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我国民族乐器的阻碍与发展

论我国民族乐器的阻碍与发展

来源:爱go旅游网
北方音乐 Northern Music

论我国民族乐器的阻碍与发展万蕾琪(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摘要】民族乐器是我国几千年来的音乐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文艺瑰宝。近几年,随着现代音乐的快速发展及西方乐器的纷纷涌入,导致大部分人对民族乐器学习较少。如果一个国家不重视自己的民族音乐,不把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建立在自己的音乐教学基础之上,它就会无法挽救地消失在国际文化中。【关键词】民族乐器;民乐发展与阻碍;中西对比【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一、民族乐器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日益进步,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我国的音乐事业也蓬勃发展起来。民族乐器是我国独有的乐器,它代表着我国的音乐文化,在这个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要重视民族乐器。我国民族乐器有着非常鲜明的特征。第一,有实用性极强的乐曲。无论是描写喜气洋洋春节情境的《春节序曲》,还是描绘丰收时节的《扬鞭催马运粮忙》,或是结婚时用的《新喜结良缘》。这些乐器作品带来的气氛是西洋乐无法代替的。第二,有写实性极强的乐曲。大自然中有着各种美妙的声音,无论是描写鸟叫的唢呐乐曲《百鸟朝凤》,还是表达美好风景的古筝乐曲《高山流水》,或是模仿马儿奔跑嘶鸣的二胡乐曲《赛马》,无一不表露出我国民族乐器独有的音色。第三,有写意性极强的乐曲。如《梅花三弄》《二泉映月》等乐曲可以让人借景生情,情景交融。二、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的对比阮是世界上最早有品的乐器。世界上所有弦乐器的品都来自于阮的品,这恰恰也证明了民乐的博大精深,影响着后世一批又一批弦乐器的发展。尽管有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做铺垫,我国传统民乐的发展形势仍不容乐观。在乐团演奏时,往往是演奏者多,而听众少;在专业院校中,冷门的乐器会出现招不到老师的现象;在选择乐器上,学生往往会选择学习西洋乐;论师资力量,民乐在国内能找到世界顶尖的老师;论经济,民乐学费要比西洋乐收费低、乐器价格比西洋乐便宜,可仍有大把的人愿意学习西洋乐。人们对民乐偏见多,认为民乐很老土,而学习民乐的人中,多数人的目的是因为它学成快,能加学分。冯满天老师说的一句话让我深有感触:“我们民乐人啊,有委屈!”三、民族音乐发展受到的阻碍与原因(一)阻碍在综合类大学音乐系学生大一时,学校开设的必修课程通常为钢琴和美声,民乐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电视开播的“中国器乐大赛”变成了参赛者炫技的平台,只有炫技才能得奖,从而使音乐失去了本身的表现力与情感,失真的音乐,流传度极低,这从一定意义上也阻碍了民乐的发展。电视台音乐频道开设了《国乐飘香》等电视音乐专栏,但因收视率偏低,生存堪忧,直至停播,这让人痛心疾首。(二)原因2 Northern Music

民族音乐发展受到阻碍的原因可从两个方面论述:第一,教学方式采用西洋教学。在音乐学习中,乐理通常会成为我们与音乐接轨的第一步。但是,我们从学习乐理开始,接触到的就是西洋的教学方式,所以,在后来学习民族乐器以及中国传统乐学理论的时候,学生的审美无法一下转变,觉得民族音乐难以接受。第二,时代久远导致人们观点的偏差。民乐是随着我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流传下来,每一件乐器都有一段历史,但也正是由于它们的年代久远,才导致很多人认为民乐跟不上时代,甚至有人认为只有村里的婚丧嫁娶中才能用得到民乐。现在社会发展太快,时代更新了一次又一次,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但是,无论是戏曲还是民乐,这都是我们的国乐,在老一辈眼中,它们一直是我们的财富,是我们的瑰宝。四、在发展过程中遗失的民族乐器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联结了东方文明古国与西方文明世界的文化,通过丝绸之路,我国大量的民族乐器走出国门,成为中国乐器的代表;也有大批乐器传入中国,随之在中国得到更好的发展。日本正仓院至今保存着公元752年(唐天宝11年)使用过的18种(75件)乐器。数量之多可见我国古代人民对民族乐器的喜爱与乐器的繁荣发展。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一些优秀的民族乐器在慢慢消失。现在一提到尺八,大家会不假思索的说这是一件日本乐器的代表。可殊不知,尺八真正的生源地在中国。我国的民族乐器因为口传心授或者不受重视等原因,在随着丝绸之路流传出去之后,反而成为他国一件具有代表性的乐器。日本音乐工作者岸边成雄先生在自己的书中写到:“正仓院至今保存下来75件之多,这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而且,这些乐器几乎都是在唐代从中国传到日本来的。中国自己并没有这种大规模的收藏。”那么,这不也是我国民乐的一种悲哀吗?南北朝时,曲项琵琶随着丝绸之路由西域传入中国,在中国颇为盛行,而后在唐朝时期又随着丝绸之路传到日本,但是,精美的五弦琵琶最终没有在中国留下,与它的75件伙伴一起存留在正仓院中。五、民族音乐与教学的转变学校音乐教育应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础,学校应充分发挥其口头保护作用。高校设置音乐专业,本身就是对音乐文化的重视,在校园内开展民族音乐活动,最大限度地对社会传统文化保留和继承。高校承担着传递和弘扬(下转第256页)

