特征的表现要求考虑到建造的可能性、经济投入的可能性,一种运行机制下对形态要求的可能性.

6)自然环境的影响及对它的认识.人对自然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神化了的对自然的认识,只是建造自身庇护住所.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人类开始具有主宰自然的思想:改造和控制,人们把自然物化的能动作用运用于现代建筑,然而也有一种过多地夸大“人”的作用的趋势.由于人类人口的增长,资源的消耗,水源、能源的缺乏,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大气环境的恶化,需要人们重新认识世界并要求改变建筑形态的布置,产生一种回归自然的思想.人类对于自然的哲学思维的变迁、提升和发展,使新的建筑观得以产生,建筑形态不再是单幢建筑和自然的关系而是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强调城镇建筑的群组的生态化,重新组织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建筑和建筑世界的融合.人们对建筑形态的认识及形态演变的过程,就是从认识上达到对建筑世界的整合过程.

7)建筑意识观是一种认识的发展,从神灵庇护、神化、人化发展到可以控制、回归、融合于自然的变化,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环境与情感的平衡.科技进步解决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也带来了高情感、智慧的集约,带来美的升华,反馈给人类一种智慧的感应.

这样我们可以得出:建筑形态的研究是研究人与建筑、建筑与社会、建筑与技术、建筑与艺术、建筑与文化、建筑与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所表现的空间组织(内和外)的形态研究,建立一种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形态意识观,一种新的自然的建筑观,一种新的建筑意义、类型、现象、行为的科学,一种新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一种新的人类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的观念下的建筑观,一种大范围的关系的研究.

建筑形态学需要研究的是建筑的本体.这种本体应加上绿色、整体的建筑,这种本体可以演进为没有建筑的建筑.

建筑形态学是一种哲学的思考,由于它研究形,所以也是一种建筑美学的思考,它与建筑类型、现象、意义(释义学)、行为学等密切相关,某种意义上的形态就是对建筑本体的研究.但研究离不开历史、社会、自然和人,本体可以脱离需求而研究,根据新的需求又可以从有形变为

4东南大学学报第30卷

无形,一种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新的新陈代谢的过程,从不可变形到适应新的可变形.

2 建筑形态的研究

那么,我们怎么研究建筑形态呢?

我们试作一种框架分析.整个自然和人造环境作为生存环境而存在,形成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社会生态包含着国家、民族、制度体制及其各种运作机制,建造环境(人造环境)的运行机制直接关系到建筑形态,这是直接关系的一个环节.我们看到,当今自然生态的破坏和社会生态中的诸多误导认识和错误,造成了建造环境的恶化及自然生态的破坏,因此在改善社会生态及其运作机制的同时,整合被损害的自然和建造生态环境也成为一种必然.必须认识到建筑形态研究的必要性,研究应以人为本,以建筑本体作为认识的切入点,研究形态构成的社会性、经济性、社会与人的行为特征,研究建筑形态的类型的多元化、建筑风格的多样性.以社会历史的演进、发展、保护过程作为对社会提高建筑形态构成与其组成的,并与城市形态整体的研究结合过程.研究什么样的城市和建筑形态应适应和匹配于什么样的地区的人造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并使之相融合、相和谐.这是一种从有形到无形,从无形到有形的变化过程.从而完成对整个建筑概念的转换.具体研究如下:

1)从历史的演变和发展来剖析建筑形态的变化———整体的、类型的、功能的、群体组织的、技术的、自然环境的、艺术风格的———转化一种新的形态特征和创造.

2)研究建筑与自然气候、地形、地貌、植被等的关系.从人类生存的根本及社会技术的可能,达到新的需求和新的“形”.

3)研究建筑与地区建设制度与体制、运行机制的关系.4)研究建筑及其相关的基础设施、建筑环境、城市关系.5)研究建筑与文化、社会、经济等相关关系,社会与人的行为作用的关系.文化的积淀、转化、碰撞、融合等关系.

