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列宁新经济政策中的辩证法思想及其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

列宁新经济政策中的辩证法思想及其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

来源:爱go旅游网
第28卷第3期 2 0 1 3年3月 宿州学院学报 V01.28,NO.3 Mar.2013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doi:10.3969/j.issn.1673--2006.2013.03.002 列宁新经济政策中的 辩证法思想及其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 陈小陆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研部,安徽安庆,246003 摘要:从辩证法的角度对列宁新经济政策进行了分析,发现新经济政策主要是通过实行粮食税和国家资本主义来 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粮食税和国家资本主义含有资本主义的因素,却是通往社会主义的中间站,资本主义在 一定限度内的发展对工农国家有利,其实质就是从当时俄国国情出发,辩证自信地看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 的关系,大胆继承资本主义制度中合理积极的因素,实现从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曲折过渡。新经济政策的成功实 践,对中国改革开放是有益的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兼有社会主义和非 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是新经济政策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新经济政策;辩证法;社会主义建设 中图分类号:A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13)O3—00o3一O4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预示着一个崭新的国家、 一濒临破产边缘。因此,苏维埃不得不暂时使一切服从 于一个主要的考虑——尽一切力量增加产品数量, 恢复经济。列宁全面分析苏维埃国家的国内外形势, 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用全部力量来应对国家所面临 的新任务,即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武装捍卫政 个崭新的制度即将在俄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建立 起来。这个崭新国家、这个崭新制度的领导人将怎样 带领俄国人民开辟出怎样一条奔向社会主义的新道 路呢? 1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一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日益恶化的政治危机和经 济危机使列宁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伤害 了农业和工业之间的经济关系,破坏了小农经济和 社会主义经济共存共荣的可能,导致了社会生产力 水平停滞不前甚而严重滑坡。这种情况下,“如果没 个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诞生了,但这个新生儿 却给世界资本主义的躯体以沉重一击,对于一个历 史肯定了三百多年的资本主义制度而言,这可能是 被否定的开始。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在地球上的持续 统治,资本主义世界结成了联盟,大肆围剿这个刚刚 诞生不久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和他的战友心情沉重 有资本的帮助,要保持无产阶级政权是不可能 的”[1]6 。列宁果断地做出实行新经济政策的重大决 策,开始走一条与资本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的新 道路。 而复杂地意识到:国民经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新生的红色政权不得不进行着一场又一场你死我活 的国际战争和国内战争。为了捍卫和巩固苏维埃政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关于以实 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的决议,标志着战时共 权,为了维持战争所需要的物资供应,在找不到更好 办法的前提下,只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即不给 产主义政策逐步结束和新经济政策逐步施行。 在《论粮食税》中,列宁指出:在当前形势下,执 政的无产阶级首先要处理的也是不得不首先要处理 任何补偿,立即由国家强行向农民征收余粮。列宁指 出:“这种办法不是由经济条件决定的,而在很大程 度上是战时条件迫使我们采用的。-- ̄lj70-71这就是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 的事情就是恢复国民经济生产,这件事如果处理不 好,苏维埃政权这座新建且根基不稳的大厦有可能 顷刻坍塌。要恢复经济生产,首先要恢复农业经济的 生产。采取措施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增加土地播 种面积和土地产量,不但使农民有粮吃,而且还有粮 解除了国内外资本主义武装颠覆的危机之后, 俄国国内一片萧条,工人和农民一贫如洗,国民经济 收稿日期:2013—02—28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程项目“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公平问题研究” (20122013SZKJSGC7—7)。 作者简介:陈小陆(1969一),安徽怀宁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和伦理。 3 卖,繁荣农村市场,保障工业和军需供应。只有做到 这一点,才能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这 个措施就是废除余粮收集制,推行粮食税政策,即农 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允许他们在市场自由交换农产 品。“战时共产主义”这一经济加政治术语,是列宁第 一次使用。