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能够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一、运用信息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使得各种技术手段恰当地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促成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为学生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的能力。如图1所示,可以利用多媒体显示汉字的笔划顺序,化静为动,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便于学生记忆。同时,把合体字分成部件,用不同的颜色对比显示(部首是黑色的、基本字是红色),会强烈刺激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感知偏旁部首的概念,学会利用部件识记合体字。这种方法便于学生从中发现、分析、归纳汉字的规律,进行自主识字,进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性。把传统教学的优点与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二、运用信息技术更新课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文学感受能力和语文素养教材中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如《草原》《葡萄沟》《黄山奇石》或《长征》《十里长街送总理》等,然而学生由于阅历有限,对一些时代背景也比较生疏,往往缺乏深切的感受,无法和作者产生共鸣,教学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信息技术带来的强烈的视听感染能力,是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这种局限性得以减弱,提高了教学内容的感染力,为学生提供了形象、丰富的信息,为学生获取知识开辟了更宽广的道路。例如《葡萄沟》一文中提到的阴房的样子及作用,可以用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表现出来,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或氛围,生动、有趣、明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其仿佛身临其境(如图2)。再如学习《蝙蝠和雷达》一文时,学生很难理解蝙蝠在飞行过程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时就使用动画片段来展示这部分内容,化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使学生一看就懂一说就通,不仅起到了为课堂教学排忧解难的重要作用,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三、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6-12岁的小学生自觉性比较差,缺乏耐心和毅力,行为缺乏一贯性。在学习活动中,他们注意力很难集中,爱做小动作。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观察事物时往往更加注意事物整体形象,更多关注学习活动本身的趣味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对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甚至最勤奋的学生,尽管他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努力去识记教材,他也会很快地‘越出轨道’,丧失理解因果联系的能力。”单调的形式,呆板的内容,是无法长久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兴趣对于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古诗语言凝练,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在学习《望庐山瀑布》时,运用课件,就使瀑布的壮丽形象和雄伟气势,瀑布落地的奇特想象一览无余,那瀑布银白耀眼的光泽,那惊心动魄的轰响……让学生兴奋和喜悦,“挂”“落”也得到了很好的理解(如图3)图3《望庐山瀑布》教学课件截图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种媒体资源融为一炉,产生了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为学生提供了多姿多彩的学习环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达到“课伊始,趣易生”的效果。四、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新的课程资源,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语文课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但语文学习却不应局限于课堂。信息技术丰富了语文教学的信息载体和传输渠道,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新的资源。在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引向课外知识的海洋和丰富多彩的生活,这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例如,结合课文学习,制作《长征》专题学习网页(见图4)。学生借助校园网络平台提供的强大的交互能力,自主学习课文,质疑问难,达到读通,读懂并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不仅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广阔无垠的知识世界,而且能够让学生有更加多样性的选择,有利于发挥它们各自的特长,培养他们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