6)研究建筑的生态关系.研究的目标和内容为:1)形———建筑的内、外形的特征,包括建筑与建筑之间组成、建筑与自然城市的肌理关系,建筑形的不断突破.

2)场———城市社会与人的行为特征及其对形体的影响,社会对建造环境的自理程度,地的特征“,场”成为更新的一种概念,一种不似建筑的建筑.

3)情———研究人们的情感、风俗、习俗对建筑的对应关系,包括匠人、管理者、建筑师的哲理、创造态度和手法,对设计的主观能动作用,社会的建筑思潮及建筑师设计的个性,非建筑师的建筑设计.

4)力———促进建筑发展的诸力,社会经济的、社会意识观念的、文化的影响.力带来了“形”的转化和建筑的新概念.

5)位———建筑受到地区区位自然和人为的影响,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即建筑的自然生态关系,建筑的社会生态关系,阶层的关系,建筑的建设运行机制,总的研究建筑的观念、形态和意识观念,观念和技术对于形产生的可能的作用的“形”.

总之对建筑形态的研究,一是研究其“形”,二是研究其态势,要确立过程的观念、地区的观念、层次的观念、时间的观念、空间的观念、整体的观念.要树立一种自身的正确的设计思想,把

第1期齐 康:建筑・空间・形态———建筑形态研究提要5

一切变化置于过程之中,这些变化是由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引起的.类型的变化和艺术美学的

进展引起风格的多样化.

建筑形态的研究还应从人类总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发展,从融合—封闭—再融合—开放的整体过程中来进行.形态的变化中始终存在着一种人的自组能力(自律)和人的创造行为的作用(他律).形态的变化在人类生活中存在着一种空间组织的稳定.人类在创造过程中总是寻求创新建筑形态的研究和建筑形态的拓扑关系,考虑建筑技术运用的可能,以便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3 建筑艺术的研究

历史上建筑的发展中,意识观念起着重大的作用.

宗教之于建筑、型制之于建筑、政治观念之于建筑、社会民俗风情之于建筑、建筑传统观念之于建筑、社会的设计意识之于建筑等方面都是观念对建筑形态的作用.应重视观念形态对于建筑的重要作用,应有一种建筑哲学的思辨,同时又必须对建筑本体进行探求、并对本体研究的外化形态进行剖析.从哲学的美学观念出发来分析建筑的美学特征可以有利于建筑形态的研究.

建筑形态的美是一种环境的美,建筑置身于自然和人造物之间.建筑的美是一个空间的美,是一种人造空间体的美,形体的特征、外轮廓线、色彩、材质是其主要表现.线形的形状、流动等,形状的变化是要适配于使用.

建筑形体美的展示具有时间的因素,一旦建成之后,它是“全天候”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和人为的侵袭和腐蚀均具有时间的因素,残留的、遗留的,成为历史的表现艺术.

建筑的艺术具有超人的尺度感,这是其重要的特征.

建筑的美又是一种技术的美,一种使用自然材质和人工材质所表现的美.不同时代的技术发展,使其所完成的建筑物具有综合形体的美,是当时艺术和技术结合美的表现.

建筑的美是一种组合的美,是一种要素之间的匹配和整体组合的美,美在比例,美在尺度,美在色彩,美在层次.

建筑是为社会服务的,美表现社会中重要的一个侧面,美在生活,美在场所、地点,美在人与人的关系及其情感的记忆之中,美在与地形、地貌、气候的契合之中.

建筑的美,空间组合的美,空间的层次美,空间的过渡、转化和碰撞,引导、穿插、交汇、封闭、开敞、对景、动态,它主要是视觉美,也具有听觉的、触觉的,明晰、朦胧、幽深、明亮……一种感觉的美.它能使人们感受到雄伟、亲近……,再又可通过塑造达到某种诗意的、音乐序列的、绘画画面的美.空间美有它的序列、程序,及其相互组合的过程.它的反馈又可为新的应用,产生新的形态特征.

