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与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与成就

来源:爱go旅游网
2019年第23期

专题研究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与成就

张兆诚,曹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天津300222)

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经整顿发展时期、扩张调整时期、改革创新时期、全

面发展时期和高质量发展时期。在这五个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有高潮也有低谷,有经验也有教训,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目标。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从学习借鉴到自我创新、从学校教育到“双元”育人、从与基础教育并行到职普融通、从断头教育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等一系列的卓越成就。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发展成就

作者简介:张兆诚,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曹晔,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经济。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9)23-0016-07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经了五个时期,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培养人才、改善民生、促进就业、脱贫解困、服务发展的重要力量。回顾和总结70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有助于我们以史为鉴,明确未来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整顿发展时期(1949—1957年)(一)创办新职教,实施新学制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文盲充斥,国民经济恢复与建设急需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1949年9月发布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提出,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教育的目标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由此,我国开展了三方面的重大改革:一是把旧中国的职业教育改称为技术教育。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失业,把发源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职业教育改称为技术教育。二是改造旧中国的职业教育。1952年316

月,政务院下发《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明确了以调整、整顿为主,有条件发展的方针,对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公立学校进行接管,对私立学校进行整顿和改造。三是建立新中国的学制。1951年10月,政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改革中等教育,设立多种形式的中等学校,包括中学、工农速成中学、业余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新的师范学校。[1]为贯彻服务工农的宗旨要求,新学制的重要特点是在学校系统中纳入工农、干部学校和各种补习学校及训练班,采取教育向工农开门的方针,使工农子女和工农群众、干部有入学深造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技术水平;同时,为了加速工业化建设,国家在解决400万失业人员培训要求的基础上创办了技工学校。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中等职业教育仍然贯彻改造、整顿的方针,有计划地发展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经过对旧中国职业学校的接管、改造、提升和有计划地发展新的学校,我国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奠定了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力量。

专题研究

(二)借鉴苏联经验,建立新的教育制度建国初期,针对当时存在大量文盲的社会现状,一方面,党和国家在农村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鼓励农村兴办多种形式的学校,普及基础教育;另一方面,继续大力发展技术教育,模仿苏联办学制度,从招生、学校管理、教学管理及毕业生分配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建立起中等职业教育制度。1951年6月,教育部在第一次全国中等技术教育会议上明确,中等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初、中级技术人才。1952年3月,政务院下发,既整顿和发展正规的技术教育,也举办业余的、速成的技术学校与训练班,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两轨结合。1954年9月,政务院下发《关于改革中等专业教育的决定》,对中等专业学校的学习年限、教学工作和管理章程等作出规定,规范学校的管理工作。同时,通过聘请苏联专家和学者来华讲学,翻译苏联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及相关资料,借鉴苏联中等专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经验等来推进中等技术教育实践的开展。[2]与1949年相比,1957年我国中等专业学校增加了149所,技工学校增加了141所;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增加了54.9万人,技工学校在校生增加了6.39万人。[3]51经过几年的努力,中等职业教育实现了整顿、改造、提高的目标,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中等职业教育制度,确立了中等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为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扩张调整时期(1958—1965年)(一)下放教育权力,实施多主体办学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信心和生产积极性,但在多快好省建设总路线下我国开始了左倾的“大跃进”运动。教育领域的“大跃进”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忽视教育自身的规律,片面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二是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片面发展勤工俭学;三是为解决办学经费和场地,片面发动人民群众来办学。1958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

2019年第23期

布了《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下放问题的意见》,把教育管理权下放给地方,由地方自主办学。随后,各地按照中央要求,落实贯彻文件精神,在全国范围内大办教育,出现了中央各部门、地方产业各部门、教育部门以及产矿企事业单位等多主体共同办学的局面。[3]29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把国家办学与集体办学相结合,促进公立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由此,职业学校规模在短期内取得了快速增长。到1960年,我国中等专业学校数量达到了6225所;技工学校数量达到了2179所。[4]180-207教育权力下放后,实践中产生了多种办学形式,尤其是半工半读教育的兴起,对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满足更多人接受教育的愿望,推动教育规模的扩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兴办农业中学,优化农村教育结构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推动初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又出现了大量高小毕业生无法升学的难题。1958年,我国农村开始实行人民公社制,集体制社会化大生产对懂得农业生产的技术干部提出了大量需求。为了适应生产和升学的需要,农村职业学校应运而生。1958年3月8日,江苏省农民自发创办海安县双楼乡民办农业中学。这种办学形式由于条件简单,易于推广,不久便得到国家和地方的肯定。随后,在中央的大力倡导下,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大量的农业中学、职业中学和半工半读学校,到1960年,我国农业中学数量从20023所增加到22597所。[4]180-207

农业中学实行群众办学,强调课堂教学与田间教学、书本知识和老农经验相结合,学生既学到知识,工作技能也得到锻炼。[5]农业中学采取缴费上学和社来社去的招生分配办法,缓解了国家普及中等教育与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符合这一时期穷国办大教育的客观国情。农业中学既解决了农村没有职业学校的问题,提供了农村社

