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小城镇建设的成就与经验综述

我国小城镇建设的成就与经验综述

来源:爱go旅游网


我国小城镇建设的成就与经验综述

我国小城镇建设正步入加快发展的进程,已获得的成就和经验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基础、动力和向导。

一、我国小城镇建设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小城镇建设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小城镇迅速崛起,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发挥着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及各种社会化服务中心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中国小城镇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伴随着农民的日渐富裕和乡镇企业的成长壮大,中国的众多小城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1978年到2000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3个,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到20312个,市镇总人口由1.7亿人增加到4.5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17.9%提高到36.1%,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拥有小城镇最多的国家。截至1998年底,我国包括台湾省在内小城镇总数超过5万个。城镇规模结构和布局有所改善,辐射力和带动力增强。建制镇平均规模扩大,小城镇开始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和规模成长转变,城市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城镇基础设施和环境进一步完善,一些多年滞后的领域得到加强,城镇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经济体制正在形成,城镇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小城镇建设类型多样,其中既有为农业服务的农业基础型小城镇,也有以商品经济发展和物资流通为主要功能的商贸型小城镇,以工业生产和加工业为主的工业型小城镇,还有依托大中城市促进自身发展的城郊型小城镇。这些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全国小城镇实有道路长度已超过三十二万公里,其中次高级道路长度超过十一万公里;通电率接近百分之一百,绝大部分人口使用自来水;还建设有三十多万公顷的绿化面积,二千三百多个公园。

为经济发展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有些小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规模已超过了内地的一些中、小城市;在中部地区,小城镇已成为带动一定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小城镇是城市之尾,农村之首,是工业产品流向农村、农副产品流向城市的纽带,它以乡村为腹地,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布局乡镇工业、改变城乡人口分布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城镇还是乡镇企业发展的载体,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小城镇拥有了发展资金和固定的就业群体,同时成为周围地区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加速了农村的城市化、现代化。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 吸引了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发展,形成规模效益。同时,小城镇还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料表明,近十年来,小城镇已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近一亿人。

小城镇建设日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从92年开始,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中国政府的关注,全国先后确立了111个综合改革试点镇,对小城镇的体制、财政、户籍等制度进行了改革。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又确立了“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我国小城镇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小城镇加速发展的政策已经制定。小城镇建设已被列为“十五”重要战

略之一,国家还制定了“小城镇建设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加强了对全国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宏观指导。在各省“十五”计划中都专门就小城镇建设问题作了专项研究和阐述,各省都有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的发展目标、战略、特色及相关措施。如四川省规定了“提升特大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平,加快培育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政策。贵州省制定了“培育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加快发展小城镇”方针。云南省坚持“合理发展特大城市,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道路。河南省坚持大型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三头并举的发展方针。云南大力推进有特色的小城镇二、三产业发展.培育产业支撑体系,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类综合性或专业性商品批发市场。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农畜产品加工基地、集散中心以及当地的信息、技术服务和文化中心等等,各省都分别在自己省情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小城镇加速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

中国小城镇的发展也成为联合国计划开发署支持研究的一个项目,前不久,项目专家与官员对实施两年多的小城镇试点项目进行了评估。在湖北省武汉市滠口镇,专家对于科学规划我国小城镇的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了考察,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系统是用科学的方法将小城镇的社会、人文、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和地质地貌综合起来,形成小城镇规划的最佳方案。

二、我国小城镇建设已取得了可贵的经验

推进小城镇建设,一方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是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并取得了上述重要成就;另一方面也由此产生了许多可贵的经验,实际上也是我国进一步建设好小城镇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

要避免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

城镇化道路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回顾英、法、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可以看到,每次城镇化都带来了生态严重破坏、资源过度利用、城市文化遗产被破坏,以及空气严重污染等问题。我国土地资源少,耕地更少。城市用地与耕地、水资源之间的矛盾突出。我国的国情迫使我们走一条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此外,中国的城镇化不是初级工业化阶段的城镇化。我们的城镇化必须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相适应。因此,我国的小城镇建设道路,决不能步西方发达国家对资源破坏的后尘,避免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先蔓延后整治的弯路,必须走城市与生态,城市与农村,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的路子,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小城镇建设道路。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原则

从我国城市发展的实践要求来看,大城市要有一定的数量和规模,中等城市唱主角,小城镇星罗棋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功能不同,大城市的经济辐射力是全球的,中等城市服务于整个区域,在这个区域内起领头羊的作用,小城镇的功能则是服务广大农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有各自的服务功能,且不能相互替代。随着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不同城市的功能、地位和作用,对国民经济的促动是不能替代的,所以必须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哪一个都不能放松。小城镇的发展要有重点,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使基础设施投资能够相对集中,使一个县、一个地区成为经济的凝聚点,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小城镇的发展应走不均衡的发展道路,不能搞平均主义。

