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课程。该门课程以环境中的人为核心思想,以人生全程发展为主线,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对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一.人类行为。
人类行为简单地说是泛指人的一切行动。从社会工作角度来看,人类行为是指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它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
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变化性、可控性、整合性。
第一,适应性。人类行为能够而且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并做出反应,亦即人类行为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第二,多样性。人类行为是个复杂的过程,它的变化会出现在各个不同的方面,既包括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如哭、笑等,也包括可以间接观察到心理行为,如思想、意欲、恐惧以及态度等。
第三,变化性。人类行为的变化是持续不断的,它既包括人类由于如身高、体重等的变化而造成的行为变化,也包括由于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造成的行为变化。
第四,可控制性。人类的有意识性,使他们能够有意识地了解和分析周围事物的本质特点及其内在联系,明确思考过程和方向,并有目的地控制和调节自身的行为。
第五,整合性。由于人类行为变化的复杂性,单一的学科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的描述,
这就使越来越多的学科互相渗透和整合。
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从来源与作用的角度来看,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有常规事件影响因素与非常规影响因素两个方面。所谓常规事件,是指该事件以类似的方式发生于某一特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身上,包括年龄常规事件和生活常规事件。非常规事件则是指对人类行为有重大影响的不寻常事件,即不会发生在大多数人身上的事件,包括愉快的事件与不幸的事件。
三.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生命周期:婴儿期,学习与照顾者建立基本信任关系。学龄期,发展认知与智能,增进控制自己及环境的能力。小学,学习知识,学习适应社会,培养工作态度及自我信念。中学,身份认同,准备成人角色,完成从青少年到成人的过渡。青年期,人格重整与自我认定,的独立,学习成人角色。成人期,确定人生目标,选定职业等。老年期面对身体老化,重建心的人际关系与社会角色。将人的发展理解为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统一,并指出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以及每个阶段所面临的任务,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人类行为的三个层面
1.生物过程。在有关人类行为的研究中,生命本身是最基本的概念。由于遗传因素的作用,人类能够以不同的方式适应环境并灵活地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但人类行为也有可能
受到基因突变的影响。
2.心理过程与人格心理。人类行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其心理学意义是指人类行为受到心理过程与人格心理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人类行为受到认知、情绪和情感、意志三个过程的影响;另一方面,人类行为还受到人格心理的影响。同一件事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表现。
3.社会化过程。社会化过程应该是人接受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或者说,社会化过程就是人类行为的塑造过程。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化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社会角色、社区和文化等。
四.总结
个人必须适应环境,处于一定环境中的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学习社会环境所赞许的行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互相影响的,个人处在社会环境中,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做出某些行为,社会的领袖或许多人一致的行为亦会创新和改变社会环境。但相对而言,在许多情况下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要更大一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