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筝》教学设计1
活动准备
音乐《放风筝》、风筝图片的PPT
幼儿有过放风筝的经验
活动目标
倾听音乐,根据音乐的变化完整表现出放风筝的情景。
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掌握B段音乐老爷爷收放风筝的动作。
感受乐曲的欢快气氛,体验与同伴一起合作扮演角色“放风筝〞的快乐。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
从前有一位老爷爷特别爱扎风筝,他扎的风筝啊栩栩如生、造型各异。
〔播放PPT,幼儿观察〕
老师出示四只不同种类的风筝图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爷爷都做了哪些风筝呢?〞
2、感受A段音乐,学习变风筝造型
过渡语:你们看哪些风筝来了?它是怎样出来的。
〔1〕教师根据音乐变风筝造型,幼儿观察并发现教师变造型的规律。
指导语:老师的风筝是怎样变出来的的?
〔2〕幼儿边听音乐边按节奏变风筝造型。
3、感受A、B段音乐,初步表现放风筝的情景
〔l〕继续讲述情境:你们猗猜后来风筝们飞上天了吗?可是没有老爷爷的线他们怎么飞得起来呢。不过就在这时老爷爷回来了,他不但没有生气,还带着这些风筝在天上自由自在飞翔,这些风筝都很聪明,老爷爷风筝线往哪边扯,他们就往哪边飞。他们飞啊飞直到,天黑才砸家呢。
〔2〕倾听音乐,幼儿当风筝,教师当老爷爷,师生一起坐在座位上随音乐节奏自由模仿风筝向不同方向飞的动态。
4、和幼儿一起玩放风筝的游戏
完整表现放风筝的情景
〔1〕教师当老爷爷,师生一起玩放风筝游戏1—2遍。
〔2〕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按节奏、飞得有美感的“风筝〞,并请其示范。
〔3〕请个别幼儿上来当老爷爷放风筝。
〔4〕重点练习如何当老爷爷来指挥风筝飞舞。
〔5〕幼儿两两合作,一人当老爷爷,一人当风筝玩游戏。
引导幼儿评价:合作得怎样?动作是否优美、是否有节奏、是否看了主人的指挥
5、出示中国龙的图片
引导幼儿如何集体合作变中国龙风筝。
过渡语:今天老爷爷扎了一条巨龙风筝,你们能把这个大家伙变出来吗?
〔1〕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变成一条龙,如何飞起来。
〔2〕教师当老爷爷,放飞“中国龙〞。
《放风筝》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有条理、比拟具体地记叙一项活动。
2、初步培养观察事物的兴趣。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1、春天来了,阳光明媚。这节课,我们就来写写放风筝的文章。同学们都放过风筝,一定有体会,也一定能把作文写好。
2、明确要求。
3、指导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
※指名读文中的第一个问题,进行观察指导。
〔1〕看图回忆:你们以前放风筝都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想象成自己在放风筝。〕
〔2〕指名说说第一个问题。
例:星期天上午,同学们在人民广场上放风筝。天空中摇曳着各式各样的风筝,有鹦鹉风筝、蜻蜓风筝、仙鹤风筝……
※指名读第2个问题,指导学生观察回忆。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回忆,弄清哪些人物在远处,哪些在近处。
※指名读第3个问题,指导学生观察回忆。
〔1〕要求观察图中的人物或回忆当时放风筝的情景,着重观察〔回忆〕人物的动作、神情。
〔2〕自由试说,再指名说。
4、自由准备口头作文。
5、指名一、两名学生口头作文——讲评。
6、自己选择一个认为有把握的环节〔三个问题之一〕写一个片段。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1、指名学生读片段,集体评议。
〔有意识选取写不同片段的同学读。〕
2、指导学生完成整篇文章。
整篇文章我们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写?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课文中的三个问题就可作为写作的顺序。
指名学生口头作文,口述后组织评议。
学生写草稿,教师巡回指导。
3、指名读一读自己写的作文。对照要求,特别是观察顺序是否正确。——讨论评议。
4、找周围的同学互改作文。
五、眷抄作文。
放风筝
春天的一个星期天的上午,阳光明媚,天气很好。小方觉得没事做,就约小红一起去太平公园放风筝。
太平公园里人山人海,都是放风筝的人群。空中飘着各种各样的风筝,有金鱼型、神龙型、蝴碟型,等等。
他们拿着一只大雁型的风筝来到太平公园,这只风筝可精美了,粉红色的羽毛,尖尖的嘴巴,园园的眼睛好似两颗宝石。
小方也迫不急待地登报出自己带来的风筝,右手拿着线轴,放出一米来长的线,小红双手举起风筝,小方叫了声“放〞。小红立刻就把风筝往空中抛去,小方立刻就助跑起来,一边跑一边放线。风筝像长了翅膀似的随风撑起来,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着。它时而斜着身子飞翔,时而向下俯冲……这时,这只精美的风筝引来一只美丽的小燕子,它唧唧地叫着,好似在问风筝:“你是谁?我可以和你成为好朋友吗?〞小燕子就和风筝一起飞翔着,有时它们并肩飞行,有时一前一后地飞行,好似在比上下,在比速度。
小红看着飞上天与小燕子比赛的风筝,快乐地在草地上蹦来蹦去,扎在她的辫子上的蝴蝶结仿佛也变成了两只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
多美的风筝世界啊!