列宁在肯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 同时,充分肯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功劳 ——挽救了布尔什维克,挽救了苏维埃政权。同时指 出,“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 务的政策,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m ∞ ∞ 从一开始,列宁并没有把战时共产主义纳入计 划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中,只不过是由于战争的需 要才采取这样一项迫不得已的临时措施。可以看出, 战时共产主义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长久措施,如果 没有帝国主义的武力干涉和国内的武装叛乱,俄国 历史上根本就不会出现一个什么战时共产主义。因 此,一旦战事平息,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 经济政策是自然而然的举措。 2粮食税政策和国家资本主义是通向社会 主义的中间站 列宁根据经济建设的经验做出了一个重要结 论:在俄国目前以落后的小农经济为主的条件下,在 遭受七年国内外战争连续破坏的状况下,直接过渡 到社会主义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要在社会主义经 济和小农经济之间找到一个中间环节,通过中间环 节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在列宁看来,粮食税就是这 个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是社会主义经济将来在全 国完全确立的一种过渡措施。列宁说:“应当怎样把 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 道。-[1]Zll当然,准确地说,这里“不可避免的资本主 义发展”指的是“在俄国目前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 下,在一定程度上和在一定期限内”的不可避免。人 们常常说“吃人的资本主义,幸福的社会主义”,这个 看法有失公允,因为它对现存的各种社会结构视而 不见,而只从中抽出了两种社会结构抽象地从概念 上加以比较,只知比上(社会主义),不知比下(宗法 经济和小生产),这种比较完全看不见资本主义的发 展历史,以为资本主义像《西游记》里的石猴子,没爹 没娘横空出生。列宁指出:既然还不能把小农经济直 接建设成社会主义,作为自由贸易和小生产的自发 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毫无疑问具有 历史的合理性。列宁认为:粮食税是从战时共产主义 到完全社会主义产品交换制的过渡;资本主义在一 定限度内的发展对工农国家有利,而限度的大小将 由实践和经验来确定,这仅仅是一个技术活,相对于 4 苏维埃政权这个本质而言,这个技术活不过是量上 的表现,控制好这个量,改变不了苏维埃政权的本 质;实行国家监督就能把在一定限度内无法回避的 并为新生苏维埃政权所必需的私人资本主义纳入国 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列宁还鼓励共产党员积极向资 本家学习,多花点学费不算什么,只要能学到东西, 能振兴农业、振兴工业,能发展经济。 列宁在《关于粮食税的报告》中指出:因为战争 的破坏,社会主义大工业还没有恢复,社会主义大工 业的生产力极其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的 需求。这时,小经济发展态势强劲,呈现出不依赖于 社会主义大工业而独立存在的特性。在这种条件下, 国家资本主义的作用就是把小生产联合起来,逐步 向社会主义大工业生产过渡。 “国家资本主义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列宁 看来,国家资本主义可以把工人组织到工厂中去劳 动,把星星点点的小生产组织组织起来接受国家的 监督和控制,恢复生产秩序,消除无政府状态,社会 就会步入正常和稳定的发展轨道,迈向社会主义才 变得切实可行。因此,稳定是当时压倒一切的最大的 经济活动和最必要的政治活动。 针对德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宁做了一个 大胆的设想:如果俄国已具有像德国一样最先进的 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一个在劳动过程中令千百万 人严格遵守统一标准的有计划的国家组织,社会主 义建设将不会变得这样复杂和艰难。 列宁认为,如果德国革命迟迟不爆发,苏维埃无 产阶级就要尽力学习德国人统一协调配合的大生产 方式,全力仿效这种国家资本主义。列宁甚至偏激地 提出,要不惜采取一切措施,全力学习德国、学习 西欧。 其实,资本主义并不可怕,相对于奴隶制和封建 制,资本主义是一种进步,应给予肯定、鼓励和颂扬; 再者,资本也仅仅是一个工具,掌握在不同人手中, 服务的对象不同,其社会效用便大相径庭。资本若掌 握在资本家手中,它就变成剥削劳动人民的工具;资 本若掌握在劳动人民手中,那它就变成了服务于人 民的工具,国家资本主义就是掌握在人民手中并为 人民服务的资本工具。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 物质条件还有欠缺的情况下,在目前以资本主义为 主流的情况下,回避、隔绝甚至仇视资本主义都是一 种错误的、脱离现实的做法,也是一种不自信的做 法,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极大地危害社会主义建设 事业。应用“扬弃”的观点来看待“资本主义”和“社会 主义”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若想从资本主义的母胎 中获得新生,必然要抛弃资本主义母胎中过时的、消 极的、反动的因素,但首先必须从资本主义的母胎中 继承合理的、积极的、优秀的因素,使之成为新生活 的原动力,成为生命火箭的助推器。这不仅仅是生物 学上的遗传与变异,也是社会学上的遗传与变异。无 视这一点,就是用静止、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就看不 清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发展,最终会堕落为闭门造车 的唯心主义。“另一方面,如果资本主义得益,工业生 产就会得到发展,无产阶级也会随着成长……恢复 资本主义也就是恢复无产阶级。-E2] 在列宁看来,新经济政策表面看是发展了资本 主义,但实质是在发展壮大无产阶级。因为经过四年 的国际战争和三年的国内战争,俄国大工业生产遭 到严重的破坏,工厂毁坏了甚至消失了,资本家不见 了,那么,在工厂生产财富的工人阶级也就自然而然 地消失了。没有了工人阶级,谁来进行社会主义建 设?谁来巩固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生产力落后点 并不可怕,只要有工人阶级这个最积极、最活跃、最 革命、最富创造性的人的因素存在,落后的生产力可 以在较短的时期内发展为先进的生产力。