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 莲 说》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词汇和特殊句式。
2.了解作者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3. 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为主,在读中译,在读中品,在读中悟,按照“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依次进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德育目标):
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君子之德,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1 / 22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汇。
3.分析莲的形象,理解君子之德。
●教学难点
辨识对比与衬托,掌握衬托的表现手法。
● 学法指导
诵读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 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诵读有关莲的诗句。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菡萏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咏莲以言志,借莲以颂人。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感受莲的魅力,探究爱莲的缘由。(板书课题和作者)
2 / 22
二 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 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屋讲学,世称“濂溪先生”。宋代理学创始人,著《周元公集》。 2背景链接
周敦颐酷爱莲花,曾亲自率领属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荷花盛开季节,他即赴池畔观赏,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作《爱莲说》。 3介绍文体
“说”:
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爱莲说”:
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4朗读课文
先欣赏视频,听读课文,而后教师范读,明确朗读要求,最后师生合作朗读。 明确朗读要求:
a读准字音
3 / 22
蕃fán 晋jìn 予yú淤yū泥 不染rǎn 濯zhuó清涟lián 不蔓màn不枝 香远益清qīng 亭tíng亭净jìng植zhí亵xiè玩 噫yī 鲜xiǎn有闻
b速度舒缓一些
c注意抑扬顿挫,要有高低起伏
d读出感情
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请同学按朗读要求,自由练习朗读,最后师生合作朗读。
5 疏通文意 在预习的前提下,学生抢答,疏通文意,教师总结重点文言知识:
a “之”字的几种用法:
水陆草木之花 的
莲,花之君子者也 的
4 / 2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
b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名—动 生枝蔓,长枝节
香远益清形—动 远播
c特殊句式:
花之君子者也。
莲是花中的君子。(判断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从淤泥里钻出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省略于,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三 合作探究
1 作者称莲是“花之君子”,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这些描写让你联想到君子哪些美好的品质。
5 / 22
2 作者写莲,为什么还要提及菊和牡丹?请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师点拨:
1 这些描写,句句写莲,实际上再以花喻人。由此可见,作者爱莲,更爱的是他的君子之德。——主旨。可见《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来颂君子之德。在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2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 对比: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进行比较,作
用在于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 衬托(映衬):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陪衬烘托。按主要事
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的不同关系,分为正衬和反衬。
? 本文应为衬托,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更突出了莲的高洁,突出了本文主旨。
四 课堂小结
? 全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在污浊的环境中,
6 / 22
不随世俗、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君子情操。
五 拓展延伸
1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
恰如清高正直,志洁行廉的君子。
造句:我爱 ,因为它 。
。
2 联系莲花,谈谈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完善自我品德修养的启示。
作业:小练笔
请根据你的喜好,任选某种植物,赋予它某种精神品质,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记叙、描写 议论、抒情
陶独爱 菊衬托 隐逸 鮮
7 / 22
世 人 甚爱 牡丹富贵 众 以花喻人
予 独爱 莲 君子 无
托物 言志
篇二:《爱莲说》教学设计优质课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预习检查,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通过对莲形象的品读,归纳莲的品质。
3.通过对主旨的探究,学习衬托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莲形象的品读,归纳莲的品质。
2.学习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8 / 22
通过对莲形象的品读,领悟莲的精神内涵。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微视频
学生:1. 预习课文,准确熟练朗读,完成课文通译。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情况,及“说”这种文体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组花卉图片,配乐,创设情境
教师: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花儿,你用《爱莲说》中的一个句子来形容一下?(看来你把文章读懂了)最爱梅花,因为梅花总在风雪中傲然绽放;陶渊明最爱菊,用菊花来表明自己喜欢归隐的志向。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毕生酷爱莲花。他爱的是莲的什么呢?我们一起从《爱莲说》中寻找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齐读,正音。强调易错读音:鲜 xiǎn蕃 fán 予 yú
2.出示多媒体,出示教师总结的学生预习中的困惑,集体讨论解答. (白居易的诗《买
9 / 22
花》就如实的记录了长安贵族买牡丹花的场面。其中有两个句子: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意思是——富贵闲人一束花,挥霍掉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租税)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人人都乐在其中。所以说,
唐宋时期人们喜爱牡丹花是真实的。)
3.通译全文。(巩固背诵)
4.在线检测,解决存在主要问题。
5.学生巩固(根据刚才的检查情况,再巩固一下)
三、精读细品(一) ——品“爱莲”
1.教师:周敦颐为了能和莲花日日相伴,在自己住的地方专门挖了一个池塘,种满莲花,而且起的名字就叫“爱莲池”,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明确:①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
2.教师:齐读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文字。
(第一遍读)生齐读
教师:作者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内心对莲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喜爱)那你读出
10 / 22
来了吗?