《放风筝》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14个生字,学会其中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风筝、体育场、花花绿绿、各式各样、老鹰、端端正正、稳稳当当、骨碌碌、橘红色、墨绿、斑纹、热闹、宇宙、
飘荡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
3、 把阅读、观察、想象结合起来,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孩子们在放风筝时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对放风筝具体过程的描写,感受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喜悦心情。
难点:
根据课文的描述,引导学生对天空中的风筝进行想象。
课前准备:
1、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和生字。
2、 搜集有关风筝的图片。
教学媒体:
实物投影仪、生字卡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观看放风筝图片,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 课件出示放风筝图片,欣赏。
2、 谈话:大家刚刚看见的风筝漂亮吗?春天,万物复苏,春风温暖,是放风筝的好季节。你放过风筝吗?你愿意参加放风筝的活动吗?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几个小朋友是怎样放风筝的课文。〔板书课题〕
二、 范读课文。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三、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3、 读通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字。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2、四人小组内交流哪些字难记,哪些字难写。
4、 全班交流。重点指导:
鹰、嚷、墨等字的写法。
5、 检查读课文情况
〔1〕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 分小组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哪些问题在初读之后可以解决。
五、作业
1、 抄写生字新词,并家听。
2、 熟读课文,思考:画出描写图画内容的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生字新词
二、理解第一自然段内容。
1、 读课文,这段说的是什么?〔时间、地点、人物〕
2、 高快乐兴地去干什么?〔放风筝〕
三、 学习怎样放风筝的局部
1、 出示课文插图,观察画面
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心情怎样?用自己的话来表达
自己的观察所得。
2、 图文对照,课文中哪一段描述了画面中我和哥哥放风筝的情景?
〔1〕 合作学习第三自然
同桌同学按照以下步骤,合作学习。
A、 读一读,弄清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
B、 画一画。,段中描写我和哥哥动作的词语。
C、 演一演,说一说。分角色表演我和哥哥放风筝的过程,边演边说。
〔2〕 表演复述。
A、 请出一组同学上台表演,观众评说。
举着大蜻蜓 拽着风筝 才收住脚
拿 拉 停
〔因为举含有用力向上的意思,拽有紧抓的意思,收因为在奔跑中急停下来。〕
〔3〕体会写法:通过学习这一段,请你想一想怎样才能把活动中的情景写得清楚具体?
〔要写得清楚,必须按一定的顺序;要写得具体,要朱雀抓住活动中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
〔4〕指导有感情朗读。
我快乐得一边拍手一边嚷:蜻蜓赛过飞机啦!蜻蜓赛过飞机啦!〔通过朗读表现出欢快、愉悦的心情。〕
四、 学习大蜻蜓放飞前的课文内容
1、大蜻蜓飞上天空以前,有哪些风筝?
〔1〕 观察画面说一说。
〔2〕 对照课文课文是怎么写的?
