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七单元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集训第五十八课时

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七单元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集训第五十八课时

来源:爱go旅游网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笛声化作民族魂

乔忠延

昆明甬道街边的聂耳故居很平常,三间土木结构的房屋,好在是座两层楼。严格地讲,这不是聂家的祖业,是房东杨家的房产。聂耳就出生于这里。他童年在这里度过,直到十八岁振翅远飞。

进入院落,悠扬的音韵便萦绕在耳畔。不过,那并不是《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而是竹笛吹出的稚嫩音韵。对这笛音,小学课本中有篇文章曾有过还原:“悠扬的笛声飘扬在林间小路上,许多行人被吸引了,都站在细雨中静静地听他吹笛子。”确实,聂耳能把笛子吹得优美迷人,但是,那其实是后来的事,是聂耳勤奋地拜师学习提高技艺的结晶。先前并不是这样,他吹出的声音不悠扬,也不婉转,甚至有些刺耳。教聂耳吹笛子的师傅姓邱,名字如同姓杨的房东一般,没人记得。可是,若是没有他的启蒙教导,就不会有后来响亮于神州大地的聂耳。而且,这位邱师傅还不是音乐教师,只是一位木工。吹笛子是他做木工活儿歇息时的业余爱好。

勤奋好学,让聂耳叩开了通向音乐的门扉。不只如此,勤奋好学也让他叩开了通向知识的门扉。聂耳上学不久后,父亲便去世了,家庭陷入困境,连他的学费也没有着落。母亲卖掉心爱的八音钟才凑够学费,可还缺书钱。在学校里,聂耳长知识,长思想,随着个头的增高,眼界也更加开阔了。他看到祖国积弱积贫,时刻梦想着国家能富裕强大。他把满腔热情寄托于变革,为之呼吁奔走,并鼓动同学和自己一道呼吁奔走。然而,时局能忍受贫弱保守,却容忍不下激进变革,聂耳被列入另册,难以再在昆明待下去,只有告别昆明。

离开昆明后,聂耳飘零到上海,靠在商号当伙计维持一日三餐。不久商号倒闭,聂耳随即失业。是音乐,改变了聂耳的境遇。有一天,他看到《申报》刊出联华影业公司音乐歌舞学校招收学员的广告,身上沉睡的音乐细胞马上被激活了,便去报考。担任主考的音乐家黎锦晖,一眼就看出聂耳身上潜在的音乐天赋,因此录取了他。成为歌剧社的一员后,聂耳如鱼得水,他担任首席小提琴手,但是只要是歌剧社需要的事,他都主动干,时不时还上场演出,要么扮演卖臭豆腐的小贩,要么扮演一身乌黑的煤矿工人。他才华横溢,活泼可爱,大伙儿见他耳朵大,就亲切地叫他“耳朵先生”。叫着叫着,干脆就叫成了“聂耳”——事实上,聂耳的原名是聂守信,此后称聂耳才名副其实。

就在此时,九一八事变发生了。日寇侵犯,东北沦陷。聂耳不再只想着歌唱,他要呐喊!他结识了作家、诗人田汉,参加了革命音乐组织,开始为电影和戏剧创作主题曲和插曲:《大路》《开路先锋》《码头工人之歌》《毕业歌》……聂耳创作了一首又一首明快激昂的歌曲,他要用歌声惊醒沉睡的雄狮,用歌声点燃焚烧侵略者的烽火!

聂耳的激情在蕴积!聂耳的怒火在燃烧!

1935年,一部以宣传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风云儿女》开拍了。这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呼唤共同

抗日的呐喊。剧组在呐喊,聂耳也加入了呐喊——聂耳的呐喊声化作了这部电影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创作于中华民族危难关头的《义勇军进行曲》,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它唱出了抗日救亡时代万众的心声,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后来成为国歌,散发出永恒的魅力。曾经,这浑厚昂扬的旋律,激愤着国人,奋起抗战、抗战,把侵略者赶出国门。如今,这浑厚昂扬的旋律,又激励着国人,奋起建设、建设,把华夏神州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站在昆明甬道街聂耳故居里,听那悠扬的稚嫩笛音。那笛音,经过千锤百炼,最终怒吼出的,是民族魂,中华韵!

