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中国文学接受史研究的思考

关于中国文学接受史研究的思考

来源:爱go旅游网
第27卷󰀁第5期大连大学学报Vol.27No.5

󰀁󰀁󰀁󰀁󰀁󰀁󰀁󰀁󰀁󰀁󰀁󰀁󰀁󰀁󰀁󰀁󰀁󰀁󰀁󰀁󰀁󰀁󰀁󰀁󰀁JOURNALOFDALIANUNIVERSITY2006年10月Oct.2006

关于中国文学接受史研究的思考

洪󰀁雁,高日晖

(大连大学人文学院,辽宁大连116622)

摘󰀁要:中国文学接受史的研究实际上早就开始了,但是,关于这一课题的理论应用、基本原则、一般方法等等问题,至今还很混乱。20世纪80年代初期接受美学被引进中国后,大致经历了理论介绍、尝试运用、理论的中国化、中国文学接受史研究这样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基本上属于纯理论的范畴,第四个阶段才是接受美学具体运用的时期,也是接受美学现实的价值所在。因此,现在必须就中国文学接受史研究所要遵循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深入讨论。

关键词:接受美学;中国文学;接受史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395(2006)05-0017-03收稿日期:2006-03-22

作者简介:洪󰀁雁(1971-),女,大连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高日辉(1969-),男,大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一

接受美学在中国的󰀁接受󰀁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中国文学研究对接受理论的需求。从中国古代文论中发掘

接受美学的思想和观点,认为:󰀁󰀂接受美学󰀁就其思想而言,

[1]

在我们中国󰀁古已有之󰀁。󰀁这样的研究一度非常时髦。这方面的论文有邓新华󰀁󰀂品味󰀁论与接受美学的异同观󰀁(󰀁江汉

首先是理论介绍阶段。20世纪80年代,1983年󰀁文艺理论研究󰀁第3期发表了冯汉津翻译的意大利梅雷加利的󰀁论接受美学󰀁,同年第6期的󰀁文学评论󰀁发表了张黎的󰀁关于󰀁接受美学󰀁的笔记󰀁,1987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这是对接受美学较全面的译介的开始。此后,蒋孔阳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胡经之、张首映主编󰀁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王逢振、盛宁、李自修编󰀁最新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1991年出版)等选译本都把接受美学作为主要内容进行译介。专门研究接受美学的著作有朱立元的󰀁接受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和马以鑫的󰀁接受美学新论󰀁(学林出版社1995年出版)等。

第二个阶段是尝试运用接受理论研究中国文学中的一些问题。比较早的有董运庭󰀁中国古典美学的󰀁玩味󰀁说与西方接受美学󰀁(󰀁四川师大学报󰀁1986年第5期),刘绍智󰀁接受中的󰀁三国演义󰀁󰀂(󰀁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张小元󰀁从接受美学看意境󰀁(󰀁文艺研究󰀁1988年第1期),萧华荣󰀁补󰀁诗󰀁,删󰀁诗󰀁,评󰀁诗󰀁󰀂󰀂󰀂 诗经󰀁接受史上的三个󰀁异端󰀁󰀂(󰀁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朱立元󰀁试论接受美学对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启示󰀁(󰀁复旦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从这个阶段所发表的一些论文来看,文学的接受研究作为文学研究的一极或新的范式已经被学界所肯定,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理论的规范和具体的应用了。

