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
1.新闻的基本知识新闻的概念:在我国新闻学术界,最权威的新闻定义,是1943年陆定一提出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新闻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被人们称为新闻六要素。
新闻体裁的特点:真实性、可读性、简明性、时效性。(传播时间与传播效果的关系。)
2.新闻材料
波兰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73周年(2018年)1月27日是国际大屠杀纪念日,也是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73周年的日子,当天波兰政府在奥斯维辛国家博物馆举行纪念仪式。
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以色列和俄罗斯驻波兰大使等都参加了当天的活动。当天60多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一号营,他们在死亡墙前敬献鲜花缅怀死难者。
在当晚举行的主要纪念仪式上,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在讲话中表示,纳粹的罪行让仇恨增加到史无前例的程度,他们在邪恶中丧失了人性,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存在时刻提醒我们,历史不应被遗忘,更不应被否定。
仪式结束后,人们来到遇难者纪念碑前为大屠杀遇难者祈祷并默哀。多国代表团和幸存者们共同点燃蜡烛缅怀大屠杀遇难者。
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波兰境内设立的最大的集中营,包括大批犹太人在内的约110万人被杀害。2005年11月1日,第60届联大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了由104个国家共同提交的一项决议草案,决定将每年的1月27日定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以反对任何否定纳粹大屠杀历史事实的做法,并要求所有国家教育并帮助下一代了解有关种族屠杀的罪行。(1)这则新闻包含了哪些新闻要素?分别是什么?(2)这篇新闻体现了新闻的哪些特点?课堂实录:师:同学们,课前给大家下发了一份新闻材料,现在我们一起来思考几个问题:这则新闻包含哪些新闻要素?分别是什么?
生:时间:27日、地点:波兰,人物: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以色列和俄罗斯驻波兰大使、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等,事件:波兰举行仪式纪念集中营解放73周年。
师:非常好!那么,这篇新闻体现了新闻的哪些特点?
生:真实性、及时性。生:简明性、时效性。师:概括得很准确。二战之后,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有很多,而其中有一篇“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它就是新闻史上的不朽名篇———罗森塔尔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短新闻。(板书标题作者。)
师:课前大家已经读过课文,同学们想一想,与《波兰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73周年》比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
生:开头一段有细致的景物描写,这和一般的新闻有所不同。
师: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并说一说这几句景物描写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这几句描写很细腻,很形象,让我们感到布热金卡充满阳光,充满生机活力,宁静而又祥和。
师:而布热金卡的过去是怎样的?生:充满死亡和恐怖,是人间地狱,非常可怕!师:这种景象出现在这个曾经的“杀人工厂”和“人间地狱”又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沉重而又压抑,美好的景象和黑暗的历史形成巨大反差,给人强烈的冲击力!用这样明媚的景象来表
12达悲伤情绪的手法,像古诗词中的乐景衬哀情。
师:好,分析很精彩。是啊!这曾是一个负载了深重罪恶的人间地狱,它怎么可以转眼变得如此阳光明媚?它应该是一个永远让人忏悔的地方,怎么可以转瞬就变得快乐温馨?这是作者内心深处的感触,情感充沛的文字将读者也带入情境。大家继续试着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谈谈你的感受。
生: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再次对布热金卡进行了景物描写,与前文形成照应,这种文学作品里常用的前后呼应的手法给人更强烈的感受,引人深思,新闻里使用文学技法,这是这则新闻的突出特点。
生:在文章的第二段里,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碧绿的草地”“孩子们的嬉笑”这一切原本是常有的、常见的,而作者却用了一连串的“不该有”,作者没有一字一句的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了自己的愤懑之情,敲打着读者的心,让人感到压抑和沉重。
师:你分析的语言太精彩了,“敲打”这个词用得很生动。
师:一般的新闻是客观冷静的陈述,要求无我,不带感情色彩,而这篇文章从头至尾贯穿了作者浓重的主观情感,突破了新闻稿“零度写作”的原则,和一般的新闻不一样。还有哪些地方有体现?
