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发展历程的研究

关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发展历程的研究

来源:爱go旅游网


关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发展历程的研究

人类文明的直接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则作为人类文明的最高成果,对于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反作用。当今社会,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社会思潮贯穿于社会文化的诸多领域,对于经济发展模式、人们的价值观念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于现代性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一定的探讨与研究。 一、现代化的含义

关于现代性,学术界其实并没有一个很确切的定义,因为他其实是一种社会思潮,是工业化以来关于现代化的态度方面的一系列观念相仿的社会思潮的集合。包括对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哲学层面的深刻反思,包括了很多的哲学家的不同见解与思想。通俗地讲,我们现在理解的“现代性”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推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

现代性推进了民族国家的历史实践,并且形成了民族国家的政治观念与法的观念,建立了高效率的社会组织机制,创建了一整套以自由民主平等政治义为核心的价值理念。某些思想学派认为现代性结束于20世纪末,并由后现代性所取代;而其他学派则认为现代性一直延续至现在,并囊括了后现代性的所代表的发展内容。 现代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启蒙运动时期,历史学家汤因比在1947年出版的《历史研究》一书中,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黑暗时代(675-1075),中世

纪(1075-1475),现代时代(1475-1875),后现代时期(1875-至今)。他划分的“现代时期”是指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而他所认为的后现代时期,即是指1875年以来,理性主义和启蒙精神崩溃为特征的“动乱年代”。

按照“现代性”最权威的理论家哈贝马斯的说法,“现代”一词为了将其自身看作古往今来变化的结果,也随着内容的更迭变化而反复再三地表达了一种与古代性的过去息息相关的时代意识。哈贝马斯指出:“人的现代观随着信念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此信念由科学促成,它相信知识无限进步、社会和改良无限发展。” 很显然,我们现在理解的“现代性”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正如汪晖所概括的那样:“现代”概念是在与中世纪、古代的区分中呈现自己的意义的,“它体现了未来已经开始的信念。这是一个为未来而生存的时代,一个向未来的’新’敞开的时代。这种进化的、进步的、不可逆转的时间观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历史与现实的方式,而且也把我们自己的生存与奋斗的意义统统纳入这个时间的轨道、时代的位置和未来的目标之中。 二、现代性的起源

现代性的发展与完善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历史过程,许多哲学家在其发展完善过程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下面我从几位哲学家对于现代性的论述来阐述一下现代性发展的历程。

1、康德的哲学开启了现代性的序幕

康德的墓志铭上写着:“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它概括了康德一生关注的两大对象领域:一是自然,一是道德。而关于自然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则是现代性的核心与焦点问题。

从哲学的视域说,康德对这两个领域的关注,目的是为了解决自然科学与道德伦理如何可能的问题。由于这两者分别涉及到的是人的两种根本能力———认识能力与道德行为能力,因此这两大问题又可升华为“人是什么”这一康德哲学的最终主题。康德对于这一主题给出的答案,可以归结为两个概念,即“理性”与“自由”。就此,康德写出了著名的三大“批判”来论证理性为自然立法,为道德立法;论证本体(道德世界)高于现象(自然界),自由是道德与权利的根本。 2、黑格尔阐释了现代世界的理性与自由主义原则。

黑格尔是第一个使现代性成为问题的人.他从思辨和理性的角度观照了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失落以及现代文明的历史意义问题,在其艺术观,历史哲学和精神现象学中表达了一种矛盾的反思意识.他使对文明与人性冲突关系的现代性批判在张扬理性的思路上发展到极致,黑格尔本人也由此成为疏远人类的存在本源最远的思想家.

黑格尔之所以为其现代性批判加入了深刻的反思意识,其目的就在于借助启蒙自

身的力量来克服启蒙带来的现代性的分裂,如其所言,\"精神的历史永远是它的解放,把它所是的东西作为对象,认识它所是的东西,从而使自己摆脱这种东西,以此达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历史就是自我意识的这种必然前进的发展\而\"把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形式重新召回是愚蠢的\". 因此他毅然截断了审美的遁途,把被理性伤害的现代人类再次引向形而上的宗教和哲学.

在黑格尔这里,现代性批判的主导倾向发生了位移,即不再仅仅局限于对\"旧\"或\"过去\"的价值取向和情感趋势,而与他对现代性的现实思考密切相关,它延展为一种哲学化的思维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全面认识现代性的审美策略.批判也不再只是一种(对现实)\"破\"的力量,而已上升到一种\"立\"的精神,反思\"意味着对存在和现在(被认同为一具体化的和有限的形式)的超越\反思倾向于推进/延伸并创造未来\是为将来的尽善尽美做准备.

