蛐溉 炙史肄志 己013 第5期 :{ 垂 唇口 孥试俺 图一:新都马家大墓蜀王印 ※冯广宏 两座王陵的发现 言,用具有敦、鉴、盘、匹、勺、鍪、釜、甑等;食器 有鼎、敦、壶、豆、釜、甑等;兵器有戈、矛、钺、短 1980年3月,四川省新都县马家公社发现一座战 剑等;工具有削、凿、锯、雕刀等。不少器物都光洁 国时期的竖穴土坑木椁墓,因位于城西北5公里的马家 如新,有些铜器如短剑、锯、雕刀等物,上面所附加 铺,故又称马家大墓。大墓平面呈“甲”字形,木椁 的木板和绑扎的绳索也都保存完好。其中有一铜鼎, 朝向正西。墓道长8.82米,墓坑长10.45米,宽9.2米, 盖内有“邵之食鼎”4字铭文,字体是春秋战国时楚地 面积约150平方米,坑壁基本垂直,规模甚为宏大。木 流行风格。王家祜与笔者曾经撰文论证此器为蜀制, 椁全用名贵的楠木构筑,长8.30米,宽6.67米。椁室中 “邵”为蜀王之名,并非楚国贵族昭氏,因铭文不会 央为棺室,周围有头箱、足箱、边箱等共8个,分为九 勒氏,只会勒名。成都博物馆判定墓葬年代属战国中 格。棺室内置楠木独木棺一具;棺底有“腰坑”,四 期偏早,正是开明王朝经新都再迁成都的时期;而从 壁与底用木枋构筑,上用木枋作盖。木椁及“腰坑” 规模、形制、文物数量、器物规格来分析,这座墓葬 四周和底部,填以白膏泥封固。虽然此墓早遭盗掘, 决非一般贵族墓,而是一座典型的蜀王陵。 椁室内仅存一些小件器物,但棺底“腰坑”幸未被盗 出土的随葬品中有两件铜印,其中一件方形铜印 墓贼发现,腰坑中器物保存得仍然比较完好,计出土 宽3.5厘米,高1.4厘米,背微拱,中有錾钮,有四饕餮 青铜器共20多类118件;铜礼器中有5件一组的列鼎, 图案组成的纹饰。这种印章过去少见,应该就是墓主 5件一组的壶有两种形式,编钟也是5件一组;许多兵 蜀王的玺印(图一)。 器5件成组,可能因蜀地有“尚五”习俗之故。还有缶 从1999年起至2008年,四川考古人士配合三峡抢 对、盖豆一对。从椁室内残存的盖弓帽和管形车器 救性考古工作,对省内宣汉县普光镇进化村罗家坝文 来看,原来还随葬了一批车马器。研究者认为,器物 化遗址进行过三次发掘清理。1999年第一次清理墓葬 一中的釜、甑、鍪、盘是晚期古蜀墓葬中常见的组合, 6座;2003年再次发掘,清理墓葬33座;2007年又清理 大批戈、剑、矛、钺和斧、斤、削、凿等也是巴蜀墓 墓葬26座。其中时代约为战国早期的33号大墓,最为 中的典型器物,其中鍪、釜、甑的出现早于中原,是 引人注目。其墓坑宽7.3米,长9米以上;虽曾遭遇盗 巴蜀人的独有。陶器中有陶豆及圜底罐、圆底釜等, 掘,但墓坑东部仍出土铜器130余件,其中礼器有鼎、 几乎是晚期巴蜀墓必出之物。仅存一件漆耳杯,上有 缶、簋、觑、敦、基、壶、豆(带盖)、鉴、匝等,其 巴蜀文字,也是巴蜀的特有文物。出土器物以类别而 基本组合与中原文化相似,而罕见于蜀域;兵器以戈 ;4 i; ; ; l 您蜀 为多(2l件),另有钺、剑、矛、刀、箭镞等;用具有 角有一小方块,中有斜线。笔者曾撰文论证过,这一 釜、鍪、尖底盒、勺、镂空器座等;工具有凿、削、 器。许多出土器物与新都马家大墓非常相近。30多件陶 合文应即“开明”二字。在唐宋有不少集录古文奇字 字,字形就是“衙”,宋人转录时定为“明”字; 斤、手锯、雕刀等;饰物亦有10余件;但没有发现乐 的书籍,如唐崔希裕《纂古》一书,曾收录“古文” 一器中有7件为彩绘。陶器中有尖底盏、花边口圜底罐、 笔者疑此字本是“开明”合文里的“开”字,唐人熟 钵、网坠等。