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

来源:爱go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

作者:郝凤军 郝凤春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29期

摘 要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90年以后出生的青少年实施的100起刑事犯罪案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这100起刑事案件来看,家庭教育、家庭结构、家长行为对青少年犯罪都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要从完善家庭结构、改变家庭教育、提高家长个人修养出发,来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 家庭环境 家庭结构 家长行为

基金项目:内蒙古工业大学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青少年犯罪研究——以90后为例(项目批准号:SK201208)。

作者简介:郝凤军,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郝凤春,内蒙古工业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青少年犯罪。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0-069-02

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终身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起点。少年若天性,习惯自然成。“家长应对社会负责,对后代负责,讲究教育方法,培养子女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豍这是每一个家长应当负起的家庭乃至社会责任。

一、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1.过度重视物质享受

90后青少年(1990年-1999年出生)基本上以独生子女为主,他们的父母青少年时代大多数生活都非常贫苦,相当多的家长不希望子女再吃自己曾经吃过的苦,在物质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子女的要求。家长更多关心子女的物质欲望有没有得到满足,而对应处于家庭教育核心地位的做人教育却放在一边。近年来,在网上出现的“孩子穷养还是富养”的讨论,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在这种家庭教育下成长的孩子看到别人有什么比自己好的东西,就向家长索要,而很多家长总是尽一切可能来满足孩子。这种以满足物质享受为核心的家庭教育下,极易造成孩子从小就养成了攀比的习气,虚荣心空前地膨胀。当父母不能满足其某个愿望时,有的孩子就会采取其他手段来获得,甚至不惜用违法、犯罪的手段来获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笔者统计的100起刑事案件中涉及90后青少年682人,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有397人,达58.2%,家长在物质上不讲原则地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结果却成了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违法犯罪屡见报端,也是这种家庭教育模式导致的恶果。 2.留守儿童

当前,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的家庭中,由于各种原因,家长在外面奔波,而将孩子留给老人,甚至将孩子独自留在家里,这样的家庭越来越多。这实际上就是放弃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孩子在没有父母关爱的环境下成长,极容易导致孩子与社会上有不良习惯的人接触,从而形成不良习气,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在笔者统计的100起案件中,有82人就是留守儿童,达12%。

3.重智育轻德育

在我国当今的社会中,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这种竞争已经传导的孩子的教育上。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从幼儿园起就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美其名曰:“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背上大书包,每天奔波于各种辅导班中,孩子们丧失了应有的美好童年。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从家庭、学校到社会,都把智育放在了教育的第一位,导致教育的功利化越来越强。为了让孩子考清华、考北大,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大多数家庭教育都把中考、高考的课程当成是家庭教育的核心,而把本应处于家庭教育核心地位的德育教育放在一边。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非常重视道德素质教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反映出孔子对德育教育地位的认识。孔子在教育学生时,只有道德素质达到一定标准时,才教给学生文化知识,这是教育的一个基本规律。虽然我国早就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这一倡导还仅仅停留在口号上。

我国目前,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没有把做人的教育放在第一位,而是把智育放在了第一位。甚至相当多的家庭,根本没有从事任何做人教育。

在笔者调查的100起案件中,10%以上的家庭根本没有进行做人教育,近50%的家庭不重视做人教育。恢复家庭教育的本来面目,把做人的教育放家庭教育的第一位,是当前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4.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个别的家长还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面对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不问事情的原委,张口就骂,举手就打。对孩子讽刺、打骂,会严重地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在精神上受到严重的伤害。如果长期采用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会给孩子心理上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下阴影,导致他们形成孤僻的性格,心理上会严重畸形。致使他们在处理一些事情时,往往会采取常人无法想象的方式,为孩子走上犯罪道路埋下了隐患。在笔者调查者中,有78人存在家庭暴力情况,占1.1%。对子女的教育应该用爱去解决,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才能为他们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家庭结构变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1.父母感情不和

一个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備条件。家庭环境既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还会影响着孩子的认知能力,情绪反应等各个方面。和谐的夫妻关系是和谐的家庭关系的核心,如果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闹,会把这种不良的情绪传导到孩子身上,会使孩子没有安全感觉,从而变得脾气暴躁、自卑等畸形的心理。

笔者调查的682人中,父母感情不和的达到345人,高达50.6%。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夫妻关系,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2.单亲家庭

离婚和父母一方意外死亡是造成单亲家庭的主要因素。近年来主,离婚率越来越高,甚至在某些城市的某些人群中,中国人最亲切的问候“你吃了吗?”被“今天你离了吗?”所代替,高离婚率直接造就了大量的单亲家庭。父母离婚后,不管孩子随哪一方生活,结果都会造成孩子家庭情感的缺失。往往在孩子心中种下对父母怨恨的种子,他们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对自己是单亲这一事实非常敏感,害怕别人背后议论自己,逐渐会产生自卑感,逐渐脱离群体。他们会越来越感到孤独,一旦接触到社会上的不良朋友,就会很快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豎 笔者调查的682人中,就有184人是单亲家庭,比例就达27%,而因离婚而导致单亲的有172人,可见单亲家庭更应高度重視子女的教育,从而减少单亲对孩子伤害。 3.隔代家庭

