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来源:爱go旅游网
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汪园超(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太仓215411)摘要: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大势所趋,既是课程建设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进行全方位的融入,即要与教学内容融合,设计教学专题,要与教学方法融合,精选巧用教学素材,要与教学评价融合,凸显实践导向。关键词:抗疫精神;高校思政课;融入;路径;课程建设;思想道德建设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35-0048-02一、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心价值追求。“生命至上”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仁爱”中华民族在艰苦卓绝的抗疫实践中缔造了伟大的道德观念,“举国同心”体现了重视整体利益的道德的抗疫精神,*总书记将其概括为:“生命至上、原则,“舍生忘死”体现了无私无畏的革命道德,“尊重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科学”体现了求真务实的职业道德,“命运与共”体现精神。”抗疫精神需要一代代人薪火相传才能历久弥了和衷共济的传统美德。据此,教师确立名为“弘扬抗新,而高校思政课正是面向青年一代传承和发扬中国疫精神,传承道德风尚”的教学专题,设计两条教学主精神的重要载体,因此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是大势线。第一条是专题的逻辑主线,即按照“从疫情看道德所趋。理论”“从疫情看道德规范”“疫情中的道德实践”顺序(1)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课程建设的需要。依次推进,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先阐述“道两者的融合可以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首德的基本理论”,再阐述“中华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先,抗疫精神都是通过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体现出德、社会主义道德”,最终的落脚点是倡导大家积极投来的,而这些故事可以转化为鲜活的思政教育素材,身到“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中。第二条是专题的叙事使抽象的理论课程变得更具亲和力。其次,传承抗疫主线,即以疫情中一系列的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指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对于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道德现象,揭示道德的基本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规律、社会主义道德规范、道德实践的方法等。结合抗(2)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学生成长的需要。疫精神开展专题教学,有利于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个阶段最富有体系和认知体系,有利于将抽象的道德理论、笼统的梦想,但是青少年也往往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奋斗道德规范诠释得更具亲和力。目标。在高校思政课上弘扬钟南山、张伯礼等人民英(2)抗疫精神要与教学方法融合,精选巧用教学雄的抗疫精神,介绍90后、00后在抗疫中的成长经历,素材。抗疫精神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抗疫事迹或故事来可以为青少年树立学习的榜样,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体现的,要想用好这些素材,就需要使用切实有效的念,扛起社会的责任,在服务社会中完成“成人礼”。教学方法。教师引用抗疫素材时要解决以下三个问二、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施路径题。第一,抗疫素材同质化产生审美疲劳。大量的抗疫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第五章素材叙事手法大同小异,极易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为例,探讨抗疫精神融入高校第二,抗疫素材感性有余、说理不足。主流媒体宣传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道抗疫事迹时,会进行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这增强(1)抗疫精神要与教学内容融合,设计教学专题。了素材的感染力,但是过多强调感人的情节会使抗疫素材流于表面,缺乏理论厚度。第三,抗疫素材代入感道德观教育,它与抗疫精神存在的联系是:抗疫精神较弱。这些素材大多刻画了一个个舍己为人的英雄形彰显了中华传统美德、革命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的核象,让人产生无限的景仰,但高大的英雄形象容易导致普通人产生“我们学不了”的感觉,很难产生共鸣。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自媒体时代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研究”的研究为化解以上问题,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第一,成果,项目编号:2020SJB0755针对抗疫素材同质化问题,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选取作者简介:汪园超(1984-),男,安徽安庆人,讲师,硕士研究生,典型突出的案例,确保其能直击心灵,富有说服力。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例重在精而不在多,重在揭示规律。如为了说明生命訝輶輨2020年12月·第35期(总第663期).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核心内容是面向学生开展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生命观念的培养探研杨慧梅(福建省龙岩市第四中学,福建龙岩364000)摘要: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构建学生生命观念,教师需要理清生命观念的组成要素,掌握高中生物教材所涵盖的与生命观相关的知识点。具体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师应将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情境中开展教学,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切身体会。教师需要不断丰富教学活动组织形式,让学生有更多自主探索的平台和空间。关键词:高中生物;生命观念;核心素养;培养;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35-0049-02生命观念是生物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学生接触生物学科之后应当形成的学科理念。生命观念与生物学科其他核心素养相比较为抽象,对许多高中生物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教师有必要先提炼出生命观念的组成要素,并找准这些组成要素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再围绕这些内容科学组织教学工作,从而构建高效生物课堂,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一、生命观念内涵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及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作者简介:杨慧梅(1983-),女,福建龙岩人,二级教师,从事中学生物教学与研究。.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因此生命观念是这门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教师的教学活动需围绕以下四个部分展开,帮助学生对个体生命形成全面、立体的认知。(1)结构与功能观。结构与功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生命结构决定个体具备何种功能,而个体所发挥的功能又需要依靠某些结构来实现。从微观角度来看,分子与细胞是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从中观角度来看,细胞与器官、器官与个体生命是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从宏观角度来看,个体与其所处的生态系统也是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高中生物教材从微观到宏观、由浅入深地编写了这些内容。(2)物质与能量观。生命是建立在特定物质基础至上的抗疫精神和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教师可以引用“我们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治愈的新冠患者上至108岁的老人,下至出生仅30个小时的婴儿。”第二,针对抗疫素材说理不足问题,要善于运用比较教学法,引用疫情期间道德现象的案例时,既要弘扬道德高尚的模范,也要揭示疫情期间网络谣言、不配合防控等违反道德的行为,这样可以揭示背后的逻辑,以理服人。第三,针对抗疫素材代入感弱的问题,运用讲授法时可以从第一人称角度设置问题。例如:你是一名护士,春节期间在家得知疫情紧急,你会自发赶往300多公里外的医院上班吗?如果遇到交通管制没有返程车,你会怎么办?让学生做出抉择,最后引出甘如意的选择:骑行四天三夜,辗转300多公里赶回抗疫一线。同样的故事,将叙述视角中的“她”变成“我”,可以增强抗疫素材的代入感,引发情感共鸣。(3)抗疫精神要与教学评价融合,凸显实践导向。本专题进行疫情道德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对抗疫精神的认知和认同感,进而自觉践行抗疫精神。可见,实践是疫情道德观教育的落脚点。为实现这一目标,抗疫精神还要与教学评价融合,发挥其“指挥棒”的导向功能。教学评价不能停留于知识考核层面,应该拓宽考核主体和考核内容,凸显实践导向。为此,教学评价可按照以下方案实施。首先,拓宽考核主体,将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学生都纳入考核主体。思政课教师负责课堂讲述、课堂项目、社会调查等考核;辅导员组织实施“生命教育”“开学第一课”等主题的思政实践课,并对学生是否遵守防疫规定、是否参与防疫志愿服务和校园实践活动等进行成长学分的考核;学生负责对小组汇报进行评分,完成成长学分的自主申报等。其次,拓宽考核内容,将线上和线下的项目任务、理论与实践要求都纳入考核内容,并建立量化考核指标。在考核指标体系中,理论教学分值为55%(在线学习占5%,项目作业占30%,考试占20%),实践教学分值为45%(学生课堂守纪情况占5%,课堂讲述环节占5%,专题实践活动占25%,辅导员思政实践课占10%)。可以看出,实践教学的权重在总指标中占接近一半的比重,教学评价的实践导向进一步凸显,这有助于学生重视行为规范,自觉践行抗疫精神,有助于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目标。参考文献:[1]李泽文.在“拔节孕穗期”打磨自己[N].北京:人民日报,2019-04-18.[2]王寿斌.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J].河南教育,2020(03).2020年12月·第35期(总第663期)訝輷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