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0期第23卷 No2.2014 vo1.23 傣族“孔雀公主" 故事在佛寺景观中的呈现 刘 朦 (云南大学,云南昆明,650091) 【摘要】 “孔雀公主”故事属于“天鹅处女型”故事之列,经由傣族的原始宗教崇拜及南传佛 教的影响,最终形成了叙事长诗《召树屯》。佛寺作为佛教文化的集中地,客观上促进了民间口传叙 事诗的保存、传播和发展,同时也培养了许多傣族民间叙事诗写作者。随着口传叙事在当代的衰微, “孔雀公主”故事当中的符号意象在佛寺景观中获得了新的呈现方式。 【关键词】傣族; “孔雀公主”;民间叙事诗;佛寺景观 一、“孔雀公主型”故事与 “天鹅处女型”故事 上,占有极早的位置,从故事的情节看来,也是 ‘最原形的’,至少较近原形的”[3】。 《毛衣女》是 “孑L雀公主型民间故事”包括我国云南的 世界上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天鹅处女故事,这已 《孔雀公主》、西藏的《诺桑王子》、印度的 是学者所公认的事实。《鸟》、泰国的《树屯和满诺拉》、缅甸的《雀女 故事中所叙述的人鸟结合的仙女形象,是人 和恋人》、老挝的《淘西吞》,以及它们在各自 类最早对鸟的崇拜反映.雀女不过是以飞鸟作为 区域内的变体,大概有五十多个。孔雀公主故 图腾的氏族或部落的女子。孑L雀,被视为百鸟之 事属于“天鹅处女型”故事之列,丁乃通教授 王,是最美丽的鸟类。孑L雀作为吉祥物,自古以 1987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 来为人们所喜爱。在中国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中,表明含有天鹅仙女母女异文的仙女母题的异文. 与孔雀联系最紧密的,莫过于云南的傣族。所以, 就达4O多篇。[1]刘守华在《比较故事学》里, 汉地的天鹅女到了傣族这里就变异成了孔雀女。把天鹅女故事按情节结构作了综合概括,认为 傣族对孑L雀的崇拜,与其他民族一样,来源于古 有三点是共同要素: (1)远方的羽衣仙女飞来 老的原始崇拜。今天的孑L雀文化,发源于原始的 湖中洗浴,男主人公窃取羽衣与之结合; (2) 鸟文化。傣族被学术界认定为古越人,而越国是 女主人公找到自己的羽衣后飞返回故乡; (3) 鸟文化崇拜盛行的地区之一。但是傣族并不是单 丈夫追寻妻子,重新团聚(也有的从此离异)。 一的崇拜鸟。而是有着多种图腾物。如:版纳勐 【2]天鹅女的故事文字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 龙地区崇拜狮子,景洪地区崇拜象.勐混地区崇 东晋干宝所撰《搜神记》卷十四中之《毛衣 拜狗,勐仑地区崇拜龙,一族中崇拜多种图腾, 女》,钟敬文早在三十年代写的《中国天鹅处女 属于比较罕见的现象。在这些主体崇拜物中,都 型故事》中指出: 《搜神记》和《玄中记》中 没有孑L雀。但是孔雀后来却后来者居上,成文傣 所载的《毛衣女》, “不但在文献的‘时代观’ 文化组成的动物主体之一,这里面有着深层次的 收稿日期:2013-12-12 作者简介:刘朦(1981一 ),女,云南大学,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人类学、民族民间文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人文社科类重点项目“云南少数民族17:I传文学在景观中的当代呈现” (项目编号:2013J060)阶段性成果。 8 刘 朦:傣族“孔雀公主”故事在佛寺景观中的呈现 原因。首先,原始人的生产力低下,想努力改造 物.借以宣传佛教教义故事。从艺术上来看,它 自然,希望自己充满了力量,所以原始图腾崇拜 是一种以具备仁勇品质的正面人物或拟人动植物 的主角一般都是勇武有力的。比如说彝族的虎, 为主角,有着固定格式的系列故事。这种体裁很 佤族的牛,越人的蛇等等。在傣族的崇拜中大象 容易吸收各式各样的民间故事,又很容易穿插佛 也成为傣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因为大象不 家的说教,成为僧侣凡众所共赏的文体。佛教徒 仅是力量的象征,而且大象在驯化后可以为人类 吸收了民间流传的孔雀公主故事,加以改编,于 服务;其次,对孔雀的崇拜应当是与生产力的发 是成为了《素吞本生经》,进入经书,把它的基本 展相伴随的。当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人们才开始 形态固定下来了。与传统的雀女故事相比,经佛 对美丽的事物多加留意,对美的追求才真正多了 教改编的故事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异: (1)男女 起来。今天所看到的关于孔雀的记载,大多数是 封建领主制时期的作品:再加上傣族地处亚热带 物产丰富,历史上长时间处于自给自足的封闭状 态.养成了傣族人与世无争。温柔多情的民族性 格。这些性格因素排斥了强悍的民族图腾,最终 就剩下大象、孔雀和水了。 