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 第l8卷第t期 Journal of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antong T eacher ̄ C ollege(Soeial M ar.2002 l8.N o.1 江淹诗赋的审美心理特征 陈春保 (南通师范学院中文系,江苏南通226003。) [摘要1 Ⅱ淹诗赋的审美感受力式.除了心物同其忧乐和怨愤外,以乐景写忧是其诗赋更为感荡人心的奥妙 所在。江淹诗赋审美情感的抒发朗畅缠绵,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扭其艺术力量.但其成功的作 钻却都是形式情感成功 征服了内存情感的。与江淹的艺术滞谅相联系.其诗赋的审美息象执迷于神仙隐遁之境 [关键词1 江淹;诗赋;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想象 [中国分类号]I 207 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3—7489(2002)01 0073—04 江淹(444—505),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考 城)人。在文学史上,江淹因“江郎才尽”而为人们所 熟悉。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诗赋方面.但是一千五 百年来,关于江淹的是非毁誉总难以摆脱“才尽 的 的。鲁迅先生曾由陶渊明其人其文的矛盾提出一个 重要告诫:“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 实:” 。江淹的感情世界中除了忧愁怨思、凄楚哀怨 等创伤 陛体验外,当然还有快乐。就审美感受的方 式而言,感受忧怨时情与景、心与物同构契合,感受 快乐也是如此。《当春四韵同口左丞》、《采菱》等诗 中闲适快乐的心情同流丽的景物相映发,两者相得 益彰,同样给人以美妙感受。只不过这类作品在现 存《江淹集》中的数量太少+远远无法与表达忧愁怨 思者相抗衡。 以忧景写忧,以乐景写乐,心物同其忧乐是江淹 纠缠,对其诗赋艺术缺少深入、细致的分析。本文尝 试运用文艺心理学的方法.揭示江淹诗赋的审美心 理特征。 作家的审美感受是作家审美心理过程的第一环 节,是外物进入作家内视界的通道。江淹的审美感 受具有一般作家的共性,更具有其独特的个性。 江淹的前半生多处于忧愁怨思郁结不得志的困 厄之境,因而其诗赋充满悲凉凄恻的物象,暮春、穷 审美感受的基本状态。除了忧乐之情外+我们在他 的诗赋中还可以看到另一种心情的风景。 秋、秋风、秋露、清光、寒气等物象在其中俯拾皆是。 这些物象由于历史的积淀成为表达个人忧愁怨思的 典型意象+江淹为了主观抒情的需要而撷取这些意 象以胃己情是非常自然的。内心的凄楚寄托在凄凉 物象之上,凄凉物象又折射出内心凄楚。由于江淹 特殊的经历和心态+类似的作品在《江淹集》中占有 当江淹被黜为建安吴兴令之时,现实政治追求 失落、个人身世坎坷不平郁结于胸臆之中,怨愤之情 油然而生。在《迁阳亭》、《游黄檗山》、《江上之山赋》 等作品中.他面对的自然景物是障日蔽月的峻岭、驰 骛奔会的谷壑、张牙舞爪的蚊鱼鹰隼+崩壁参天,崭 石I临水,给人以奇险、峭森之感。自然山水如此剑拔 弩张、恢诡惊险,难道他会心如止水,波澜不惊吗? 显然不可能。当江淹的不幸际遇在雄峻险恶蝇岩、 绝对优势的比例.以至在人们心目中他几乎被定位 为一个忧愁不断的“恨人”。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全面 【收稿日期l200】一02—20 【作者简介l陈春保(】971一).男,江苏高由}人.南通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 .! !! ! 