由于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年轻父母整日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日常抚养与教育,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就承担起父母应尽的职责,担负起家庭抚养和教育的重任,从而形成了大量的隔代家庭。在隔代家庭中,有很多父母与孩子不在同一城市,孩子长期见不到父母,缺乏父母的爱,孩子会有自己被抛弃的感觉。孩子在情绪上往往感到失落,如不加以正确地引导,会愤恨自己的父母,极易使孩子心理上出现问题。 4.再婚家庭

离婚后,如果再婚的话,孩子对于继父母有着极强的抵触情绪,孩子会认为是这个继父母破坏了他原来美好的家庭,继父母很难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再婚的双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都要更加关心孩子,用加倍的爱来孩子逐渐消除抵触情绪。从笔者的调查来看,因再婚没有处理好与子女的关系,而导致孩子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的达到86人。可见,再婚对孩子影响是巨大的。

(三)家长行为的示范效应 1.家长错误的价值观

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对孩子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有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唯利是图,只要自己能获得利益,哪怕损害国家、社会、他人的合法权益。这样父母的言行,无法避免地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在孩子心灵深处从小就种下了不良价值观、人生观的种子。如果其想满足自己的某种愿望,不能从家长那里得到钱,就会不择手段、不计任何后果地用违法手段来满足金钱的欲望。 2.家长的不良行为

古人云“上梁不正下梁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皆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无时无刻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如果父母有某些恶习(如吸烟、酗酒、赌博、偷窃),对孩子会形成潜移默化地影响。更有的父母为了达成某种不正当的目的,甚至利用孩子来干一些不法行为(如让孩子为赌博望风)。在笔者的调查中,有79人就是受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比例高达11.58%。

二、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一)完善家庭结构,给青少年一个温暖的家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摇篮,与家长的关系是青少年接触最早的社会关系,健康、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一个必备条件,青少年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与心理和有一个温暖的家庭是密不可分的。

良好的婚姻关系是形成一个温暖的家庭的基础,夫妻之间必须打造一个良好的婚姻关系,才能为孩子创造的一个温暖的家。个别家庭中,父母的感情不好,经常地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但父母双方都对孩子关爱有佳。这种情况下,是不能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一切为了孩子,要求我们每一个家长都是努力为孩子创造下温暖的家。

针对现在高离婚率的现象,社会必须利用一切传播手段,加强对成年人(特别是新婚者)的教育,强调婚姻的神圣性和严肃性,教育青年人要建立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提高婚姻的质量,使青年人心中形成不要轻言结婚,在有孩子后,更不要轻言离婚的观念,提高中青年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重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完善家庭教育结构

培养教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把子女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父母对子女爱的具体体现。做人教育是对子女教育的核心,家庭教育要把做人教育放在第一位,家长的教育目标首先应当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中华民族有着重视子女德育教育的优良传统,中华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绵延至今,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把做人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只有在做人达到孔子的要求后,孔子才会教给文化知识,最后才教给入仕之道。这说明从孔子开始,就已经认识到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的核心地位。 (三)提高家长的修养

父母是子女学习的榜样,古人云“有其父必有其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子女,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使子女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思想和行为。一个有着良好修养的父母会教育子女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积极向上、乐于助人,这样教育环境下教育的子女绝大多数都会形成一个优良的品质,成为社会的合格人才。反之,一个有着不正确的价值观、不良的行为习惯的父母。

马克思说:你可以用各种行这有效的方法去影响孩子,可最好的方式还是你的行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做人的品行是父母教育出来的。正如孔子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家庭里,父母应当努力做好“三大角色”,即达到合格父母、合格老师、合格主人三个基本要求。为了子女而无私地奉献的父母,就是合格父母。不仅能够教导子女建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并且能够以身作则,成为子女第一表率就是合格老师。父母同时也应当是合格主人,作为家庭的主人,是社会的一份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整个国家有凝聚力,对家庭成员的生活有为之奋斗和提高的决心,引导他们拥有的人生态度。豏

社会主流媒体要教育父母们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培养孩子一个健全的人格,用中华传统的道德观念来教育子女,使中华的传统美德在子女心中扎根发芽。 注释:

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国发[1994]39号).1994-7-3. 覃志军.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以家庭伦理为基础.法制与社会.2012(3).279. 张盈,陈敏.论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再犯罪的影响及其消除.学理论.2010(32).177.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