(有删改) 【相关链接】

1935年2月,田汉被国民党逮捕入狱,由他创作剧本的影片《风云儿女》开拍。当时,聂耳准备去日本,得知影片《风云儿女》有首主题歌要写。聂耳看过歌词后,立即要求由他进行谱曲。果然,没过多久他就从日本寄回《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谱。不幸的是,1935年7月中下旬,《义勇军进行曲》在银幕上首次响起时,聂耳已溺亡于日本,年仅23岁。

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前后两处写到了聂耳故居的悠扬音韵,前后呼应,反复写笛声的感染力,表达了作者对聂耳的景仰之情。

B.聂耳原名聂守信,因为耳朵大,从小就被人叫作“耳朵先生”,进入歌剧社后,大伙见他才华横溢,直接称他为“聂耳”。

C.聂耳幼年丧父,家庭困顿,交学费都要东拼西凑,然而,聂耳人穷志大,渴盼国富民强,自小立志做音乐家,为国出力。

D.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沦陷,聂耳毅然参加了革命音乐组织,为抗日救亡呐喊,并因此结识了田汉,一起为国歌唱。

※【答案讲评】A (B项,“从小就被人叫作‘耳朵先生’”错,原文是说“成为歌剧社的一员后”,因“才华横溢,活泼可爱……亲切地叫他‘耳朵先生’”;且“直接称他为‘聂耳’”表述也不准确,原文是“叫着叫着,干脆就叫成了‘聂耳’”。C项,“自小立志做音乐家”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到上海后,偶然的机会,聂耳才报考了音乐歌舞学校。D项,“并因此结识了田汉”错,原文是“他结识了作家、诗人田汉,参加了革命音乐组织”,他是先结识田汉,后加入革命音乐组织的。)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聂耳能够迅速为《义勇军进行曲》谱曲,除了他的个人才华外,还因为日寇的侵略,整个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激励了他。

B.因为被列入另册,聂耳去了上海,开始生活并不如意,而改变他人生境遇的是音乐。

C.作为音乐教师的邱师傅是聂耳的启蒙老师,正是因为他的启蒙教导,才有了后来响亮于神州大地的聂耳。

D.位于昆明甬道街边的聂耳故居,事实上并不是聂家的祖业,而是房东的产业。

※【答案讲评】C (“作为音乐教师的邱师傅”错,原文是“这位邱师傅还不是音乐教师,只是一位木工”。)

3.在2010年“两会”上,有少数政协委员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终止现行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以新歌替代之。理由是《义勇军进行曲》已经过时,不符合时代要求,“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提法,早已不合时宜。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示例:必须否决这个建议。①《义勇军进行曲》蕴涵的战斗不屈的民族精神,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②坚持用《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可以促使人民回想祖国创建过程中的艰难,鼓舞人民发扬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热情,把革命进行到底。③虽然时代变了,国歌中的忧患意识不能丢,要居安思危。④《义勇军进行曲》仍在激励着国人奋起建设华夏神州,仍在教育、激发年轻一代人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孙家栋:航天赤子心

宋雅娟

孙家栋的一生与中国航天相连。求学时,他被选派到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制造。1958年,孙家栋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分院从事导弹研究,1967年又被钱学森点将,担任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负责人,从此与中国卫星结下不解之缘。

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对几次关键的人生转折,孙家栋说:“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系列原总设计师戚发轫对这位老朋友敬佩不已:抓大放小,举重若轻;善于综合,敢于决策;大胆放手,勇于负责。

