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政治建军”潮流中的古田会议

“政治建军”潮流中的古田会议

来源:爱go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政治建军”潮流中的古田会议

作者:谢一中

来源:《锋绘》2018年第04期

摘要:中国历来重视建设,并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值得一提的是是近代以来“政治建军”潮流的兴起。从湘军太平天国开始到建设,他们一系列的尝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提高了的战斗力,但是他们的“理念”放置于治军层面显然是有其不足,历史的结果深刻证明了代表着他们所在阶级的利益的无法承担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没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理念指导的只是初具现保卫家国理念的。在以政治理念指导的这样一个思潮中古田会议首次明确了“政治建军”的基本原则,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军事会议,它是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伟大创举,彻底解决了传统的弊端,推动建设新型人民的建设。关键词:近代中国;建军思想;中国党;古田会议;新 1 “兵为将有”的消极影响

近代中国的衰弱,本质在于落后的社会制度的腐政落后。社会制度落后中,军事制度的落后尤为明显。中国传统军事制度的落后,自然是长积累积的结果。它的主要表现有:私人化、士兵流民化、军人土匪化,等等。这些问题对整个国家和封建社会的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可谓不大。是保证一个国家可以顺利进行生产、管理、外交的保证。具体表现如下:

1.1 私人化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原本是为了增强应对瞬息万变的战场的灵活性,但由于没有足够的束缚慢慢成为将领的私人工具。且士兵并无一定的政治觉悟,无科学的指导思想,只是纯粹的军事工具,很容易成为将领个获取人利益的“奶牛”,很多名将都不能免俗。将领可以利用这一工具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和获得更多经济利益。虚报人数以获得更多的兵饷和克扣士兵粮饷长期且广泛存在。所以一到外族族入侵中原大地的时候,士兵因为战斗积极性不高,往往都打的是一塌糊涂。 1.2 “流民化”

在小农经济时代男性承担着更为沉重和复杂的劳动,使男性成为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源。加之,军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因而没人愿意去实现自己的人生加之。但国家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需要有足够的防御力量,于是便不得以开始征发流民为兵。 1.3 “土匪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武人的社会地位更是每况愈下,“崇文耻武”价值观念愈演愈烈。这就使得素质低下,所以缺乏足够的道德约束,变得肆无忌惮,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渐渐成为国字号土匪,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危害。 2 “政治建军”的潮流兴起:从曾国藩到孙中山

鸦片战争后,先进国人开始认识到了传统的弊端。为了克服传统的弊端,也即摆脱以往简单的服从于军官或从属与某些政治人物的工具的情况,使真正成为统治阶级或政治理念的践行者,而非是服从于个人的工具。不会因为某些人的故去而丧失生命力,只要政治理念还有生命力,就不会消失。 2.1 曾国藩“理学治军”

曾国藩作为这种尝试的开启者提出了“理学治军”。在太平军的冲击下,八旗、绿营溃不成军,传统的清王朝无法消除威胁。在此情况下曾国藩组建了一支不同以往的新型地主武装——湘军。勤王忠君,捍卫封建名教为号召,以一批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骨于,将山乡质朴的农民作为兵源,仿效明代戚继光“束伍”成法编组,并装备了一些洋炮,使之具有较八旗、绿营为强的战斗力。但制定的“练军章程”中包含恋旧思想。这是其迷恋湘营制,这是缺乏近代化正规化思想的集中体现。但用他无疑是政治理念来治理先河的开辟者。

2.2 孙中山“三民主义治军”

曾国藩之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虽在不断推进,但对“政治建军”进行进一步尝试的应该是孙中山。孙中山为了杜绝下一个北洋军阀的诞生极力倡导用主义即三民主义建军,把“为三民主义奋斗”作为的理想和建军的宗旨。孙中山一方面主张以新型的军校的学生为骨干来成立军。认为开办陆军军官学校,就是仿效。他采取了一系列建军举措,加强党对的绝对领导、加强技能教育、加强纪律教育和精神教育等。在黄埔与其说是学军事,不如说是在学政。军事教育同政治思想相结合基本建立完整的军事教育体系。黄埔学生军让孙中山看到建立一支属于三民主义领导的真正的的希望,这样的黄埔军也在先前几期明显表现出不同于后来学员的较高战斗力。 2.3 蒋介石“委员长制治军”

