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三数学复习策略

来源:爱go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三数学复习策略

作者:崔莲花

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30期

高三的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升学压力,学习强度大,教师课堂信息流量大,一个感觉:苦。怎样让我们的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愉悦的体验,达到享受学习的境界,这是我们每位教师所追求的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虽然困难重重,但也不是无路可通。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所得,认为在高三数学教学中应做到以下三重视。 一、学习考纲看要求,钻研课本找标准

《考试说明》是由国家教委考试中心颁发的高考法定性文件,规定了考试的性质、内容、形式等,特别是明确指出了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也就是说要考的知识点及各知识点要考到什么程度均有明确现定。如对于递推数列规定: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顶。另如在不等式部分几何部分均有明确规定,而许多老师还要求学生掌握超纲内容,这们做既加重学生负担,也加重老师负担,偏离了正确的复习方向,当然考不出什么好成绩了,真是“出力不讨好”。因此,在复习中我们要严格按照《考试说明》中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去复习。

大多数师生在高考总复习时把课本扔到了一边,每天抢着本资料“埋头”做题,这也是十分错误的。其一,课本是全国统一的,这不仅仅是内容上的统一,而且定义、定理、公式等叙述上的规范,符号上的使用也是统一的。无论资料上、参考书中怎样叙述,如何使用符号,但课本是标准。其二,许多高考题课本中有原型,即由课本中的例题、习题引伸、变化而来。由此可见脱离课本的复习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以课本为标准,将课本中的题目加以引伸、拓宽、变化,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打好基础。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提倡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

从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以至每年的高考试题来看,虽涉及技巧性的内容,但更多的是对通性、通法的考查。在《考试说明》中,对某些考试内容的要求做了必要的、明确的界定,例如:对圆锥曲线的统一极坐标方程和求解有关两个二次曲线(圆除外)交点坐标问题都不作考试要求,自然使解析几何题目的解题技巧得到了控制,要求使用通性、通法和定义解题。同样,其它内容及要求的调整,也使相应的技巧得到了控制。

同时,高三总复习阶段需完成的任务十分繁重,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向“三基”,投向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通性、通法,做到“练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是十分重要的策略,也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充分重视概念在解题中的应用

数学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数、形本质的集中反映,没有概念也就没有系统的数学知识,解题过程中,除审题时要正确运用概念外,解答过程中,有效运用概念也十分重要; 有些题目直接运用概念求解,比起应用其他手段有时更简单。 2.深入挖掘课本例、习题的复习功能

教材不仅在新授课中要用好,就是在高三复习阶段,也要以课本为主,充分发掘教材中知识的形成过程和例题、习题的典型作用,不断联系基础知识、基本训练,充分体现基础数学的通性、通法在解题中的作用,事实上高考卷中,相当多的题目是对课本基本题目的直接引用或稍做变形而得来的。

三、抓好规范训练,上好试卷讲评课

在平时的练习和考试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形:某学生这题明明会做,可在考试时却得不到分数。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答题时不是很规范而导致计算或其它方面的错误。只有平时规范训练,在考试这种高压环境下才能确保解题的正确率。同时在高三的复习过程中,我们会经常性的上试卷讲评课,它是高三复习课中的重头戏,它不仅对纠正偏差、预防错误、巩固基础、掌握和运用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十分重要,而且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因此在复习中我们有必要重视这方面的训练。

1.由于高考和平时的各种考试,客观化试题的比例相当大,而在解答这些题时,学生养成了在草稿纸上随意画两下,然后连猜带估便了事,由此有的学生便忽视解答题的规范化书写:一是简单题不想写,中档题胡乱写,困难题不会写,运算繁琐的题不敢写;二是由于缺乏良好的书写习惯,解题的逻辑便经常不严谨,思维的跳跃性大、不系统,严重影响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求学生坚持解题“大写”:容易题要略写,大题要细写,中档题要边思边写,错题要改写。这样的长期训练自然能使学生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抓思维易错点,突出典型问题分析

由于学生知识水平、能力的不同,在应用一些概念、性质、定理、公式解题时常忽略解题基本原则,如解对数问题先考虑定义域再变形转化的原则;解指数不等式先固定底,再取对数的原则;解排列组合混合应用题先组合再排列的原则等。忽略挖掘问题的隐含条件而造成解题失误的也很多,如正、余弦函数的有界性,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等号成立的条件,等比数列求和公式中对公比q的要求,一元二次方程有解的条件,轨迹中的范围等都是学生解题中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因此必须通过一些典型问题分析,让学生查找失误原因,以便对症下药,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从而减少失误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