A、 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C、 具体说说在天空中飘荡的风筝有什么颜色,是什么样子的?想象说词说句。出示:
〔〕的老鹰 〔〕的鹦鹉
〔〕的仙鹤 〔〕的蜈蚣
用〔〕的〔〕在天空中飘荡。说一句话。
五、 作业
1、 抄写生字新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朗读第一至四自然段
二、 学习打蜻蜓放飞后的课文内容
过渡:大蜻蜓放上蓝天后,又多了些什
《放风筝》教学设计4
歌唱活动:
活动目标:
1、学习用优美轻巧的声音唱歌。
2、通过符号掌握和表现歌曲中的连贯与停顿。
3、能正确地对待评价,并从同伴的表演中获取信息。
活动准备:
1、对风筝的形状、特征、玩法有一定的了解。
2、两种不同符号的条形卡纸。
3、打击乐器假设干。
活动过程:
一、 在《化蝶》的乐曲的伴奏下,做“蝴蝶飞〞进教室,每句句末做采花蜜动作,表现乐句的起止。
二、 复习歌曲《柳树姑娘》。
1、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曲,谁会用优美和活泼的唱法演唱歌曲。
2、全体幼儿分成两组,用唱衬词的方法,练习简单的二声部合唱。
三、 学习唱新歌《放风筝》。
1、春天到了,一阵阵春风吹来,小朋友都到田野去玩,有的小朋友还放起了风筝,你们有没有见过风筝呀?幼儿学习新歌词,教师说出歌词后,与幼儿一起有节奏的念歌词。
2、教师范唱歌曲,幼儿感受歌词优美的情绪。
3、我们来听钢琴是怎么唱歌的,钢琴唱一句我们就跟着唱一句哦,幼儿跟随教师轻声学唱曲。
4、教师出示条形卡纸。比拟两种符号的表现方法。〔连贯与断顿〕
教师出示波浪线问:“你们知道这代表什么吗?〞
幼儿自由猜想。教师,这个符号在唱歌中表示连贯,就是我们要一直唱。
教师出示小三角形的卡纸,这在唱歌中会表示什么呢?
哦,这在唱歌中表示要短顿的唱。
5、倾听歌曲伴奏,体会歌曲的什么地方要连贯的唱,什么地方要短顿的唱。
6、边看教师〔幼儿〕指符号,边唱歌曲。
我们来看着图来唱歌,我来请唱歌好听的小朋友做小老师,指图我们唱歌。
四、 有表情的唱歌。
1、讨论:用怎样的歌声表现风筝在天空中飘盈?
用怎样的歌声表现放风筝时的快乐?
2、根据讨论的结论,进行练习。〔优美连贯;活泼轻巧的〕
五、 轮流到教室前面进行表演,其余幼儿学做评论员,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学习他人的长处,正确对待同伴的评价。
六、 复习活动:打击乐《拔跟芦柴花》。
1、在教师与幼儿的指挥下,分别演奏两次,注意演奏时用适宜的力度,与同伴合作表演。
2、正确的收拾活动室,整理打击乐器。
《放风筝》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诵读古诗《村居》
〔1〕师:〔出示古诗〕同学们,老师带来了大熟悉的一首古诗,我们一起来读读。
〔2〕师:孩子们,你们能说说这首诗里讲了一件什么事吗?〔一句话:谁干什么〕
〔3〕师:诗里没有写风呀,怎么说是写风筝的呢?
师:山东潍坊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国际风筝节,可见风筝得到大家的喜爱。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就叫《风筝》。
3.板题,读题。
师:〔板题〕我们来读读课题。
【设计意图:在课前进行主题阅读的拓展,借用诗词为学生的文本感悟做情感铺垫。】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可以问问老师和同学。还要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检查学习情况。
〔1〕师:刚刚老师巡视时,发现有些生字比拟难读,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带音生字词〕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及时纠正读音〕
师:读得真准!老师都要向你学习!
/你这个词还可以读得更好些,仔细认读一下,再读读。
我们来齐读它们。
师:〔出示无音节生字词〕
这样你还得吗?〔示意学生读〕
真有你的,本领还挺大的'!
我们再来读读它们。
〔2〕读通句子。
师:我们把词语放进句子中,肯定也能读好,谁来试试!
出示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
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那里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师:看来你真的明白了老师的要求,读得不仅准确而且很通顺。
/ 这里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谁来帮帮他纠正一下。 /你再读读。
师:我们齐读这两个句子。
3、开火车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师:请同学们来开火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有没有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还
要想一想课文写了孩子们做了些什么
事?
