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明理学的精神内涵
——试辩证分析国学复兴与道德重建
东汉末年,儒学权威性被严重削弱;魏晋时期佛道广泛传播,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隋唐时期三教合一,三教并行于社会各领域;唐代中后期,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北宋士大夫掀起儒学复兴运动,至此,理学孕育而生。
理,本义指玉石的纹理,引申义为规律、法则。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北宋时期,程颢、程颐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核心),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二程的方法论是“格物致知”;到南宋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观点是“三纲五常是天理”,“存天理,灭人欲”,在方法论方面,朱熹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总之,程朱理学认为理的本质是世界的本原,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理,理的表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的身上便是人性,而穷理的方法则是“格物致知”。
南宋时期,陆九渊认为“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是理”、“吾心即是宇宙”,反省内心可得天理,穷理的方法是“发明本心”。到明中后期,王阳明则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主观唯心论和“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穷理的方法则是克服私欲,恢复良知。陆王心学的本原:“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寻找,提出“心即理也”,心是万事万物的渊源。
1
朱子学于13世纪20年代就开始传入与中国邻近的日本、朝鲜及越南等国,由于这几个国家当时的社会结构与中国基本相似,因此朱子学在传入后不久便融入了当地文化。
欧洲人知道朱熹是从16世纪开始的,其影响主要在知识界。17——18世纪,朱子学在法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时的孟德斯鸠、伏尔泰等许多启蒙思想家都曾研究过朱子学,并从中吸取营养。康德、叔本华也同样深受朱熹思想的熏陶,尤其是康德,他在《宇宙发展概论》中提出的天体起源假说,与朱熹的宇宙哲学中的“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论”的观点十分相似。
近代,随着华人的不断外移,朱子学开始传播到东南亚的新加坡、泰国及马西亚等国。华人为了把儒家思想传播给下一代,他们在所属国创办华文学校,把《四书》、《五经》列入当地华文学校的主要课程。东南亚的华人还把朱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他们个人发展模式;作为他们“安身立命、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新加坡政府甚至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德具体化,赋予现代化和新加坡化的内容,把其当作一以贯之的治国之纲。
近几年,国学复兴的热潮又一次兴起,国学大师试图借此机会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重建国人道德。社会导向如此,我便忍不住肤浅地尝试辩证分析国学复兴和道德重建的联系:
一. 为何重建——道德的沦丧?
宋明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的核心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在封建统治者的倡导和理学卫道士的鼓吹之下,封建时代的节妇烈女越来越多。这些
1
妇女不仅有夫亡不嫁,从一而终的“节妇”,还有丈夫死后,以死尽节的“烈妇”;不仅有未婚夫死不嫁他人的“望门寡”,还有未出嫁的男方死亡以自杀表明贞节的“烈女”。中国的“节烈”文化,要求妇女为男子守节,守得越苦越好,节得越惨烈越佳。还有三从四德(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缠小脚等恶习,可谓残忍毒害我国封建社会的广大女性。
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妇女的解放越来越全面、彻底,本人愚昧,实不知在女性追求解放和平等权利方面,道德沦丧在哪?
如果单论对人的日常小道德的改善,例如不乱丢垃圾、不在公共场合吸烟和大声喧哗、不侵害他人利益等方面,如果借用国学大力弘扬和提倡,倒是无可厚非,在重建道德的同时也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
但是,如果试图借此想要让社会犯罪率减低的话,在我本人看来是太过理想化的,犯罪嫌疑人的犯罪绝不仅仅是道德沦丧那么简单,在深层次上讲,很大一部分原因应该归结于心理方面的问题。台湾2019高分社会犯罪题材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可以剖析这方面的人性复杂——民众在斩草,政府在除根,媒体在浇水,只有一个人在研究土壤。
二. 怎样重建——认识与反省
人生的多样性造成了思想和人格的多样性。当有人开始反省社会,让我们看到他人身上的复杂性并提倡反省自身的时候,在我看来,是社会的进步。同样以《我们与恶的距离》为例,当鲜血淋漓的残酷现实摆在眼前的时候,我们才会意识到阳光的背面是可怕的阴暗。
在我看来,我们现在的社会,道德没有退步,是社会的发展进步,让人的发展更加多
1
元化和复杂化,对人的道德要求也更高了。在大众传媒的突飞猛进的时代,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接触到了许多阴暗的东西,在没有成熟的是非判断体系的情况下,很容易迷失自我,从而导致“道德沦丧”;另一方面,借助大众传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和反省社会的许多不足之处,并通过一定的途径来唤醒大众的意识。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各种现实题材的影视作品:拐卖儿童如《亲爱的》;女性悲剧如《血观音》;人性探讨如《大佛普拉斯》以及黑色喜剧,小人物的辛酸苦辣《无名之辈》等等。
三. 重建的结果——积极与消极并存
理学家张载的名言几乎可以看作是国学复兴的宣言和提纲:为天地立心(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生民立命(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往圣断绝学(为孔孟等圣人恢复中断的学术传统)、为万世开太平(从而达到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社会安定的目的)。
从积极角度看,我不敢否定道德重建在提倡注重气节品德、爱国情操,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讲求自我节制、发愤立志以及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
但是,辩证的、理性的看,国学复兴并不都是积极的——所谓的专家学者,打着复兴国学、重建道德的旗号,大肆宣扬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现代社会“女德”班的出现以及“杨永信们”大行其道,诸如此类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特别是每每看到没有文化的愚昧父母亲手将女儿送进所谓的“女德班”此类的新闻报道,实在是悲愤交加,痛心不已。
总而言之,国学复兴和道德重建的利与弊需要辩证看待,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用哲学上最普遍的辩证观点来看,就是需要批判、继承、改造,去伪存真,取国学之精华,去传统之糟粕,重建中华之新道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