17

《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2019年第23期

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又满足了农民子女进一步深造的愿望。农业中学的兴办丰富了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和农村教育的办学形式,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格局的多元化。

(三)整顿调整,稳定教育发展

“大跃进”的影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使得我国国民经济尤其是工农业结构严重失调,人民生活、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已无法支撑规模迅速扩大的中等职业教育。为了扭转这种状况,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发展方针。经过3年的调整,我国国民经济到1963年得以恢复,这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这个背景下,教育领域从三个方面采取了措施:一是教育部连续3年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调整,合并职业学校,压缩学校规模。二是国家出台系列文件规范教育发展,稳定教学秩序和管理。1963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定》,对中等专业学校专业设置进行调整,规范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三是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为缓解城市就业压力,我国开展了“上山下乡”运动,把一部分城市劳动力安排到人民公社进行职业教育,为农村培养专门的农业技术人才。经过3年调整,我国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规模都明显缩减。到1963年,中等专业学校仅为1335所,减少了4890所;技工学校220所,减少了1959所;农业中学3757所,减少了18840所。[4]180-207总的来看,调整过后,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农业中学的规模得到压缩,发展趋于稳定,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秩序和管理逐渐规范,教育质量得到了提高。

这一时期,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既有经验,也有教训。经验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适应社会需求。农村创办了农业中学、职业中学,满足了升学和生产的双重需求。二是半工半读教育的产生。半工半读教育产生于勤工俭学,不仅使学生上学少缴费或不缴费,为大多数人接受职业教育创造了条件,而且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办学可以少花国18

专题研究

家的钱,很好地践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使劳动教育得以落实,同时也符合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但在下放教育权力的同时,没有加强有效监管,任其自由发展以及人为地、不切实际地扩大教育规模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可谓欲速则不达,造成了教育质量的不升反降,应引以为鉴。

三、改革创新时期(1978—1998年)(一)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十年文革”对职业教育造成了严重破坏。1977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仅占高中阶段毕业生的4%。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发展经济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为必然选择。

1977年,教育领域开始拨乱反正,恢复大中专院校统一考试招生制度,恢复农业中学、技工学校以及职业中学的办学,中等职业教育从停滞走向复苏发展。

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邓小平在会上提出要扩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1980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指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改革中等教育结构,要通过三种途径发展职业教育:一是在普通高中增设职业(技术)教育课;二是将部分高中改办为职业中学和农业中学;三是各行各业举办职业(技术)学校。此后,中央下发多个重要文件强调完成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的重要性。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各类中等职业学校蓬勃发展,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取得了快速增长,尤其是由普通高中改办而成的职业高中成为这一时期的主力军,在发展规模和速度上均超过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1978—1998年,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分别增加了1349所、2382所、5288所;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的在校生规模分别增加了409.2万人、134.8万人、409.5万人。[3]89中等职业教育的

《关于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的设置和调整问题的规专题研究

快速发展使我国原本单一的中等教育结构得到了显著改变。

(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扩大中等职业学校规模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中等职业学校开始面向市场办学,扩大学校发展规模。1991年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和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重要文件都明确,中等职业学校要适应面向市场办学的需要,扩大学校发展规模,使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生规模超过普通高中的在校生规模。同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还对职业学校的办学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提出要激发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以此为分水岭,我国开始实行三级分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办学体制分离。[6]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发展职业教育有了法律依据和保障。1997年,国家教委、国家计委下发《关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毕业生就业实行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下,企业成为市场主体,有了完全的用人自主权。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崛起,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增加,进一步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到1998年,我国职普比例达到了6∶4。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后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从外部环境来看,一是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社会人才供给严重短缺,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需求大、就业岗位好;二是在城乡收入差异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的统招统配、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的干部身份,激发了广大学生,尤其是农村考生报考的积极性。从教育内部来看,一是国家调整中等教育结构的政策以及职普招生大体相当的改革目标,使各级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明确、措施得力;二是得益于政策法律的保障,国家出台了以

2019年第23期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使得中等职业教育走向了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向;三是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尤其是以河北省为代表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统筹农村教育资源,县县建立职教中心,增强了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实力。此外,国家积极鼓励社会各行各业参与职业教育,拓宽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渠道。

四、全面发展时期(1999—2010年)(一)优化学校布局结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教育发展迎来了三个重大变革:一是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大幅度减少,中等职业学校规模开始缩减[7];二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促使劳动人事制度作出调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就业制度改变,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化进程加快,“双轨制”体系解体[3]257;三是从1998年开始,国务院实行机构改革,大批部门行业办的中等职业学校下放到地方,并在此后建立起分级管理、分工负责、条块结合、地方为主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1999年9月,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的意见>的通知》指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

要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做好四个“改变”[8]

从布局结构、教育内部管理、办学效益和内涵发展着手,对中等职业教育进行优化改革。

进入新世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更加强调能力本位,要求职业学校加强教育教学改革。2000年3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以素质教育为抓手,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明确要求;随后,《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为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世纪之交,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招生就业制度改革,从计划经济的统招统配转向面向市场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二是办学体制改革,从地方与部门行业办学转向