戚发轫的总结令人信服。在研制“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时,为了确保核心任务顺利完成,孙家栋紧紧抓住“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见,看得着”这四个要求,凡与此无关的技术试验,全部取消。也正是因此,中国得以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欧阳自远对孙家栋的这一“特点”感受颇深。他曾和孙家栋、栾恩杰一起被誉为探月工程“铁三角”。

在欧阳自远看来,“孙先生是一个善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高手’。我总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各种技术要求,希望我们的绕月能获取尽可能多的数据。但孙先生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去实现、去完成‘绕’的目标。孙先生常说,科学家往往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而工程师就是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他善于抓住最主要的问题,并且敢于决断。比如说‘嫦娥’什么情况下发射。孙先生认为,安全就发,不安全就不能发,其他因素都不必考虑。因为不安全,什么目标都达不到”。

建设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时,有两条路摆在了大家面前:一是一步建成全球乃至世界主流,但不符合中国实际;二是分步优先建成区域系统,但世界尚未有先例。

中国的导航系统如何建设?孙家栋独具慧眼,提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试验、后区域、再全球”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2000年建成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第二步,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左右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第三步,2020年左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覆盖能力。

“我们为什么要这么搞呢?”谈及当时的决策,孙家栋解释说,“首先,卫星的数量可以少,我们集中精力为我们国家本土加上周边来服务,这是我们经济建设最需要的事情。步子相对迈得小一点,可以摸索更好的经验来推动我们这个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北斗系统优先建设区域组网成功提供优质服务,证明了这条道路的科学性。目前,日本、印度也纷纷采取此种建设方式,中国北斗系统的建设为世界开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的“务实”,在同事和下属的眼中,是搞科学该有的精神。“科研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能求全求大,不能好高骛远。他说话慢吞吞的,但总能运筹帷幄,统领全局,是个睿智的老头。”中科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北斗“女神”徐颖如是说。

孙家栋经历了中国航天的很多个第一。他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在我国成功发射入轨的百余颗卫星中,孙家栋主持研制的多达30余颗。

2009年,孙家栋寿辰时,钱学森给他寄来了贺信,80岁的孙家栋成了钱老口里的年轻人:“您是我当年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听说您今年都80大寿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的祝贺!”钱学森对孙家栋的贡献如数家珍,“您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您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我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希望您今后要保重身体,健康生活,做一名百岁航天老人。”

(摘自光明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家栋曾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制造,学时长达7年,归国后投身于祖国的国防建设。

B.孙家栋原本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分院从事导弹研究,后来进入中国卫星研究领域,成为技术负责人,这个转变是由钱学森促成的。

C.中国北斗系统的建设为世界开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即自主创新发展的同时,与日本、印度等国开展合作,共享研究发展成果。

D.孙家栋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此,钱学森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答案讲评】C (“与日本、印度等国开展合作,共享研究成果”曲解文意,文章只提到中国北斗系统的建设模式,“日本、印度也纷纷采取”,并没有谈到“开展合作,共享研究发展成果”。)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家栋作为技术负责人,能够抓大放小,举重若轻;善于综合,敢于决策;大胆放手,勇于负责,这让老朋友戚发轫十分敬佩。

B.孙家栋在苏联学了7年飞机制造,回国后造了9年的导弹,放了50年卫星……他的人生所经历的这几次“变轨”,都是根据国家的需要进行的。

C.研制“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时,为了确保核心任务顺利完成,孙家栋根据复杂问题简单化原则,取消许多次要的技术试验。

D.孙家栋认为,工程师与科学家不同,工程师要善于抓住最主要的问题,敢于决断,能够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答案讲评】C (“孙家栋根据复杂问题简单化原则,取消许多次要的技术试验”曲解文意,原文是“凡与此无关的技术试验,全部取消”。)

3.本文在选材方面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①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全文围绕表现孙家栋“航天赤子心”这个中心选择材料,突出孙家栋的智慧和对祖国航天事业的贡献。②选取戚发轫、欧阳自远、钱学森等同事、前辈的评价性材料,增加内容的真实性。③选取对重大事件决策的材料,突出孙家栋的领导才能、战略眼光、家国情怀。(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创作的因素较弱,倾吐的欲望很强

