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桃花源记》:全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平安的世外桃源;描绘了衣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文体:“记”(记述事物的文章)
作者: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诗》。 22.《陋室铭》:本文通过简要而生动地描述“陋室”内外的情景和分析证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文体:“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作者: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著名的诗作《秋词》《浪淘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爱莲说》: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
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文体:“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
作者: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世称“濂溪先生”。著有《周元公集》《通书》等。 23.《核舟记》: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述,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思想感情)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高超的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明末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文体:“记”(有描述的意味。)
24.《大道之行也》:文章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运》是《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桃花源记
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qiān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核舟记
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ǐn)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敞者为舱,篛(ruò)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guān)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绝类弥(mí)勒,袒胸露乳,矫(jiǎ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卧右膝,诎(qū) 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chuí)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pān)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yí),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én) 戌(xū) 秋日,虞(yú)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ruò)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zhuàn)文,为字共三十有(yòu)四;而计其长曾(céng)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大道之行也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1. 《桃花源记》: (1)重点词语解释 ①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寻: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志: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为:捕鱼为业(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②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 今义: ) 交通(古义: 今义: ) 妻子(古义: 今义: ) 绝境(古义: 今义: ) 无论(古义: 今义: ) 不足(古义: 今义: ) 如此(古义: 今义: ) 间隔(古义: 今义: ) 俨然(古义: 今义: ) ③“然”字词 豁然: 俨然: 怡然:
欣然: ④成语
(2)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三个单音节词概括。
(3)全文以 为顺序,以 为线索:( )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 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4)分析第1段
①由文中“渔人甚异之”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展现在渔人面前的事故一幅怎样的画面?(指插图)
②渔人在沿途所见的事物很多,为什么唯独写到桃花林呢?文中哪一个字突出了这一点?描写桃花林之美有何作用? (5)分析第2段
①文段中哪几句写了桃花源的境况?呈现在渔人面前的是一片怎样的景象?那里的生活怎么样?突出了哪个字? 自然环境: 社会风尚:
②为什么作者笔下将这个世外桃源描绘得这样美好?
(6)分析第3段
①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受到了怎样的款待?这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尚?
②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③桃源人为什么“不复出”?
④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⑤“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7)分析第4、5段
渔人重访桃花源“不复得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刘子骥“欣然归往。未果”,文章一词作结,有何作用? (8)写作意图
社会现实那么破败,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却那么美满,想一想,作者写《桃花源记》的意图何在? (9)主题思想
全文以 为线索,虚构了一个 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 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 的不满和对 的向往。
(10)训练题
1、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渔人甚异之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具答之 D、闻之,欣然规往 2、根据原文填空:
(1)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可用《游山西村》中的一句诗来形容: (2)文中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
(3)写桃花源中人和平安定生活的句子是: (4)写桃花源中环境优美的句子是: (5)文中描写桃花源中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6)陶渊明在《饮酒(其五)》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描写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课文中同样能表现桃花源中人这种生活的句子是:
(7)《桃花源诗》中的诗句“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文中与此意思相似的句子是: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试将“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改成用现代汉语描述的一段话。
4、请以“桃花源美,美在„„”写几句欣赏性的话。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你理想中的“桃花源”是怎样的呢?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
22.《陋室铭》 一.重点词语解释 1.一词多义
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何陋之有( ) 2.词类活用
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乱:无丝竹之乱耳。( ) 劳:无案牍之劳行。( ) 二. 梳理结构
思考全文可以分为几层?
三.研读课文,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有什么深刻含义? 3、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句的?
4、“陋室”“陋”吗?作者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表现室主人品德高尚?
5、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亮”、“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用意何在? 6、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意? 7、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这是什么写法? 四.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简要而生动地描述“陋室”内外的情景和分析证明“ ”的原因,表达了作者 的生活情
趣和 的道德情操。 五.训练题
1、《陋室铭》开头二十字,实写的是 ,虚写的是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 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作者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①②句以山水作类比,“山”“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
B、④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陋室主人的淡泊心境。 C、⑦句虚写,反映了陋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⑧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 3、根据要求默写句子
(1)有两句诗说:“时人莫小池中水,浅水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两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3)《陋室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是:
(4)《陋室铭》中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4、《陋室铭》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一种 的节操和 的情趣。《爱莲说》用“莲”自况,婉转批判了当时 、 的世风。 22.《爱莲说》 一.重点词语解释 1.一词多义
远:香远益清(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之:水陆草木之花(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菊,花之隐逸者也( ) 牡丹之爱( ) 2.词类活用
①不蔓不枝( )( ) ②香远益清( ) 二.整体感知
(1)文章题为“爱莲说”也就是“说我对莲花的爱”,作者究竟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这几句话从哪几个方面说莲花的品格?