根据此墓规格和出土器物情况,其并非一 知,在宋人转录时漏掉“开”的部分,却把“明”字 般贵族墓葬,应该是开明王朝时期的巴地王侯陵墓。 的隶定结果保留下来了。宋代郭忠恕《汗简》曾经征 宣汉罗家坝遗址前后出土巴蜀铜F1]6件。在第二 引古文七十一家,其中古文“日”字,是方块形中间 次发掘中,12号墓出土的蝴蝶形印章,蝶翅和蝶身都 刻画精美,是国内唯一的特殊印章形式,但印文锈蚀 不能辨认。l0号墓墓主为女性,出土圆形青铜印章, 印文为汉字“王”与火焰形和蝌蚪形符号所组成,当 是巴寅贵族。21号墓墓主应是武士,出土一件较薄的 青铜印章,印文不可辨认。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在 王侯一级的33号墓坑中,墓主骨架腰部发现一件青铜 圆印,直径约8厘米,印文经处理后相当清晰,因做工 精细,被誉为最完整的巴王印章(图二)。 新都蜀王玺印解读 新都马家大墓出土的方形玺印,上面刻有巴蜀 特有的图像文字(图一)。印文可分上下两部分,上 部由三个文字所组成。中心是张开的铠甲图像,顶上 有头盔,甲衣由25块铠甲片联缀而成,是为一字。铠 甲图像的左右两边,各有一牙璋图像,右侧图像略有 蚀坏,这是相同的两个字。过去多将这种牙璋图像解 释成“铎”。虽然图像的外表有突起的乳丁,与铎相 似,但中间应有铃舌,执柄才能摇响;而且其放置方 式,应该是大口朝下,方能稳定。但该图形象是大口 朝上,与铎不合。印文下半部分也由三个文字组成, 主体是两个光头人呈携手状,成为一字;而携手之处 的“三星玉版”,又是一字。下面的空处,刻有一带 盖的巷,也是一个文字。 印文中的铠甲图像,显然意在强调武力保卫,故 可读“武”。这个字应是开明王朝标志性徽记,象形 气息甚浓。对比一下大墓中出土的5件成组器物上, 多刻有一种徽记文字,类似古汉字“册”形;整体上 看,好像宫廷洞门前面的栅栏,又像是具有左右两根 立柱的牌坊,与后面官门互相套叠。笔者发现,这个 徽记应该是印文铠甲图像的符号化,实为一字。其下 一根折线,或许就是那个“明”字的省文。 印文中牙璋图像,清代吴大潋《古玉图考》中根 据《周礼・春官・大宗伯・典瑞》牙璋“以起军旅, 以治兵守”之说,定为一种调动军队的信物,后来转 化为祭祀礼器。《三代吉金文存》编号“6・20享父 乙簋”与“2・40作父癸鼎”铭文里均有类似的图像 文字。今人郑魁英《话说牙璋》(《收藏》2005第11 期)认为,考古界称这种器物为“刀形端刃器”,推 测由原始社会晚期的未耜演变而来,体形狭长,柄部 为长方形,刃部一般宽于柄部,有齿牙,或有栏,一 般有穿孔;刃部有内凹圆弧形、内凹“V”字形和戈形 带叉形等。正确持法应是柄部朝下,刃部朝上,是祭 祀农耕的礼器。三星堆l号坑出土30余件,2号坑出土 20余件;大陆境外出土者,有香港大屿山东湾1件,香 港南丫岛大湾遗址1件,越南4件。香港南丫岛大湾牙 璋的形制比偃N--里头到郑卅I--里岗的牙璋都要晚, 与广汉三星堆的玉(石)牙璋(图三)比较接近。最 近,在越南富寿省的冯原文化遗址发掘出与三星堆一 样的牙璋。不过,也有学者根据良渚文化兽骨加工的 合符,发现上面有刃有齿,认为就是牙璋的原型,故 不排除牙璋是一种信物的推测。马家陵墓玺印上的牙 图 二 : 宣 汉 罗 家 坝 巴 王 印 4 文之葬志 201j每南5期 璋图像,与铠甲挨在一 种组成。马家大印上的“三星玉版”,是望、丛二帝友 起,因此无法回避军事上 好联合的结果,此印左上方即有此文,首先把政治大 合符取信之义,可将这两 义揭出。