雷达以文学评论著称,但他的散文真诚质朴,鲜活泼辣,贾平凹称之“海风山骨,气势裹挟,既擅长对事物作横向的大思考,也善于在寻常物理中提升幽独玄机”“有一种铁的质感”。

“我写散文,创作的因素较弱,倾吐的欲望很强,如与友人雪夜盘膝对谈,如给情人写的信札,如郁闷日久、忽然冲喉而出的歌声,因而顾不上推敲,有时还把自己性格的弱点一并暴露了。”雷达说。

他曾说,真正能够叩响心弦的才是好散文。《黄河远上》就是这样一部好作品。在书中,他还原了与个人经历血肉相连的风俗史、精神史、心灵史,表现了在极限状态下历史的呼吸、人性的残酷与微妙。

中华读书报:《费家营》《梦回祁连》等作品,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有很高的点击率。您认为,您的散文吸引网友特别是年轻网友的秘诀是什么?

雷达:除了在叙述风格上努力做到客观、冷峻、质朴、丰腴外,打通历史与当下,过去与现在,也即实现某种“穿越”,对唤起读者是很重要的。我写的有些东西太久远了,年轻人未免隔膜,怎样引起阅读兴趣,让他们觉得并不久远,而且仍与我们今天的生活血脉相关,是我特别关注的问题。

中华读书报:关于《黄河远上》的编选,您说要让这本散文集“呈现出饱满的感性血肉,要用‘苍茫辽阔,委婉多情’的意境和形象去感染人”,您所理解的“苍茫辽阔,委婉多情”是什么?

雷达:“苍茫辽阔,委婉多情”是上海一位文友程庸对我散文的评语,我比较认可,觉得接近于我的追求。苍茫可能与我的气质,我所写的对象比较契合,大西北本身就是苍茫的。我不但写甘肃,在《新阳镇》《皋兰夜语》《费家营》《梦回祁连》等作中,富有西部特有的地理标识、文化基调与精神底色,陕西宁夏青海新疆我都写过,如《走宁夏》《依奇克里克》《乘沙漠车记》《圣果》等。至于是否委婉多情,我不好说,重要的是发现珍贵的细节,写出人性的复杂,写出别人虽经历过却道不出的感受,亦即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东西。

中华读书报:“真”是我阅读《黄河远上》的第一感受。您自己是怎么看的?您希望通过《黄河远上》这部作品展示给读者什么?

雷达:我同意你说的,“真”是第一感受,真情实感永远是散文的命脉所在。真实是分层次的,表象的真实,较深层次的真实,以及能直抵灵魂引发共鸣、引起疼痛感或撕裂感的真实,是各不一样的。它们取决于作者投入生命的深度,观察、体验、内省的深度,以及艺术表现的能力。这是无法伪装的。

我在取材上没有任何优势。我不是出身名门之后、将相之后,耳濡目染过多少有影响的大事件大人物,能自然而然地写出读者渴望了解的名人逸事、历史传奇及某些秘密。但我认为,我仍然可以告诉读者很多,我这个人,或这颗灵魂,他做什么、有何业绩既重要,也不重要,但他应该是一个真实的、热烈的人,一个复杂的、矛盾的人,一个绕系着文化精神冲突的人,一个心灵在场、注重从体验出发的人,一个与我的年代的生活和心灵紧紧相连的人。

我出生并生活到二十多岁的西部,其情调、风俗、生活场景、文化传统,都有丰富的意蕴,到今天,它仍然是神秘的,被遮蔽的,它们的价值有必要得到彰显。

记不起是哪位哲人说过的,不管是多么大的人物,或者多么小的人物,多么尊贵的人物,或者多么卑微的人物,只要他负载的信息有足够的精神含量,那么就具备了使用散文这一形式的条件,把它们记述下

来就是宝贵的。灵魂的历史比历史本身更鲜活、更耐久。

中华读书报:您曾在《我的散文观》谈到自己心目中的好散文“首先必须是活文”,而非“呆文”。您如何理解“活文”?