北方音乐 Northern Music

乐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当地的扶持作用,有效激励音乐传承人开拓进取,发展民间音乐文化人才。可以依据地域特点,从、经济、开发方面予以相关的优惠,支持,在特定的场合表演独特的民间音乐,从而形成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三)让民间音乐走进课堂学校是有效发展民间音乐的重要载体,将带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引入校园,如果条件允许,学校可以聘请知名的民间歌手等,培养教师音乐素养、编写新版的音乐教材,组建学校民间音乐社团,定期举办民间音乐文化比赛。还可以成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课程,确保音乐文化顺利发展。对音乐专业院校,可以适当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从理论、唱法,到收集与研究,有效掌握各种民族民间音乐。(四)构建相关的数据库充分做好民间音乐的采风工作,相关工作者深入民间,考察各个地方的民间音乐作品、表现形式、艺术风格。调查音乐文化资源,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以便随时了解民间音乐的发展情况,及时更新资源信息。(五)重谱与重声并举当前,相关的研究人员展开了关于文化遗产方面的考察工作,还把民间音乐记录成乐谱在市面发行,可是,没有在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播。因此,依托先进技术记录原生态的民间音乐非常重要,这正是古曲《二泉映月》众人皆知的的重要因素。为了保存大量的、内容完整的民间音乐素材,可以对音乐进行清晰的录音、录像,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形式传播民间音乐,其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大的特点。民间音乐爱好者也要积极参与研究我国的民间音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参考。四、结束语总之,我国的民间音乐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它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今时代,传统的民间音乐生存与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为此,部门及相关工作者应当对此引起高度重视,采用相应的措施保护与传承民间音乐文化,促进我国音乐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周雨城,史红玲.湖北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8(03):30-34.[2]李帅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信阳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15:77-83.[3]吴冬炫.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民教育中的传承[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141-143.[4]詹一虹,周雨城.中国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2(03):24-27,57.(上接第2页)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担当。因此,高校要把音乐教育资源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地方高校更应肩负起弘扬民族音乐的使命,将民族音乐融入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对本土音乐的兴趣,了解本土音乐的精髓和灵魂,更好地保护及发展我国珍贵的民族文化,使之能更久远地流传。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国家领导人也总在强调民族重要性,随之,民族音乐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出现了高雅艺术进课堂,如我国有名的黄梅戏剧团到各个学校进行演出,从而使得更多学生接触我们的音乐艺术。2000年左右,小学生音乐课堂学习的是口风琴,2015年,部分省份的小学生在音乐课中学习葫芦丝,初中生音乐课学习竹笛,教育中的种种转变证明我国开始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G20峰会时,开场的音乐为我国琵琶古曲《春江花月夜》,在各国齐聚的时刻,我国的民族音乐悠扬回荡在西湖会议中心,浓郁的中国特色,这是中国面向世界的时候,民族特有的东西就是我们所能展现的事物,这是中国独有的音色,这是中国之声,应该被全世界听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注定有一天,民族音乐会列名为世界音乐,现在的民乐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民乐正在慢慢与世界接轨,如女子十二乐坊的出现,这是民乐与流行音乐碰撞迸发的新火花;民乐开始运用到流行歌曲中,如《悟空》《卷珠帘》等都为民乐伴奏演唱。各式各256 Northern Music

样的演出,让越来越多的人们逐渐对民乐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六、结语我们对一个文化事物的了解,不能完完全全取决于自己喜欢不喜欢,一种物品随着五千年文化一起流传下来,必定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我们不能使其放任自由地发展,一定要结合当今发展状况,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使得民族乐器走出国门,让这独具风格的音色代表着中国,在世界范围中开辟属于自己辉煌的新篇章。参考文献

[1]范红玲.中国民乐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选择[J].四川戏剧,2009.[2]黄永勤.传统与现代的契合:新民乐在大众文化中的发展路径[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3]张欢、周菁葆.丝绸之路音乐中的弓弦乐器[J].中国音乐(季刊),2015.作者简介:万蕾琪(1994—),女,汉族,山西榆次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