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海洋信’息 2008年 波罗的海国际海洋划界状况研究 李令华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市300171) 摘要本文介绍了波罗的海海域的自然地理状况、海洋划界的历史沿革以及海洋划界的进展情况,分析了 波罗的海划界的具体内涵以及经验,指出海洋划界运用单一海洋边界划出有利于国家的行政管理,以期对世 界其他海域划界提供有利参考。 关键词波罗的海 国际海洋划界三接点 当前世界正处于国际海洋划界的黄金时期。 兰、德国、丹麦和俄罗斯9国在内的波罗的海区 域沿海各国在海洋边界划定上同样坚持相互信 从边界划定进展比较顺利和的海域——波罗 的海各沿海国海洋划界工作程序来看,许多沿海 任、友好协作的态度解决问题,这对划界顺利而 国的划界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和许多工作要 又地完成是至关重要的。 做。从海洋划界过程总体上说,划界人员一开始 就做好划界的初步设想和设计是应该的,也是十 分必要的。它可以使方方面面的问题考虑得更加 周全和细致,避免划界后期或划界以后再对界线 2波罗的海划界历史 某些海洋划界编年史能够反映出波罗的海划 做出重大修改。为了有助于我国海洋划界工作的 界条约中关于三接点确定的方法。在北海区域中 开展,以下介绍波罗的海的一些情况,以供在实 各国依靠运用等距离原则的双边协定,以确定出 践中参考。 该区域内的三接点位置。然而,由于在划界开 始时没有考虑到德国的独特海岸构形,用这种方 1波罗的海自然地理状况 式建立的所有三接点在其后不得不做出修改。 在波罗的海,严格地说,从一开始就忽略了这 波罗的海由穿过丹麦北部斯卡根角的纬线与 种方式,即使在那时双边方式在北海仍然盛 北海相分离。海域面积41.5万k ,为地中海面 行。前苏联作者强调它是该区域的社会主义国 积的16 。平均水深为55 m,中部最大水深为 459 m,许多河流流入该海。波罗的海水体小于贝 加尔湖,仅为世界海洋空间的1‰。约有7 100 万人生活在波罗的海区域,1 600万人生活在海 岸区,每年有13万船次航行在该海区。该海区 家,在波罗的海有责任采取这种不同的方式。 这包括留置确定尚未确立的三接点的精确地理坐 标的工作。然而,应用了这个方法的第一个协议 (民主德国和波兰)确定了即将划出的边界线的 方向,以及要求到达三接点的方法。大约在次 自古以来就被世人视为一个水陆集散地。沿海各 年签署的波兰与前苏联协议不再包含这样的条 国政治上较为宽松,并且有着友好而又广泛的意 文,而是仅提及边界线延长到边界的交叉点。 识来解决区域内各种问题的习俗,以利用海洋进 然而,民主德国和瑞典的海洋边界协议首次在 行海上运输和贸易,以及发展经济合作。包括瑞 字面上表达了“与第三国的协议”的概念。以后 典、芬兰、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波 收稿日期:2006年5月10日 的涉及三接点解决的所有协议和条约都包括了相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期 李令华:波罗的海国际海洋划界状 }究 同的条款。 拉托维亚、瑞典一拉托维亚一立陶宛等。由于波 整个波罗的海区域海洋划界过程按照时间顺 序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1)1945年~1972 罗的海区域的局限性与特殊地形,其沿海国家不 仅要解决相邻的侧向边界,而且具有与波斯湾相 年;(2)1973年一1983年;(3)1984年一20 似的相向国家海域划分的问题也要解决。当然, 世纪90年代。 支配着划界状况。1958年至1969年期间沿海国 该海域半封闭的地理特征与全球其他海域比较时 与瑞典在第二个边界协议中对其架和渔业区 第一个阶段的突出特征是前东欧洲集团国家 并不需要一种单独形式的划界规则。1994年芬兰 家之间至少有3个边界协议缔结。由于前苏联及 做出统盘考虑,对第一个协议中的划线进行了适 其盟友的努力,很大程度上是在政治因素影响下 进行划界活动。这个阶段只有唯一的非主义 国家——芬兰参加。这时对芬兰湾的边界划出了 两部分,一部分是在1965年划出,另一部分是 在1967年划出。 第二阶段中不同集团各国之间签署了大量的 边界协议。随着与德国有关条约的签署,20世纪 70年代初期海洋划界活动出现新的前景。这里产 生了3个新条约的缔结,包括民主德国与瑞典条 约、芬兰与前苏联条约等。不过,这个时期划界 的意义难以过高估计,由于缔结的边界长度较短 或者由于地理状况比较容易划定。1972年芬兰与 瑞典架边界协议由双方直接谈判划出,他们 建立了波罗的海最长的海底边界。 第三个时期是划界最富有成效的一个时 期。在这个相当短的时期内,海洋边界条约签 署数量约等于过去40年中所签署边界数量的总 和。划界的整个过程中对岛屿和“特殊情况” 的处理不多。前苏联与波兰和芬兰缔结了海洋 边界条约。后期总共有6个边界新协议签署。 瑞典是该区域中最积极的边界协议签署国,它 作为当事国完成了4条边界的划定。这个时期的 新边界大大充实了整个波罗的海国际海洋边界的 构形。 1989年6月,波兰一瑞典一苏联在波罗的 海划定了三接点。可以公正地说,波罗的海于 20世纪90年代末的海洋边界划定已经达到了世 界上任何其他海区所不易存在的相当程度的完整 性。在南部和东南部海域仅有相当短的部分无海 洋边界。为完整起见,同样需要解决遗留下的大 部分边界三接点确定的问题。 