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语文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来源:爱go旅游网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学期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酝酿(liánɡ) 黄晕(yùn) 发髻(jì) 吝啬(sè) ....B.唱和(hé) 高邈(miǎo) 抖擞(sǒu) 粗犷(ɡuǎnɡ) ....C.碣石(jié) 棱镜(línɡ) 吝啬(sè) 着落(zhuó) ....D.静谧(mì) 竦峙(sǒnɡ) 澄清(chénɡ) 莅临(lì)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 A.骄媚 卖弄 朗润 咄咄逼人 B.造仿 喉咙 屋檐 花枝招展 C.玲铛 响晴 宛转 淅淅沥沥 D.静默 宽敞 地毯 呼朋引伴 3.修改下列病句.(2分)

(1)冬天的济南是一个温晴的季节.

(2)通过阅读《春》,使我更加热爱春天,憧憬未来.

4.下列语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2分)

A.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B.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C.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D.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5.对下列句子的观察、描写角度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触觉)

B.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视觉) C.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嗅觉)

D.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听觉)

6.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句子.(7分)

(1)《春》文末赞美春天“新”的特点的句子是: .(2分) (2)《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中揭示乡愁主题的一句是: .(1分)

(3)《次北固山下》一诗借“ , ”来揭 示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向上的鼓舞.(2分)

(4)《观沧海》一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 .(2分) 7.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著称. B.《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自《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被称为“诗圣”. D.《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马致远,选自《全元散曲》.

8.学完本单元后,某校七年级(2)班开展了以“多彩四季”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请你以该班学生的身份参加这项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6分)

(1)如果让你来参与策划,你准备设计哪些活动项目?请仿照示例,列举两项.(2分) 示例:①泛舟诗海觅春迹;②“秋之魂”诗歌朗诵会.

(2)请结合活动的主题,用简练的语言拟一条宣传标语以营造气氛.(不超过20字)(2分) (3)在这次活动中,你一定搜集了不少与四季有关的成语或诗句,请分别列举两例.(2分)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10分) 【甲】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乙】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甲】是唐代诗人 被贬郎州后写的一首七言绝句;【乙】是元代戏曲家 写的一首小令,它是散曲的一种,散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2分) 10.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甲】、【乙】两篇作品中的景象.(2分)

【甲】: 【乙】: 11.【甲】、【乙】两篇作品各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4分)

【甲】: 【乙】: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诗一、二句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表露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B.【乙】诗将由枯藤、老树、昏鸦等组成的肃杀秋景与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安适的景象纳入同一画面,更烘托出天涯沦落之人的凄苦之情.

C.【乙】诗悲秋是因为作者只看到秋天肃杀之景,而【甲】诗颂秋是因为他喜欢秋天的壮阔景色.

D.朗读时,【甲】诗后三句应愈来愈高亢,【乙】诗后两句应愈来愈低沉.

(二)(17分)

【甲】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节选自朱自清的《春》)

【乙】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

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节选自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13.【甲】段文字为我们描绘了 图,“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描写出其 、 、 的特点.(4分)

14.【乙】段文字为我们描绘的是济南冬天 图,从 、 、 三方面描述其妙处.(4分)

15.【甲】文中通过侧面描写,展现了春雨润物的意境.请把侧面描写的句子摘抄出来.(2分)

16.这两段文字都可以说是按空间顺序描写景物的,【甲】文是从 到 ,【乙】文是从 到 .(2分)

17.下面各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选择其中一句分析运用这种修辞的好处.(5分)

(1)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 )

(2)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

(3)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 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 ) 我选第 句,我的分析: .

(三)秋的气魄(18分)

①提起秋,人们会马上联想到红叶.然而,我不能不说,红叶与秋的本质相去甚远. ②从枫的红到银杏的黄,红叶有着各种各样的色彩.直接来自这些色彩的感触和对深沉专注的秋的感触,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呢.城市里也许不是这样,只要踏进乡间一步,你会看到山裾树林的红叶、田野稔熟的金黄的农作物、红彤彤照射着的日脚……当你一一抽出来单独静观的时候,就会发现,毋宁说他们是属于残暑的,不是真正的秋的领域. ③能给红叶以秋的气氛的,是红叶中缺少活力的部分.

④没有活力的红叶,经一夜冷风,散落而去.只有这落叶才是真正的秋之物.从飘落到庭院的一枚梧桐叶,到林中飞舞的无数的树叶,或者多半经霜打枯的田野的草叶,都浓浓地涂抹着秋的气韵.踏着沙沙作响的落叶,走过林中小径 时,人最深切地感受着秋. ⑤不知从何处吹来的微风中,常绿树的病叶和落叶树的红叶,是那样毫无反抗地自

然地从树梢飘到了地上.大自然窃窃私语:让地上的回到地上去.而落到地上的枯叶,却依然无法在原地安住,被风四处吹散开去.经霜打枯的草丛,结籽的杂草茎静静地迅速生长.人的心,被自身的寒气和寂寥所驱使,向着遥远的地平线彷徨而去.在地平线的彼岸,有着淡梦般令人憧憬的世界.

