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言文连词

文言文连词

来源:爱go旅游网
文言文连词

目录:

1、词语连词:常用于连谓短语:而、而且、以、则;常用于联合短语:而、以、且、且……且……、与、 及 ……………………………………………………………………………………… 1(1—7) 2、句法连词:(表转折)然、然而、然则;(表转折或让步)虽、虽然 ………………………… 7(7-9) 3、词句连词:常用的四个连词有:而、则、以、且 ……………………………………………… 9(9-12)

根据所连接的语言单位的不同,连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词语连词,句法连词和词句连词。词语连词主要是用来连接词语,句法连词主要是用来连接分句,词句连词则连接词语和分句都较常见。第一类连词比较单纯,常用的有“与”、“及”等,与它们有关的内容可以参看第五章第四节、第八节中的连谓短语、连体短语和联合短语。第二、三类连词中用法比较简单的,请参看第八章复句。这里主要介绍第二、三类连词中用法比较复杂的几个。 一、词语连词 (主要用于:连谓短语和联合短语中的词语连接。)

常用于连谓短语的连词:

1、而、而后、以、则等,表先后、承接和修饰关系。 1)而

1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而且;又。例如: ○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李白·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战国策·信陵君窃符救赵》: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贾谊·过秦论》: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 表示递进(先后)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例如: ○○《鸿门宴》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才;接着。例如: ○○《陈情表》: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鸿门宴》: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战国策》: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 宋·苏轼《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4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是);但(是)。例如: ○○ 宋·苏洵《六国论》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

○《祭十二郎文》: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石钟山记》: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设;假使。例如: ○○《祭十二郎文》: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 .

○《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廉颇閵相如列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6 表示原因或结果,可译为:因而;所以。例如: ○

○ 《游褒禅山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 《赤壁之战》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 《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 宋·苏轼《石钟山记》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 7 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例如: ○

○《阿房宫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鸿门宴》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8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或中心语,一般可不译,今可译为:着;地。例如: ○.......○《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寡人之于国也》: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庄子·逍遥游》: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

2)而后 1表示顺承。可译为:以后;后来。例如: ○

○《礼记·丧服小记》:“其妻为大夫而卒,而后其夫不为大夫,而祔於其妻,则不易牲。妻卒而后夫为大夫,而祔於其妻,则以大夫牲。” ○《后汉书·王丹传》:“客初有荐士於丹者,因选举之。而后所举者陷罪, 丹坐以免。” ○明·李贽《与焦漪园太史书》:“至阳明而后,其学大明。” 2表示转折。可译为:然后。例如: ○

○《论语·述而》:“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摛藻。”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人之於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 (人的语言也同样如此,往往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才发言。) 3)以

2

1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和;而。例如: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夷以近。 ○清·周容《芋老人传》:载以来。 ○《聊斋志异·促织》:一鸡瞥来,径进以啄。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

○《石钟山记》: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鸿门宴》:樊哙侧其盾以撞。 ○《促织》:各各竦立以听。

3 表顺承关系。可译为:才;就;接着。例如: ○

○宋·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后汉书·列女传》: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 4 表原因关系。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以贪勤民。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以捕蛇独存。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聊斋志异·促织》:成以其小,劣之。 ○ 清·袁枚《祭妹文》: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 ○《史记·陈涉世家》:以数谏故。 ○ 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5表条件关系。可译为:则;那么。例如: ○

○《战国策》: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

6表目的或结果等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例如: ○

○《列子·汤问》:智叟无以应。

○《廉颇蔺相如列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祭十二郎文》: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 ○《六国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4、则

1 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

○《论语·学而》:入则孝,出则弟。

○宋·苏洵《六国论》: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唐·韩愈《师说》: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

2 表示承接关系(先后)。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

○《鸿门宴》: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石钟山记》: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促织》:临视,则虫集冠上

3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却;可是。表示让步时,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

○《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促织》: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 ○《诗经》: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隔江斗智》:元帅此计好则好,则怕瞒不过诸葛孔明。

4 表示条件、假设关系。可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例如: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史记·高祖本纪》: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5 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可译为:就是;不是……就是。例如: ○