第三个阶段是接受理论的中国化,即或从中国古代文论中寻找支撑点,以补足西方理论在中国文学研究实际中的󰀁话语失调󰀁现象,或对西方接受理论进行新的诠释,以适应论坛󰀁1990年第1期),樊宝英、殷杰󰀁中国诗论的接受意蕴󰀁(󰀁华中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紫地󰀁中国古代的文学鉴赏接受论󰀁(󰀁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唐德胜󰀁中国古代文论与接受美学󰀁(󰀁广东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等等。张思齐的󰀁中国接受美学导论󰀁(巴蜀书社1989年出版)和邓新华的󰀁中国古代接受诗学󰀁(武汉出版社2000年出版)则是这种研究的专门论著。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后,人们对接受美学逐渐摆脱了新鲜感,开始比较理性的研究这一理论,按自己的理解󰀁完善和丰富󰀁接受美学理论。金元浦提出了󰀁文学接受度󰀁这个概念,认为文学接受度󰀁是本文与读者间相互容纳的程度,是达到阅读的最佳审美效果的质的临界点。超过或低于这一度的界线都不能达到最成功的阅读。󰀁[2]金元浦纠正了姚斯等人一元论的错误,从本文与读者双向交流的角度讨论接受的问题,科学性和理论的实际操作性都比较强。刘建军、段建军的󰀁文学接受过程论󰀁对伊塞尔󰀁暗隐的读者󰀁概念进行了发展,认为任何本文都具有诱发接受的作用,󰀁一般艺术文本在整体上都具有预言性质,它们在开端部分就将其整个作品的情感意味作了暗示,又在作品展开的每一环节都预示出下一步的发展趋向。换言之,作品的题目或开头的第一句话就已预言了一种使接受主体深受感动的有意味的形式,此后,作品又不断实现和加深这一预言,这样就使预言不断引起接受主体的期待。󰀁这里󰀁预言󰀁的提法就比伊塞尔暗隐的读者要清晰得多。另外,有人在接受美学理论的启发下,提出了文学史的󰀁四维研究,即作家󰀁󰀁󰀁作品󰀁󰀁󰀁传播󰀁󰀁󰀁接受研究,󰀁[4]还有人󰀁试图从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的实[3]

󰀁18󰀁󰀁󰀁󰀁󰀁󰀁󰀁󰀁󰀁󰀁󰀁󰀁󰀁󰀁󰀁󰀁󰀁󰀁󰀁󰀁󰀁󰀁大󰀁连󰀁大󰀁学󰀁学󰀁报󰀁󰀁󰀁󰀁󰀁󰀁󰀁󰀁󰀁󰀁󰀁󰀁󰀁󰀁󰀁󰀁󰀁󰀁󰀁󰀁第27卷

际,有批判地吸收西方的某些接受理论,以建构具有中国气派的接受方法的话语。󰀁[5]总之,这些工作都是在试图使接受美学更科学、更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并为中国的文学研究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第四个阶段就是接受美学和接受理论具体的运用阶段。从时间上来看,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进入到了这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研究专著多而单篇论文少。如高中甫󰀁歌德接受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王卫平󰀁接受美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金丝燕󰀁文学接受与文化过滤󰀁󰀁󰀁中国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接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陈文忠󰀁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马以鑫󰀁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以及尚学锋、过常宝、郭英德等著通史性质的󰀁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同时,日本学者滕井省三著有󰀁鲁迅󰀁故乡󰀁阅读史󰀁,(该书由日本创文社1997年初版,中译本由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出版,董炳月译。)海外学者用接受美学理论研究中国文学,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本世纪以来,个别作家接受史研究开始有成果问世,像程继红的󰀁辛弃疾接受史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李剑峰的󰀁元前陶渊明接受史󰀁(齐鲁书社2002年)。单篇论文相对较少,辜也平的󰀁读者接受与巴金研究的新视角󰀁(󰀁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和高日晖的󰀁容与堂本󰀁水浒传󰀁在接受链条上的地位󰀁(󰀁中州学刊󰀁2002年第3期)、󰀁明代社会思潮与󰀁水浒传󰀁的接受󰀁(󰀁求是学刊󰀁2004年3期)等,都是研究具体的接受情况的成果。

当然,所谓的阶段是指某一特征的学术研究趋向开始的时间有先后,而并非第一阶段结束第二阶段开始之谓也。比如,现在仍然不断有介绍接受美学和研究接受美学理论的成果问世,所有的阶段在开始之后至今都没有结束。但是,毕竟早开始的阶段因研究较早、成果较多并渐趋成熟,其热度逐渐降低,而第四个阶段正方兴未艾。

文学接受行为的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在各个不同阶段的特点󰀁;󰀁研究古典文学接受的不同类型及其演变󰀁;󰀁总结古典文学接受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古典文学接受主体的构成情况和历史变化󰀁;󰀁考察各个时代对文学接受的制约因素;󰀁󰀂深入探讨古典文学接受与文学发展的关系󰀁;󰀁总