可是,如果 没有了工人阶级,没有了这个最积极、最活跃、最革 命、最富创造性的人的因素,社会有可能退回到小生 产的落后状态。 3新经济政策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功绩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主要集中在三点上:一是用 实行粮食税代替余量征集制;二是在国家调节商业 和货币流通的前提下,全部实行商品买卖;三是发展 国家资本主义。即在国家监督调节下,在一定程度上 准许私人资本主义活动。其实质和目的就是利用市 场、商品和货币的关系来建立工农经济结合,巩固工 农联盟,在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社会 主义工业。“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从俄国小农占优 势的客观实际出发,实行向社会主义的迂回过渡的 政策”[3],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 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成效显 著: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市场繁荣兴旺,有力地巩 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充满 信心。列宁就是这样试图通过利用资本主义制度所 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发展经济、建设国家,力图产 生一个跨越式发展而免遭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 切灾难性波折,从而越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 谷”。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 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生产力决定生产 关系,生产力水平直接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内容;当 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反作用,滞后与过度超 前的生产关系都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列宁深深懂 得,在当时生产力十分落后的俄国,想当然地、一蹴 而就地建立一个过度超前的纯粹的社会主义生产关 系,不但无助于生产力的发展,反而可能引起生产水 平的急剧滑坡,最终影响刚刚建立的苏维埃政权的 稳固和发展。“旧事物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 其存在的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东西-C5],在社会主 义事业初始阶段,资本主义因素在相当长一段时期 内将继续存在,社会主义因素和资本主义因素可以 而且必然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生共长。完全否 定资本主义因素等于完全否定工人阶级自身,等于 间接否定社会主义发展;在通往完全社会主义道路 上,必须寻找一座过渡性的桥梁,这座桥梁必须同时 具备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因素,即把资本主义合理、 进步和优秀的发展成果融入到新鲜的社会主义血 液,时间相对长一些、慢慢从容地溶化资本主义的烙 印,温水煮蛙般波澜不惊地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替。列 宁找到了这座过渡性桥梁——“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于1927年结束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一 整套“斯大林模式”,这对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苏联 面临的危机而言,是及时和必需的措施,但过左地理 解了列宁的思想。二战胜利后,在“斯大林模式”渐露 弊端之际,斯大林没有及时调整政策,死抱僵化模式 不放,依然把资本主义因素和社会主义因素看成是 水火不容的死敌,完全孤立于资本主义世界之外,逐 渐偏离了马列思想和列宁的实践,为几十年后苏联 陷入政治经济危机埋下了隐患。而且,斯大林在“集 体化运动”、“大清洗运动”和二战期间所犯的错误和 失误,又为斯大林的接班人——赫鲁晓夫反击斯大 林造成了口实和历史依据。 赫鲁晓夫的“历史功绩”在于他的《秘密报告》。 报告揭露了斯大林主义的专制和冷酷,为苏联的政 治民主打开了一扇窗;赫鲁晓夫的历史错误也在于 他的《秘密报告》,他全盘否定斯大林,毫无策略地暴 露了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阴暗面,他不是从建 设性的角度去扬弃斯大林主义,而是从破坏性的角 度去埋葬斯大林主义。结果,不仅是苏联本国人民, 就连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存在好感和同情 的进步人士对社会主义事业也产生了怀疑,对社会 主义信仰也发生了动摇,赫鲁晓夫的鲁莽为社会主 义事业关上了一道门。就民主政治而言,赫鲁晓夫的 《秘密报告》仅仅是社会主义事业一个战役上的胜 利,但却是一个战略上的巨大失败,因为报告打击了 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似火热情 和坚定信心。戈尔巴乔夫,这个自认为是“二十大的 儿女”,没有从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库中去寻找食 5 粮,也没有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成功实践中去寻找 马克思在研究东方社会主义革命时指出:“俄国 借鉴,却把斯大林的错误和失误同整个社会主义制 度联系起来,借口建立一个“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 义,首先是从思想上,最终是从实践上彻底背叛和葬 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 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 来。”[7]对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辩证关系,马克 思的观点无疑是客观正确和深刻的,列宁领会到了 这一点,邓小平也领会到了这一点。 送了苏联社会主义。 