建筑的美,可以通过美术作品、音乐、雕塑、工艺美术、其它陈设、有机组合成次空间,包括灯光、天花、隔板、陈设物等来实现.

建筑给予人们一种情感,给人们以记忆、追忆和情感的思念.

建筑美是除大自然美以外人类最巨大的形象美,它是一种物质创造,它是一种创造的美.美在传承,美在沉积,美在新生,美在转化及其拓变之中.

建筑美又是一种地域文化的美,一种民俗、风俗的某种凝聚,最终是一种风格表现的美.这种地域的美具有多元性.

6东南大学学报第30卷

4 东西方建筑的比较

有比较才有鉴别,建筑形态研究过程中常进行东西方建筑的比较,这里仅对1840年前的传统建筑做比较,同时对现代建筑的划时代的突破做出阐述.

历史建筑之间由于地区、历史、社会、文化、政治、技术、科学、宗教有很大的差异,随着历史的延续,文化的积淀也有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表现在建筑的原型的结构状态上,西方以石为主,而中国是以木构架为主,这是技术和材料的分界线;西方人从埃及、希腊、直至文艺复兴,经过了一段理性的科学思维和分析阶段,而中国是一统的儒家建筑文化的思辨,一种内陆的文化.从唐代至明清虽发生连续的战争和吞并,但仍以汉民族融合为主,而又保持了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习惯,各朝代的建筑物仍具有其独特的风采.西方的历史中,城邦与各民族的相结合,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国家,国家之间有斗争,宗教建筑文化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占有统治地位,宗教建筑的教堂成为地区、国家、民族的标志性建筑.从政教的合一到政教的分离,加上宗教和世俗的群众活动产生了以广场为核心的城市中心,而中国形成以背朝面市的以街巷为中心的城镇景观.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起源于13世纪,经过文艺复兴时代后,随着建筑内容的扩大和性质的转变,在建筑艺术上有了相对科学的分析和总结,较系统地整理了自希腊罗马的柱式,较整体的柱式变化使整体成为一种相对一致的法式.特别是在建筑的造型上,由于建筑层数的增高、类型体的加大及一种新的型体的空间组合,将建筑的空间体量加大,从而更加丰富了其艺术的表现.对于中国的统一的木构架的型制,有了相对一致的法式,不论中央、地方,由于政治的统一,以“庭”为序列,组成一种有序列的空间群体.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从唐、明清以来一直融合着各民族建筑风格的一统,虽然有较多单一的建筑单元体,但以坡屋顶为主建筑群以其飞檐和民间的坡顶(双坡或单坡)陡坡和缓坡的建筑居多,以适应各地区自然地形和气候的变化.从中央的序列整体到地方的自由洒脱,建筑在同一单元体的组合上极为丰富多彩,显示出帝王宫廷建筑的“台”和檐,表现为水平的划分,而表现地方风格的屋顶,波浪似的飘逸又成为其特色.中国的石雕、漆料的覆盖,除大木作外,兼有的小木作,在单一的空间中又划分为二层次的空间,如庙宇、宫廷中的装饰,表现得尤为精彩而富丽,而有的装饰则淡雅而朴实,劳动者的匠心,在木作、石作上又是精雕细刻.中国古代建筑上的“群”体的组合“顶”,大屋顶的各种形式“庭”,各地的运用,围合成为组织空间的“核”,“台”不仅具有保护木构筑的功能作用,而且成为中国式的三段式“,庭”结合功能和自然地形及其发展,以轴为中心,主轴、次轴的展开至整个群体和城市,这种四边展开不得不形成一种构图上的水平划分,即使“塔”也是以檐、屋顶来做出水平的划分,创造了与自然的融合与一体.

中国虽然有石头文化,但极大地受到木构架形式的影响.