生:文章中有很多处非常细致的描写。比如,“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这些细节描写出了参观者的惊恐和痛苦,这些语句很像小说、散文里的描写。
师:我在阅读这篇新闻时,我也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它太不像新闻了,我试着将电头“波兰布热金卡”一句删掉,它就像是一篇散文啊!
师:请同学们继续品析,看看还能不能找到这篇新闻的与众不同之处了。
生:“他们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也是以细节刻画参观者的惊悚之态,在一般新闻里少有这样的细致描写。
师:你能不能带着你的理解给大家朗读一下这一段。(学生朗读。)
生:我找到这样一处细节描写的语句。“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一句中,作者用“羞红了脸”这一神态描写了法西斯的残忍。
师:既是道德的沦丧,又是人性的扭曲。生:“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这一句也是通过参观者的神态动作写看到的残忍情景时的恐惧。这些细节描写好似文学作品里的语句,能让人置身其中,有身临其境之感。
生:作者没有写德国法西斯的暴行,而是描写参观者的所观所感,以参观者的动作神态侧面反映。这种含蓄的表达与一般的新闻写作有极大不同。
师:几位同学的回答抓住了这新闻点突出特点,切中肯綮。一般新闻要求质朴简洁,而本文渲染描写,手法多课样。大记者梁衡说,一般新闻好比是健美比赛中的运动员,尽量少着装,突出体格的强健;而本文犹如舞台上的KETANG堂演员,借助服装灯光,表现韵律韵味。一般新闻是“删繁就简三秋树”,而本文是“枝繁叶茂郁葱葱”。师:他们的回答给我们一些启示,是不是还有同学想要分析啊。
生:“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的照片”,这里“数以千计”强调了死难者之多。
生:我在阅读中感受最深的就是那个二十多岁的姑娘的“温和的微笑”,在那些“表情木然”的众多囚徒之中,她太特别了。
师:毕淑敏说“微笑哪怕是在地狱里,也是盛开的莲花”,这个姑娘温和的微笑给我们的印象太深刻了。13生:这样一个美丽可爱的姑娘,她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却被法西斯残忍的杀害了,真善美就这样被残忍地践踏和毁灭。
师:是啊,鲁迅说,悲剧是把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在奥斯维辛,很多美好的生命就这样被残忍地毁灭了。
生:作者选取这样一个镜头展示残忍和人性泯灭,这里就运用了文学手法,和一般的新闻不一样,带给人强烈的感受,超过了一般新闻的描写和叙述。
生:我在阅读中,感受最强烈的地方是这样一句,上,雏菊花在怒放。”在这样一个让人惊悚的背景上,竟然有花在开放。
师:雏菊花有什么象征意义呢?又产生了怎样的阅读效果呢?
生:纯洁、美好、梦想。怒放的生命和残忍的杀戮,强烈的对比、反差让人感到这里只有灭绝人性的魔鬼和野兽,这样的描写和构思出现在新闻里,的确有很强的感染力,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师:刚才,同学们品字词、析语句,读出了字里行间的恐怖、惊惧、压抑和沉重,并体会到罗森塔尔巧妙地将对比、象征、多样化修辞、散文式笔调等文学叙事手法借用于新闻写作,使客观事实的描述投影着主观的印象,别具匠心地制造出历史与现实、恐怖与欢乐、战争与和平的剧烈反差,从而使文本产生出巨大的张力。这篇短新闻中突出的文学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它成为了一篇与众不同的不朽之作。
师:1958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纽约时报》发表后引起极大反响,各大报纸纷纷转载。1960年
“阳光照耀”“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13它获奖了,是美国新闻最高奖项:普利策新闻奖,而非诺贝尔文学奖。那么,这篇文章终归是一篇新闻。我们再次课与课前发的新闻材料中的《波兰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堂KETANG放73周年》比较,它具有新闻体裁的哪些特点呢?(学生思考,讨论。)
生:罗森塔尔在新闻中报道了事实,有新闻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具有真实性。
生:新闻报道的内容真实可信,不是文学作品的虚构和改编。作者具体叙述和描写了参观者的参观情况,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现状,很细致,很真实。
师:除了具体的新闻事实,新闻中所表露出的作者感受和观者感受,同学们怎么看?