〔出示——认真听,用心想:课文中写了孩子们做了些什么事?〕
4.讨论交流,提示方法。
【设计意图:新课程倡导生本,词语教学既要强调根底的落实,立足学情落实好字音、字义、字形教学点,又要突出重点,训练到位。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以学生自主感悟为主,由围绕‘风筝’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方法。】
三.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画出放风筝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心情的句子。
2.讨论交流。
〔1〕理解分析句子:“一个人用手托着飞快地跑起来。〞
〔2〕理解分析句子:“风筝越飞越高拼命地奔跑。〞
3.齐读。
【设计意图: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当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真正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训练,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串读,引读,角色体验式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孩子们入情入境,在读中体验,读中感悟。】
四.课堂练习,稳固字词。
1.出示生字,进行组词练习。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抄写字词。
【设计意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减掉繁琐的分析,留足时间给学生进行课堂的练习。对于三年级学生,字词教学仍然是重点。在第一课时的最后环节安排生字词的稳固是较适宜的一种方式。同时,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字词教学应以学生自学为主。】
板书设计:
做风筝
10. 风筝 放风筝 喊叫 奔跑 〔快活〕
〔“幸福鸟〞〕找风筝
《放风筝》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2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春天到了,和暖的阳光普照大地,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样的天气里同学们最喜欢的户外活动是什么〔板书:放风筝〕听说过花儿也会放风筝吗
你们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
〔学生会说到:花儿如何会放风筝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悟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这些问题能否解决
1,学生自由读文,同时划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
2,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检测学生的识字情况。
3,指导学生对读的同学做评价。
刚刚在看到这个题目时,同学们都有个问题: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那现在我们就来找找,请同学们快快地读读课文,看看能否找到答案。
学生谈到哪里,老师要引导学生来想像学习,全诗共有4个小节,写了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小节:写出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达了孩子们的愉快心情。学生边读边想,
第二到四小节:描写了远处的花,蝴蝶,蜻蜓,也描画了我们一起享受大自然赐予的一切美好,描画了一幅快乐,祥和的景象。
分小组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并讨论:花儿也会放风筝,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学习了本诗后你想说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学生写生字
盈:注意中间的又字;
蜻蜓的蜓上面是壬;
瞧是左右结构的字。
四,作业:画一幅美丽的图画〔表现春天的美好〕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文
同学们觉得这篇课文美吗想不想再读一读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一会把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描述给大家:〔学生读文〕
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谈谈自己想像中的画面。——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方面的训练
指导学生一起看第三小节:
有的在花枝上飞高飞低,
有的在半空中盘旋滑行……
让学生合理想像,补充:有的在……
指导学生一起看第四小节:
不对,不对,那不是风筝,那是——……让学生进行扩展
三,总结,练习背诵
四,作业
1,有表情地背诵全诗。
2,说说花儿还会放什么风筝
《放风筝》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花儿也会放风筝》,认识生字,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五月的季节春光明媚,风和日丽,是一个郊游的好季节,在这个季节里大家都准备怎样安排?〔大面积提问〕
2指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结合学生的答复引入课题。
3你都放过什么样式的风筝?〔大面积答复〕]
4你听说过花儿放风筝吗?今天我们就去看一看花儿放风筝是怎么一回事。
二、讲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新的生字。
1、学生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将课文读通顺。对阅读中有困难的地方标示出来。
2、学生朗读课文,老师巡视。
3、老师出示投影片:瞧草坪尾巴蝴蝶蜻蜓绿盈盈盘旋滑行
4、同位之间互相帮助检查生字的发音。
5、学生开火车读词语。老师提要求:认真听其他同学读,思考哪些词语的意思自己不懂。
〔二〕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精读体会情感。
1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想每一小节诗所描写的景色。
2指学生分小结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生字和词语的发音。
3在小组内合作朗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4说一说读诗歌的时候自己想象到了哪些景色?〔重点指语言表达能力弱的学生〕
5你想到的这些景色诗歌中写到了吗?有感情得读一读。
6诗歌中你喜欢哪些内容画出来,说说为什么?〔同位交流,老师巡视〕
7集体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互相补充,扩展思维。
8花儿为什么也会放风筝呢?他们还会放飞什么?发挥小组的力量想一想。
9指学生答复,鼓励学生续写一小节。
〔三〕学习生字,稳固根底知识。
1出示生字卡片,交流记忆方法:
瞧坪尾蝴蝶蜻蜓盈盘旋滑
2同桌间交流记忆方法,老师了解记忆有难度的生字。
3全班重点交流:盈旋瞧滑〔老师适当的进行板书标示记忆重点〕
4简单交流记忆其他的生字。
5学生独立学习生字的书写,有重点的练写:盈旋瞧滑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诗歌,大家也来尝试做个小作家,想一想花儿还会放飞什么?写一小节诗歌,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
四、板书设计:
花儿也会放风筝——放出才翅膀的蝴蝶、长尾巴的蜻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