○《捕蛇者说》:非死则徙尔。

○《勾践灭吴》: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

注意:在连谓短语中最常使用的连词是:而、而后、以、则等。 1)用“而”连接的连谓短语,在表示先后关系时,还可进一步从逻辑的关系分析为“顺承”和“逆承”两种。顺承是说,“而”所连接 的前后两部分,从语义上看,后一部分是前一部分在情理之内的发展,其间不包含有转折关系。逆承则是说,“而”所连接的前后两个竞争,从逻辑上看,包含有转折关系,在这种逆承关系中常用否定副词“不”。 注意1:表先后关系时的用法。例如:

○《韩非子·喻老》: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顺承) ○《战国策·秦策二》: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 (顺承) ○《庄子·大宗师》: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 (逆承) ○《史记·项羽本纪》: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逆承) ○《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 (逆承) 注意2:表修饰关系时的用法。例如:

○《战国策·秦策一》:秦侧目而视,倾耳而听。 ○《孟子·万章》:舜南面而立。 2)“而后”通常连接先后关系。例如:

○《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表顺承,可译为:以后;后来) ○《战国策·赵策三》:王入秦,秦留赵王而后许之媾。 (表逆承,可译为:然后) .......3)由“以”连接的连谓短语,比较常见的有:先后关系和修饰关系。在“以”表示先后关系时,后面的行为常是前边行为的目的、结果。例如:

4

○《论语·子张》:君子学以致其道。 (“以”后的部分是目的。) ○《公羊传·僖公二年》:虞公不从其言,终假之道以取郭。(“以”后的部分是结果。) 注意:“以”表示同时关系时,前面的行为常是后面行为的方式、手段。例如: ○《左传·哀公六年》:是岁也,有云如众赤鸟,夹日以飞。 ...○《左传·定公五年》:秦子蒲、子虎帅车五百乘以救赵。 .......

4)“则”通常只表示先后关系,它所表示的这种先后关系,往往表现出时间上的紧承,有时是事理上的紧承,这种紧承中还常包含有假设的关系。例如:

○《战国策·秦策三》:物盛则衰,天之常数也。 (时间上的紧承) ...○《论语·子路》: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事理上的紧承) ...........以上二例都包含有假设的关系。

常用于联合短语的连词:

2、而、以;且、且……且;与、及等,表并例关系。 1)与

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和;同。例如:

父亲与母亲;人群是何等兴奋与激动;成与不成,在此一举。 2)及

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和;与。例如:

○《资治通鉴唐纪》洄曲及诸道桥梁。又如:洄曲及四境。 ○明·魏禧《大铁椎传》扣其乡及姓字。 ○蔡元培《图画》音乐及诗歌。 又如:孔子及门徒 3)且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而且。例如: ○

○《诗·小雅》:君子有酒,旨且多。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行牧且荛。 ○宋·王谠《唐语林·雅量》:连拜且泣。 ○清·周容《春酒堂遗书·芋老人传》:香且甘者。 ○清·魏禧《大铁椎传》:贼能且众。

又如:贫且贱;横且直;且并(并且);且是(而且)

2 且……且,表示两件事同时并进。可译为:又……又。例如: ○

既高且大;且战且退

3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尚且;况且;还。例如: ○

○《史记·项羽本纪》: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为众人师且不敢。 ○《列子·汤问》:且焉置土石。 ○《三国志》: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5

○《世说新语·自新》:且人患志之不立。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余悲之,且曰… ○ 清·魏禧《大铁椎传》:且欲观客。 又如:且夫(且况。况且)

4 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抑或;或者。例如: ○

○《战国策》: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 ○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是且非邪。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若;假如。例如: ○

○《吕氏春秋》: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且复妄言。 又如:且如(假如;如果);且使(假使;倘若)

1)“而”可以表示递进、并列,有“而且”、“和”等义;“以”主要表示递进,有“且”、“而且”等义。例如:

○《左传·哀公八年》:吴轻而远,不能久,将归矣。 (“而”表递进) ○《墨子·尚同上》: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 (“而”表示“和”,即表并例) ○《史记·张仪列传》:主明以严,将智以勇。 (“以”表递进) 2)且、且……且……、以,常表递进,有“并且”、“既……又……”的意思,还表示同时进行,有“边……又……”的意思。例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且”表递进) ○《孟子·滕文公上》: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且”表同时进行) 3)“与”、“及”通常表示并列,有时也表示递进。例如: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怀与安,实败名。 (“与”表并列) ○《韩非子·解老》: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与”意“而且”,即表递进) ○《资治通鉴唐纪》洄曲及诸道桥梁。 (“及”表并列) ○明·魏禧《大铁椎传》扣其乡及姓字。 (“及”递进)