3、韦伯的主要贡献在于对理性化的现代性分析。

马克斯·韦伯通过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关系的研究,提出了对当时和后世影响巨大的“理性化的现代性”的命题。为寻求现代性的出路,通过对“理性化的现代性”的多重意义分析,提出马克思的“实践主体”为现代性奠基,完成哲学的“实践转向”来重构现代性,即从理性主义回到生活世界来拯救现代性的合法成果。

4、海德格尔的研究在于现代性与存在的意义。

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的批判独树一帜、振聋发聩、影响深远。无论是对现代性批判实质与根源的洞彻,还是对现代性出路与拯救的探询,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始终是处于纯“存在”论的、超越人类学视域的观照之下,而完全摆脱了现代性本身所具有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由此决定了他的批判近乎釜底抽薪、一劳永逸,是极具破坏性的。从批判的出发点与归宿讲,他的批判是理想的“前现代性状态,因而又是建设性的”。而且,他拯救现代性的具体途径——“思”与“诗”,具有切实的实践性。总之,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是一种另类的后现代主义。

海德格尔从其一贯关注的“存在的遗忘“这一最根本的哲学之思入手,考察现代性问题.关于现代性问题,虽然他只是简短地概括过其主要的五种表现形式,并未专门著文探究,但其对技术主义的批判、对文化的反思却是贯穿于其哲学思考的始终,显示出海德格尔对现代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力.对现代性问题的概括与关注起于对“物性“探索的迷误,对现代性问题的解决则依赖于艺术的拯救. 5、吉登斯促进了晚起现代性的发展。

吉登斯所言的现代性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涵:从时空视角入手,“现代性”有着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范围。现代性产生的时间是“17世纪”、“后封建”时期,地理位置是在“欧洲”,现代性最开始是从欧洲产生发展的,后来波及到全世界,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现象;其次,就其具体表现来说,现代性指的是社会生活、组织模(形)式以及行为和制度等,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具有全球意涵的社会组织形式。应该说,这是吉登斯在其现代性分析中融入纷繁复杂的内容的基本前提;再次,就其实质来说,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它大略等同于“工业化

的世界”,这就说明现代性大致等同于工业文明的世界,与前面所说的现代性起源于欧洲相联系,带有很强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最后,现代性的后果是全球化。“现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们抛离了所有类型的社会秩序的轨道,从而形成了其生活形态。……现代性卷入的变革比过往时代的绝大多数变迁特性都更加意义深远。”“现代性正在内在地经历着全球化的过程。” 三、现代性弊端的显露与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挑战

随着现代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深入发展,在其取得巨大的物质性成就的同时,现代性也面临着新的矛盾和挑战。例如,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生活的商品化问题;科学技术广泛应用所引发的生态风险问题等等。这些消极现象的不断扩展,使得对“现代性的承诺”的质疑、批判、反思,逐渐构成了所谓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主旋律。

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范畴,后现代性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作为现代性的对立面而发展起来的。按照后现代性的观念,“现代性的承诺”的无法兑现乃至各种“异化”现 象的不断出现,不仅说明现代性发展的普遍模式本身出了问题,而且意味着作为现代性根 基和标志的“现代合理性”遭遇到了根本危机。例如,后现代性观念认为,现代 性的价 值观,普遍具有“对基础、权威、统一的迷恋”,“视主体性为基础和中心”,“坚持一种抽象的事物观”等特点,这些叙述无一例外地丧失可信度和号召力,对这 一切的彻底质 疑,就意味着应采取以“否定性、非中心、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和多元化等”为基本特征的后现代思维方式,坚决反对现代性主—客对立的思维模式,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和道德理想

主义,反对主体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等等。因此,现代性理 应被后现代性所消解或取代。例如,后现代性试图用平民角 度的众声喧哗来取代知识英雄的“宏大叙述”,以顺应现代文明文化重心不断下移的发展趋势;以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来抑制信息和科学技术的膨胀和过度泛滥;以反讽、游戏和策略来破除理性的束缚和限制,等等。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矛盾的存在与发展决不是偶然的。它们既是现代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现实社会矛盾的具体反映,又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现代文明发展历史进程的批判性反思。

首先,二者之间的矛盾表明,现代性的问题只有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才能加以解决。后现代性对现代文明发展所遇到的矛盾的揭示,特别是对现代性内在矛盾的揭示,不仅仅表明了现代性的“未完成性”,而且说明了传统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历史局限性。

其次,二者之间的矛盾彰显出社会进步与个性发展的张力。一般地说,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但在现代性的意义上,人的现代化的基本涵义是建立在社会普遍发展基础之 上的。而后现代性所要表达的则是这种发展的普遍性对个性的压抑,从而揭示了二者交互作用的历史复杂性,因而体现了鲜明的世俗化、泛人文化、泛艺术化的价值取向。

第三,二者之间的矛盾呼唤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协调发展。后现代性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的社会影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以激烈的形式向“以科学技

术为核心”的现代性 所造成的“两种文化”的失衡发起了强有力挑战。但从总体上看,后现代性把科学技术的发展完全消融在文化价值之中的另一种极端主义做法,同样不利于文明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文明的现代化进程不仅充满历史复杂性,而且需要不断更新和自我完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当正视后现代性所提出的挑战和问题。但同时也应看到,以取消、回避或放弃解决问题为主要价值取向的后现代性理论,显然不可能在积极的意义上把文明发展推向新的高度。人类既不可以幻想一劳永逸地得到普遍的解决方案,也不应采取自暴自弃、消极回避或放任自流的态度。只有通过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消除问题的方式,才可能真正克服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困难,面向未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