左下接着就是兵器上常见的手臂形文和蝌蚪 个牙璋文皆读为“信”, 形文,具有后来所说的“尽忠报国”的意思。三星玉版 表示开明王朝玺印的功 的右边是一横置的光头,似指前代望帝;光头下面的 能,是取信于民。 人体轮廓线,相对的是类似篆文“大”字的人体形,居 印文下半二人交握 于印文的中心部分,或指传说中浮江而上的鳖灵,即 图像,笔者以为是望、丛 开明丛帝。这一玺印,可作马家王印文义的补充。二帝政权和平交接的象 征。《蜀王本纪》《华阳 国志》皆言荆人鳖灵至蜀 时,正值古蜀国洪涝灾害 十分严重的阶段。鳖灵将 水患制平,使蜀民安居乐 业,获得了民众的爱戴。 末代望帝随即将王位禅 让给鳖灵,后者遂建开明 王朝,自称丛帝。现今郫 县还有望丛祠,内有二帝 图三:三星堆牙璋 陵园,证明这种特殊的改 朝换代形式,是以和谐稳 定为主。由于政权是和平过渡,应当对这种和谐的大 局广为宣传,所以开明时期的印章文字上,经常出现 两个汉字“王”并列现象——这在中原各国“天无二 日.民无二王”的思维里,是决不允许的。印章文字 中还有两个蝌蚪图像并列的字,应是两个“王”字并 列的简化版,笔者已考证其为“仁”字,即推己及人 之义。马家王印上的二人交握,就是这个“仁”字的 图像化,也是对望丛二帝政权和平移交的肯定。 印文中心“三星玉版”图像,按照古代星野学 说,蜀地所对应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井宿(西方称为双 子座),八星聚集如井,又名东井。其中比较明显的 三颗星,大致呈宝盖形,可能就是对三星玉版的描 绘。这一“三星”图像文字,显然有古代帝王常说的 “奉天承运”之意,似可读为“御”,表示玺印是君 王所用。20世纪80年代成都沙河附近征集到一件方形 钢印(图四),印文相当特殊:全文l0字,分为左右两 半,两边文字基本相同,但位置相互颠倒;似乎是按 左上到右下的对角线方向,彼此对称。印文由三星玉 版、“心手文”、光人头和居于中心的人体(或尸体)5 ≈ 6:i 《 i 马家大印下面晷的图像,是蜀人祭祀时常用的礼 器,可读为“礼”。这种萤形文,在其他地区印章里 也能见到。如1981年蒲江县东北公社一大队六队战国 墓出土一件方形铜印,上有5个礼器图像的文字,从右 至左为圆璧、方璧、圭、铎、营,都是礼器,推想是 印主佩戴在身上的辟邪物。1992年什邡市城西丝绸厂 战国船棺墓所出方形铜印,印文为巴蜀文字,印背上 却刻有“十方口王”4个汉字。其印文下半部分,左为 鲁的图像,右为牙璋图像,中间被一s形弧线隔开,与 马家王印的表现如出一辙 总之,马家王印包含的信息极其丰富,可以定 为开明蜀王的玺印。印文中有开明徽记与政权象征, 并有开明王朝大力提倡的主题语言“武、信、仁、 礼”,其中囊括了政治信念、社会伦理、生活行为、 人生哲理诸多方面的内涵。 宣汉巴王玺印解读 宣汉罗家坝33号大墓出土的圆形铜印,现在尚 无专门的研究报告公布,故仅能就个人认识谈…些 看法。此印为阳刻印文,上有l3个巴蜀图像文字(图 图四 成都沙河铜印 置蜀 。: lⅢ . 二)。中心部分自上而下直行5个字,顶上是一个“三 这左右两侧的小字“干”和“仁”,标志着一武一 星”图像,与马家王印三星玉版异曲同工,应是代表 文,应该是印主所持有的行为理念。 蜀地星野对应的井宿,有“奉天承运”之义。其下为 一推测自称十方王族的印主,应为开明蜀王直系, 月牙形图像,但中间有尖。笔者根据其他蜀印上与 在巴地坐镇,此印即其玺印。