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来源:爱go旅游网


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

教材分析: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经常把部分当整体,“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在学习上希望他们明白,山外有山,学无止境。不能像井底之蛙那样目光短浅。

设计理念:

成语故事《坐井观天》,让学生懂得目光短浅,眼界狭小,见识就会受限的道理。我认为可针对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利用插图,激发他们主动读故事,引导他们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所包含的道理,还可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续编故事.要让学生把故事中的道理与自己和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感悟故事,感悟生活。因此,朗读、质疑、讨论、评价、想象是比较好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

4.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重点:青蛙和小鸟的对话。

难点:懂得“坐井观天”寓意。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小青蛙、小鸟的头饰。

教学流程及意图:

一.以画导入

同学们,今天教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只可爱的小动物-—小青蛙和小鸟,它们想和大家做朋友,同学们说好吗?

在黑板上贴青蛙与鸟的图片.

(以画导课,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小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事争论起来,谁也不让谁,咱们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出示课题《坐井观天》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不认识的字可以问同桌或老师;

2.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提问:1。想想“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坐在井里看天。)

2。谁坐在井里看天?(青蛙) 还看到了什么?(小鸟)

3。小鸟从哪儿来?(天上飞来,落在井沿上.)

理解“井沿”就是井边。

(师画一口水井,把青蛙挪到井底,把小鸟挪到井沿上.)

青蛙和小鸟见面后为什么事争论呢?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教师范读,生倾听) (回答:他们争论天的大小。)

1.青蛙的观点是什么?它眼中的天是什么样?它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

2.小鸟的观点是什么?它眼中的天是什么样?“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

拓展: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也是无边无际的呢?

(草原、大海、田野、沙漠等等)

3.你认为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小组讨论一下,并汇报。

(摆清青蛙和小鸟的观点,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的能力。)

活动1:真实地再现青蛙和小鸟争论的情景。学生戴头饰,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读时注意表情、动作、语气等,一定要把你担当的角色生动的展现给同学们看.)

同学们评价,师总结。

活动2:自己当回井底之蛙,把书卷成筒状,一头放在眼睛上往上看,你能看到多大的面积(地方)?想象一下,如果你每天都看同样一块地方,别的什都看不到,你会有青蛙的想法吗?觉得这样的生活好吗?(不好)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跳出井口来看世界.)

(以实验为突破口,了解青蛙错误的原因,培养学生动手寻找问题根源的能力。)

4.这只小青蛙终于跳出了水井,跳到井沿上,它会看到什么?会有怎样的表情呢?它又说些什么呢?

(扩展思维,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小结: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它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然就会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坐井观天,就是指青蛙坐在井里看天,把天看得只有井口那么大。以后,人们就用“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目光狭小、见识短浅,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老师希望你们看更多的书,了解更多的知识,千万不要当“井底之蛙”呀!

四.指导朗读

教师指导.尤其是课文中青蛙与小鸟的几次对话。

五.作业:1。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课下可阅读《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拔苗助长》这些寓言故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