堕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萧森寒冷的溪水等自然景物观照下,隐然可见其怨 愤之情。急而有怨,怨而成愤是江淹忧思怨 情郁结 一定程度后的集中进发,这种进发借助闽地古荒原 色的自然山水在他的心理空间留下独特的审美感 受。试读《迁》、《游》等作无人不为此而感奋。见怨而 不见愤是因为我们尚未深入到江淹文心的底层;见 怨而且见愤,才可以真正理解江淹其人其文。金人 赵秉文《答李天英书》云:“尝谓古人之诗,各得其一 偏,又多性之似者=……江淹、鲍明远、李白、李贺得 其峭峻”, 此话用来指江淹上述作品极为恰当。尽 管“愤”和忧愁怨思同属创伤性心理体验和感受,但 “愤”的强度显然更大。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如果认识不到江淹的“愤”,而以为他只是一个整天 只会凄凄惨惨文弱怯懦的书生,则是远离真实的江 淹形象的偏颇想法。如此是无法认识到江淹之“全 人”的。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当外在一定力的结构形式 与人的内在情感的一定力的结构形式彼此相同、对 应、相通时,审美体验就产生了 。诗赋作品是审美 体验的对象化、物质化,反映着作家的审美感受 江 淹诗赋中心物同其忧乐和急愤的感受方式,无疑可 以从中得到解释。所以,外部世界力的结构与内心 世界力的结构同构,即心物同构而契合是江淹审美 感受的表达方式之一 综览江淹的游历之作,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 事实,即江淹诗赋中描摹的景色不可谓不美,但作者 的心境却始终没有乐山乐水的悠闲。这是一种矛盾 的存在,这当中固然有社会政治文化的原因, 。不过 当我们从审美心理的角度去观察时,就会发现江淹 审美感受的独特之处。 明代谢榛《四溟诗话》卷四有一段话: 江淹《赔袁常侍》诗曰:“昔我剐楚水,秋月 丽秋天。夸君客吴坂,春色缥春采。”子美《更苏 少监》诗曰:“得罪台州击,时违弃硕儒。移官蓬 阁后,各贵殁潜天。”此皆隔句甘,亦谓之“扇甘 格”。然祖于《采薇》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夸我来思,雨雪霏霏。” 其实,江淹《贻袁常侍》诗之于《果薇》岂止于崩对格 上的继承呢?《采薇》“昔我往矣”至“雨雪霏霏”句被 王夫之评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 乐”, 而《贻》诗又何尝不是在以“乐景”写忧怨之情 呢?秋月、春水、碧草、翠烟、云山、雾江等景虚实相 生,远近相谐,一片大好春光;但“驻情光气下,凝怨 o NTSFXYXB 2oo2.1 琴瑟前”已道破其怨情。欢乐美好之景写忧怨之情则 相反而相成,给予读者心灵世界的是对比和反差。类 似的例子在江淹诗赋中并不少见。这种审美感受的 表达所形成的艺术感染力量是极具穿透力的。则心 物异构而相成是江淹审美感受的又一方式。 至于江淹诗赋的审美情感,这是其审美心理中 至关重要的因素。人类的情感从来都是文学作品着 力描写的对象,而对其艺术化地加以表现即为审美 情感。在这一问题上江淹同样有独特的文学个性。 江淹的前半生屡经颠簸,对各种情感多有深刻 的体验,这铸就了他丰富的情感世界。钟蝾《诗品 序》中所叙自然感发、人际感荡的种种类型在其诗赋 中有大量表现。他在吴兴时期所作的《泣赋》末旬 说:“镜终古而若斯,况余辈情之所使哉 ,这与王戎 号称“情之所忠,正在我辈!”…何其相似乃尔!但在 情感表达的力度上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情感表现 的向度上主体的主动性自由性更太。江淹这一句情 感空间的真情告白说明了标举情感、推重情感是江 淹最重要的个性特征。江淹置身于一个“任情”的时 代,表达情感无须遮遮掩掩羞羞答答,这使得他的审 美情感的表达朗畅而缠绵。 在江淹的诗赋当中,有为数很多的题目中即含 有感情色彩鲜明的字眼,“愁”、“忧”、“怨”、“意塞”、 “沥思”、“感失”等字眼在诗赋中触处可见。