我们不能忘却西方宗教时期的一些重要建筑特色,其中之一是“堡”.为了防御,西方的城堡依山(主要的)傍水而建,它是欧洲建筑群重要的防御构筑.堡内有群,用作 望、攻战,堡据于制高点,几乎遍及欧洲.中世纪的“城堡”,自发形成的街道,创造出众多的风景画面.中世纪的街巷空间是迷人的,那种惊奇(exciting),仍是一种奇观异景,石头的文化,这是东方所没有的.西方教堂的尖顶,为了追求内部空间的向上突起,一种神圣的追求,极尽全力,匠人们不顾结构上的失败,创造了人间的奇迹.飞檐、扶撑,匠人的大胆的理想追求,成为几个世纪的创造,尔后随着建筑的发展,经历了折衷、古典时期,孜孜不倦地营建.由于宫廷中,较为丰富的社交生活,在建筑要求上的变化,如水池、喷泉、台阶式的叠落水景,造型的多样化,外环境的草地,

第1期齐 康:建筑・空间・形态———建筑形态研究提要7

几何形的植被,又是使其具有自身的特色,他们以建筑作为空间体的塑造和研究对象,推敲个

人体型的变化,大大丰富了建筑自身本体的多样化.他们强调体形的组合,强调了造型的整体性,强调空体带出的广场,这就不得不出现了对外部空间的“界面”的重视.如果说东方重视了内部空间,那么西方则重视了空间体的整体造型和外部空间.

人类在建筑创造上有许多相似和相同之处.美丽、多彩的建筑世界是个宝库,有可以解释的,也有不可解释的,因为意识观念的精灵永远是可以琢磨和不可琢磨的,这可以琢磨的认识使人们的经典的心灵成为人类内在心,不言而喻的一种自在的标尺.那种不可琢磨的同样也是人类内在的一种心灵美的表述.在这神奇的建筑世界里,我们的比较,一切为了认识、认知,一切为了探求和创造.

在工业革命走向现代化、工业化,以致社会化的同时,建筑创造打破了一切原有秩序,单元体的重组是富有生命力的,一种新的围合和新的开放,好像儿童搭积木那样重组、发展.但经过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却是一切被冲垮了、破坏了、残留了,一种历史、一种遗迹,人们重视城市,不得不模仿西方建筑空间体的模式,这是一种自然、一种进程、一种不可抗拒的变化,一种原有“根”的丧失,正像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建筑文化一样已难寻觅,消失了,永远消失了,我们也正在消失的过程之中,我们没有必要那么悲伤、那么伤感,只有从自身的“根”上,吸取外来的营养,尊重自身,去奋斗,去拼搏,去创造,一种新的文化,新的创造,永远屹立在东方,屹立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一种深层次的情感,一种发自内心的呼喊,可爱的中国,可爱的大地,可爱的人民.让会说话、会唱歌、会舞蹈的建筑,永远地活下去.我们不能忘怀敬爱的童 老师在新建筑流派中所说的“秦砖汉瓦也能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新建筑”.

在研究建筑形态时,我们不得不对现代建筑作一次剖析,正在运动着的建筑是难以详尽地分析的,但是我们可以琢磨其踪影.对现代建筑虽然有许多的剖析和书籍及其评论,我们可不可以跨越地思考呢?