[7]

结古典文学接受的民族特点󰀁。这些讨论对我们研究中国文学接受史都有很多有益的启发,创建中国文学接受史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笔者认为,中国文学接受史研究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必须确立󰀁读者文学史󰀁的总原则。接受美学所以区别于其他文论的根本特征就是以读者为中心,虽然在具体的理论观点上接受美学存在很大的缺陷,但其基本点是我们首先要󰀁接受󰀁的。读者文学史是与文学创作史并列的,此前的文学通史、断代史、流派史、文体史都是创作史,虽然也间或考虑到读者,但不是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为读者建立的文学史。这样,就需要明确接受史研究的视角:不是研究作品如何影响了读者的阐释,而是读者如何阐释作品;不是研究作品具有什么样的功能,而是不同时代的读者赋予了作品什么样的功能。

其次,中国文学接受史的研究范畴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和四项内容。第一个方面是作品阐释史,主要考察历代读者是如何阐释作品的意义的,其中包括文学批评和大众理解两项内容。这是接受美学最基本的要求,无论是探求作者的本意、作品显示的意义󰀁󰀁󰀁这是传统文学研究的基本内容,还是考察读者󰀁赋予󰀁本文的意义󰀁󰀁󰀁这是接受美学的基本原理,或者是分析读者阅读过程产生的意义󰀁󰀁󰀁这是读者反应批评的观点,都是寻求意义,因此阐释及其历史是文学接受史最基本的内容。文学批评是所谓职业批评家的阐释,有的作家或作品的批评文字汗牛充栋,有的则寥若晨星,但其共同点都是以专门的文章、语句、词汇(比如小说评点)为特征,有迹可寻。较难整理的是大众理解的内容,大众的理解在网络出现之前,不是以文字的形式存在的,更多的表现为改编,比如小说改编为曲艺、戏剧,也有绘画、雕塑等民间技艺。第二个方面是影响史,包括作家影响史和作品影响史两部分内容,主要考察具体的作家和作家群体对后代作家的影响,以及具体的作品和流派对后代作品的影响。我们不把有人提出的效果史单独作为一个方面,因为效果是阐释和影响的结果,所以依然属于阐释史和影响史的范畴。对接受史研究的范畴进行界定的意义在于󰀁纯洁󰀁接受史,使文学接受史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比如,要区分中国文学接受史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接受思想,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内容,文学接受史是接受的事实及规律,而接受思想或接受观点,属于接受理论。有人把接受理论也纳入到接受史中,显然是混淆了二者的区别。尚学锋、过常宝、郭英德等著󰀁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中许多篇幅实际上是在介绍接受观念和接受理论。比如其第6章󰀁元明的文学接受󰀁,几乎没有涉及具体的作品阐释,整章都是在介绍当时的接受兴趣和接受观念。当然,为了说明接受史的事实和规律,对某一时期或某个人的接受思想进行分析也是必要的,正如文学史中相应和必要的文学理论内容一样,接受史如何二

现在我们再讨论接受美学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话,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姚斯在󰀁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中劈头就说:󰀁在我们的时代,文学史日益落入声名狼藉的境地。󰀁[6]姚斯的目的是想重建文学史,这当然是每一个文学史研究者所梦寐以求的事,但是,根据我们对接受美学的认识,按姚斯的想法重建的文学史肯定无法取代现有的文学史,即姚斯所谓的󰀁文学事件史󰀁,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文学接受史,以作为文学事件史的补充,形成更加完整的大文学史。我们看到这样的工作实际上已经开始了,但是,正如接受美学还处在不断地被认识和完善之中一样,文学接受史的模式也正处在被认识和形成阶段。

一些学者对中国文学接受史的研究范畴、研究方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陈文忠在󰀁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中提出诗歌接受史研究的方法从效果史、阐释史、影响史三个方面着手,有人认为古典文学接受史的内容应该包括七个方面:󰀁从历时性的角度探讨历代第5期󰀁󰀁󰀁󰀁󰀁󰀁󰀁󰀁󰀁󰀁󰀁󰀁󰀁󰀁󰀁󰀁󰀁󰀁󰀁洪雁等:关于中国文学接受史研究的思考󰀁󰀁󰀁󰀁󰀁󰀁󰀁󰀁󰀁󰀁󰀁󰀁󰀁󰀁󰀁󰀁󰀁󰀁19󰀁