(3)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那还为了写什么呢?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三.梳理结构
朗读课文第2段,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四.探究文本
1、开头一句起什么作用?
2、“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写爱菊、爱牡丹,目的是什么?
3、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为什么人们人们对“花”的爱好有所不同?
4、请将匹配的相应的字母填入相应的地方。(莲的特征——人的品质)
A、君子 B、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C、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D、志洁行廉,美名远扬 E、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莲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写它们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表达有什么特点?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原因。
我喜爱 ,因为它 五.训练题
1、根据要求默写句子
(1)《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2)《爱莲说》中作者感叹知己零落的语句是: (3)《爱莲说》中文中高度概括“莲”的可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
2、下列选项中与“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中“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渔人甚异之 C、水陆草木之花 D、学而时习之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
4、你喜欢什么花?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只谈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 5、《爱莲说》一文赞扬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六.比较阅读:
【甲】《陋室铭》;【乙】《爱莲说》,完成下列题目。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何陋之有 水陆草木之花 B.有仙则名 并自为其名
C.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2、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4、文章的写法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甲、乙两文都采用了 写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乙文则通过 表达自己的节操,两文都写得较含蓄。
24.《大道之行也》 一.重点词语解释 1.一词多义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通假字 选贤与(jǔ)能: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二.梳理结构
将全文分成三个层次,并说说各层大意:
三.研读课文
1.“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同”和“大道”有什么关系?大道之行指什么?
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3.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的? 四.拓展延伸
1.“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何相似之处? 2.怎样评价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五.训练题
1.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课文中有句话与之一脉相承,它是; 2,用自己的话概括“大同”社会的特征。
3.在“大同”社会里,社会庸人的标准是什么?社会成员之间交往的要求是什么?
4.“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反映了人们怎样的思想观念? 25.《杜甫诗三首》 一.默写
1.只有那些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能达到《望岳》中“ ”的境界。
2.《望岳》中“ ”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3.《望岳》一诗中,抓住景物细节描写表达作者心情的激荡和极力远望的两句诗是“ ”。
4.《春望》中,“ ”写出了战火连续不断,诗人消息隔绝,音讯不至时迫切心情。
5.《春望》中运用拟人手法,承上启下,表现诗人对国事的忧伤,对家人思念感情的诗句是“ ”。
6.《春望》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 ”。
7.人生路上有鲜花也有荆棘,但只要我们勇敢面对,有杜甫《望岳》中“ ”的雄心和气概,就一定能欣赏到人生最灿烂的风景。
8.《春望》中采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写诗人对这个特殊的春天的感受的诗句是“ ”。
9.《石壕吏》中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句子是: 。
10.《石壕吏》中“ ”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形成鲜明对比。
11.《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 ”。
二.比较阅读【甲诗】《望岳》和【乙诗】《春望》
1.两首诗的题目中都有“望”字,但“望”的角度又不同。甲诗全文无一“望”字,但句句写“望”。首联写 望;颔联写 望;颈联写 望;尾联写 望。乙诗尽管题目中有“望”字,但并不句句写“望”。
2.两首诗都写望中所见,但所见的情景各不相同。甲诗描写的是 ;乙诗描写的是 。 3.两首诗都是杜甫所作,但创作甲诗正是青春勃发之时,因此诗歌表达了
;创作乙诗时,诗人却是饱经沧桑,因此诗歌表达了 。
4.甲诗的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好在哪里?
望岳
1.杜甫的《望岳》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
D.诗歌语言精练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2.请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下”这句诗的理解。 3.“钟”和“割”字用得好,请分析好在哪里?
4.全诗都由一个“ ”字统领,从观察的距离来看,首联
写 之景,颔联写 之景,展现了泰山 的形象。颈联表达了诗人 和 。 5.这首诗流露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春望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第一、二两句写春望所见,其中“ ”字写出了悲国之情,“ ”字写出了令人满目凄然之景。整首诗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2.颈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3.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师,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丛生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4. 诗中的“草木深”表面是写 ,实际是写 ,一个“深”字表现了 。
5.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 6.如何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7.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对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8.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诗。
9.通过诗的首联可以看出,诗人春望所见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10.颔联中的“溅泪”和“惊心”该怎样理解? 11.精炼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12.诗人为何要“搔”“白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
13.诗歌描写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莲文化魅力》(参考导学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