注意:在联合短语中最常用的连词是:而、且、且……且、与、及等。

1)使用连词“而”、“以”、“且”、“且……且”、“与”、“及”等也能构成谓词性联合短语。例如:

○《左传·哀公八年》:吴轻而远,不能久,将归矣。 (表递进:“又”) ○《墨子·尚同上》: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 (表并列:“和”) ○《史记·张仪列传》:主明以严,将智以勇。 (表递进:“才”)

2)“且”、“且……且”常表示递进,有“并且”、“既……又……”的意思,还表示同时进行,有“边……边……”的意思。例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表递进:“尚且”) ○《孟子·滕文公上》: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表同时进行:“而且”) 3)“与”、“及”通常表示并列,有时也表示递进。例如: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怀与安,实败名。 (表并列)

6

○《韩非子·解老》: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 (表递进) ○蔡元培《图画》音乐及诗歌。 (表并列) ○明·魏禧《大铁椎传》扣其乡及姓字。 (表递进) 二、句法连词

这里介绍的句法连词有:然、然而、然则,虽、虽然等几个。 1、然、然而、然则 1)然

1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然而;于是;然后,才。例如: ○

○ 唐·柳宗元《三戒》:(虎)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史记·项羽本纪》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史记》:孔子曰:“其男子有死之志,妇人有保西河之志。吾所伐者不过四五人。” 灵公曰:“善”。然不伐蒲。

又如:然且(然而;尚且);然如(然而):然乃(然后);然始(犹然后) 2 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虽然。例如: ○

如:然是(虽然);然虽(虽然) 2)然而

表示转折关系(连接的两部分意思相反)。可译为:如此;不过;但是。例如:

○《左传·昭公十五年》:“臣岂不欲吴,然而前知其为人之异也。” ○汉·桓宽《盐铁论·刑德》:“昔秦法繁於秋荼,而网密於凝脂,然而上下相遁,姦伪萌生。” ○唐·元稹《戒励风俗德音》:“兵兴已来,人散久矣。始欲导之以德,不欲驱之以刑,然而信有未孚,理有未至。” 3)然则

表示连贯关系。可译为:如此;那么;或。例如:

○《诗·周南·关雎序》:“是谓四始,诗之至也。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繫之 周公 。”

○唐·韩愈《上兵部李四郎书》:“齐桓举以相国,叔向携手以上。然则非言之难为,听而识之者难遇也。”

○清·李渔《闲情偶寄·种植·草本》:“花一败而树随之,根亡故也。然则人之荣枯显晦,成败利钝,皆不足据。”

注意:然、然而、然则等三个连词的具体用法。例如:

1“然”通常表示转折。例如: ○

○《左传·僖三十年》:我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 2“然而”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一个复音虚词。当作短语时,它是代词“然”加连词“而”。○

“然”的意思是“这样”、“在这种情况下”,“而”的意思是“仍然”、“还”、“却”、“可是”。

7

例如:

○《孟子·梁惠王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样做了仍然不能为王的,是从来没有过的) ○《孟子·公孙丑下》:夫环而攻之,必有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然而不胜者”:在这种情况下却不能取胜。) 注意:以上都是短语,作为一个复音虚词,“然而”主要表示转折。例如: ○《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成虎。 ○《史记·李斯列传》: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

3“然则”也既可以是短语,还可以是一个复音虚词。作为短语,它是代词“然”加连词○

“则”。“然”的意思是“既然如此”、“如果这样”,“则”的意思是“那么”。例如: ○《庄子·天道》:(轮扁)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 ○《战国策·赵策三史记》:鲁仲连曰:“然梁之比于秦,若仆耶?”辛垣衍曰:“然。”鲁仲连曰:“然则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 (然则:如果这样;那么。) 注意:当“然则”是一个复音虚词时,它的意思可以是“那么”;有时也可以表示转折,意思是“然而”、“可是”。例如: ○《庄子·齐物》:狙公赋芧,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然则:那么) ○《荀子·荣辱》: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性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赡也。(然则:可是) 2、虽、虽然 1)虽

