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空 ●I 浅谈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刘杰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 日照 276826) [摘要]音乐不仅具有抒发情感、陶冶高尚情操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音 乐教育在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字]音乐教育素质教育形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 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09)02(a)一0221—01 音乐,在人类在历史上创造过最为辉煌灿烂的精神财富之一。古往今 来难以计数的优秀艺术作品,都蕴涵着人类最有代表性的深刻哲学道理、 最美好的理想和最丰富的思想感情。以听觉艺术为媒介的音乐教育是培养 人的音乐艺术能力与境界的自由有序的系统活动。它包含着许多智力与非 智力因素的教育。它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音乐教 育能够有效促进人的创新思维,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对于进一步开发大学生的智力与技能,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有着不可忽视 的积极作用。另外,音乐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完美人格的培养,多元化的 艺术生活可以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提倡并开展学校的艺术教育,是破除 “智育”第一的重要手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教霄与道叠教育的关系 在中国的教育方针中,音乐教育常常被放在德育的范畴里,可见音乐 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从古至今,音乐对道德的教化功能就一直 为人们所重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认为音乐对人精神上能够产生影 响,所以具有教育作用。他说:“安上治民,真善于礼,移风易俗,莫 善于乐”,他将音乐作为“文艺”之一加以传授。古代文人将音乐作为 必修科目,提倡“琴棋书画”的全面修养。近代音乐理论家王光祈十分 强调音乐的社会作用,认为用音乐可以唤起中华民族的根本思想和完成文 化复兴运动。音乐理论家青主认为:音乐是“灵魂的语言”或“灵魂 的一种世界语言”,音乐是表现心灵的表现,是主观的创造,并具有改 善人类心灵的功能,在重视音乐内在的情感的同时,强调音乐的思想性、 精神性。 二、音乐教育与美育教育的关系 在许多人眼里“,德、智、体”三育缺一不可但美育却似乎可有 可无的。然而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学生作为审美主体,怎 样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审美知识和审美情趣。教师如何按照音乐教育的 自身规律,发挥音乐艺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的特殊功能。例如:在《我 们的田野》合唱教学中,我潜心挖掘教材中描绘大自然美丽风光的内涵。 为学生创设了感受这首艺术歌曲所表达的意境的学习环境:音乐教室的讲 台前,布满了鲜花绿草。利用现代化电教媒体,投影出巨幅森林画面。 照明灯上布置一些深浅不一的绿色彩条,使教室的光线适度,柔和黑板上 挂着工整,清晰的大歌片,十分醒目。当音乐声起,随之播放从电视中 剪辑下来的描绘大自然风光的录像片断:巍峨的群山、壮观的瀑布、静 静的山谷、缓缓的小溪、山间的野花、林中的小兔……这首艺术歌曲的 形象有静、有动,随之动感不断加强,高潮后力度渐弱到最弱。在这音 与像完美结合的教学氛围中,孩子们的情感为之感动。他们犹如身临其 境,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感受着伟大祖国的名山大河之美妙加上教 一、师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准确漂亮的指挥手势、流畅而富于表现的钢琴伴 奏等,无疑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使他们准确地捕捉到歌 曲的艺术形象,并把自己听觉和视觉的感受,融汇到那有控制的、柔美 和谐的发音中,那起伏的歌声,描绘出充满生机美丽山谷的形象,也表 达了少年儿童对祖国大好山河无限赞美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了儿童的综 合审美素质。 三、音乐教育与智育的关系 现代神经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具有 形象思维功能,有些科学家也称右脑为“音乐脑”,它与创造思维有着 密切的关系。而音乐教育使左右脑平衡发展,对开发右脑发展人的形象思 维,提高人的智能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学校音乐教育不仅帮助学生形象地 认识客观世界,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并且可以让他们的智能得到多方面 的发展,诸如思维、想象、情感体验、审美感观等。如在音乐欣赏和 唱歌时,学生会产生注意、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这能促进学 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让其获得活跃的思维能力:在器乐 演奏中,学生手、脑、眼、耳并用,能提高大脑反应能力和耳手的灵 敏度,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基础上,提高学生理解力、观察力、记忆 力、想象力、创造力。 音乐教育是开发人脑、发展人的完整思维能力的不可缺少的手段。教 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教育对社会发展当然具有功利 性,但这种功利性只能靠人的发展来实现,因为“教育的最终机理在于 人脑的思维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并不在于 功利(包括谋生本领),而是在于人自身的健全发展,在于受教育者具备能 以正确界定自己价值和完整思维,进而推进自己创造的能力。在教育过程 中最难、最核心的问题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 授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美国思想家梭罗认为,知识并不等同 于智慧,知识与审美结合才能形成智慧。 音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瑰宝。在我国大力推 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进一步挖掘音乐财富的潜力,发挥音乐在培养人 的全面素质中的巨大功能,使之充分地参与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工程中 去,是我们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是值得全社会来探 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2]李岚清.音乐艺术人生关于<音乐笔谈>的讲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 [3]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图,图片。或者利用挂图,甚至录像vCD等。使得学生对所要阅读的内 容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背景文化支持。而阅读中,则应立足课堂,活 为学生们订阅英语报、英语杂志。课堂上精讲课文内容,讲解词组、语 法、分析句子结构与段落等等,然后给学生选定的报刊、杂志上的文章 或某一段落,让他们在课外自行阅读并按照老师讲解的方法进行分析,报 用教材。阅读中教师所设计的活动应该以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为目标,视 教材为渠道,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意思 的能力,读懂并抓住大意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阅读时对 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说出每一段的段落大意,并进行语句语篇的讲解分 析,以使学生对文章结构有更清晰的认识。阅读后则主要是及时对学生读 刊杂志上的其他文章则只要求他们进行泛读,并在课内抽取一定的时间来 谈他们课外阅读的体会。 (三)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 课文的教学一般都涉及三个方面的知识,分别是语言知识、阅读技能 和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在教授学生课文的时候,不仅仅只是要求他们认识 词汇,理解字面意思与了解文章故事内容而已,更希望他们能够在教师的 语篇的理解程度进行检查,可以利用课文后附的练习,也可以自行设计, 或检查学生对课文中的事实、情节等表层的理解,或检查学生对课文尝的 理解。使学生挖掘文中内涵,开展创造性思维。 (二)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近年来各种类型各种等级的英语考试都更加注重阅读,阅读的比重在 各种英语试题当中越来越大。新课标也对初中英语阅读技能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这也就反映了阅读的量应该相应的增加,但是阅读的量不应该盲目 的增加。阅读教学中,应该区分精读与泛读,课内与课外,并且使之有 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应该结合教材中的主题,补充各类贴近生活、 贴近时代的课外阅读材料。课内进行精读,并加以细致的指导;课外进 行泛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与开拓学生视野,丰富词汇。例如,教师可以 帮助下欣赏浅显的英语文学作品。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又会加深他们对 文章的理解,甚至会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推理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 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融入到教材的文化内容中去,对比文化现象的异同,适 当介绍英语国家社会制度、历史、民族习性以及价值观等文化现象,进 一步提高他们英语阅读分析的能力,初步培养英语作品鉴赏能力。 [1]李貌:初中英语教师素质调查报告,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5年. 参考文献: [2]晨梅梅,饶辉:探索与变革:转型期的英语教学,商务印书馆, 2004年. 科技博j苞l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