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花的学校

花的学校

来源:爱go旅游网


读《花的学校》有感 李群霞

说真的,泰戈尔大名早已熟悉,但泰戈尔的《花的学校》却只在此次培训中获悉。初读时只觉得这是一篇较为普通的浅显的散文诗而已,诗人用一颗童真的心去观察大自然,在阵雨里绽放的五彩的野花,在他眼里成了一群假日里冲出校门尽情狂欢的孩子,从而体验到生命的奔放,大自然的博大和美妙。那些花在他的笔下就成了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它们也会上学。“地下学校”就是给予花儿营养的大地,当六月的阵雨降落与大地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万物都有了蓬勃的生机,花儿就在这时候“放假”了。雨水滋润花儿生长,犹如花的母亲,花儿放假就是为

了与母亲交流。把普普通通的花儿写得如此有情有义。 泰戈尔笔下的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其实,大自然是所有生命的家园(包括我们人类),它因为拥有了多彩的生命而美丽,它的一花、一草、一木,都是生命的一种形式。所以,我们应该

热爱大自然,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作贡献。 接着,我查找了相关资料,发现泰戈尔的诗歌,除了其中的宗教内容外,最主要的是描写自然和生命,赞美宇宙、儿童和母性。我国女作家冰心对他极为仰慕,深受影响,从她的《春水》、《繁星》中是可以清晰看到的。这样看来,把《花的学校》理解为一曲自然和生命的赞歌是可以的,当然其中还有对母爱的歌颂

——“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手臂来:他们也有他们

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再细细品读此诗,几个词句逐渐跃出了文本:轰响的雷云,六月的阵雨,湿润的东方,绿草上狂欢的群花,地下的学校,星星所住的地方,妈妈……这些与当时的灾难深重的印度民族,危在旦夕的印度文化,高潮迭起的印度民族独立运动有联系吗?我隐约感觉诗中似有隐射教育弊端之处,再联系泰戈尔的童年经历以

及后来的教育思想,就不难看出端倪。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他的父亲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领袖;泰戈尔的一生是在印度处于英国殖民统治的年代中度过的,祖国的沦丧、民族的屈辱、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都深深地烙印在泰戈尔的心灵深处;泰戈尔先后几次投身民族独立运动高潮,写信给英国总督表示抗议殖民统治,坚决抛弃英国政府所授予的爵位;泰戈尔写出大量的爱国诗篇……泰戈尔自幼厌恶正规学校的教育,厌恶那种无视个性的教育制度,厌恶远离自然的牢笼般的教室,对教师的敌意态度和野蛮体罚更不能容忍。他喜欢的是校外的花园、池塘、春天和白云。后来他还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院和孟加拉学院,但都没有完成学业。这些都促使他对当时英国殖民者在印度建立的教育制度,那种人为的,完全服从的死读书、不与大自然接触的学

校,进行了深刻地反思和激烈地抨击。

我们再回到诗中来看这几句: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他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散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

的老师要罚他们站壁角的。”

“那群花朵”分明是天真浪漫,渴望自由的儿童的化身,而那“地下的学校”,诗人有意地强调了学校在幽暗、封闭的“地下”,不正是在抨击现实世界里那些僵化、沉闷、封闭,束缚儿童的自由,阻断儿童与大自然的联系,抹杀儿童天性的课堂和学校吗?而

“站壁角”是诗人最深恶痛绝的教师的野蛮体罚。 “雨一来,它们便放假了。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

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一离开牢笼似的学校,一投入自然的怀抱,孩子们便找回了自己的天性,尽情的释放自己旺盛的生命激情,自由的展示自己的个性,犹如投身于狂欢会。这是乎与我们当今的教育是何其的

相似。

“你可知道,妈妈,它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 “你没有看见它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么?你不知道它们为

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

“我自然能够猜得出它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它们也有它们的

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家是爱的港湾,是母爱守候的地方,是有真正的爱等着孩子的地方,是孩子们的归宿。诗人把它们的家安在了天上,星星所住的地方,正是暗喻家才是幸福的天堂,孩子们玩得再疯狂也不

忘回去的地方。

而学校是在地下,黑暗、压抑的地下,对儿童而言简直就是

人间地狱。

此时我仿佛从诗中听到了诗人在大声疾呼:放儿童回自然,

还儿童以自由吧!