能够排斥接受理论呢?关键是立足点,如果站在阐明接受事实的角度,对某一时期有影响的接受观念进行考察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但如果单独地把某一时期或某个人的接受观、接受思想作为这一时期文学接受的一部分历史来对待,就越出了接受史的界限。对文学接受史研究范畴的界定还要排除󰀁泛接受󰀁的思想,即把作家及作品的整理、传播、研究等等都作为接受的内容来对待,文学接受只是文学研究的一种方式,文学接受史只是文学史的一种范式。

再次,关于文学接受史研究的理论方法,应该批判地继承姚斯和伊塞尔的基本理论,同时吸取其他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及其他理论,并尽可能借鉴中国古代的文学接受思想,对理论采取兼容并包、各取所长的原则。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够涵盖所有的文学现象,接受美学的理论也是如此,不同理论家、不同流派的理论都只能解释文学接受现象的某些方面。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又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悠久,接受情况复杂,简单地套用某种理论是很难解释具体的接受现象的。中国文学批评中的诗话、小说评点有别于西方的批评论文,中国古代著名的小说、戏剧在后代往往被改编成其它艺术形式,这些特殊的接受形式决定了中国文学接受史的研究决不能拘泥于姚斯等人的理论。

们所要做的具体工作还很多,许多重要的作家及作品本身就可以形成一部接受史,如果再算上文体、流派接受史的话,工作量是很大的。但是,这些工作是创建󰀁中国文学接受史󰀁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点󰀁的研究,就很难形成科学的󰀁面󰀁的概括。较符合实际的做法是,首先在多层次、多方面同时展开中国文学接受史的研究,比如诗歌接受史,可以从单篇、单个诗人接受,到诗歌流派,再到某一朝代的诗歌接受,最后形成完整的中国诗歌接受史。对于词、曲、小说等文体的接受研究也可以按这样的方式进行。文学接受作为文学研究的一门新学科,正在逐步确立起它应有的地位,文学接受史的研究也正在蓬蓬勃勃地展开。

参考文献:

[1]童庆炳.中国古代接受诗学[M]//邓新华.中国古代接受诗学.武

汉:武汉出版社,2000:1.

[2]金元浦.论文学接受度[J].河北学刊,1996(5):57-62.

[3]刘建军,段建军.文学接受过程论[J].渭南师专学报,1996(1):49

-53.

[4]王兆鹏.关于文学史学的思考󰀁󰀁󰀁传播与接受:文学史研究的另

两个维度[J].江海学刊,1998(3):142-146.

[5]朱堂锦.从古代文学实际寻找接受方法的话语[J].文艺理论研

究,1997(5):81-87.

[6]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3.

[7]尚学锋,过常宝,郭英德.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M].济南:山东教

育出版社,2000:3-7.

目前撰写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文学接受史󰀁的条件还不成熟,偶有引路先锋出现,但也仅仅是尝试之作。目前,我

OntheHistoryofAcceptanceintheChineseLiterature

HONGYan,GAORi-hui

(CollegeofHumanities,DalianUniversity,Dalian116622,China)

Abstract:AlthoughthestudyofthehistoryofacceptanceintheChineseliteraturestartedmanyyearsago,basicprinciplesand

methodsintheapplicationofthetheoryarestillnotclearenough.Fromtheearly1980stheaestheticsofacceptancewasintroducedintoChinaandinChinaitwentthrough4stages:introduction;trialapplication;nationalization;studyofthehistory.Thefirstthreestagesareconfinedtotheoreticalstudy,whilethefourthistheperiodofapplicationwhichistherealizationofitsvalue.Itisnecessarytoexplorethebasicprinciplesandmethodsthatwefollowinthestudyofacceptancehistory.

Keywords:aestheticsofacceptance;Chineseliterature;historyofacceptanc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