忧愁怨 思是他的诗赋中最主要的情感类型。读江淹的诗赋 只感到忧风愁雨扑面而来,虽然不猛烈,但是很分 明,往往在一篇之中回环往复,有一唱三叹之致,犹 如蚕丝般抽绎不绝。江淹不避壮夫陨涕之讥,对哭 泣这一忧愁的情感表现形式加以着力描写,最足以 说明他审美情感抒发的上述特征。“泣 一类词语在 其作品中出现有数十次之多 他在建安吴兴时作有 《泣赋》,把处于秋风、秋雾、秋草、秋木、秋江、秋山等 一派秋景中的“泣”渲染得伤魂动魄,血丝泪痕斑斑 可见。但其中只有哭泣而没有痛哭,没有呼天抢地 的哭诉。总的来看,江淹的诗赋缺少浓烈的情思、强 烈的爱憎和猛烈的节奏,只有平和而朗畅的无尽倾 泻,一如泪泪山泉伴着天簸,缓缓地不择地不择时而 涌出。这种风格的形成应与以下几点有关:第一,江 淹为人“沉靖少交游”,正所谓“文如其人”,个性的平 和宁静影响了诗赋的风格;第二,江淹似乎被痛苦的 经历磨平了棱角麻木了神经,或者因为丰富的阅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而达到了看惯和看透一切之后的大彻大悟,所以虽 然有深刻的痛楚,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是平淡从容;第 三,两晋至南朝士族文人普遍缺少强烈的情感表 达。在当时连改朝换代这样的剧变都难以激起他们 心底的波澜,个体情感的抒发就更是迂缓。江淹只 有在登游陡峭的高山时,心中蛰伏已久的怨愤才会 借山势的峭森很隐晦地透露出来,但平和、从容、坦 率、缠绵的忧愁怨思的倾泻毕竟是他审美情感抒发 的主色调。 这样的审美情感抒发使得江淹的诗赋大多缺少 兴奇,缺少含蓄蕴藉之致。这恐怕也是招致王通批 评“其文急以怨”的原因之一,因为温柔敦厚的儒家 诗教要求含蓄蕴藉,要求风致浑成。黑格尔说:“把 痛苦和欢乐尽量叫喊出来并不是音乐。”” 这种朗畅 缠绵的情感抒发方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损于作品 的艺术力量。因为作者的情感要达到艺术的境界必 须经过艺术表现。“艺术创作中形式情感征服内容 情感的心理学意义在于形成审美情感。 … 审美 情感的形成和表达是人们衡量作品的尺度之一,则 形式情感征服内容情感的程度即艺术表现的程度决 定了作品的高下优劣。 江淹大多数诗赋抒发的是创伤性情感,而其中 大凡成功的作品都是形式情感成功征服了内容情感 的。如《游黄檗fⅡ》一诗,作者描绘了登游黄檗山所 见的山势水光、古木苍烟、禽鸣猿啸。尽管所写景物 奇怪、山势险要、年代久远,但其巧妙之处在于,作者 用工整的对偶、和谐的韵律、古奥的字词成功化解了 景物可能引发的恐 感、凄凉感和疏远感,雄壮感、 古雅感和亲和感则勃然兴起。随后作者生出的出世 之思又是多么逍遥的境界! 在江淹的赋作中,《恨赋》、《别赋》最为出名。 《恨赋》以生死恨情为中心,以情总事,铺叙排比含恨 而终的各类历史人物的情态。《别赋》则以事系情, 描摹世间各种类型分别的典型场景。无论是生死之 恨情,还是离别之哀愁,都是在情态和场景的铺叙排 比中强烈烘托出来的 “实际上一切艺术方式、艺术 形式都对艺术内容具有征服、克服的作用”、 ” 铺叙排比作为一种艺术方式,当其对象累积到一定 数量时能形成强大的心理动能,从而激发出浓厚的 形式情感。尽管《恨赋》只描写了六位特指人物和两 类泛指人物的生死之恨;《别赋》也只描写了七种典 型的离别场景,但我们能遵循铺叙排比的逻辑启示 浮想联翩,从铺叙排比的气势感受其以少总多以一 总万的艺术效果。尽管生死之恨、离别之愁都是人 们所不愿面对而又不得不直面的惨淡人生,但铺叙 排比所激发的形式情感显然占了上风,也就是说形 式情感大大突破并征服了内容情感,由此产生的审 美情感势不可挡。这是《恨赋》、《别赋》较之《泣赋》、 《四时赋》等作品更具有感染力的原因之一。 诗赋创作离不开想象,审美想象作为审美心理 中的重要因素在江淹的诗赋中也有其独特的表现。 审美想象不是凭空发生的,任何想象都是以所知作 为依据的。在文学创作中知觉形象的积累则是审美 想象最初的起点和原始的依据。对作家而言,知觉 形象的源头活水不外乎两方面:一是作家耳闻II睹 或躬自践行的社会生活实践,这是作家审美想象最 基本的源头。