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商贸工业 No.21,2012 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2012年第21期 城市新区建设研究 ——以涪陵李渡新区建设为例 张李娟 曲 戈 (1.中共重庆市涪陵区委党校,重庆408000;2.重庆市涪陵区江东街道办事处,重庆408000) 摘 要:新区的设立和发展,是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我国改革和建设实践中的具体运用。通过对涪陵打造 李渡新区在经济发展、产业集聚以及城市化建设方面的优势分析,探讨新区建设如何在管理体制、发展模式方面进行大胆 开拓和创新,从单纯抓经济发展到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新区可持续发展,为涪陵2020年建成“双百”现代 化大城市提出一些想法。 关键词:城市新区;开发建设;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1—0071-02 l 涪陵李渡新区建设基本情况 作用,推动老城区环境的更新改造。 1.1李渡新区建设的战略定位 (4)建成的城市新区通过重新塑造城市形象和优化投 2O1O年l2月21日,重庆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快 资环境,成为城市总体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城区的 涪陵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提出用lO年时间,将涪陵建 开发建设提供了老城区所没有的便捷的交通通讯系统、完 设成一个城市人口达100万,城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地 善的水电热物业服务、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为广大投资商 区生产总值占全市1O 左右的城乡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大城 提供了创业乐业的理想发展空间,从而为城市总体发展创 市。同时为其明确了四大定位:全市重要经济增长极、全市 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重要工业基地、国家中心城市重要腹地、“一圈两翼”发展格 2涪陵李渡新区开发建设优势分析 局中的战略支点。掌渝东南门户的涪陵,其发展正式上升 李渡新区开发建设是政府主导下的政治、经济、社会、 为“重庆战略”。 生态四维开发模式。为了保障这一模式有效运转,应当打 然而,由于涪陵江南老城地形地貌特殊,是一座临江而 好“三张牌”:第一,打好“产业牌”;第二,打好“文化牌”;第 建的“半淹之城”,用地进深窄,高低落差大,加之过去10多 三,打好“环境牌”。 年来,涪陵城市的发展又交织在移民搬迁、城市复建过程 2.1打好“产业牌” 中,3O多万人口集中在江南老城,涪陵宜居城市建设面临瓶 (1)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涪陵区委、区政府按照“工业 颈。如何突围?涪陵提出城市“西进”战略,把李渡新城作 化支撑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实现城市与工业互促互 为打造“双百”现代化大城市的主战场,在李渡片区新建一 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大力招商引资,大兴基 座山水园林宜居城市,使李渡新区作为涪陵实施工业化与 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推进李渡新区的城市建设和经济社 城镇化的“主引擎”,成为新增城镇人口的吸纳地。 会发展。2002年,区政府《关于同意成立重庆市李渡特色工 李渡新区由涪陵工业园区A区和李渡新城区组成。从 业园区建设有限公司的批复》(涪府函(2002]395号)批准成 2003年李渡工业园区组建以来,目前李渡新城面积已有2 立重庆市李渡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为李渡工业园区建 平方公里,并聚集了5万的城市人口。在此前涪陵城区规 设业主单位,专门从事李渡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招 划面积的65平方公里中,李渡新区占到了35.8平方公里。 商引资、园区管理等工作。截止2011年12月,完成基础设 而按照未来城市发展规划,并结合涪陵火车北站建设,还准 施建设投资68亿元,相继建成聚龙大道、聚贤大道、聚业大 备再向李渡新城以北即致韩片区拓展23.5平方公里。到 道、聚源大道、太白大道、太乙大道、鹤凤大道、学府路等城 2015年,李渡新城形成6O平方公里的城市骨架,城市人口 市主干道40公里,初步形成“四横五纵”骨干道路网络,辖 达到3O一4O万人。涪陵工业园区A区力争工业产值突破 区内各片区全部实现连接贯通,搭建起了城市建设发展的 1000亿元,建设成为重庆市重要的装备制造、医药食品、光 骨架;工业园区人驻工业企业158家,产能.t000亿元,目前 伏电子、新型材料、临港物流基地。