雷达:我确实说过喜欢“活文”不喜欢“呆文”的话。比如,一度文化散文成风,余秋雨早期的一些文章,我认为有开创性,走在前面。但后来忽然很多,有的看上去很渊博,但不少是临时从网上书上查的,这未尝不可,可以普及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但罗列太多,掉书袋,性灵就不见了,便“呆”了。还有,中国散文的叙事记人,有极深厚的传统,弄不好它会变成一种模式的重压,也容易“呆”。我想,“活文”恐怕首先得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包含细腻复杂的人性之困和情感矛盾,这种境界和格局,与作家的知识积累、文学素养有关,更与作家的情怀有关。鲁迅先生说,“开掘要深”,这四个字分量很重,够我们消化一辈子。我很看重一篇文章包含着多少生命的活性元素,思维的浪花是否采撷于湍急的时间之流,是否实践主体的毛茸茸的鲜活感受。这些问题都比较复杂,我也在摸索。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对雷达先生谈话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要吸引年轻读者,不仅要形成自己的叙述风格,还要使作品反映的时代与现实生活血脉相关,消除年轻人与作品之间的隔膜,从而引起共鸣。

B.散文要呈现“苍茫辽阔,委婉多情”的特点,需要作者和所写对象的气质都与“苍茫”契合,需要抓住珍贵细节,写出人性的复杂和独特的生活感受。

C.《黄河远上》给人“真”的感受,真情实感是散文的命脉,而真实是有层次高低的,它取决于作者对生活的投入与体验的程度以及艺术表现力等。

D.好散文首先必须是“活文”,要写出“活文”,就要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写出鲜活的生命感受,还要求作家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和文化素养。

※【答案讲评】B (“需要作者和所写对象的气质都与‘苍茫’契合”“独特的生活感受”错。) 2.下列对访谈内容和特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访谈采访者围绕雷达散文特点和散文观设置问题,具体明确,采访语言既表现出简明扼要的新闻语体特点,又表现出礼貌得体的谈话语体特点。

B.受访者雷达既是文学评论家,又是散文名家,其散文真诚质朴,不推敲文字,不遮掩弱点,鲜活感性,体现了“创作的因素较弱,倾吐的欲望很强”的特点。

C.散文集《黄河远上》选材没有优势,但真实描写了中国大西北的地域特点、文化基调与精神底色,意蕴丰富。《新阳镇》《走宁夏》等文收在此集中。

D.谈及散文的鲜活问题时,雷达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先批评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缺少性灵,传统叙事记人散文容易呆滞,再提出了正确的做法。

※【答案讲评】A (B项,“不推敲文字,不遮掩弱点”错,原文为“顾不上推敲,有时还把自己性格的弱点一并暴露了”。C项,“散文集《黄河远上》选材没有优势”于文无据。D项,“批评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缺少性灵,传统叙事记人散文容易呆滞”错,原文为“但后来忽然很多……性灵就不见了”“弄不好它会变成……也容易‘呆’”。)

3.贾平凹称雷达的散文“有一种铁的质感”,你认为这种“铁的质感”表现在哪些方面?以《黄河远上》为例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①内容主旨上,描写的是苍茫辽阔的大西北及与个人经历血肉相连的风俗史、精神史和心灵史,表现了在极限状态下历史的呼吸、人性的残酷与微妙,沧桑沉重深厚。②创作风格上,客观真实、冷峻质朴,创作的因素较弱,倾吐的欲望很强,因而顾不上推敲,甚至暴露自己性格的弱点,大巧若拙,给人沉甸甸的实在感。③阅读感受上,用铁刃一般的笔力剖析文化冲突和人性的复杂,情感真挚,直抵灵魂引发共鸣,引起疼痛感或撕裂感,有感染力、冲击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