读到此我不敢再读了,再读就会联系到当今的社会,当今的

孩子…… 童年如此!

------《花的学校》文本解

《花的学校》是一首儿童散文诗,作者是印度近代伟大的诗人和哲学家泰戈尔,世界文学巨匠。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新月集》是一部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英文散文集。主题是歌颂儿童,表达诗人对儿童的热爱与同情。《花的学校》是其中的第十九首。这首诗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富于幻想的性格和心理。

全诗以“花孩子”来比喻孩子,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纯真的儿童世界,勾起我们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雷云轰响,阵雨降落,花孩子一群群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起了欢快的舞。

它们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多么神秘,多么惊奇而富有幻想。它们在广袤的绿草地上“狂欢”,多么自在,多么欢乐,多么尽情!我仿佛看到了一群兴奋的孩子,放肆地舞动着自己的身体和四肢,忘我地享受着属于它们的时光。快乐不言而喻……

但现实总归是现实,孩子要上学,要做功课,要罚站壁角,就连花孩子也一样。这想象恰恰符合了孩子的心理,多么真实而天真。“在散学前出来游戏,要罚站壁角”,这让我也不禁回想起自己的童年,不也是这样过来的么?每次读到这节,我就忍俊不禁。而且诗人还巧妙的用上了“如果”,读来好像是一个孩子用十分稚嫩而又认真地语气在给你“忠告”:要做个乖孩子,不要违反纪律一样。虽然不怎么喜欢“关了门做功课”但也不想做个“站壁角的”,可“雨”来了就不一样了,可以“放假”了。这里用上了“一……便……”表现情形的变化之快和孩子的心情变化。花孩子们当时的兴奋劲儿可想而知。孩子就是孩子,喜欢自由是天性。哎,童年啊!

而且你看,“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或击掌,或拥抱,或扭胯还连带个手势“噎!”;“绿叶在狂风里飒飒地响”也替花

孩子高兴,为花孩子奏起了欢乐的凯歌;“雷云拍着大手”鼓掌欢迎孩子们地到来。(环境拟人写,妙趣横生)“树枝”“绿叶”“雷云”所有的一切都在热切地呼唤,那花孩子还等什么呢?唯有一起“狂欢”。于是,花孩子们“便穿上紫色的、黄色的、白色的衣裳,冲了出来。”身着五颜六色的服装,冲出来,一个“冲”字精准地反映了花孩子们的欣喜若狂。

也许,童年就该如此!

而且诗中把“雨”写得如“救星”一般,写“雨”来时,诗中用了“狂欢”和“冲”两词,也许是诗人他自己也不喜欢这种“关了门做功课”的传统教学方式,想解脱吧,他喜欢孩子们“在草地上狂欢”如此这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轻松愉快的学习吧。

好真实的想法,好天真的孩子,好纯真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哟。

全诗除了刻画孩子的天真和充满幻想外,还写出了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和爱。“它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它们也有它们的妈妈,就像我有自己的妈妈一样。”急急忙忙跑回家扬起双臂,扑倒在妈妈怀里。这么急切地奔跑,只是为了扑进那温暖的怀抱,也许在妈妈怀里就是幸福的,这就是孩子!那份依恋,那种莫名的亲近是与生俱来的。童年如此,幸福如此!