5 对现代建筑的思考

现代建筑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之初获得了发展和理论上的论述,二次大战之后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国际性建筑,正像其它事物一样,发展的不平衡性,传统的建筑风格都存在着一个演变的过程,缓慢的、突变的、碰撞的、交汇着.由于地区的经济、制度、体制等种种影响,其运行、建设、需求,在建筑形态上总的是“变异”.原有的形态在一个时期不得不暂时利用了原有的形体,满足功能需要,却带上了保持了原有的面貌的…….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并经过几代人的创造得到广泛的承认.这是由于它的发展满足广大社会的需要,它的需求和发展获得新的技术的支撑,在空间结构、高层建筑的垂直运输,新材料、施工方法的利用已成为实践中的可能时,它满足了多种类型、多种功能的社会需求,它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它的生命及其产生成为一种建筑时代的划分,它的伟大创造和成就震撼了整个世界,影响到各个角落.建筑的本体仍是恒定的,但形态的形成和概念大大超越了历史的传统建筑,它跨越了唯少数宫廷、教堂、政府大楼、商贸等狭小的圈子,唯美形体的表现渗透到整个城市和空间体中,它是一种需求的必然,特别是对大量建筑和住宅的研究.现代美术的发展,现代技术的进步,现代哲学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文化的联姻、结合,正如美术绘画的印象派一样,开始不起眼,只能在城市的街道上展出,但一旦被广大群众所认识,就不可抗拒地面向全世界,它不只是一种潮流、一种流派,现代建筑成为一种世界建筑的主流.有许多的流派和建筑个性的表现为世人所瞩目,它和地区的结合无所谓正宗和非正宗,却都带上了地区的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种建筑文化

8东南大学学报第30卷

的跨越,一种建筑技术的跨越,一种建筑美学的跨越.建筑发展规律掌握在统治者手中,总有一种夸大,然后回到了人本,回到了当今所讲的“以人为本”的世界里.一种从以神、以权、以钱为本的状态中,回到了人民群众参与建筑的行列中,这是民主、科学进步的象征.所以建筑需要:

1)从类型学的划分来分析:要划分成公共的、特殊的,和大量性的一般建筑.公共的特殊又划分为一般公共的和城市的标志建筑,从社会经济的划分,两极及职能又在城市的区位上做出了选择,和城市的土地经济结合、吻合起来.

2)从现象学的研究来分析,它仍然是建筑发展总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个段落.强权政治下的整体城市变为一个繁杂的、多样的、多元的建筑表现,人类要控制自己,控制城市.从整个城市,从生态、功能、效益、效能的角度,从城市美观视景的角度,从解决城市各种病症的角度来改造、更新、重组自身,改善人们自己建造的环境.人们从运行机制的革新中认识了自己,我们正在认识之中,是在意识过程之中,这种认识仍然和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的观念碰撞、斗争.怎样将有理想的建筑师的设想和理论,怎样将决策者、管理者的“城市”,怎样将老百姓需求的现实城市,怎样将开发商的“利润城市”统一,成为一种有组织、有序列的建筑,达到自然与社会、人的融合,那才是真正的现实的建筑观.自然的、社会的、人的建筑总是一种理想,又是现实的发展,它们不断地更新组合,不断地相互磨合.我们的认识往往被现实的环境意识所束缚,它滞后了,我们需要的是超越,一种建立在现实基础上对未来的探求.从相对的真实走向绝对理想的真实,我们要认识这一过程和这一过程的世界.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融合永远是我们磨合的结合点,我们要从现象看到未来.

3)形态中形式的探讨,美的探讨永无止境,因为人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本身的审美观总是在变化的、在发展的.我们的跨越必然涵盖着一切人类建筑文化的结晶.我们需要的是学习,更需要创造,形式的创造反馈过来又促进了建筑形态的探求.

4)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反映到建筑形态的演变上,需要不断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从形态学的观点分析,它永远是“折射”的,要通过建设的运行机制达到建筑的本体,永远是一种需求的反映、美的反映,建筑师只能在反映过程中做自己的事.从辩证的角度来分析,它又是不能超越的,我们不能不认为建筑形态是一种反映(感应)的建筑学,一种以人为本的本体建筑学.

5)有史以来建筑的创作设计归纳为有建筑师设计的建筑和不是建筑师设计的建筑,从最低层说起,乡村里的建筑大多是“赤脚建筑师”和匠人设计的,但也有的是由受过建筑文化教育的建筑师设计的,而前者是大量的,关键的问题是要在建设过程中执行统一的行为法规和条例,其目的是“有序”,要符合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中经济生态的要求.我们要理解和懂得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平衡、前进的辩证哲学的思辨.

