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1年整理)《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2021年整理)《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来源:爱go旅游网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 业绩进步,以下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的全部内容。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5.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素材】

1。搜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 2。搜集文章的写作背景. 3.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1.播放歌曲《五月的鲜花》。(课件播放《五月的鲜花》)

当这优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第三组课文为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带我们一起去缅怀革命先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去感受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的英雄事迹!

二、了解作者、李大钊、写作背景

1。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看注释,再读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一些什么。

交流: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1)课文的作者是李星华,她是李大钊的女儿,文章是1943年写的,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一些事情.

(2)李大钊的被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3)“被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 2.了解革命先烈--李大钊。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乐亭县人.1927年4月6日,张作霖派军警搜查苏联大使馆,李大钊等60余人被捕.28日慷慨就义。(课件出示)

3。了解写作背景。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伐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课件出示)

三、学习字词

1.自学:(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同桌互相检查预习情况。

要求: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交流预习中遇到的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3.学习14个生字.(课件出示重点生字)

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舅”是妈妈的弟弟或哥哥,是男性,所以下边是“男\"字。

4。认读新词。(课件出示词语)

军阀、僻静、恐怖、绞刑、宪兵、肥胖、苦刑、舅老爷、娱乐场、押下去。 指名认读,同学们纠正。 5.解决词语意思.(课件出示) 四、把握内容

自读提示:(课件出示)

1.标注自然段。(共32个自然段)

2.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交流:

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五、布置作业(课件出示作业) 1。熟读课文. 2.会写14个生字。 3。填空.

4。《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是________,写于_______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文章写的是________的事,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牺牲前后的事,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顺序记叙的。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六、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2.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指名回答. 二、品读课文

1.被捕前。

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读书,小组讨论.(课件出示)

●“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从第7自然段父亲的话中的两个问句可以体会到什么?

交流:(课件出示)

●1947年,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课件出示)

●烧掉文件书籍、张作霖要派人搜查、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课件出示) ●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精神。(课件出示)

2。被捕时.

(1)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读书,小组讨论.(课件出示)

作者主要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2)交流:(课件出示)

●第8自然段写到“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敌人还没进屋就先放枪,而且是纷乱的喊叫,可以看出敌人是虚张声势。而“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父亲的“不慌不忙\"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了鲜明对比。

●来的人“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仅仅是父亲和“我\"两个人,敌人却如此兴师动众,也是鲜明的对比。

●那些便衣、侦探的态度也和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对方是“粗暴的吼声\"“满脸横肉\"“冷笑着”。而第17自然段里写到,“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这也是鲜明的对比。

●通过对比,体会到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 (3)指名有感情朗读8—17自然段. 3.被捕后.

(1)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读书,小组讨论。(课件出示) ●“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2)交流:(课件出示)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李大钊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的无比坚强、沉着。

●“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4.被害后。

(1)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读书,小组讨论。(课件出示) ●画出文中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 (2)交流:(课件出示)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四、体会写法

1。出示提示,小组讨论。(课件出示) 请在文中找出和下列句子相对应的句子: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2.交流:(课件出示)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3。总结好处:(课件出示)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深刻。

五、总结全文

1。出示提示,小组讨论.(课件出示)

●通过李大钊的表现,反映了李大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2.交流:(课件出示)

●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六、布置作业(课件出示作业内容) 1.把自己的感想写在小本本上。 2。查找其他革命烈士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局势严重 工作紧张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革命传统教育课文,课文比较长。怎样实现学生自主、老师从旁协助,顺学而导呢?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读,抓住文章的整体脉络,然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悟,体会课文表现的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孩子们体会的比较到位。

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我通过质疑设疑,从而知道学生那些内容不理解,学习重点在哪里,便于有针对性地实施目标教学,使学生能深入浅出地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教学到李大钊同志被捕前的一个段落“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我先指名读,再让学生思考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归纳总结;在教学李大钊同志被捕时,为了让学生弄清他处境危险,我让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体会出“我”的惊慌,敌人的凶残,李大钊的沉着,领悟革命者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英雄气概。读中悟情,质疑导思,使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