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铁路郑西客运专线工程 轨枕混凝土分项工程技术交底
编制:
审核:
审批:
单位:中铁二十三局郑西线第六项目部
时间:2007年8月15
轨枕混凝土分项工程技术交底
1.设计要求
双块式轨枕混凝土设计采用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轨枕混凝土质量应符合“郑州至西安客运专线双块式轨枕暂行技术条件”的有关规定。
1.1 混凝土所用材料、规格、混凝土标号。 序号 1 2 碎石 3 4 5 6 中砂 矿渣粉 减水剂 10~25mm 2.5~3.0 S95 HT-HPC高性能减水剂 C60 材料 水泥 规格 42.5低碱 5~10mm 混凝土标号 1.2 轨枕混凝土设计用量0.083m3。
2.质量标准
2.1 混凝土质量验收标准 2.1.1 水泥的技术要求:
1
水泥技术要求
序号 1 2 3 4 5 6 项目 比表面积 游离氧化钙含量 熟料中C3A含量 氯离子含量 80μm方孔筛筛余 碱含量 技术要求 ≤350m2/kg ≤1.0% ≤8.0% ≤0.1% ≤10.0% ≤0.6% 2.1.2 矿渣粉的技术要求:
矿渣粉的技术要求
序号 1 2 3 4 5 6 7 8 名称 Mgo含量,% SO3含量,% 烧失量,% 氯离子含量,% 比表面积,m/kg 需水量比,% 含水率,% 活性指数,%,28d 2技术要求 ≤14 ≤4.0 ≤3.0 ≤0.02 400~500 ≤100 ≤1.0 ≥95
2
2.1.3 细骨料的技术要求:
砂的有害物质含量技术要求
项目 含泥量,% 泥块含量,% 云母含量,% 轻物质含量,% 氯离子含量,% 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折算成SO),% 有机物含量(用比色法试验) 3质量指标 细度模数 2.5~3.0 ≤1.5 ≤0.1 ≤0.5 ≤0.5 <0.02 ≤0.5 颜色不应深于标准色,如深于标准色,则按水泥胶砂强度试验方法进行对比试验,抗压强度比不得低于0.95。
2.1.4 粗骨料的技术要求:
粗骨料中有害物质含量技术要求
规 格 项 目 含泥量,% 泥块含量,% 针、片状颗粒总含量,% 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折算成SO3),% 氯离子含量,% 其它有机物含量,% 碎石中有机质含量(用比色法试验) 5~25 ≤0.5 ≤0.1 ≤5 ≤0.5 <0.02 ≤0.05 颜色应不深于标准色。当深于标准色时,应配制成混凝土进行强度对比试验,抗压强度比不应小于0.95。
3
2.1.5 外加剂的技术要求:
外加剂的技术要求
序号 1 2 3 4 5 6 项目 水泥净浆流动度 Na2SO4含量,% 氯离子含量,% 碱含量(Na2O+0.658 K2O),% 减水率,% 含气量, 30min 60min 指标 ≥240 ≤10.0 ≤0.2 ≤10.0 ≥20 ≥3.0 ≥4.5 7 坍落度保留值,㎜ ≥180 ≥150
2.1.6 拌和用水的技术要求:
拌和用水的技术要求
项目 指标 PH值 >4.5 不溶物 可溶物 氯化物以Cl计mg/L mg/L mg/L <2000 <2000 <500 - 硫酸盐以SO4计 mg/L <600 2-碱含量以当量Na2O计 mg/L <1500 2.2.6配合比试验检测项目质量要求: ⑴电通量:≤1000 ⑵抗冻性:≤5% ⑶抗压强度:≥60Mpa 2.2 混凝土要求符合以下规定:
混凝土浇灌过程中,应随机取样制作抗压强度试件,试件应与轨
4
枕相同条件下振动成形、养生, 28天试件应在脱模后进行标准养生,并满足以下要求:
抗压强度: 63.5 N/mm² 抗弯强度: ≥ 7.0 N/mm²
(立方体抗压强度)
3.混凝土施工工艺
混凝土施工工艺流程图:
施工准备 砂石含水率测定 施工配合比 混凝土拌制 混凝土运输送 混凝土灌注
3.1 混凝土的配制
开工前应通过试验确定混凝土施工配合比。