此外,诗人泰戈尔信奉宗教,所以在诗中也有比较明显的宗教色彩,比如诗中用到的“紫色”“黄色”“白色”,这

三种颜色都是表示高贵圣洁的神灵或贵族的身份的。诗中还提到“花孩子的家在天上,星星所住的地方。”在诗人眼里,天上是天堂,是“神”的领地,是圣洁之地。那里祥和,快乐,充满爱。可那是星星住的地方,又感觉好遥远,好遥远……

也许,诗人希望所有的人都生活在一个如他想象中的完美的充满快乐的和平世界中,可现实并不如他想象。他虽有不满,但他没有厌弃这个世界,从他的诗文中还是可看出,他心里充满“色彩”,充满“阳光”,充满“童趣”。他在他的文字世界里,用自己最纯真的文字,最真诚的心给人们带来了一个纯洁而又充满爱的世界。(读他的诗,心自然平静,好像来到圣洁的心灵殿堂。)

童年的自由与欢笑,母亲的爱及各种美好的回忆,所有一切的一切都装在心中。让我们扬起双臂把美好紧紧揽入怀中,用快乐来面对生活,让爱常伴我们左右……

作者的话:第一次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解读文本,很惶恐.但还是大着胆子投稿了,主要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我学习为主. 希望大家多提,谢谢了!

自由与爱的呐喊

——读泰戈尔《花的学校》

六月,当雷云在天空轰响,阵雨降落,润湿的东风走过荒原,在竹林中吹响口哨,我仿佛看到了一群又一群的孩子,在雨中奔跑着、欢叫着、跳跃着。大地,是他们狂欢的舞台;雷声、雨声和着风声,为他们激情伴奏。天地间,一个个自由的精灵在舞蹈。

读泰戈尔的《花的学校》,强烈的画面感,清新的文字,奇特的想象,一下子紧紧摄住了我的目光。狂欢的孩子,自由的精灵,欢快的场景,孩子的童年就应该是这般美好。然而,当我以一个成人的心思解读这天地间至美的画面时,孩子,却有他自己深沉的思考。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它们关了门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散学以前出来游戏,它们的老师是要罚它们站壁角的。”哦,生活中的孩子有那么多的束缚:地下的学校,关了门做功课,罚站壁角。这束缚,我想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无可避免地经历着。我仿佛看到了教室里,一群群正襟危坐的孩子,眼睛盯着老师,心却飞扬在草地上,小河边,原野中……小小的孩子啊,渴望着外面广阔的世界,却又不得不接受成长的磨练。

终于,放假了!花的学校里的孩子们啊,终于可以放下了手中的作业,摆脱了老师威严的目光,穿了紫色的、黄色的、白色的衣裳,它们带着各自独特的标志,冲了出来。噢,他们不再想着玩耍,不再与小伙伴勾肩搭背,这个时候,他们急着去哪儿?他们最想见到的人是谁?他们对谁急切地扬起了手臂迫不及待地想要投入她的怀抱?噢,是——妈妈!——“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它们也有它们的妈妈,就像我有自己的妈妈一样。”

这种种奇妙的、鲜明的、感人的画面,把孩子渴望自由渴望爱的天性淋漓尽致地铺陈在我们面前。这就是伟大的泰戈尔——一个热爱孩子,理解孩子的伟大诗人所奉献给我们的。

一百多年前,泰戈尔用他诗的语言,诗的激情,用童稚的声音,天真的想象,替孩子们发出呐喊:自由、母爱!因为爱孩子,泰戈尔知道孩子最需要什么;因为爱孩子,泰戈尔理解孩子;也因为爱孩子,泰戈尔时时以孩子的眼光观察着这个世界。于是,大自然中的一花一草,一沙一石,天地间的电闪雷鸣,都是为孩子所生,都是为孩子所歌。包而他自己,也毕生坚持用自己的永恒的笔,替孩子们呐喊出永恒的主题——自由与爱!

