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研究 MoRAL EDUCATION RESEARCH 编辑I孙雁l E--mail:zhiyezazhi@l63.corn 教育园地 如何克服高职学生对德育的逆反心理 文/陈一煦 、逆反心理对学生的影响 从发展心理学来看,逆反心理是人生的某些阶段中, 由于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性、不协调性或衰退性,所表现 出来的某些被认为违反常规的心理和行为。高职学生正处 “逆反心理”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引起理论界的关 注。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青少年逆反 心理给德育带来较大障碍的问题更是引起了青少年教育工 于成年初期,属于生理上基本成熟,认知和情感有了飞速 的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心理 学家艾里克森认为,成年初期的发展课题是自我同一性的 确立。而成年初期又被称为“心里的延缓偿付期”,在这 作者的高度重视。 “逆反心理”又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 心理结构中的重要方面,而且在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 生活中是尤为突出的一种心理状态。 从普通心理学的定义来看,逆反心理是一种比较稳定 的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与一般人对立、相反的情绪体验和行 为倾向。我们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也常常听到教师抱怨 现在的学生不听话,经常跟教师处于对立状态。这种强烈 的逆反性、对立性对高职学生的各项认知、个性等方面的 个时期,青年可以触及各种人生观、思想价值观,尝试着 从中选取一些,再检验一下是否符合于自己的东西。经过 这种循环往复,就可以决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将来 的职业等等,从而最终确立自我同一性。 二、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由于高职学生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自我 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 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固。心理发展呈现出错综复杂、矛盾重 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就显得尤为突出。 形成和发展,对平常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都可能产生消 极的影响。如果任其自流,甚至会产生严重后果。如何克 服高职学生对德育的逆反心理,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思想 政治教育,促进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的建成情况,并把它的快速性、安全性向学生作了简单描 述。学生很感兴趣,不断地提出问题。接着师生共同探讨悬 盾的认知冲突中加深了对电功率的理解。这也能看出,教 学就要给学生多一些机会,引导学生多去体验,让学生多 去探索,学生也能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浮列车的安全性是如何得到科学保障的。用这样的社会事件 引入到课堂教学,又将书本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探究 活动由外在兴趣转化为内动力,从而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二、反思 1.让生活走进课堂,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5.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 和合作者,教师要善于从专业角度去分析和解决一些生活 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觉到知识来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 活。结合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 怎样才能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根本在于教师对 教材的钻研与挖掘,充分利用教材,紧密联系生活,从生 活中获得学习内容,既不脱离教材又不被教材束缚。让学 生从生活经历中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在课堂里提高和升 华,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体验愉快的学习过程。通过这 样的引导,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 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在应用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电功率的计算不仅重要而且非常实用。在讲授这个内 容时,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电功率是家用电器的一项重 要性能指标。同学们,我家电水壶的功率是800W,烧一 次水需要8分钟。知道你家电水壶烧一壶水大约需要多少时 间,花费多少电费吗?”这样既引入了新课又让学生体验 2.感悟和体验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不可 能是有效的教学。教师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创设富有生活 体验的学习环境,让生活对学生形成挑战,让学生觉得知 识就在身边,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激发学生积极 思考和大胆想象,从书本中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增 强学习积极性。 到电功率的意义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不牵强,不做作。 引导学生运用电功率计算公式得到:W=pt=800 x 8 x 60=3 84000J=0 1 1 kWh=0 11度。然后笔者又问: “我们到茶水 3.知识应用于生活,体现新课改理念 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知识的最终目 房里买水每瓶开水O 2元,那么比较一下,是用电水壶烧水 划算还是买水划算,今天我们都来当一回家庭理财师。” 问题与生活联系起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 着,笔者又抛出新问题: “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一 的,也符合新课改的理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帮助学 生体会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 信心,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体会到学习的 下,要节约电能可以从那些方面着手7”问题层层深入, 学生的角色由被动操作的执行者转化为主动探究者,在矛 价值,体验到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快乐。 (作者单位:浙江省叉乌市城镇职业技术学校) OCCUPAT10N 2011 4 困 教育园地 MoRAL编辑l孙雁l E- mEDUCATIail:zhiyezazhi@163oN德育研究 .corn 1.