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读张爱玲有感

读张爱玲有感

来源:爱go旅游网
读张爱玲有感

读张爱玲有感

说到喜欢的作者,我的心里不禁划过她的名字——张爱玲。而我认为在读她的作品之前更应该读读她的人。

张爱玲原名张煐。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童年在北京、天津度过,1929年迁回上海。1930改名张爱玲。中学毕业后到读书。1942年沦陷,未毕业即回上海,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也替德国人办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中国的生活与服装”一类的文章。1942年应《西风》杂志《我的生活》征文写散文《我的天才梦》得名誉奖。1943年她的小说处女作《沉香屑》(第一、二炉香)被周瘦鹃发在《紫罗兰》杂志上。随后接连发表《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代表作。此后三四年是她创作的丰收期,作品多发表于《天地》、《万象》等杂志。

她23岁与胡兰成结婚,抗战胜利后分手。1949年上海后以梁京笔名在上海《亦报》上发表小说。1950年参加上海第一届文代会。1952年移居,在美国新闻处工作,曾发表小说《赤地之恋》和《秧歌》。1955年旅居美国。在美国作家赖雅结婚,后在加州大学中文研究中心从事翻译和小说考证。在美过着“隐居”生活。1995年9月8日,被发现老死于美国洛杉矶自寓。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国的团圆节日---“中秋节”。

她的创作大多取材于上海、的上层社会,社会内容不够宽广,却开拓了现代文学的题材领域。这些作品,既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柢,又突出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心理描写技巧,并将两者融合于一体,形成颇具特色的个人风格。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随后,又写有中篇小说《小艾》、长篇小说《十八春》、《秧歌》、《赤地之恋》、《怨

女》和评论集《红楼梦魇》等。

我在读过她的小说《倾城之恋》后,便成为了 “张迷”之一。在张爱玲的一系列小说中,刻画出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人物,其中女性人物占了绝大多数,这些女人的命运无一不是悲剧性的。由此构成了她小说的苍凉、婉哀、惨伤的风格。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阴气森然的世界,张爱玲的作品使我们触摸到了“人性恶”的一面,人的灵魂阴暗与丑陋的一角。总之,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是她对当时社会观察体验凝结的结果,其中更有着深刻的个人及文化,社会原因的笼罩和影响,从而形成了其小说独特的悲情的艺术审美感。其小说也折射出作者复杂的心灵,也决定了作者对人性的悲观,对历史的悲观,对现实的悲观。那不是淡淡的哀愁,也不是美丽的忧伤,而是令人彻骨的冰凉的悲观。

我尤其喜欢她的一句话“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情总找的出藉口。”虽然透着几分嘲讽,但却真实地解读了为人处世。往积极的方面想,则是在告诉我们:只要想做,就一定能做好。

让我们记住她——张爱玲,这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吧!让你的心里留下对她作品的感动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