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分析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大学高校的扩招以及就业的不断改革,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上越来越热点的话题。面对自主择业以及岗位竞争的巨大压力,为了使自己能更快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许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正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迁。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观念 变迁 问题建议
纵观改革开放3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服从分配、走向开放、自主择业。
第一阶段是指从1978年到1980年代中期的计划遗留阶段,在计划经济惯性的影响下,由于高等教育仍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就业实行的是“统包统分”,由国家包下来分配工作,负责到底。该阶段中国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比较被动、单一。
第二阶段是指 1980 年代中期-1990年代中期走向开放阶段,从1985年开始,我国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分步骤、分层次地逐步进行改革;19年提出的改革目标:在国家就业方针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这一改革将竞争机制引入高校,使毕业生就业逐渐走向市场化。由此,大学生就业的最大变化是“经济地位”成为择业时最优先考虑的因素,超过了执牛耳多年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
第三阶段是指1990年代中后期-至今追求发展的多元化时代,这一阶段的大学生的就业也走向了“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甚至自己创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加人了WTO之后,中国的社会形势发生了改变:我国高校实行扩招,毕业生
人数逐年递增,且又值机构精简,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就业矛盾突出,形势十分严峻。
据统计2000年至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2006年各类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高达410万,2006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已经是5年前的三倍,而从调查的企业2006年招聘大学生的人数来看,并没有和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增长同步。在调查的企业中,只有35.39% 的企业表示2006年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有所增加,而且还有28.03% 的企业表示2006年招聘的大学生人数有所减少,所以从用人单位来看,2006年招聘大学生人数只是有小幅增长,远远落大学生人数的增长。
高校连续7年跨越式扩招造成就业难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已经达到1998年的4 7倍,毛入学率为21%,高等学校在校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而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预计到2010年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规模将达到3000万人左右,比2005年增加438万人。教育部表示小幅度的增加还将继续,今后几年招生增长幅度将维持在3%~5%之间。与这串逐年加大的数字相伴而生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手拿本科、专科文凭徘徊在用人单位门前,久久难以找到工作的机会。
与此同时,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1000万左右,下岗登记800万左右,农村向城镇转移劳动力1000万左右,伴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汇入,劳动力市场上的岗位争夺更加剧烈。区域经济形势不但影响当地的人才需求、人才环境,也容易引起人才流向的不平衡。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城乡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就导致了区域人才需求不平衡以及高校毕业生流向的不平衡。
为了适应现实就业的巨大竞争压力,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正发生着巨大转变。从以前只注重主观的内心标准,变得更注重能否找到就业机会。
首先,在择业标准方面,当代大学生更看重发展前景、施展才干机会、薪酬福利和工作环境。
其次,在就业认识上,逐渐打破机关、事业、企业和国有、集体、个私单位之间的等级观念,“创业也是就业”成为普遍接受的观念。
第三,是在择业意向上,由“重工轻商”转变为“工商并重”,往日不被看好的服务行业也成为择业的热门。
第四,是在职业评价上,政治色彩更加淡化,而是向往适合自己兴趣的职业,把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结合起来。
第五,是在就业地点与父母所在地的距离上,对父母和他人的依赖心理淡化。“考证热”、“外语热”、“出国热”正是这种自主意识强化的证明。
第六,是勇于创业,由被动就业向自主创业转变。2002年共青团青工部主办的中国青年就业创业网正式运行,各地方团组织也相继成立并出台了青年就业与创业的支持平台和措施。
另外,在当今许多招聘会现场,我们也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大学生在求职时简历已由多方投递转变到重点投递;更多地注重薪金待遇而不问薪酬;面对招聘单位已由多条件挑选转变为单条件迎合。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就业与发展以当时社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但总体上这种变迁说明了大学生就业的三个趋势。
一、自主化——主体性越来越强。从三个阶段的大学生就业演变过程来看,就业的主体意识逐步增强,“自主性”越来越突出,既摆脱了国家制度层面造成的社会结构性抑制,也逐步摆脱了父母这一家庭因素造成的微观层面的制约。
二、务实化——政治色彩淡化。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战略地位逐步提升,大学生就业观念上也表现出了经济取向的强化,经济意识普遍增长。大学生随着经济意识强化而更主动地投身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国家“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务实的体现,是质的飞跃。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大学生就业中尤其是大学生考公务员热的“仕途经济”,近几年再掀高潮,说明中国行政系统的经济功能已经与脑体倒挂时期不可同日而语。
三、多元化——选择面越来越宽随着社会变迁与就业形势的变化,就业从单一越来越走向多元,这种多元不仅仅包括就业类型的多种多样,还有“非正规就业”甚至是“不就业”的选择。前者主要表现在职业类型的多元化(如:公务员、科研院所、国企、外企、私企等)以及地理位置(大城市、省城、沿海、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就业途径(选择岗位和自主创业)的多元化;后者主要表现在家庭内就业、自由职业者、自由撰稿人和职业考研族、出国族等。
当然,当今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观念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和分歧,具体表现在:
一、“先就业后择业”还是“先择业后就业”,人们对这两种观点各执一词,而很多大学生在面对这一问题时也通常表现十分迷茫。
二、大学生喜欢“孔雀东南飞”,独独钟情于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所谓“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小地方一套房”,这种现象加剧了区域性人才供需矛盾,导致东部地区人力供给相对过剩;而广大中西部却人才缺乏。
三、大学生薪酬预期仍与企业有差距。很多大学生对自我期望过高,很多时候往往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而导致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
四、大学生对国企、机关单位、外企的青睐形成新的“独木桥”现象。应届往届大学生都对这三类用人单位感兴趣,三者所占比例接近70%,大学生就业选择上“扎堆”现象突出。大学生创业遭遇冷落,是极少数大学生选择。
五、毕业生和企业认为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素质中,对“品德素质”认知差异最大。“.品德”被大学生排在非常靠后的位置,而对企业来说对“品德”的重视仅次于“专业水平”及“沟通能力”。“德才兼备”是企业用人的恒久标准。企业对毕业生“品德”的重视程度远远比毕业生对自身“品德”的重视程度高的多。企业选人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德才兼备;而毕业生更倾向于表现“才”的方面,而对“德”的方面重视不足。
面对一系列的就业观念问题,专家也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1、积极充电,树立自信,保持冷静,不要被就业难吓倒。即使遇到挫折,也应积极调整心态,坚信自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企业和岗位。
2、抛去自己身上天子骄子的光环,正确把握期望值,自己仅仅是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前面是一条不平的工作之路,大学毕业仅仅是职业生涯开始,学习无止境,不要认为自己已经拥有的无数的知识,仅等着用就行,社会和市场在不断变化,知识需要不断的学习,
更新,要适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
3、重视品德素质,不要一天到晚想着耍小聪明,也许会给你带来一时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耍小聪明的才是真正的“愚人”!再说招聘方眼睛都很辣,你的小伎俩逃不过他们眼睛的。
4、多参与用人单位就业讲座或者其它就业讲座建立双方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不能畅通、有效的被大学生了解,这其中缺乏有效沟通的平台。
【参考文献】 中国青年报《纵观改革30年:大学生就业观念逐渐变迁》
《就业形势严峻 大学生如何转变就业观念》
深圳人才网《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广电801 姚丽丽
2008209402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