由于苏联解体以及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托 维亚3国宣布,边界界线的某些部分需要公 断后重新加以调整,且有新的三接点出现,比 如:瑞典一芬兰一爱沙尼亚、瑞典一爱沙尼亚一 当的修改,弥补了其缺陷,从而确定出了一条水 体与海底相一致的符合国际潮流的单一海洋边 界。波罗的海内分布着许多岛屿,新协议注意到 这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对芬兰的博格斯卡岛和瑞 典的哥得兰岛等岛屿作了划界效力的特殊处理。 在双边协议中,采用了中间线方法划界,有的区 域做出适当调整。芬兰对于岛屿处理比瑞典较为 重视全效力的影响,而瑞典对于岛屿的处理则相 当复杂化。 3波罗的海海洋划界研究 波罗的海是一个半封闭式的边缘海,其周边 有不少沿海国。它值得世界沿海国划界各方对波 罗的海当事国如何划界的了解、学习和参考的主 要问题有如下内容。 3.1 波罗的海各国的领海基点和基线确立得比 较正规 按照该海区的海岸线地理状况,这里大部分 海区建立了综合的直线基线体系,并且直线基 线线段长度比较短,仅是在瑞典的南端、苏联 的南部、波兰以及德国海岸的地区遵循着 低潮线。波兰是这个区域内唯一不主张直线基 线制度的国家,1977年波兰还将格但斯克湾的 封口线缩短到24海里。具有较长岸线的芬兰的 直线基线最大长度仅为8海里,丹麦直线 基线最大长度为21.8海里,德国为22.7海 里,而瑞典和波兰均为30海里。虽然该区划界 有限地使用了低潮线,直线基线在任何划界协 议中都没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 国直线基线的长度比较短,并且符合于海岸一般 方向线的方向,划出的海洋边界界线无疑是细致 和准确的。然而,这里的某些岛屿自身没有被普 遍承认的基线体系,并且也没有由直线基线体 系与相连接,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地解决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海和完善。 洋信息 议。这里约为25海里长的划线平均长度能够由 巨大的划界线总长度(420海里)和在北部海岸 相当对称的构形来解释。在这方面最后的评论关 3.2划界协议运用的划线线段平均长度较短 划分架或渔业区的划界协议所运用的划 线线段(即两个转折点之间的距离)平均长度比 系到岛屿对于边界划线长度的特殊影响。波罗的 较短。i0海里~20海里之间的划线平均长度已 海岛屿距离的位置一般比较远,由于当事国 经成为这里划界区域的独有规则。在20世纪60 不能对属于它们岛屿产生的精确效力达成一致意 年代,划界总的趋势和状况表现为使用短的线 见,划界协议难以签署。为了解决争端,它们采 段。比如,该区域被缔结的第一个架协议具 用了较短的划线长度。 有的划线长度平均为7.3海里,即使前苏联和芬 3.3采用单一海洋边界划分 兰的划界线长度达147海里。1968年民主德国与 波兰之间的协议仅具有4.7海里的划线平均长 度。如果前者能够由区域复杂的海岸地理构形所 解释,那么这种理由则不能应用于后者。况且, 两年之后,苏联和芬兰相当迅速地抛弃了这种长 度较短的划线,把划线平均长度增加到15海里 左右,虽然这里的区域地理构形十分相似。超过 这个平均数的唯一的协议是芬兰和瑞典之间的协 I● l l霉、 I ’ ’I {_ l I l 啊’I 霉 ( 瑞典 I’, l I挪 成 )爱沙 \ l {i I { I !|0 ̄11 J 《 } 、 ., i 彬 ・p‘{ .== 沙尼亚\lV < j \ 立陶宛( ● . /,1 正 脱维亚 /\\ l、\ ● r{ ,— j 越 豳示包括 一1、目斛洋4界 德国 f 波兰 23、.将已要肆辅决定曲的三三接点甚点 、I t I,一 图1 波罗的海海洋划界图 波罗的海的大部分海域采用了简化线划界, 而且所有海域边界都是以单一海洋边界(即 架区与专属经济区边界划为一条线)划出。有的 原来仅是架的边界,如芬兰和瑞典,后来成 为与上覆水体一致的海洋边界。由于运用单一边 界线划分海洋空间,边界三接点确定比较容易并 且准确,划出的各国海洋管辖区域容易辨认和识 别,方便了各国的行政管理。根据目前的国 家实践来看,所有具有三接点的边界都是架 区与专属经济区两者同一的单一海洋边界。当前 在世界海洋不同区域以单一海洋边界的形式划出 边界具有一种大的趋势。单一海洋边界的概念由 于它“简单、确切和方便”,并在技术上便于操 作,对于波罗的海周边国家来说它无疑是最佳的 解决方案。 3.4各国关注岛屿的地理位置 各国注意到岛屿在划界中的地位与作用,并 按照其面积的大小和其他特征,分别给以不同的 效力。 3.5政-', ̄HJ-H 伏≯J l情D,rH见仙k的气氛 最后一点,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各国 给海洋划界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 境,节约并缩短了谈判时间,促进了划界工作的 早日完成。 参考文献 [1]Erik Franckx,Finland and Sweden Complete Their Maritime Boundary in the Baltic Sea.27.Ocean DeveI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1996:291—314 [2] 李令华, 芬兰和瑞典在波罗的海划界结束. 《海洋世 界》.海洋出版社.1997(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