配制混凝土的各种材料均须符合以上质量标准,否则禁止使用。 混凝土配合比要根据材料与施工情况,由试验室确定。试验室要根据天气及实际生产情况和实测的砂、石含水率不断调整施工配合比,每班以书面形式通知生产科。
搅拌站根据试验室下达的施工配合比通知单计算每盘(每次投料
5
拌合的混凝土重量)的实际需用各项材料数量进行投料拌合。
a) 材料计量误差(按重量计):混凝土计量误差应按如下规定办理:混凝土拌和物其最大允许偏差必须符合下列规定(按重量计):胶凝材料(水泥、矿物掺合料等)±1%;专用复合外加剂±1%;粗、细骨料±2%;拌合用水±1%。
b) 在正常情况下混凝土配料的计量设备每月检定一次;在特殊情况下,若发现用水量、混凝土质量出现异常应及时检修排除,每次检修后都必须经过校正,合格后才允许使用。
c) 用水量:开始头三罐先按施工配合比所计算的用水量试拌混凝土,先将70%的水加进搅拌机内,根据施工经验采用肉眼直接观察搅拌机内混凝土的状态,采用手动控制逐渐添加,适可而止,然后,再结合实测的混凝土的稠度进行调整。
d) 外加剂:外加剂的掺用量执行试验室下达的配合比试验报告。
3.1.1 砂、石、水泥上料
做好开工准备,检查机械设备是否正常,如有故障及时排除。 根据砂、石料存料情况,安排好砂、碎石上料顺序,砂、碎石上料交替时,应有一段时间间隔,禁止砂、碎石混仓。
皮带输送机启动前,必须检查皮带上有无障碍物及人员,楼上和楼下人员联系准确无误。
应防止泥块、砖头等杂物混入料仓,发现砂、碎石质量有问题,应立即通知物资科和质检科。
6
水泥仓上料时,须确认水泥管路与需上料的水泥仓相通后,方可发出上料讯号,在上料过程中注意测量水泥仓料位,要达到满仓时及时终止上料,防止冒仓。
当更换不同级配的骨料或不同厂家、不同品种、不同强度等级的水泥时,必须将存料用完或放净,方准上新料。
每一工作班后,砂、碎石、水泥仓应满仓存料交班,皮带机上不应有存料。
3.2 混凝土的拌合
混凝土拌合设备采用强制式搅拌机。开始拌合前应先检查搅拌机及其它有关设备是否完好。
搅拌机在使用前应先起动运转,待运转正常后再下料,不准带负荷起动或超量搅拌。
搅拌机及料斗使用前应用水冲刷湿润。
混凝土拌合采用二次投料搅拌工艺,搅拌程序为:
加入水70% 加入外加剂
投入砂石————→加入水泥————→加入剩余水——→出罐搅拌
30S 40S 80S
混凝土的稠度由试验室根据试验确定,拌合物稠度试验方法(跳桌增实法)。
混凝土拌制速度和灌注速度要紧密配合,拌制服从灌注,拌合混凝土必须接到灌注通知后方可开始。
拌合好的混凝土未从搅拌机下完之前不得再向机内投料。混凝土出罐后不得再加水,拌制不合格的混凝土不能灌入模型内。
7
混凝土拌制工作完毕后应及时清洗搅拌机,并检修好有关设备,以便下次再用。
清洗时要将搅拌叶、衬板上混凝土残渣彻底清除并涂油,卸料门下的混凝土存料要经常清理。
混凝土拌制记录要认真填写。 不合格混凝土包括:
a) 掺外加剂的混凝土停放超过30分钟;未掺外加剂混凝土停放超过45分钟;
b) 混凝土稠度严重超出规定范围; c) 搅拌不均匀;
d) 与施工配合比不符的混凝土;
e) 搅拌时间超过20分钟的混凝土。 f) 拌合物温度超过30℃。 对不合格混凝土的处理: a) 严禁使用在轨枕生产上; b) 如果没有其他用途应废弃。 c) 做好记录。 3.3 混凝土的运输
运输混凝土采用料斗装料,用专用汽车运输。料斗内壁应平整光滑,并经常清除内壁粘附的混凝土。
料斗底部卸料门应开启方便、灵敏、严密并不得漏浆。 料斗运输至浇注区后用龙门吊将其吊至浇灌车之上,将料放入浇
8
灌车,在放料入浇灌车时如遇下料困难等情况应开启料斗上的振动器辅助下料。
3.4 混凝土灌注、振捣
安装完钢筋配件的模型由龙门吊吊至浇筑区后,立即安装下料斗,将浇灌车下料口对准模型轨枕块中间位置灌注混凝土,灌注要使模型各部位下料均匀,下料过程中发现杂物应挑出。
如果混凝土落入模型较困难,可开启浇筑区纵向辊道下的振动器辅助落料入模型。
混凝土不够的要补充,轨枕两端部混凝土要一次填足。
当一组模型灌注完成后,纵移至振捣区,降下升降辊道,使模型置于高频振动平台上,开启振动按钮进行振捣,一般振动时间为2.5~3.0min。
振捣区专人用铁锹将多于的混凝土除去,不够的地方应及时人工补料,并将混凝土摊平,控制混凝土表面应与模型上表面高度保持一致,断面高度不得小于模型上表面高度且不得大于2mm。