遗憾的是由于“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纲领,它与生俱来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并不具备强大的生命力,也无法支撑北伐军走向推翻军阀统治打击殖民侵略的那天。在北伐战争前夕蒋介石通过各种手段,取得了执行委员会主义,军事委员会和国名单军总司令等要职,于是党权、政权、军权皆集中于总司令一身,终结了“党代表制度”的美好幻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上述尝试的最终失败,表明了这些“理念”都没有摆脱旧式制式的束缚,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斩断传统的弊端从而担起历史任务,他们的失去了生命力和战斗力。但这些尝试无疑催生了“政治建军”的萌芽。

3 中事史上的伟大转折—古田会议

大失败之后,中国党率领武装力量向农村转移,面临如何在农村建立根据地新情况新问题,较为突出的是中工人占比明显缩小,农民出身的占据多数。这一现象在、朱德领导的红四军中更为明显。随着的组织基础发生变化,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和旧式军阀作风开始反映在党和当中,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红军士兵来源问题,党与红军高层的认识问题,思想问题、制度问题等息息相关。因而即使有初具现代化样式的军事制度依然无法抑制逃兵现象,红军组织凝聚力不强。

在古田会议召开之前,同志和党还做了“三湾改编”的尝试。这实质上就是为了加强党对的整合,有效实现党对的领导。这但只是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党的政治目标,并没有完全使成为无产阶级性质的,官兵们还没从彻底意义上了解和接受党的政治理念。因而有召开一场会议解决党和的根源问题迫在眉睫。大会所通过的决议,不仅为红四军党和的建设指明了方向,而且也为中国红军的建设制定了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决议的基本精神是中国人民建设的伟大纲领。 3.1 思想层面

古田会议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做了一系列的描述,这对是中国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星星之火得以熊熊燃烧。决议党内教育运行制度,强调了以肃清党内错误思想为首要任务,关注了当时最需关注的党性、纪律性、联系群众、经济社会调查研究等问题,提出的方法较为切合实际,这对统一了全党的思想认识,消除了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里程碑意义。 3.2 的组织问题

非常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鉴于中党的组织存在的“松懈问题”,《决议》重申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决议》指出:“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这是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还针对红军原有的小组编制法提出意见,强调“单纯把干部分子编成小组,那是要不得的”应将各种工作不同分子混合编制起来,以有利于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接受群众监督。 3.3 的优良作风培育

做好红军宣传工作,这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人民群众支持的重要途径,这是红军第一个重大工作。“只有这个任务得到实现,才可以达到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政权,消灭势力,促进高潮等红军总的任务。”关注在士兵政治训练中,向士兵阐明红军的任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和计划,教授战术,和比较以及故事的宣讲。从根本上提高士兵的政治素质,为打造一支执行无产阶级伟大使命的提供了可能。 3.4 的制度建设

青年士兵的特种教育。开展识字运动。来源复杂,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无法有效提升政治修养。扫盲活动将提高士兵个人的全面提高,从而培养一大批青年马克思骨干力量,是的火种得以延续。

古田会议的“政治建军”与曾、孙二人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都是实现了各自的政治目标,但只有红军将政治理念完整或是长期的推行于当中。曾国藩打破传统清朝,敢于启用儒生的将领,在后来的“政治建军原则”的确立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土地时期曾国藩的这种尝试对苏维埃任命有较高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的士兵为将领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孙中山采取了一系列建军举措,加强党对的绝对领导、加强技能教育、加强纪律教育和精神教育等都对古田会议产生重大影响。优秀的经验得以保留,并在决议中体现出来,同时结合具体国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发展“政治建军”,使其具有科学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施渡桥.晚清军事变革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31,195. [2]中國战略与管理研究会.晚晴军事转型失败的战略分析[M].2015:139,14. [3]傅柒生.军魂古田会议纪实[M].北京:文艺出版社,2004:326. [4]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

[5]党校党史研究生编.红四军入闽和古田会议[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180,186,190,195,200.

[6]曾令勋.19年至1965年底中国人民建设史研究[M].党校2000. [7]闫战彬.古田会议《决议》对加强作风建设的启示[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9,(6).

[8]庄廷江.略论孙中山的军思想[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