1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虽然、尽管。例如: ○

○《战国策·燕策》: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孟子·梁惠王上》: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又如:虽故(虽然);他虽身负重伤,但坚决不下火线。 2 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即使;纵然。例如: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虽人有百口,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吕氏春秋·察今》:先王之法,经手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2)虽然

1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虽然如此。例如: ○

○《墨子·公输》: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战国策·魏策》: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8

2 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即使;即使如此。例如: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重耳﹞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 ○《孟子·公孙丑下》:“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焉。予虽然,岂舍王哉!” ○宋·叶适《绩溪县新开塘记》:“﹝人﹞皆欲为乐岁。人之愿虽然,而人之事不能尽然也。” ○清·恽敬《与福子申书》:“粤东官事如焦原火发,非一手所能扑漏防雨溃,非一簣所能障。虽然,天下事皆天下人为之,非仁弟之望而谁望耶?” ○唐·于鹄《题邻居》诗:“虽然在城市,还得似樵渔。”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虽然罪不及孥,只是我死之后,无路可投,作婢作奴,定然不免!”

注意:虽;虽然二连词的具体用法。例如:

1 “虽”常用于转折或让步复句中。“虽”后的事实如果是现实的、构成转折,意思是“虽○

然”、“尽管”;其后的事实如果是虚拟的,则构成让步,意思是“纵然”、“即使”。例如: ○《孟子·告子上》:虽与之俱举,弗若之矣。 (虽:虽然;尽管) (表转折) (虽然他同前一个人在一起学习,学习的效果却不如前面的人好。) ○《礼记·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行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虽:即使;纵然) (表让步) (别人用一分努力做到的,我用一百分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即使愚笨也定能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定能刚强起来。) 2 “虽然”是连词“虽”加代词“然”构成短语。“虽”的意思是“虽然”、“尽管”、“即○

使”等,“然”的意思是“如此”、“这样”。由于“虽”有转折和让步的两种不同的作用,所以“虽然”也有转折和让步两种不同的作用。例如:

○《孟子·滕文公上》: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虽然:虽然如此)(表转折) ○《战国策·秦策一》: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审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 (虽然:即使如此)(表让步)

三、词句连词

“而”、“则”、“以”、“且”是四个常用连词,它们都既常连接谓词性词语,又常连接分句,有的还能连接主语和谓语。

1、而

“而”是个用法很广泛的连词,常有下述五种用法。

1)可以连接谓词性的联合短语。谓词性词语之间的关系既可以是并列的,又可以是转折的。例如: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秦师轻而无礼。 (表并列) ○《论语·述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表转折) 注意:体词性词语做谓语时,也可以用“而”连接。 ○《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 ○《左传·宣公四年》: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

9

2)在连接连谓短语时,可以表示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或修饰关系。例如: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灭滑而还。 (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左传·哀公十七年》:越子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进。 (表修饰关系) 3)可以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例如:

○《论语·先进》: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国。” ○《战国策·齐策四》:(冯谖)长驱至齐,晨而求见。

4)“而”连接主语和谓语时,使得分句事件化(关于事件化,请参看本章的第七节),常有假设的意思。例如:

○《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分句表假设) ○《史记·李斯列传》:父而赐子死,安用复请?(分句表假设)

5)“而”在连接复句时,通常用在后分句;在联合复句、偏正复句中都可以用。例如: ○《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战国策·赵策三》: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 注意:“而”还可以连接紧缩复句。例如: ○《史记·剌客列传》: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韩非子·五囊》: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

2、则

“则”主要用来连接条件与结果之间的紧承关系,这种紧承关系是说:“则”所连接的前后两件事,或是时间上相距很近,或是前事出现后就会导致后事的发生。前一部分如果是事实,则是现实中的紧承;前一部分所表示的内容如果是未曾发生的,便有假设的意思。 注意:“则”的常见用法有下述三种。

1)“则”连接谓词性词语,一般表示条件和结果的紧承关系,有时表示事实的紧承,偶尔还可以表示转折。例如:

○《史记·秦始皇本纪》:我称病不行,丞相必自来,来则杀之。(条件和结果) ○《孟子·万章上》: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条件和结果) 注意:以下是事实上的紧承和转折。例如:

○《荀子·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事实上的紧承) ○《吕氏春秋·审分》:求牛则名马,求马则名牛,所求必不得矣。(转折) (求牛则名马:寻求牛却说是找马)

2)“则”还可以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假设。例如: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己则不明,而杀人以逞,不亦难乎?