到2020年,李渡新区要 完成工业投入183亿元,建成投产73家,2012年产值225 基本建成幅员面积6O平方公里的现代化城市,集聚人口6O 亿元,已初步形成机械装备、新能源、食品医药、电子信息、 万人;涪陵工业园区A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李渡 现代物流“4+1”的产业集群。 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区比重达到4O ~5O 。 (2)临港产业成为新区建设特有优势。李渡新区正好 1.2李渡新区开发建设的现实意义 “坐拥”条件最好的深水港口资源,北靠渝涪高速公路,南依 (1)促使老城区的剩余劳动力向新城区转移,增加就业 长江黄金水道。区内各类港口沿长江、乌江两岸分布,共有 渠道,促进就业。 码头ll4座、泊位160个,较大船舶263艘。三峡水库175 (2)借助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可以调整优化老城区的 米蓄水后,万吨级船队能抵达涪陵港。园区初步建成以港 产业结构,使城市的总体产业布局合理化。 口为依托的新型建材、医药化工等临港产业体系。川东造 (3)通过城市新区开发建设的合理规划布局,实现城市 船厂、新加坡独资企业重庆新涪食品公司等企业相继落户 新区居住、工作、休闲功能的有机结合,并发挥其示范带动 园区。 基金项目:重庆涪陵区委党校资助项目(项目编号:FLDX2012—09)。 作者简介:张李娟(1982一),讲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党史党建;曲戈(1984一),后备干部,街道办主任助理、民政办副主任, 法律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NO.21,2012 现代商贸工业 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2O12年第21期 (3)集约管理,优化产业环境。李渡新区管委会实行 三是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经营能力,有利于城市新区 “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方式,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基础 的高水平开发。 设施配套服务等方面,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一 3.2 新区特色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相结合 站式办公”。按照“办事不过江”的原则,区委、区政府同意 新区开发建设处于现代文明及文化交流频繁时期,将 李渡新区管委会在辖区内代行区级相关部门的管理权与执 新区的特色文化与国际前沿文化相结合,才能将新区的经 法权,采取区级相关部门与李渡新区管委会签订行政管理 济、发展与国际接轨,利于新区乃至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 委托书的形式,使李渡新区更有效地行使相关行政审批及 展。产业集群、招商引资会给新区带来各种阶层的人口,人 执法权。不能采取行政委托的区级相关部门和中渝驻涪相 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层次逐渐繁多,国际前沿的娱乐、休闲、 关单位,通过下设分支机构或派专人进驻李渡新区行政审 旅游等的精神文化成了新区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项目。 批中心的方式,负责行政管理和服务工作。区级各部门对 因此,在注重与国际前沿文化接轨的同时,以传统的地域文 李渡新区相关事务负有指导、支持和监督的职责。 2.2打好“文化牌” (1)建筑文化。建筑特色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又是一座 城市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的展示。国内外许多城市都因拥 有标志性的特色建筑而闻名世界。李渡新区建成的“三 镇”,包括北部门户一后工业时代的北欧小镇、朱家沟一山 环水抱的中欧小镇、东宝寨一绿海浅丘上的南欧小镇,依据 自然地形规划3个国际社区,以鲜明独特的建筑风格、绝佳 的山水环境打造重庆的居住传奇;涞滩河流域和长江绿化 走廊与30公顷的新区中央商务区实行全球招标,集聚全球 智慧,建设好李渡新城区;恒大地产等地产项目的强势介 入,涪陵体育中心在李渡的奠基开工,星海湖国际社区等1O 个项目的建设,将在李渡建起一座富有鲜明特点的现代化 新城建筑群。 (2)特色文化。巴文化、易理文化、榨菜文化、白鹤梁题 刻文化都是涪陵文化的精髓,值得传承与发扬。李渡新区 建设过程中,注重体现这四大文化精髓,并把他们应用于规 划、建筑设计、园林建设、水系建设等方面。使李渡新区的 建设开发更加强调精品意识,不断提高设计建设水平,大力 提升城市品位,将其文化精髓运用到新城建设开发的各个 方面。