(第二遍读)学生试读
朗读指导:
读出轻重,哪个词最能表达情感就重读,注意断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运用你的表情。(脸上带着喜爱的表情,再来读读看!) 教师:你能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莲的形象吗?
(你的表达清楚流畅或你的语言很优美)
教师:周敦颐爱的只是莲这美丽的外形吗?他爱的究竟是莲的什么..呢?
明确:不是(品质、精神)
教师:那么你怎么从这段描写中发现它的品质精神?
(看来,我们需要一个好的方法帮我们来解决这个困难)
打开学习任务单,按照要求完成第二大题第一小题。如果有困难,可以借助微视频——《透过外在形象 探究内在品质》
学生活动:
①品读文段,观看视频,归纳概括,写在任务单上。
11 / 22
②小组交流探讨,继续完善答案
③选一个人代表本组准备班级交流。 班级交流。
总结:我们可以选最有代表性的词语做好笔记重点记忆。(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等)
带着对对莲花高洁品质的理解,让我们再来朗读一遍这段话。你来试.........
试?
(你的朗读让我们听出了
背诵本文段。
3. 教师:再来看你找到的第二个句子齐读“莲,花之君子者也” 教师:翻译这个句子(顾玲钰)。
明确: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教师:解释一下“君子”的意思(邢岱文)?
明确:品德高尚的人。
追问:在你学过的文章中,我们都把谁成为“君子”了?(孔子等) 我们把孔子尊为“君子”,周敦颐呢?(把莲花誉为“君子”)这是多么高的赞誉啊!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
12 / 22
(崔译方、王文蕊、宋欣洋、许书瑞)
读出作者在赞美“君子”二字时饱含的深情。
(
精读细品(二)——知写法
4.师:这两段话,作者已经把他对莲的喜爱表达出来了。那么文章为什么还要写另外的两种花呢?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
明确:衬托,
师:用什么衬托什么?
明确:菊和牡丹衬托莲
用隐逸者和富贵者衬托君子
用陶渊明和追求富贵的人衬托周敦颐。
教师:我们再读第二段,看看具体是怎么衬托的。
生再读。(二读)
朗读指导 :文段中有一个最能表达情感的词——“噫”词性?.
13 / 22
意思?你在平日说这个词的时候是怎样的语气?
那你也用这样的语气来读这个“噫”。(三读)
作者感叹什么呢?接着读下去,思考。
(学生活动:读、思考、交流)
明确:感叹像陶渊明(爱菊)一样的人太少了
感叹像作者一样(爱莲的)人没有别人了。
感叹追求富贵的人(爱牡丹的)太多了!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三种人分别有怎样的人生观?作者对三种人分别是什么情感?
(预设:学生在分析对陶渊明的情感态度时可能会有困难,插入微视频二)
明确:作者鄙视众人追逐富贵,不喜欢陶渊明的逃避,喜欢自己不逃避现实又能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再读第二段,用不同的语气读出作者内心不断变化的情感。
教师:那么作者写这篇说的目的是什么呢?他是怎么达到这个目的?