拿它与新都蜀王玺印对 此相同的文字,常有与“王”字组合的现象,得知此 比,在地域性政治表现上明显存在一定变化:新都印 文有子孙昌盛之意。其下又有银锭形图像文字,是表 文上有礼器璋巷及两人牵手图像,呈现一种和谐景 示社会稳定的意思。再下面是四个圆点包围着的门 象;而此印文字的主体内容虽与之相同,但所强调的 形图像,四点包围相当于中原邦国名称被方框包围一 是干戈和稳定,可见巴地宣汉与开明王朝中心的新 样,应是对国家徽记的尊重。这一门形图像文字,在 马家大墓出土的成组器物上,皆有同样的徽记,应是 开明王朝标志。只不过宣汉大印上笔划更加整齐,上 下皆有横划,横划中间实际上是铠甲图像,与马家王 印略有不同的只是铠甲的两袖呈下垂状而已。如果将 此字看做平顶房屋,则两侧的立柱呈悬空状,这在建 筑上是不可行的。此文下面是一个十芒太阳图像,显 然代表光明,故可读“明”,那么这一铠甲形文字就 可以读“开”了。这一直行印文5字,可读为御、孙、 定、开明。 中心一行的两边,最明显的是左右各有一长兵 器戈戟插在墩座上的图像,表示武力保卫,故均可读 “武”。今人或将这一图像视为树木,这一推测须视 铠甲图像为房屋方合; 若房屋被否定,则与铠甲相配 者就应是戈戟了。在这一戈戟图像的上下,各有一个 相同的文字,左边戈戟上下各有一个“十”字。这个 字是蜀域中小的邦国名称,今什邡市城关镇就出土有 “十方王印”,邦国IIH称为“方”,那里的小邦国即 名为“十方”。现在宣汉此印证明“十方”的范围比 较宽广,一直到川东北皆有此称。印文右边戈戟上下 皆有一蝌蚪形文,此文成都沙河方印上已有(参见图 四)。笔者曾按《山海经》中半鱼半蛇的“鱼妇”形 象,推测此文与古蜀王鱼凫有关,则此文应属族徽, 或指鱼族,故知此印印主既是十方王族,又是鱼族后 裔。由于久已臣服开明王朝,故“开明”徽记大而居 中,印主徽记则小而不显眼,以示谦卑。中心行的两 边,共有6个文字,两个表“武”,4个表族。 在印文的左侧,还有一个“丁”字形符号,似为 一种短兵器,暂读为“干”;右侧有两个蝌蚪形连体 符号,在巴县冬笋坝50号墓出土的长方形印章中,即 有此字存在。由于又出土两件同样规格的汉字印章, 与此字对应者为“仁”,故大印印文亦当为“仁”。 都,相互关系趋向严峻。 在巴蜀政治核心地带发现的这两座王陵,首先 补充了文献记载之不足,对于《蜀王本纪》所谓蜀人 “不晓文字,未有礼乐”,是一种澄清。开明王朝是 既有文字,也有礼乐的时代。马家蜀王印显然是早期 产物,虽在开明五至九世墓中出土,但不排除玺印刻 于开明初世,成为王室的传家宝。上面的文字以图像 式为主,以后才逐渐过渡到符号化。从墓中成组器物 上的刻符可见,那时图像文字正在向符号文字迈进。 马家大墓出土系列礼器,还有编钟,已是王朝札乐盛 行的证明。这种礼乐文明的发展,必然有过去的基 础。这就是说,开明以前的杜宇王朝其实已有礼乐制 度,并非从开明王朝才开始兴起。 其次,印章的功能与社会变革有关。战国时期,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货物交换和贸易往来, 在经济行为方面需要一种作为凭证的信物,那就是玺 印。《周礼・地官・司市》称“凡通货贿,以玺节出 入之”;《掌节》又言“货贿用玺节”。按《周礼》规 定,货物流通,必须持有玺节作为出关入市的证明; 官府征收赋税时,也要利用玺印作为凭证。同时,王 侯官吏行使职权时也须有玺印,代表权威。由此,研 究者将印章功能归纳成三方面:一是诚信作用,二是 标志作用,三是祝警作用。