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毛泽东选集》最后一篇文章中
这句分量很重的话,令人印象深刻。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的结合是工人阶级政党产生的基本条件。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努力学习和探索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正是这个过程中,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
关键词: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共产党
为什么90年前的中国会发生这样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篇文章中还有一段值得注意的论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1】
毛泽东在这里作出的回答,第一句话便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如果没有中国社会内部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能为中国先进分子所接受和掌握,即便“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能产生任何实际作用,也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曾有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说成是“舶来品”,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说成是“早产儿”。其实,只要简单地考察一下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就不难明白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是很可笑的。
一:中国共产党的产生过程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势力侵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继失败了。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国产生了无产阶级,而且在不断发展壮大,到1919年产业工人已经发展到200万人左右。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中国同十月革命前的俄国相比,“封建主义的压迫,这是相同的,经济和文化落后,这是近似的,两个国家都落后,中国则更落后。先进的人们,为了使国家复兴,不惜艰苦奋斗,寻找革命真理,这是相同的。”【2】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
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 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
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了建党的探索和酝酿。4月,俄共(布)西伯利亚局派维经斯基等一行来华,了解中国情况,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他们先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后由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共同商谈讨论了建党问题,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从5月开始,陈独秀邀约李汉俊、李达、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谈建党的问题。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接着,在湖南、湖北、山东、广东等地相继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同时在法国和日本也由留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组成了共产主义组织。 【3】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以后,开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动。为了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建党思想,1920年9月,上海发起组把《新青年》杂志(从八卷一号开始)改为党的公开刊物;同年11月,又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在全国主要城市秘密发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刊。新青年出版社还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以及多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小册子。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又创办了一批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在上海有《劳动界》,北京有《劳动音》和《工人月刊》,济南有《济南劳动月刊》,广州有《劳动者》等,对工人进行阶级意识的启蒙教育。在此基础上,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积极深入工人群众,举办工人夜校,建立工会组织。各地还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发展了一批团员,青年团成为党的有力助手和后备军。
1921年3月,在俄共远东局和共产国际的建议和支持下,召开了各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会议,发表了关于党的宗旨和原则的宣言,并制定了临时性的纲领,确立了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计划,表明了党组织对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会、行会、文化教育团体和军队的态度。这次会议为党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备。维经斯基回国不久,1921年6月,共产国际派马林等到上海。他们建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党的发起组在李达的主持下进行了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并向各地党的组织写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选派两名代表出席大会。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达上海。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二:“开天辟地”并非夸张之词
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是符合历史潮流发展的新事物,最为重要的标志就是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有着中国以往任何政党不曾有过的鲜明特点。
第一,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以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应该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才有了中国共产党。在建党的酝酿时期,分别由李大钊、陈独秀主持,先后在北京和上海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0年,作为党早期组织成员之一的陈望道把《共产党宣言》译成中文出版,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著作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同年11月,上海的党组织起
草了《中国共产党宣言》,阐明了中国共产主义者关于实现共产主义新社会的理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用刚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1922年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先驱》在《发刊词》中这样写道:“本刊的第一任务是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同年7月,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便明确提出:“中国名为共和,实际上仍在封建式的军阀势力统治之下,对外则为国际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所支配的半独立国家。”“我们共产党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
第二,走向社会底层,坚决发动并依靠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民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1922年,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便在《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明确宣布:“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前锋军,为无产阶级奋斗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党。”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是比较简单和很不完备的,但是,这个纲领却毫不含糊的向世界表示:中国共产党“承认无产阶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4】1922年,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起在广州召开全国第一次劳动大会,讨论加强全国工人团结等问题,并确认党在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在此前后,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党相继发动和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开滦煤矿工人罢工和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等具有重大影响的斗争。党在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的同时,也开始发动和领导农民运动。1921年,中国第一个农民协会在浙江萧山县衙前村成立,随后广东海陆丰、湖南衡山岳北地区也相继成立了农会,开展反抗地主压迫的斗争。
第三,把党建设成为一个由有着共同理想和严格纪律的先进分子组成的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成为领导革命事业的核心力量。革命事业要在极端艰难而复杂的环境中取得胜利,必须有一个能够团结最广大人民共同奋斗的坚强有力的核心力量,否则是难以想象的。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强调党员必须有共同的理想和严格的纪律,并在同当时有很大影响的无政府主义者的斗争中,让人们看清了无政府主义主张个人绝对自由,会使得工人阶级无法集中为强大的力量,从而有利于资产阶级瓦解工人运动。事实上,我们党的队伍建立不是一帆风顺的,也经历过不断的分化和重新组合。拿出席党的一大的13名代表来说,有的始终坚持下来,成为党的领导人,如毛泽东、董必武;有好几位代表英勇牺牲了,如邓恩铭、陈潭秋;有几个代表中途脱离党;还有的成为党的叛徒、革命的敌人,如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被先后清除出党。这就像大浪淘沙一样,我们党正是在这样不断洗刷和筛选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坚强有力。只有这样的党,才能成为凝聚千百万群众为共同的革命事业奋斗的核心力量,才能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甚至在遭受严重挫折的状况下,始终摧不垮、打不散,直到夺取最终的胜利。
这三条,的的确确是中国以往任何政党从来不曾有过的全新特点。拿它同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教训相比,就会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里程碑,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称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并没有一丝一毫的夸张。相反,随着时间越久远,它那划时代的意义就表现得越加分明、耀眼。
三、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中国共产党同最广大人民血肉相连,这是由党的宗旨所决定的,也是党的力量源泉所在。作为执政党,必须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增进民生幸福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成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结合点。只有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们才能无往而不胜。
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关键都在党。党员的素质和水平至关重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教育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建设提出的重要要求。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并在今后的实践中使之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脚注:【1】《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515页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李大钊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