苏联的解体不是戈尔巴乔夫一代苏共领导集体 的“杰作”,而是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近7O年来苏 共长期背离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共同结果:斯大林全 面否定了资本主义,而戈尔巴乔夫彻底否定了社会 其实,从生物学角度看,变异是发展,遗传就是 继承,社会学的规律也是这样。从个体而言,子承父 业是一种传统,发展父辈的事业是子辈的使命,对于 此种现象,人们认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为什么扩 充到一个社会体(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继承和发 展)的时候,人们的认识便搬出另一种评判标准呢? 这是因为人们缺乏以小见大、以点知面、处静思动的 主义,一个极左,一个极右,最终葬送了苏联社会主 义事业。 4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是长期坚 持唯物辩证法的结果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 国步入改革开放新阶段。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取 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日本GDP总量比中 国少4 044亿美元,名落全球第三,中国一跃成为全 球第二大经济体。自此,终结了日本在二战后4O多 智慧。否认资本主义就是无视社会主义初始。就是无 视资本主义的未来,就是否认唯物主义历史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在于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经济兼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种不同 的经济。”[8]这里的社会主义经济是指公有制经济, 具体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 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而非社会主义经济 是指非公有制经济,具体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当然,社会主义 年间创造的“经济奇迹”。即使在“十一五”期间的五 年内,在全球金融危机时期,GDP平均增速超过 10 的中国经济仍能够一枝独秀,自主发展、科学发 展。中国经济的增长不仅有效地造福了广大人民,也 有效地提升了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中国将在 国际经济和政治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从世界社会主义建设史的大视野看,中国经济 经济和非社会主义经济并非是1:1的关系,而是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 本布局。有主有次、有重有轻、有所为有所不为,共同 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1978年改革开放始至今,从过去高度集中的 的发展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中国选择了一条辩证的 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列宁开启但中途夭折最终 由中国完善和发展的“新经济政策”。“可能列宁的思 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 僵化了。”[631zs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开始思考生 产力发展的问题。“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 计划经济发展到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一系 列的重大举措,无不充满着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光辉, 这也是中国经济奇迹发展的秘密所在。唯物辩证法 的思想将永远照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参考文献: 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都采 用。”[63 。 由此可见,邓小平并没有像斯大林那样机械地 1-13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Ez3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86 E33陶林.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及其时代价值新探:兼论其对邓 小平理论的影响EJ3.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4):11-18 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完全对立起来。邓小平认为, 当今世界是以资本主义为主流的世界,但社会主义 和共产主义无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世界 人民向往美好生活时的共同追求。相对资本主义而 言,社会主义的思想、制度无疑是进步的,但在生产 力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建设,其物质基础和技术 条件还很薄弱。“引进外资”和“引进技术”不是思想 和制度的倒退,而是“借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在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敢于积极地“吸收和借鉴当今世 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 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E ]3柏。 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42 [-53肖前.辩证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55  ’E6q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765 E8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86 (责任编辑:周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