在振动过程中注意观察铁挡板是否歪斜、跳起,如有上述情况应及时调整铁挡板复位;轨枕上面不能形成石子堆垒,如有石子堆垒应清除,再填平补齐。
剩余的混凝土应及时用掉,存放时间不应超过30min,并严禁掺水使用。
一个模型内的混凝土应连续灌注一次成型,以保证其具有良好的密实度。
9
3.5 混凝土试件制作:
a)灌筑混凝土过程中,由实验人员随机制作混凝土试件。同一养护池制作二组150×150mm试件,一组作为脱模强度检验,一组作为混凝土28天强度评定。制作150×150mm试件每班不少于4组/批或5组/批(按标准差未知法进行评定时)。
b)试件随轨枕放入养护坑内同条件养护,用于28天强度的试件出池后送试验室进行标准养护。 3.6养护
3.6.1 养护分为四个阶段:
a) 静停阶段:在温度不大于30℃的环境中将模型放入坑内静停3小时。
b) 升温阶段:静停结束后开始供汽升温,每小时升温速度不超过15℃升温时间根据养护池内环境温度进行控制。
c) 恒温阶段:恒温温度控制轨枕芯部在53℃±2℃,任何情况下不得超过55℃,恒温时间应不超过8小时。
d) 降温阶段:出池前的轨枕表面与环境温差不大于15℃,降温速度每小时不得超过15℃。
降温必须根据试件强度。恒温时间达到后,到养护池内取出试件送到试验室试验。当试件强度≥43.5MPa时,由技术人员书面通知温控人员,方可停汽降温。当试件强度<43.5MPa时,则按延时试验数据,延长养护时间至试件强度达到43.5MPa以上方可降温脱模,出池前的轨枕表面与池外温差不大于15℃。
10
养护程序:
3小时 不大于15℃/h 53℃~55℃ 不大于15℃/h
静停————→升温————→恒温————→降温————→出池 不大于30℃ 不超过8小时
温控人员要严格执行养护程序,按时观测养护温度,如发生异常现象应及时报告质检科。
轨枕脱模后应对轨枕洒水保湿养护三天。洒水次数以能保持混凝土表面潮湿为度。
当环境温度低于+5℃、湿度大于90%时,严禁对轨枕进行洒水养护。
养护的温度控制由自动控温蒸养系统控制,如下介绍。 3.6.2 蒸汽养护系统
该控制系统由电磁阀门、温度传感器、自动控制软件、微机等组成,蒸汽养护控制如下:
微机与温度传感器及电磁阀相连,温度传感器采集温度数据,通过事先预设的程序由微机发出指令开合电磁阀门。
当一个养护池模型入满后,盖好顶盖,注水密封,并向微机发出指令(开启该养护池的控温软件按钮),开始计时,按编制程序的要求进行静停(静停温度不大于30℃),当计时到3小时后,自动控制软件发出指令开始进入蒸汽养护,开启升温电磁阀输送蒸汽,升温速度控制在5℃/20min以内,直至升温至恒温养护温度(根据试验室试验,养护池内温度按40℃控制)。恒温阶段由微机控制温度,当恒温养护达到8小时后,电脑自动关闭升温电磁阀,恒温养护结束。降温
11
采用雾化喷水和通气的方式,降温过程电脑自动控制在15℃/h。当池内温度与环境温差不大于15℃,此养护池养护结束,自动进入养护温度监控阶段,如有温度回升现象,则开启降温系统降温。
轨枕继续在养护池中放置至脱模时间,自开始降温总计约8.5小时。
养护池内墙壁设置了50mm厚隔热板,以降低热损失,提高养护池的热效率,同时在降温过程中,防止外界温度对池内温度的影响。
养护时间—温度曲线
蒸汽管道60钢轨模型降温管道温度(℃)恒温养护温度h℃/15<8 h<15℃/h时间()50隔热板水雾喷头蒸汽喷头 蒸汽养护示意图
自动控温系统软件的使用说明详见“蒸汽养护系统软件使用说明书”。
3.7 质量、安全、环保注意事项
① 严格按技术交底进行施工
② 在各操作工位、设备周围配备、架立安全标志牌;
12
③ 电缆线路采用“三相五线”接线方式,要做到一机一闸制,用电设备和用电线路必须绝缘良好;
④ 所有施工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 ⑤ 混凝土灌注时浇灌车警戒区不得站人;
⑥ 混凝土灌注施工过程及完毕后,不乱丢废弃物,保持施工场地的清洁卫生。
此交底中遗漏未交到的事宜,按有关客运专线技术指南和工程质量验收标准执行。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