听听,花开的声音--读《花的学校》后感

作者:胡群敏(***************)

《花的学校》出自泰戈尔的《新月集》,是泰戈尔一部著名的儿童散文诗集,当时,风华正茂的泰戈尔,正值春风得意。他的第一个女儿刚好降生,事业上也不断取得成功。温馨的家庭,锦绣的前程,使得青年诗人身心愉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了这本著名诗集。诗集问世之后,泰戈尔也因此被誉为“儿童诗人”。正是沿着儿童这纯净善良的心灵轨迹,使读者的灵魂受到洗礼,得到人性真善美的升华。泰戈尔自幼厌恶正规学校的教育,靠家庭教育和刻苦自学度过少年时代。在《花的学校》里不难看出泰戈尔对当时的教育现象不满,于是1901年,泰戈尔为改造社会创办了一所学校,从事儿童教育实验。他击破的想实施自己的教育理念。在6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他继承了古典和民间文学的优秀传统,吸收了欧洲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的丰富营养,在创作上达到

炉火纯青的地步,取得了辉煌成就,成为一代文化巨人。

诗里着力描绘的是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儿童,诗人致力讴歌的是人类生活中最为宝贵的东西――童真。他以天才之笔塑造了一批神形兼备、熠熠闪光的天使般的儿童艺术形

象,描绘了孩子对自由的渴望,这是诗人对世界儿童文学的一大奉献!

“花”--可以延伸为花儿、花朵,是娇嫩的、美丽的象征,有如孩子般的纯洁,所以我们时常把孩子比喻成祖国的花朵。初读《花的学校》,觉得里面呼喊的儿童有点朴朔迷离,与其说他们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还不如说是泥土里即将破土的苗。“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他们多么的渴望冲破那层束缚,多么渴望外面精彩的世界。现实生活中的孩子有太多的压力,家庭、学校、自身,完全已经泯灭了他们该有的童真。“如果他们想在散学以前出来游戏,它们的老师是要罚它们站壁角的”。实施教育,自然是必然的,接受教育也是必然的。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深思,是教育来牵引孩子,还是应该让孩子牵引教育。孩子需要怎样的教育?孩子

适合怎样的教育呢?教育难道就局限在那时间,那地点,那本书么?

所以诗里的“雨”就成了孩子们的精神寄托,因为只有下雨了,他们就可以放假了,就可以在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了。“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飒飒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是描写大雨来临前狂风大作的景象,激烈,但是在孩子眼中就成了“互相碰触”、“飒飒地响”、“拍着大手”,没有任何的畏惧,更多表达出来的是喜爱。是啊,他们多么渴望这雨水,只有这雨水才能让他们破土、开花,“冲”出束缚,那么的迫不及

待。

朴素的话语,真挚的感情,“它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这是孩子们对生活的渴望,天空是辽阔的,星星所住的地方是宽敞的,没有约束的,太阳妈妈对它们的爱是温和的。诗中两个疑问句“你没看见它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么?你不知道它

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么?”使诗的感情得到了升华,孩子是多么希望能得到太阳般的温暖,天空般的自由。“它们也有它们的妈妈,就像我有自己的妈妈一样。”读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孩子经常唱的一首歌《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或许在孩子们受委屈的时候,最想要的就是母亲的怀抱。孩子依恋着母亲,似乎在暗示着孩子在厌恶那种无视个性的教育制度,厌恶远离自然的、牢笼般的教室,对教师的敌意态度和野蛮体罚更不能容忍。

他们喜欢的是校外的花园、池塘、春天和白云。

那以爱为核心的情思意蕴驱动的想象与幻想,创造了一个晶莹秀美的儿童心灵世界,但作品的旨意并不局限于描绘这诗意的理想国,而是要敦促人们从怀疑贪婪的功利桎梏中解放出来,返朴归真。这就是花开的声音,充斥着教育者的耳朵,充斥着父亲母

亲的耳朵,充斥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浙江省永康市清渭街小学 胡群敏)

《论孩子》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的射了出来。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 卡里尔•纪伯伦,《先知》第四章 (译注:冰心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