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课文】
杜甫诗三首
《石壕吏》
【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题解】
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为安庆绪所败,六十万大军溃于邺城之下。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此地,根据所见,写了一组诗,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首。石壕,也叫石壕镇(村),在现在河南三门峡东南。
《又呈吴郎》 【原文】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题解】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份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登岳阳楼》 【原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题解】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其余三个是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及鹳雀楼,最后一个说法众多也有人说是蓬莱阁、越王楼),下瞰洞庭,视野广阔。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
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基础练习】
1.给下面的字注音。
(1)坼( ) (2)戎( ) (3)轩( ) (4)渚( ) (5)逾( ) (6)邺( ) (7)妪( ) 2.辨字组词。
(1)戎( ) 戒( )
(2)啸( ) 潇( ) 萧( ) (3)哀( ) 衰( ) (4)渚( ) 堵( ) (5)戍( ) 戌( ) 3、《石壕吏》中表现“妇啼一何苦”之“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石壕吏》以作者的“目见”和“耳闻”为线索进行叙事,期中属于“目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石壕吏》中,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看出年老体衰的老妪还是被“吏”捉走了。 6、《又呈吴郎》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诗人不仅对西邻老妇十分同情,更心忧在战乱中挣扎的广大百姓。 7、《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壮阔水势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判断下列分析理解的正误。
A《石壕吏》是表达诗人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对广大百姓同情的优秀的抒情诗篇。
B诗人在《又呈吴郎》中谴责了吴郎为富不仁的行为,对自己借房给吴郎感到后悔与无奈。 C《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联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当时孤单、贫苦、潦倒、无助的生活境遇。
D诗人在《又呈吴郎》中表达了对广大百姓在战乱中遭遇与处境的同情。 E《石壕吏》是杜甫现实主义名作《三吏》《三别》中的一篇
答案:
1、(1) chè (2) róng (3) xuān (4) zhǔ (5) yú (6) yè (7) yù 2、略
3、三男邺城戍„„出入无完裙 4、有吏夜捉人三句 5、天明两句 6、已诉两句 7、吴楚两句
8、A错B错C对D对E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