6)技术的发展和使用是促进建筑发展的重要支柱,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建筑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可能性,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满足建筑的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基本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建筑是一个技术的世界,建筑只不过是一种“机器”和“容器”,只因为人本能的“审美需求”才使“建筑”成为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我们需要广泛地、多义地、多元地认识这个建筑世界.没有技术的一切,也就没有建筑的一切,一切与建造环境有关的技术、手法、方法都是我们要把握、操纵的.技术本身也是一种美,一种美的化身.它与美的审视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

6 结 语

在几千年的建筑文明史中,人类在建筑形态的组织上有一种自组能力,即组织物质形式和空间状态,它是有意识的、无意识的、潜意识的.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室内虚拟灵境、

第1期齐 康:建筑・空间・形态———建筑形态研究提要9

定向的应用,为人们创造富有表现的幻境.当人们懂得自身组织起来建造人居环境时,在外部

空间上,本能地意识到要组织空间并留出空间,逐渐地理解并做到“有序”.在内部空间的组织上要从自身的行为特点出发,在空间比例、色彩、摆设、序列中求得一种自我适应的环境.居者有屋,就是要在这“屋”和“居”上下功夫,一种从自在到自为,一种从自律到他律,从低级形式走向高级形式,随着社会的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总是处在又认识又不认识的一种过程之中.我们研究建筑形态就是要超越地认识那种还未被认识的东西并做出解释.面对当今建筑上出现的种种现象,我们会更多地去思考.我们要懂得什么是美好的,什么又是丑陋的,切不可是非混淆,评价误导.

当人类进入文明世界时,本能地有一种审美的观念,它从自身开始,从而对它的建造环境,以自身的评价标准来审视并以自身共同的审美来建其屋,从而建造其环境.千百年的建造带来了一种自身的审美评价标准.从自身的行为、心理、生理活动中得出一种有形无形的审美比例色彩、比例陪衬.材料的运用,技术的采纳,带来一种自我与建造环境的“平衡”,这种“平衡”就是人类建筑的起点.一步步的,一个个阶段的,一个个时代的、空间的演变进化.美是一种标准,某种意义上讲是生态生存的推动力.对形态的本质的评价是对存在的功用和审美的认识.社会的、历史的、经济的、技术的……都在这本体基础上派生.形态的本质是组织人类需求的空间实体和空间,即物质和空间.

形态的研究,不论人们有意无意,有组织无组织,它总是客观存在的.存在的意义在于它的本体,存在的意义在于它与人、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与各种关系相适应、相匹配,反过来这些关系又影响形态.

形态的研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随着人类文明的存在,本体的外化特征是在不断演变的,但人们对形态的研究发展大大地在时间上超过了本体的渐变,相对的本体是稳定的、渐进的,而表现的形式却是千变万化、永无止境的,正好像宇宙一样,人类感觉它没有什么在变,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都在定时中可见,但地球上的万物天天、时时在变化、在改造、在更新.

一切处于相对之中,我们从相对之中探求形态的真谛.

人类建筑文化是世界各地区人民创造的,是人类共同的建筑文化.人类对自然是经过了祈求、主宰的年代,需要有一种回归.

我们主张的是地区的现代建筑新文化.

Architecture,SpaceandMorphology

——ontheArchitectureMorphology   —

QiKang

(ResearchInstituteofArchitecture,SoutheastUniversity,Nanjing210096)

Abstract: Thispaperbrieflyintroducestheauthor’sresearchonarchitecturetheoryduringthepast

years,withanemphasisonarchitecturalmorphologywhichmainlyaimsatstudyingthecharacters,identi2tiesandvariationofarchitecture.Thepurposeofresearchonarchitecturalmorphology,thevalueandstan2dardforappreciatingthebeautyofthearchitectural“form”,thecharactersandthestyleofarchitecturebodies,thephilosophicalthoughtsandthearchitecturalartsoftheresearch,thecomparisonbetweenthewestandeastarchitectures,andthethoughtsofthemodernarchitecturearepresented.Keywords: architecture;space;for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