走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发展道路

小城镇建设应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以提高水平和效益为中心,因地制

宜,突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健康发展。要优化小城镇发展布局,对经济发达地区,包括东部沿海地区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和大中城市周边地区,以内涵集约式发展为主,控制小城镇数量,引导过近过密的相邻镇区合并;对经济中等发达地区,包括中西部地区的平原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的边缘地区,以内涵集约式发展与适度外延扩张式发展相结合,加强对小城镇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监督与引导,提高小城镇的建设质量;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包括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部分经济落后区域,以山地、丘陵、高原为主。这类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交通不便,人口流出相对较多,小城镇发展动力不足。在这些地区,要在扶持和巩固大、中城市的同时,积极培育条件较好的县域中心城镇作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要完善小城镇功能。注重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各种服务,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向镇区集中,发展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加工工业,形成本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和一定幅射范围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中心。

科学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小城镇的条件也各不相同。小城镇建设必须遵循先规划后实施的基本原则,首先搞好小城镇的规划。一是必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城镇规划。规划是小城镇建设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各地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意识,搞好小城镇建设规划,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二是必须用市场经济思路把城镇作为巨大的国有资产来经营。我们要总结各地市场化运作的成功经验,用市场经济思路推进城市土地资产经营,采取多种形式招商引资,广泛吸引企业、私人和社会单位投资小城镇建设。三是必须进行城镇建设必须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增强绿色意识,增加绿色空间。四是必须把完善和提高小城镇服务功能作为中心环节。重点是搞好小城镇的道路、排水、绿化、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项目的立项和建设,从根本上奠定小城镇的发展基础。五是必须走体制创新的路子,排除阻碍城市化进程的障碍。进一步深化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大中城市引进人才户口

迁移的限制。六是必须大力推进小城镇管理的法制化和社会化。坚持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原则,依法抓好小城镇管理,认真落实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法规。

定位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

小城镇功能的定位应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打破原有的行政区划,充分发挥卫星城和中心镇的“发展极”作用。在这方面,京郊已经有了很好的经验。比如昌平县小汤山镇旅游和休闲、度假功能的确立,以及在此基础上旅游度假主导产业的形成,带动了大东流、百善、沙河、兴寿等乡镇的出租汽车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兴起,以及周边城镇经济、农村经济的繁荣。这种带动就是一种市场型带动,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因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确立主导产业,用主导产业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鼓励一定经济区域内主导产业的出现,并以此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小城镇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极”,真正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实践证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崛起,能够有力地带动一般产业和各项配套建设,促进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建制镇甚至集镇都要有明确的主导产业,而是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可以是一个镇一个主导产业,也可以是多个镇一个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确定,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原则,以资源条件为基础,在一个经济区域内合理布局,必要时可以跨镇跨县,冲破现有的行政区域,并且尽可能使相临或相近经济区域的主导产业之间相互配合,互为发展条件,在较大的范围内形成规模经济,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就必须加强改革现行管理体制,主要是: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改革小城镇建设多头管理的体制、改革乡镇财政体制、建立合理而高效的小城镇投融资体制以及建立健全小城镇社会保障体制。

走符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

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走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结果,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因势利导,循序渐进,避免一哄而起、遍地开花和盲目扩大城镇规模。这就要求要做到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不能削弱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违背农民意愿。既要促进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又要防止人口过度聚集的“城市病”;既要支持农村面向城镇调整结构,开辟市场,又要鼓励城镇加强对农村的辐射。要形成人口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的机制,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共同进步。科学规划,调整和优化城镇体系。推进城镇化必须统揽全局,因地制宜,优化布局。要完善各类城镇规划及相关规划,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威。防止城镇建设中不切实际,形式主义和盲目攀比。要突出重点,积极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根据我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把发展小城镇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重点发展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发挥潜力,走集约式的城镇化道路。正确处理城镇化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充分挖掘城镇现有潜力,发挥规模效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创新体制,依靠市场机制推进城镇化。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逐步打破城乡分割体制,更新观念,大胆改革,勇于创新,逐步形成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着眼未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城镇化要重视保护资源和生态,搞好环境建设。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丰富城镇文化内涵,建设和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促进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

小城镇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国的城市化必须要走有别于其他多数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我们现在还不具备发达国家和地区曾拥有过的条件和机遇,甚至对于大多数中西部地区来说,已不再具备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化、城市化时期的机遇。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努力探索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条件的城市化路径。小城镇建设作为中国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指导思想上,必须尽最大努力,认真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所体现的经济和社会的相互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使小城镇建设迈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国家科委从1992年开始,会同国家体改委、国家计委等20多个部委通过在部分省市的城镇开展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现已改名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为探索我国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道路,进行了实验,积累了一些经验。小城镇建设除了要制定科学完善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外,无论是在规划的制定,经济的发展,生活服务设施的完善及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形成等方面,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