目前,文化中心,新城大厦、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 综合商务中心等综合配套设施环湖而建,文化教育中心已 人驻长江师院,新区广场、园区广场、餐饮娱乐等设施正在 加紧推进,以鲜明独特的文化风格、打造涪陵的文化传奇。 2.3打好“环境牌” 李渡新区全面实施绿色生态理念。李渡城市森林公 园,占地174.7公顷,以“山岗、林地、湖水、休闲、文化”等元 素,营造出森林与园林互补的城市养生游憩区和全民健身 花园、文化展览花园、市民休闲花园 基于生态保护思想, 李渡新区建设开发努力打造出新城区5大亮点:一是2020 年建设成为生态园林城市。其中城市绿化覆盖率、建成区 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分别达到45 、38 和12.1 平方米;二是水利河涌生态化,创建可持续生态环境;三是 饮用水优质化;四是公共空间要素实现和谐化;五是市政管 线集约化。 3对李渡新区开发建设的几点思考 3.1政府与市场协同开发模式 城市新区开发建设模式的选择是推进新区建设的重要 基础。在政府与市场协同开发模式中,政府利用行政垄断 权的优势进行规划,同时利用媒体的作用引导房地产商和 市民的参与,实现政府和市场在开发功能和开发时序上的 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从而平衡新城开发的短期收益和长期 经营,合理配置新区功能,并最终形成紧凑的空间结构,促 进新城开发的形成和持续发展。这样的开发模式,优点主 要有以下三条:一是可以避免市场的无序竞争;二是可以比 较充分地反映政府的规划意图,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 化为基础,打造涪陵特色的李渡文化。例如,哈尔滨西新区 文化建设就突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工业文化与寒地文化 的结合。 3.3培育支柱产业。扩大新区影响力 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产业,把少 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 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它产业发展。新区开 发建设初期,让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新区 极点聚集;在新区发展期要强化生产要素的扩散效应,尽力 将新区的新形象向外扩散,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信 息等生产要素,扩大新区的影响力。 3.4新区开发注入“田园城市”理念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念,以其“良好的自然环境、高 质量的生活环境、完备的基础设施与办公环境、便利的快速 交通及综合化的城市功能”促进新城的开发。首先,新区的 规划者和决策者在制定新城建设规划时,应将新区的住宅、 工业、基础设施等规划成为一个整体,形成相互联系的绿色 生态网络,实现资源与能源的合理分配与使用,创造良好的 城市新区生态环境。其次,利用高科技手段节能、节水,合 理规划节约使用土地资源,在规划和建设中更多的使用清 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建筑与自然共生,城市与自然共 生。 3.5逐步在新城核心区发展楼字经济 楼宇经济是在土地等资源要素需要节约利用、产业需 要集群发展、企业需要集约经营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 是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必将成为城市经济转型、产业升 级、低碳经济的新引擎。在楼字经济条件下,资本、技术、信 息、知识、人才、企业家等多个要素聚合,形成了资本集中、 人才集中、知识和信息集中、资源共享的集聚优势。比如上 海浦东新区的陆家嘴贸易区,就是标志性的楼宇经济业态。 李渡新区通过招大引强,促进各种类型的企业在新区 “安居乐业”并逐步打造“MALL”、“总部楼”、“信息楼”等企 业集聚区,协调发展商务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会展产业、 健康产业等相关服务业,并按照产业特色,促进相同或相关 产业在一栋或几栋楼宇内积聚,以产业群、行业群、产品群 进入楼宇,形成楼宇之间和楼宇内部纵横交错的产业集合 和产业链。着力打造具有地区优势的生产服务环境和具有 高品质的生活服务环境。 参考文献 [1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3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3冯薇.产业集聚与生态工业园的建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 境,2006,(3). [43马晓勤.楼宇经济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探索与争鸣, 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