(自己如果不贤明,却要杀人来逞一时之快,这就太难(持久)了吧?) ○《史记·循吏列传》: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 (子则自以为有罪:您如果真的认为自己有罪。) 注意1:在复指类的主谓性谓语句中,“则”可以用在主谓性谓语的前面。例如: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子女玉帛,则君有之。(“之”复指子女玉帛,在“君有之”主谓句前用“则”)

○《左传·桓公三年》:公子,则下卿送之。(“之”复指公子,在“下卿送之”主谓句前用

10

“则”)

注意2:论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也可用“则”。例如:

○《国语·吴语》:譬如农夫作耦,以刈杀四方之蓬蒿,以立名于荆,此则大夫之力也。 ○《战国策·齐策五》:佚治在我,劳乱在天下,则王之道也。(论断句,主谓间用“则”) 3)“则”在表示紧承时,最常用在表示承接和假设的复句中。例如:

○《左传·昭公二十年》: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表示承接)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以绝秦望。(表示假设) 注意1:“则”所表示的这种紧承关系,还常有前后呼应的作用,构成“则……则……”的句式,这种句式常表示有对比意义的联合关系。这种对比意义,从现代汉语来看,已经很难找到与它相应的词语。例如:

○《韩非子·五囊》:事智者众则法败,用力者寡则国贫。 ○《战国策·赵策三》: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 以上两例中,“则”所在的分句之间,都有呼应关系,并构成一种对比的意义。

注意2:上述这种对比意义,还分产生另一种用法,这就是“则”用于后分句,有一种转折的作用,意思是“却”。例如: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今民生于齐不盗,入楚则盗。 ○《孟子·梁惠王下》: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 以上两例中的“则”都有“却”的意思。 3、以

与“而”、“则”不同,连词“以”是从介词虚化而来。尽管是连词,“以”仍然保留了介词“以”的某些作用,以下两种用法都与它原来是介词有关。

1)当“以”连接词语时,在它之前的部分常表示方式、手段、原因等,其后的部分则常表示相关的行为及目的、结果等;有时它的作用与“而”接近。“以”可以连接连谓短语。例如:

○《史记·剌客列传》: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以”前的“箕踞”表示行为方式。) ○《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以”前的部分表示手段。) ○《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以”前的“乐”表示原因)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以”与“而”的作用相近。) 注意:“以”也可以连接联合短语

○《史记·张仪列传》:主明以严,将智以勇。(“以”连接联合短语) ○《国语·晋语四》:狐偃惠以有谋,赵衰文以忠贞,贾佗多识以恭敬。(“以”连接联合短语)

2)连接复句时,“以”也常用于偏正复句。如果用于前分句,常表示因果关系;如果用于后分句,常表示目的。例如:

○《论语·宪问》: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表示因果) ○《左传·文公十三年》:晋侯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后分句是前分句行为的目的)

11

4、且

“且”的常见用法表现在下述两个方面。

1)在连接谓词性词语时,“且”常构成联合短语、连谓短语。如连接形容词,“且”常表示二者存在,有“而且”的意思。例如:

○《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战国策·赵策三》:周贫且微。

注意:如果连接动词,“且”常有“并且”、“既……又……”、“边……边……”的意思;在表示“边……边……”的时候,也可以用“且……且……”的形式。例如:

○《左传·庄二十二年》:曰:“饮此,则有后于鲁国;不然,死且无后。”(“且”表并且,或“既……又……”) ○《左传·宣公二年》: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且”表“又……又……”) ○《史记·李广列传》:(李广)且引且战。(“且”表“又……又……”) 2)在连接复句时,“且”常有以下三种作用。

注意1:用于联合复句,表示“并且”、“尚且”。例如: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且表示并且) ○《史记·项羽列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且表示尚且) 注意2:用于假设复句,表示“如果”、“假设”。例如:

○《公羊传·隐公三年》:且使子逐,则先君其逐臣矣。(且表示如果或假如) ○《史记·齐世家》: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且表示如果或假如) 注意3:用于选择问句,表示“还是”。例如:

○《礼记·曾子问》: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且表示还是) ○《战国策·齐策四》: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且表示还是)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