一是涵泳文翰,积学储宝,主要指作家 的研闽范围,这是形成作家艺术渊源最主要的方 面 对江淹来说,社会生活实践当然包括那不堪回 首的若干年的痛苦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山水的 感受以及对社会的反思。这是已经为人们所普遍认 识到的,无须多言。然而艺术渊源对江淹审美想象 的意义似乎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钟嵘的《诗品》用“其体出于”、“其体源于”、“祖 袭”、“宪章”等字句标示了不少作家的艺术上的承传 关系。关于江淹的艺术渊源钟氏并未挑明。但经过一 番沿波讨源、探赜索隐的工作,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其 远祖近源。钟蝾在《诗品》中记载了江淹梦见郭璞向 他索回“五色笔”的故事,意谓江淹的文才是郭璞赐 予的,则郭江两者必有源流关系。同书中又论郭璞 宪章潘岳”,潘岳“其濂出于仲宣”,王粲是“其源出 于李陵”,李陵“其源出于《楚辞》,文多凄怆,怨者之 流“、这实际上说明了江淹诗歌的近祖是郭璞,远祖 是《楚辞》,渊源脉络可以理清。诗歌如此,赋作亦可 作如是观。《楚辞》想象瑰丽,作者出人人间天上仙灵 世界,恣肆无涯地放纵想象的翅膀;郭璞是游仙诗的 大宗,与游仙的玄想相伴而生的是绝弃人事慕隐遁, 横绝时空求长生。这两者即影响了江淹诗赋中的审 美想象,形成了沉迷于神仙隐遁之境的特点。 江淹的《云山赞四首》作年不详,但是很能说明 他审美想象的这一特点。四首分赞王太子、阴长生、 秦女、白云、都是神仙隐遁世界中的人和物。其序 云:“壁上有杂画,皆作山水好势,仙者五六,云气生 焉。怅然会意,题为小赞云 ”所谓“壁上有杂画”、并 ! ! ! 垦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非真的是壁画,而是所谓的“败壁成像”。 潮湿发霉、 斑剥陆离的被玷污的破败的墙壁,呈现在作者(观赏 者)面前本来并不是有规律的画像,只是一团乱七八 糟、奇形怪状的图形。但这种图形与作者郁闷心情之 中生出的隐遁避世之思猝然相遇,调动了作者积累的 知觉形象,于是“败壁”上的图形幻化成各种神仙隐遁 《游黄檗山》诗“秦皇慕隐沦,汉武愿长年”诸句是明 明白白地宣布向往长生企慕求仙的想法。《清思诗 五首》中:“帝女在河洲,晦映西海侧”、“白云瑶池曲, 上使泪淫淫”、“偃蹇灵之来,容裔此华堂”、“愿乘青 鸟翼,径出玉山岑”等句则都是审美想象驰骋于神仙 隐遁之境的产物。“想象归根到底是对一种价值的 肯定,这种价值虽然不是现实的,却给予现实以意 义,这一意义不帮助我们去感知,不直接使对象完 善:……而是使我们超越感知。” 想象神仙隐遁是 之境才有的形象。这里审美想象的知觉形象基础当然 包括楚辞和郭璞游仙诗中的神仙隐遁之境的形象,以 及江淹从其他途径获知积累的相似形象。“实际上,人 们总是倾向于看见自己期待的东西,听见期待听见的 东西。” 作家的审美想象也有类似的期待心理。 江淹对现实失望,企图超越感知世界的方式,江淹靠 它来暂得懈脱。 当江淹的现世生活不得意时,他就把目光转向自然和 佛道虚构的世界,而这时神仙隐遁之境的人和物就毫 不费力地占据了他审美想象的空间 江淹审美想象的这一特点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 由此可知,当我们运用文艺心理学的方法来审视 江淹的诗赋,不但一些艺术上的疑问迎刃而解,而且 展示了作者更为丰富绚丽的心灵世界和艺术世界。 参考文献: 【11鲁迅鲁迅全集 第六卷[M1北京:^民文学出版社, l98I 过程。江淹从政之初,对从政尚有执著之念。所以尽 管诗中有关于神话传说或神仙世界中的事物的想 象,如若术、崦嵫、丹山、桂枝等,甚至表白意欲归隐 学仙的念头,但诗中尚有一些描写雄阔壮大,如“山 气直百里,山色与云平”,“{云{云百里壑,参差万里 山。楚关带秦陇,荆云冠吴烟” 可以说,当此之时, 【2 J俞绍初.张亚新.