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征信市场有效监管的模式构建及政策制度研究
【摘要】:本文讨论的中心是研究征信及其监管理论问题,文章讨论了欧美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征信业发展与监管及其经验,分析我国征信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认为征信监管在解决征信负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性质以及竞争不良后果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保护信用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保证信用主体公平获取信贷的机会、维护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以及促进征信业的健康发展。文章还认为我国当前征信监管体系的问题是法律制度不健全、缺乏征信监管依据;监管主体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监管的基础;监管客体界定不清,难以实施全面市场监管;人民银行监督管理征信业的公信力受到质疑;行业自律机制尚未形成,难以实现规范的市场监管。针对我国征信业监管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将政府地位的确定,监管主体的选择,监管客体的明确以及行业约束机制的建立这四方面作为构建有效监管体系的指导原则;然后创新性地提出有效征信监管模式应该是规则监管与原则监管合理配合的模式,功能型的监管模式以及国际合作的监管模式;提出了应该完善包括法律体系、组织体系、监管人员从业资格、内控制度和行业自律机制、惩戒和协调机制、社会监督机制这六方面的政策制度;提出了构建有效征信监管体系一是要加快推进我国征信法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二是要大力促进各类有效监管手段的协调配合;三是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失信惩戒机制。【关键词】:征信征信监管征信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832.2
【目录】:摘要6-7Abstract7-121绪论12-191.1论文选题背景12-171.1.1问题的提出12-131.1.2文献综述13-161.1.3研究目的16-171.2研究思路方法171.3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17-192征信及其监管理论研究19-302.1征信理论研究19-232.1.1征信概念界定及行业边界划分19-202.1.2征信市场体系构成20-212.1.3征信的作用及意义21-232.2征信监管理论研究23-302.2.1征信监管的涵义及理论基础23-272.2.2征信监管的现实意义27-282.2.3征信监管原则与监管内容28-303欧美与台湾征信监管分析30-383.1美国征信业发展及监管状况30-333.1.1征信市场以私营征信为主30-313.1.2拥有完善的征信业法律法规31-323.1.3征信监管与行业自律并存323.1.4美国征信监管的改革32-333.2欧洲征信业发展及监管33-343.2.1征信市场以公共征信为主333.2.2法律注重对隐私的保护33-343.2.3中央银行负责监管征信业343.3我国台湾征信业发展及监管34-363.3.1征信机构门类完整34-353.3.2完善的征信法律体系353.3.3多部门共同监管35-363.4国内外征信业监管对我国的启示36-383.4.1健全的征信法律体系是有效监管的前提363.4.2恰当的征信监管模式是有效监管的关键363.4.3有
效的行业自律是征信有效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36-384我国征信业的发展及监管现状38-454.1征信业发展现状38-404.1.1发展历程384.1.2两大征信系统的建设情况38-394.1.3征信市场发展程度39-404.2征信监管现状40-424.2.1现阶段人民银行实施征信监管管理的主要依据414.2.2人民银行实施征信监管管理的具体实践41-424.3征信监管中存在的问题42-454.3.1法律制度不健全,缺乏征信监管依据42-434.3.2监管主体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监管的基础434.3.3监管客体界定不清,难以实施全面市场监管434.3.4人民银行监督管理征信业的公信力受到质疑43-444.3.5行业自律机制尚未形成,难以实现规范的市场监管44-455构建中国有效征信监管模式及政策制度体系研究45-555.1构建中国征信监管体系的指导原则45-485.1.1政府主导的思想定位455.1.2统一监管主体的选择45-475.1.3征信监管客体的确定47-485.1.4行业约束机制的建立485.2中国有效监管模式研究48-505.2.1规则监管与原则监管相结合的监管模式48-495.2.2以业务分类为导向的功能监管模式495.2.3以国际协调为基础的合作监管模式49-505.3中国有效监管政策制度研究50-525.3.1完善征信监管法律体系505.3.2建立征信业监管组织体系50-515.3.3规定监管人员从业资格515.3.4建立惩戒和协调机制515.3.5行业约束机制的建立515.3.6完善社会监督机制51-525.4有效监管体系构建的政策建议52-555.4.1加快推进我国征信法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52-535.4.2大力促进各类有效监管手段的协调配合535.4.3建立健全有效的失信惩戒机制53-556结论55-56参考文献56-59致谢59-60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