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引领课
——《端午粽》+《端午节思屈原》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米”“立”两个偏旁,学写“午”“叶”。 2.利用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和短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和来历。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粽子图片,师生共同欣赏交流。 2.学习“粽”和偏旁“米”。 (1)学生分享识字方法。 用组词法识字或在生活中识字。
(2)分享带偏旁“米”的字。(粮、粒、粉、粱、粟) 总结:带偏旁“米”的字大多与粮食有关。
在中国有一个传统节日,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粽子,你知道这是哪个节日吗?
(端午节)。
3.引出课题:所以粽子又叫端午粽。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学习“端”和偏旁“立”。 组词识字:端正。
“立”的最后一笔变为提便是偏旁“立”。 分享带偏旁“立”的字:站。
1
5.识记“午”字,辨析:午—牛。
学写“午”字。引导学生观察结构(独体结构)和在田字格中的占格。 写法:注意两横的长短、间距适中,竖是悬针竖,写在竖中线上。 学生练写,评价修改。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朗读课文,自主识字。 出示自读要求:
(1)圈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遇到长的难读的句子,可以
2.检查预习,读好生字。 (1)检查自然段标注。 (2)检查朗读,读准字音。
指名读第1自然段,随文组词识记“节、总”。 指名读第2自然段,随文识记“米、间”。 联系实物图片识记“米”。 组词识记“间”:中间。
指名读第3、4自然段,随文识记“分、豆、肉、带、知”。 组词识记“分、知”。
联系实物图片识记“豆、肉、带”:出示大豆、肉类、海带的图片。 让学生自由交流识字方法。 3.游戏巩固。
通过抢答、开火车等方式检查巩固字词。 (三)指导朗读,品味内容 1.自由读课文。
用横线画出粽子是怎样制作的。(第2自然段) 2.指导朗读,学习方法。
2
多读几遍。
(1)学习第1、2自然段,学会停顿。 教师范读。
指导朗读长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引导学生对长句子内容进行分解,读好长句子。
①问题1:这句话写了粽子是用什么做的?找一找相关的事物。 预设:外面是青青的箬竹叶,里面是白白的糯米,中间是红红的枣。 指导朗读:“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要在“的”后面略微停顿一下。
读准“箬竹叶”的字音。
②学写“叶”字。观察结构和在田字格中的占格。
写字指导: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的“口”要写在横中线上面,右边的横对准“口”的中间,不要太长,最后一笔是悬针竖。
学生练习,修改评价。
问题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粽子的? 预设:先写外面,再写里面。
指导朗读:作者按照由外到里的顺序描写粽子的样子。在朗读这句话时可以抓住“里面、中间”这几个方位词语,把停顿读正确,也可以借助标点符号读好停顿。
学生练习读,指名读。
③利用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
问题3:这么美的粽子放在作者面前,作者的心情会怎样呢?(高兴) 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练习朗读。
方法总结:我们知道了读长句子时要注意停顿,体会心情,下面我们运用刚才学到的读长句子的方法学习后面的内容。
(2)练习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心情,同桌练习朗读,指名读,交流反馈。
3
(3)小组合作读,朗读展示。 3.运用方法,练习朗读。
(1)运用注意停顿和体会心情的方法,学生自由练习读第 3、4 自然段。 用加一加的方法,随文识记“据、念”。 (2)小组练习,交流反馈。 (3)内容交流。
问题1:第3自然段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粽子?(粽子的花样。)
问题2:作者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吗?从哪个词中可以看出来?(美滋滋。) 问题3:端午节我们为什么要吃粽子?(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想象作者吃粽子和分粽子的画面,体会作者的心情,读好第 3、4 自然段。 (四)整合阅读《春天的歌》中的《端午节思屈原》 1.运用方法,读好停顿。
朗读时,对长句子内容进行分解,或者借助标点符号,读好停顿。 同桌互读,指名读,交流反馈。 2.想象画面,体会心情,读好文章。
想象文中描写的画面,体会屈原的心情,读好文章。 3.向家人讲述端午节的由来。
小结:我们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和吃粽子的习俗,其实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饮雄黄酒、赛龙舟等。中国传统的端午节,给我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三、板书设计
端午粽 端午节
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
屈原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