生:新闻事件中新闻人物的情感和感受也应是新闻的一部分,因为他们的感受也是真实存在的。
师:新闻是报道事实,但不能自然主义,就事论事。14新闻要反映现象,但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新闻要入木三分,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露事态情理的内核真谛。从这一意义上说,在新闻作品中传输真实的情感,乃是新闻真实性更高层次的要求。
师:除了真实性,这篇新闻还具有新闻的哪些特性?生:这则新闻具有可读性,人们很愿意去读,能通过作者的叙述和描写感受到当年纳粹的残忍和人性灭绝。
师:这位同学的分析很有道理!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报道太多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没有强调所谓的“新”,看起来都是旧闻,但是我们读后却有很强烈的阅读感受和心灵震撼。
师:你的理解直击这篇新闻的本质。一般新闻记录每天发生的事情,内容很“新”,人们往往读后即忘,这些新闻稿多是“易碎品”。而罗森塔尔的这篇新闻稿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鲜事,却经得起时间的过滤,成为“耐用品”。
师:同学们这样的新闻作品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呢?生:有新闻价值,能让我们牢记历史,反思历史。师:美国报业巨头、著名的记者普利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并及时发出警报。读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我们就能理解这句话的内涵了,也就知道了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了。
师:同学们,学完这篇文章,老师也有话想说。人们期望和平之歌永远唱响,生命之花永不凋谢!然而现实却是一样历史别样“情”。一方面德国人斥资修建纪念碑,悼念被纳粹屠杀的无辜者,德国前总理科尔在纪念碑前具有历史意义的一跪,德国总理默克尔在讲话中正告德国人要反思历史。然而,现实的另一面却是这样的,
为何一些人在法西斯战争之后不去反思和忏悔,却要站
在正义的对立面上去拜鬼!同学们,让我们铭记历史,反思历史,守护正义!
板书: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阳光白杨树奥斯维辛草地毒气室人间地狱雏菊花焚尸炉噩梦牢房【注: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点课题“国学教育视阈下高校‘卓越教师’培养路径及策略研究”(GJB1319075)阶段性研究成果。】
教学简评
这是一节朴实而厚重的课,执教者充分挖掘了这则新闻所体现的人文精神,用真正的语言欣赏带领学生完成一次精神旅行,体现了语文课应有的本色。本节课执教者重视对文本语言的分析,尤其重视对学生在进行语言分析时的引导,准确把握了文本的体裁特征,充分挖掘了文本蕴涵的人性精神。
每一堂课我们都会面临教什么的问题。这节课用简洁而准确的问题串联了整堂课的学习思维,比如“与《波兰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73周年》比较,本文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以及“与一般新闻‘零度写作’相比,本文的特色又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贯穿整堂课,让学生从文本入手,去体会语言的独到之处,最后去感受文章带给人心灵的震撼,一切都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本节课的另一个突出点就是对学生的引导,这里既有面向全体的启发,比如“大家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又有针对个体的引导,比如“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等。一堂好课在于是不是让学生的思想参与到课堂中来,有没有对学生产生思想的启发。这节课基本上做到了,也解决了课堂怎么教的问题。
我们说大巧若拙,这也该是语文课堂应有的样子,我们不必有现代的花样技术,也不必有热闹的作秀表演,手里只需有一篇文字,就可以游奥斯维辛,情历悲惨时刻,去触摸阳光,感受人性。让语文课真正成为让精神成长的殿堂。
(此课在浙江义乌举办的“第七届全国语文高中教师教学基本功展评暨教学观摩研讨会”上获一等奖第三名。)
编辑/李莉E-mail:1183916794@qq.com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