对正面的宣传教育有抵触情绪或作反向思考 有些高职学生经常以社会上个别的不公正事例以偏概 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 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还有的不能从全局 出发,从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现实,片面地看待事例,有时 认识自身的。到了青年期,青年开始注意到在自己的内部 世界还存在着“本来”的、 “本质”的我,并开始将自己 的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到了青 年晚期即成年初期之后,这种对自我的关心日益强烈,促 进了对“本来”的“我”的追求意识。但是,对内部世界 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的关心并不意味着对外部世界注意力变弱了,无论从量上 2.对一些榜样及先进事例作全盘否定 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希望通过先进事例来教育学生,唤 起他们的生活热情,以达到激励的目的。但在部分学生中往往 还是质上都相对于以前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因此,德育不 能脱离学生的实际,应尽可能了解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了解学生在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成功”和“失 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无 端怀疑这些先进事例的真实性,猜疑先进人物的动机。 3.对有些不良行为产生fill感性认同 在一些高职院校学生当中,打架斗殴被他们看作是有 胆有识,与老师的公开对抗被视为人格魅力,这些不良的 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同学的认同。而对于助人为乐、遵 守校规校纪等一些良好行为则被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 生活中正不压邪的局面。 4.对蕾育教育采取一些消极抵制的态度 有逆反心理的高职学生,对于德育十分冷淡,认为 德育假、大、空、形式化,不符合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因 此,采取消极应付、对抗抵制的态度。 三、改变学生逆反心理的方法 针对这些现状,我们如何改变教育方式,克服高职 学生对德育的逆反心理,已成为重中之重。高职院校学生 的逆反心理如同其他心理发展一样,既可以向恶性一端发 展,也可向良性一端转化,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教育他们, 诱导他们。 心理学者认为,人的各种心理活动总是与意识相伴 随。从教育信息论的角度来看,德育的过程实际上是通过 各种手段引起被教育者注意的过程。注意是心理活动在某 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而 注意又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之分,合理运用注意的规律 性进行德育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性进行德育教育 鉴于高职学生处于半成熟期,既要求成人尊重他们, 又不希望处于被管束的地位,尤其反感所谓“赤裸裸”的 教育形式。这样,采用无意注意的教育模式,是最不可能 引起逆反心理的。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淡化教育痕迹,有 利于消除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界限,避免和消除被教育者 的抵制情绪和戒备心理,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2.利用课外活动的随意性帮助学生在无意识中发展自 己注意的能力 比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爱国影 片,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游览祖国的名胜古迹等,使教 育过程显得轻松愉快,淡化教育过程中严肃凝重的痕迹。 相比于那些空洞说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利用成年初期自我意识发展中注意力的转移进行德 育引导 在儿童期,儿童是在与外界世界发生联系的过程中 囫 lI O2C0C1U1P 4ATION 败”的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的再评价,可以修正自我意 识。还可通过他人对学生的态度、评价来认识并确认学生 的自我价值,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自我统一。 4。运用情境性教学模式进行德育教育 环境处处是教育,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蓬生 麻中,不扶而直”,说的都是环境的重要性。学校作为一 个育人场所,在努力营造优美的校园,明亮整洁的教室的 同时,更要建设浓郁、健康的校园文化。作为高职院校, 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但要正确处理好知识的 生产、传承、积累,还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如文艺联欢,体育、书法和棋类比赛,以及各类学术讲 座,有意识地凸显环境的育人功能。两者相得益彰,不可 偏颇,使得学生保持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形 成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校学习舒心,生活称心,不知 不觉接受美的教育,促进优良品德的形成。 5.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规律。让高职学生的 德育教育提升到随意后注意的境界 随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 级的注意。在有意识的教育中,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工作 能力,工作方法对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强弱息息相关。 6.合理利用“有限效果论”原理,动用集体舆论的力 量,使德育教育名符其实 “有限效果论”提示我们,学生对德育的内容并不是 来者不拒,而是有所排斥的。只有对学生的精神和物质需 要保持敏锐的注意力,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美国心理学 家勒温认为,经集体共同讨论作出的决定,会对成员产生 无形的压力,迫使其主动承担起执行的任务,从而产生对 其本身言行约束力,有利于成员改变其原有与决定不一致 的态度。否则,就会被集体孤立。而人是群居动物,害怕 孤独,害怕没有同类的温暖,需要生活在集体中,因而会 被迫适应集体的常规,改变自己的言行。如果期望有效改 变学生态度,那利用集体的舆论无疑是一种好方法。 高职院校学生年龄、心理、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以 及社会阅历和社会实践都与社会发展有着一定距离,表现 出~种不适应,常常处于一种困惑的矛盾状态。思政工作 者运用两种注意之间的合理转换,方能取得德育工作的显 著效果。但在德育过程中,思政工作者应谨守一个原则, 就是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变“堵”为“导”,以“导”为 主,把高职学生的思想意识引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作者:浙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