⑥秋是寂寞的,因为秋真实.秋将所有的外皮——不用的或必需的——自行剥光.万物赤裸裸地伫立着.说秋并不寂寞的人,那一定是愚钝麻木或厚颜无耻之徒,因为他们对脱衣裸体而立时那种奇妙的无所凭依的苦寂丝毫没有感觉.

⑦为这个落叶的、剥脱的世界平添一层特殊情味的是淡薄而敏锐的阳光.渐渐南倾的日脚和北方来的泠泠的微风,使阳光变得又弱又淡,但因有了极度澄净的天空和大气,这日光非常锐利地直照下来,宛如于真空中一般.这毫无遮挡的光线,是如何将光和影鲜明地投射到地面上的啊!看到这番情景,人们深深感到了秋.落叶上的树影,田亩上的草影,原野上的鸟影,还有,即使是狭小的城镇里,那长满苔藓的庭院里屋宇的暗影,还有那映在格子门窗上的树枝的清荫,所有这一切都和明丽的日光区分得清清楚楚,人们见了会在心中涌起一丝难以名状的震颤.

⑧这震颤正是秋本来所具有的感觉.静谧、澄净的剥脱的世界里,清晰地显现出明暗的区划,直接迫击着人们的心扉.在那赤裸的心里,也鲜明地投射着光与影.人在不知不觉间,进入了凝视自己心灵的专念之中.纯的、不纯的,清澄的、污浊的,所有这一切,都毫不含糊地现出了原形.

⑨这赤裸的凝视的眼,从它自身的性质来说,不是向着未来,而是回顾着本来的自己——肩负着过去的现在的姿影.自然、人、整个秋的世界,都在默默地专念于守护着自己赤裸的身姿.

⑩能够忍受这专注的沉默,并能从中尝到真味的人,只有对他们来说,秋才不是寂寞的、清苦的.这里只有清净的冥想.向着遥远的地平线彷徨而去的灵魂,满怀着原来的憧憬又回归于胸中.这劲健而清新的激情,吹拂了一切杂念,强化了自己的存在感——一种反馈于母胎的存在感.

⑪只有基于这种意义,秋才是可赞美的.那令人想起修道院的祈祷的爽净的黎明,那令人回忆着心灵的恋爱的月明之夜,都丝毫不为任何卑俗之情所玷污,原原本本为人的灵魂所收容.

(摘自《读者》)

18.作者在第①段中写道“提起秋,人们会马上联想到红叶”,作者认为红叶是秋天的标

志吗?为什么?(3分)

19.作者主要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3分)

20.题目是“秋的气魄”,作者认为秋天有什么样的气魄?(4分)

21.第⑤段画线语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22.文章最后一段说“只有基于这种意义,秋才是可赞美的”,“这种意义”指的是哪种意义?(4分)

三、写作.(50分)

23.自然界的山川草木使我们流连忘返;文学作品中的精彩世界令我们心驰神往;家乡的风土人情,丰富的人文内涵值得感悟;课余的琴棋书画,无穷的生活乐趣值得回味.探究,给我们带来发现的惊喜;合作,使我们得到收获的愉悦……花季如诗,生活如画,诗情画意,令人陶醉.

请以“让我陶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从字顺,有真情实感;③不少于600字.

1.D【解析】A项“酿”应读niànɡ;B项“和”应读hè;C项“棱”应读lénɡ. 2.D 【解析】A项:骄—娇;B项:仿—访;C项:玲—铃.

3.(1)“冬天的济南”应改为“济南的冬天”. (2)删去“使”. 4.D 5.C

6.(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2)断肠人在天涯

(3)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C 【解析】李白被称为“诗仙”.

8.(1)①“话说春游”演讲比赛.②出版“走进四季,感受自然”专刊.③“我为冬天拍照”摄影作品展.

(2)走进四季,寻找自然真情.

(3)示例:①万紫千红、姹紫嫣红、柳暗花明、绿肥红瘦.②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③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9.刘禹锡 马致远

10.甲:描绘了一幅开阔辽远而富有生机的秋景图. 乙: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的秋景图.

11.甲:表达了诗人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 乙:表达了作者长期漂泊异乡的寂寞和游子思乡的感情.

12.C【解析】乙诗悲秋是因为词人漂泊无依,甲诗颂秋是因为诗人乐观豁达. 13.春雨 密 亮 细

14.雪后初晴 雪光 雪色 雪态

15.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16.近 远 上 下

17.(1)比喻、排比(2)比喻(3)拟人

示例:(1)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亮、细、密和轻盈的特点.

18.作者认为红叶不是秋天的标志,红叶与秋的本质相去甚远.因为作者认为能给红叶以秋的气氛的,是红叶中缺少活力的部分,只有落叶才是真正的秋之物. 19.无数的落叶、霜打的草丛、淡薄而敏锐的阳光、澄净的天空和大气等.

20.秋是寂寞的,秋是真实的,秋是一个静谧、澄净的剥脱的世界,秋迫击着人们的心扉,

让人们进入了凝视自己心灵的专念之中,净化人的心灵. 21.拟人.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使人感到十分亲切.

22.能够忍受专注的沉默,并能从中尝到真味,感到秋不是寂寞的、清苦的,只有清净的冥想.吹拂了一切杂念,强化了自己的存在感——一种反馈于母胎的存在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