古玺印有纽有孔,可以穿 绶系在腰问,随身佩带,显示身份,则是标志作用。 有些印文带有吉祥幸福的内容,佩戴可起祈祥压邪的 作用,相当于护身符。有些印文属于一种励志箴言, 随时看到它,可起警示作用。巴蜀王侯玺印的具体功 能,亦不过如此。新都、宣汉两件玺印,一方面属于 巴蜀王侯随身佩戴之物,表示开明王族身份;一方面 丈史雅志 己口1j每第5期 | ※钟周铭 1986年,在广汉三星堆遗址的二号祭祀坑里, 过“其目纵,始称王”的蜀人先王“蚕丛”的形象。 出土了54尊纵目青铜人像。这些青铜人像充满了神秘 刘章泽先生认为纵目青铜像是蜀人的太阳神形象。 的气息,尤其是那双突出的眼睛。根据其两个主要特 。 赵殿增先生认为这种巨眼高悬的神,有可能是古代 征——1.眼球向外突(例如最大的一件其双眼瞳孔呈 柱状外突,直径13.5厘米,长达16.5厘米),2.两眼角 向上翘,整个形状看起来像眼睛是竖起的——考古学 界将它命名为“纵目青铜像”。 “蜀”字的起源依据。 王红旗先生认为纵目是表示 “望远镜”,即一种测量距离的仪器,表示古蜀人对 “望远镜”的崇拜。 美国学者巫鸿先生则认为:二 号坑所出柱状眼睛的面具这个特殊造型可以反映某种 “开目仪式”,空出的瞳仁首先单独做出而后经过二 纵目青铜像是三星堆遗址的标志器具之一。但它 究竟代表了什么,具有什么意义,仍是谜团。美国学 次浇铸,把它安装在面具空洞的眼睛上。香港学者饶 者贝格莱在文章中写道:“这种青铜面具,它的眼睛 宗颐先生则认为: “三星堆铜人目凸出作柱状,可作 凸出16.5厘米,即使最大胆敢言的解释者也会踌躇, 直目看待,也许摹仿日神烛龙,取其可烛照九阴,在 迄今为止,这一怪物仍然难以理解。”Ⅲ 举行燎祭或大傩时,以作祀事对象,使众鬼惊恐无 虽然被说成是“怪物”,但仍有许多学者对其 所遁形” 。。还有人将纵目青铜像阐释为“德”的意 内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华阳国志・蜀志》曾记载 思。 更有甚者,把纵目青铜像比附为外星人来蜀地 显示执政理念,既有武力后盾,又有礼信伦理,作为 江石亭江流域,延伸至嘉陵江巴河流域。古老的鱼凫 治世的基本准则;一方面还重视仁道,提倡和谐,作 族,国破以后,分散到巴蜀各地,宣汉亦有一支。通 为哲理上的指导方针。战国时期中原百家争鸣,道儒 过玺印文字的研究,可以弥补若干缺失的史料。 墨法各家学说四面开花,可能会影响到巴蜀地域。印 最后,玺印文字的释读,是一项比较重要的研 文中显示的一些思想,如禅让就是儒家鼓吹的王道理 究工作。李学勤先生说过,无论文字学说有多少种界 想,仁道和谐社会也是儒家不断的追求。 定,刻在玺印上的总有文字功能,总是文字。因此巴 再次,玺印说明开明王朝统辖区内,仍有一些小 蜀文字的释读,不妨从玺印文字的释读着手。尤其是 的邦国存在,如“十方”就是一例。什邡市船棺墓出 巴蜀王侯大印信息丰富,更须作为主攻方向。笔者的 土的“十方口王”玺印,初步证明“什邡”这一古老 抛砖引玉,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进行深入研究,发现 地名,实际上源于上古的“十方”邦国;而宣汉王印 真理,纠正谬误。 又表明,其属地也在十方国境,这一邦国,实已由沱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成都)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