明确:通过对莲的赞美,表达作者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批判趋炎附势的世风。
14 / 22
教师:这种写作手法是?
明确:托物言志
有感情朗读本段(四读 ) 背诵本段。
四、 课堂小结:
谈谈你这节课收获了什么?
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回头,那些世人追逐的富贵和名利早已如同云烟随风飞散,只有美德流芳百世而且“香远益清”。
同学们,愿你我都能把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铭记在心里,做一个洁身自好、通达正直的君子。好吗?
带着感情来朗读并背诵全文。
五、 作业
片段练习:
仿写“予独爱莲??”
参考句式:我最爱(梅、兰、竹、菊等任选一种)的??
15 / 22
篇三:《爱莲说》教案
中学语文微格教学教案
年级:八年级 ﹙上册﹚学科:语文 课题:《爱莲说》主讲人:黄靖 202113000018 时间 :2021年 4月14 日指导教师:陈霞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及衬托对比的修辞手法。
3.增强古文阅读能力,能翻译并背诵课文。
4.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气节和高尚节操的生活态度并树立自身崇高的道德追求。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及相关辅导资料初读课文。
2.以读促译,反复诵读全文,了解莲的特点及作者爱莲的原因。
3.探究莲的高洁的品格以及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16 / 22
【教学难点】
1.莲的高洁品格。
2.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气节和高尚节操的生活态度。
3.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及衬托对比的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诵读法
3.讨论法
4.分析法
5.小结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7 / 22
一、导入课文
通过交流自己喜欢的花,及简单说明喜欢的原因,引出莲花。(开放式回答) 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花并且都有自己爱花的理由,今天我们将学习是周敦颐的《爱莲说》,让我们一起看看他爱莲花的原因又是什么。(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及熟悉作者
1.“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也称“杂说”,属论说文范畴。它的作用是解释义理,把自己的意思叙述出来。往往用于表现作者独特的见解。《爱莲说》就是对热爱莲花的嗜好所做的解说。
2.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北宋道州营道人,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学界公认的理学鼻祖,称“周子”,著有《周元公集》、《通书》、《太极图说》等。
三、自读课文,感知文意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阅读课文,找出生僻字并请同学注音。
蕃(fán)、淤(yū)、濯(zhuó)、清涟(lián)、亵(xia)、隐逸(yì)、鲜(xiǎn) 蔓(màn)、噫(yī)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讲了什么。(开放式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引导)
四、深入感知文意,把握正确的朗读方式
18 / 22
1.听优秀的课文朗读录音,教师进行指导
a.文言文要读出韵味,语调要舒缓,语速要慢
b.要读出抑扬顿挫,“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c.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
d.读排比句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
2.教师示范性朗读课文
3.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教师朗读小结: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②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五、 研读课文
(一)难词、句段释义,把握整体文意,请同学翻译句、段
(二)品位语言,领悟语感
带着下列问题品读课文:(全班朗读、讨论)
1.作者如此爱莲,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特点的?
19 / 22
2.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3.本文主体是写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4.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5.课文前面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结合课文,逐一解答:
1.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自尊自爱。
2.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20 / 22
3.对比、衬托(正衬、反衬):
一是对“莲”的衬托,在反复的衬托之中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自己的情怀;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突现自己对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高洁品德的崇尚。
作者好像是在写花,而实际上是托物寄意,弦外有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这种写作手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一般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借助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4.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5.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 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作业布置】
21 / 22
1.熟读并背诵课文,下节课抽查。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播出的《共同关注》),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3.回去在网上搜索莲花的图片,选出3张最喜欢的,并各附上自己原创的描写语句。
【板书】
爱莲说(古文体)
周敦颐 字茂叔,号濂溪
蕃()、淤() 濯()、涟() 亵()、逸()蔓()、鲜()噫()
22 / 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