19

2019年第23期

地方办学为主;三是教学改革,从学科和学术教育向素质和能力教育转变。

(二)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建立贫困学生助学制度

进入21世纪,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大对落后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扶持力度,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的要求,2003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劳动保障部下发城市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东西部、城乡之间职业教育的合作,促进西部和农村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2005年10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县级职教中心、示范校和教师素质提高四大计划,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2006年7月,财政部、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的若干意见》,此后又多次调整完善了相关政策,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助学金制度得到确立。

这一系列的政策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对教育公平的重视,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加大投入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尤其是“十二五”期间国家开展的1000所中职示范校建设,有效地促进了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提高。

(三)扩大中职学校规模,保持职普比例相当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制造业大国地位确立之际,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普遍的“民工荒”“技工荒”现象,标志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了刘易斯拐点,迫切要求职业教育进一步提升服务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004年4月30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提出要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保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20

专题研究

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职业教育要密切联系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加强校企合作,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最后一年到企业实践,客观上为中等职业教育扩大规模创造了条件。2005—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连续扩招250万人,使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的招生目标提前3年实现。

在注重职前培养的同时,国家通过实施“阳光培训”工程等措施,加大了对职业培训的支持力度,有效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失业转业人员的再就业,推动我国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9]

(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培养模式

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并在职业院校中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以此为标志,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本位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转变。[10]随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进一步强调,要在实践中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并明确了企业也是职业教育重要的办学主体,大中型国有企业要有培训机构或人员,鼓励发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职业学校。这为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制度保障。

总之,进入新世纪初的这十年,中等职业教育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实现了三大转变:第一,发展方式由注重规模数量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第二,培养模式由学校本位逐渐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转变;第三,重视教育公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五、高质量发展时期(2014年—至今)(一)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工匠精神

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制造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要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工学结合、《关于开展东部对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专题研究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4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制定多项措施落实职业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16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连续四年均提出要弘扬和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取向,能够促进受教育者从“有业”向“敬业”、由“敬业”向“乐业”转变。[11]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应把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相结合,通过德育夯实基础,用工匠精神的培育引领职业教育的新发展。[12]

(二)深化产教融合,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处于低迷状态,各国都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我国也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措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互联网+、一带一路等战略和倡议,深化产教融合成为职业教育对接国家战略倡议的重要着力点。2013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提出“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在全面规划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原则、任务目标、创新体制机制中均提出要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提出了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目标方向、发展重点和具体任务[13]得到进一步明确。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创新发展理念,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出台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落到实处有了制度保障;2019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更是从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行业、产教融合型企业等多个维度提出了实施产教融合的具体举措。产教融合、校企

2019年第23期

合作成为职业教育基本办学模式。

(三)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为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2019年初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一是加快建立健全教学标准化体系,将标准化建设作为统领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二是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制度;三是深化“三教”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即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新型活页教材等,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可以预见,制度化、标准化和高质量发展必将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乐天,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反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6.

[2]许丽丽.建国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8,25.

[3]曹晔.当代中国中等职业教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6.

[4]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5]曹晔.新中国初期半工半读教育的形成及其实现形式[J].职业技术教育,2013(16):72-77.

[6]匡瑛,石伟平.走向现代化: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之路[J].教育与经济,2018(4):13-21.

[7]孟庆国,曹晔,杨大伟.中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169.

[8]葛道凯.中国职业教育二十年政策走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5(12):3-13.

[9]周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全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在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8):8-15.

[10]曹晔.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历程与发展趋势[J].

职教论坛,2012(25):44-48.

[11]何伟,李丽.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研

21

2019年第23期

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4):24-29.

[12]曹晔.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十大变革[J].教育

与职业,2017(23):23-29.

专题研究

[13]周晶.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40年来职业

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历程、规律与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8(18):6-16.

TheDevelopmentProcessandAchievementsofSecondaryVocational

Educationin70YearssincetheFoundingofthe

People'sRepublicofChina

ZAHNGZhao-cheng,CAOYe

(SchoolofVocationalEducation,TianjinUniversityofTechnologyandEducation,Tianjin300222,China)

Abstract:Inthe70yearssincethefounding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thedevelopmentofsecondaryvo-cationaleducationinChinahasgonethroughfivestages:theperiodofrectification,theperiodofexpansionandadjustment,theperiodofreformandinnovation,theperiodofcomprehensivedevelopment,andtheperiodofhighqualitydevelopment.Thedevelopmentofvocationaleducationinthesefiveperiodshasitshighsandlows,itsex-periencesandlessons.However,underthestrongleadershipofthepartyandthestate,wehaveachieveddevelop-mentgoalsfromsmalltolargeandfromweaktostrong,andaseriesofachievementshavebeenmadesuchasfromlearningtoself-innovation;fromschooleducationtodualeducation;fromparallelwithbasiceducationtointegrationwitheachother;fromunsystematiceducationtothefoundationofthemodernvocationaleducationsystem.

Keywords:thefounding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secondaryvocationaleducation;developmenthisto-ry;developmentachievements

[责任编辑

袁丽英]

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