《江淹集》校注[z1郑州:中州古籍 出版社.I996 【31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 译)【M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84 两种描写实际上是出世和人世的想法在江淹心中激 烈斗争的外在表现。尽管他对人世济世还有信心, 但现实屡屡让他的失望与日俱增。所以虽然有阔大 的想象描写,但仍掩饰不掉郁闷心情的流露。《秋至 怀归》有句云:“蓬驱未止极,旌心徒自悬。若华想无 慰,忧至定伤年”,《哀千里赋》有旬云:“既而悄怆成 优,悯默自怜。”这样一来,现实空问的广阔与内心 深处的逼仄形成对比,内外视界的反差无疑加深了 【41李宗长江淹诗歌的题材选择及其文化意义【J1南京 师大学报(社科版).t997(2):l03一t07. 【51谢棒,王夫之四溟诗话・姜斋诗话【Mj.北京:^民 文学出版社,196I 【61徐震世说新语校箜[Z1北京:中华书局 1984 【7 J黑格尔美学[M1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 J童庆炳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M1无津:百花文艺出 版社 1992. 优思愁怨。 到了被黜吴兴前后,江淹个人前途和家庭生活 都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不幸,江淹的心态落拓到了最 【91钱钟书管锥蝙LM1.北京:中华书局,1986. 【1。J米盖尔・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韩树站译,陈 荣生校)【M1.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i992. 低点,其审美想象就主要局限在神仙隐遁世界里。 I责任编辑】姚馨丙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astes in the Verses and Odes by Jiangyan cHEN Chun—bao f Chinese Department,Nantong Teacher’s College,Nantong,Jiangsu,226007) Abstract l'he aesthetics of]iangyan’§Yef3es仰d des is characterized the eooformlty of minds and,happiness and ̄t)ITOW.in 9 and particular.bv【he d pictlon of melancholy through the presenlatlon of happine ̄ rhe expression of aesthetic emo ̄on in Ihese v㈣odes is bright,smooth and touching.affecting.to some ext ̄nt,its artistic strength.However.the successful worh ̄uniformly .demonstrate the ove ̄helming of the formal emotion over the cofltent emotion In relation to the artistic 90urce of Jiangyanhis aesthetic aasociation is enthralled in the passion of immortliaty and reclusion Key words:Jian ̄'an;verses and odes 丑esthetlc ta日 aesthetic emotion:aesthetic association ! !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