二、佛寺与“孔雀公主型” 口传叙事诗的传承 傣族的孔雀崇拜并不是古已有之。生产力的 发展是一方面原因,宗教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影响 因素。在傣族的原始宗教中便有对孔雀的崇拜, 当佛教传人傣族地区后,与当地的原始宗教相融 合,产生了新的孑L雀文化。孔雀佛教起源的传说 便是两种文化相碰撞后的结果,在这些传说中, 孔雀来源于佛教。在对中国天鹅女类型故事进行 清理和考察后.陈建宪先生认为孑L雀公主型故事 很可能来自于印度。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进入傣 族的。这个亚型在藏族、蒙古族及泰国、老挝都 有发现。【5】但由于神鸟(孔雀)的崇拜已经是根 深蒂固.所以傣族人民又对佛教文化进行了改 造.形成了具有傣族特色的孔雀文化。 傣族的孑L雀公主故事比起其他类型的天鹅型 仙女故事来说,情节得到扩展变化,主人公的爱 情和宗教、战争等结合起来,在更复杂广阔的背 景上来展开叙述。按照刘守成先生的说法,傣族 叙事长诗《召树屯》所依据的孔雀公主故事便是 天鹅处女故事的第四代【2J。无论从内容、情节安 排,人物塑造方面都更加完整丰满。《召树屯》 以大同小异的各种异文。流传于邻近我国的泰 国、缅甸、印度等国。相关学者考证道,它们均 系出一部包括五十个故事的佛本生故事集.是佛 教故事译述过来的,在不同地区染上各自的民族 生活和文化色彩。所谓佛本生故事,其内容即讲 述佛祖释迦牟尼曾转生为形形色色的人或动植 主人公获得了王子、公主的高贵身份。将荒野间 发生的古朴传说改造成为在金碧辉煌的王宫里串 演的爱情传奇。从而纳入了改编和新编本生故事 的流行模式; (2)穿插宗教宣传。将男女主人公 的悲欢离合同宗教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类故事被渲染了佛教色彩之后,又随着佛 教文化的传播,进入了云南、四川、西藏等地, 形成了《召树屯和兰吾罗娜》和《诺桑王子》。把 《召树屯和兰吾罗娜》和藏族的《诺桑王子》及有 关异文加以比较。可以看到,流传于两个不同地 区的故事,形态十分相似,情节主干也一致,佛 教色彩和异国情调都很浓厚。王国详先生认为, 傣族民间叙事诗《召树屯》是根据《树屯本生经》 改编的。在改编中进行了创造性的变动,使之更 贴近傣族的现实生活。佛经故事“旨在图解教义, 将信徒引向彼岸世界”,而改编后的叙事诗, “则 着眼于此岸。着眼于人的生活。”它们把“虚幻的 佛国天堂改变为纷纭的人世.描写战争,描写爱 情。”其次也增添了对傣族社会生活场景及傣族地 区特有的自然风光的描写。 《召树屯》可视为这 种改编的典型例子,它与《树屯本生经》相比, 其主题、人物、情节均已“脱胎换骨”而傣族化 了。 傣族近代的孑L雀公主故事受外来影响。主要 是指吸收了新的变异,就故事起源来说,其实早 已存在于傣族中间。傣族的孔雀公主故事有多种 异文流传, 《召树屯和兰吾罗娜》、 《猎人与孔 雀》都是人们所熟知的孔雀公主的异文。异文中 有的保持着未受佛教仪式侵染的早期形态;有的 同“佛本生经”中的外来故事更为接近;有的则 更多地融汇了近代傣族人民的艺术智慧,是根植 于本民族生活心理的一种变异。 由此可见。佛教文化对傣族叙事诗的形成和 发展起到较大促发作用,它不仅影响到诗歌题材、 9 刘 朦:傣族“孔雀公主”故事在佛寺景观中的呈现 主题和艺术风格.且对诗歌的传承方式也有所影 附着再到表达当时的社会民生,实属人对符号意 响。佛寺作为佛教文化、傣族文化的集中地在传 义的认识与阐释过程。孑L雀公主型故事表达了当 承民间诗歌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据 时人民在频繁遭战乱之害后渴望结束战乱、恢复 调查,自公元前1569年(傣历931年)西双版 和平与安宁的心声。他们把实现这种社会政治理 纳最高领主(召片领)在景洪建立了第一座佛教 想的希望寄托在贤明的王子和公主身上,赋予他 寺院后.至2O世纪50年代。在上述地区的每一 俩的爱情以崇高的色彩。这样,传统的爱情故事 个傣族村寨都有佛寺。傣族男子中有90%以上 主题便突破了男欢女爱的个人圈子,获得了新的 的人都要入佛寺度过一段时间的僧侣生活,傣族 生命。而在今天,社会背景发生了巨大改变,彼 女子自幼年开始,亦要到佛寺听经、赕佛。可 见,佛寺之于傣族的生活来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 场所。傣族全民信教,佛寺多建于村寨中,与生 活区域不相分隔。数量之多在各少数民族中也是 属于少见的。 那么。佛寺对傣族民间叙事诗的传承究竟起 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根据李子贤先生的看法,主 要存在两方面的影响因素:其一由于手抄本的民 间叙事诗亦被视为“经书”而藏于佛寺,导致了 在民间出现争相传抄、收藏民间叙事诗的习俗或 风尚.这就在客观上促进了这一文学样式的保 存、传播和发展。即便在经历了“十年浩劫”之 后的今天,仍然在民间保存了相当数量的傣族民 间叙事诗:其二是佛寺的“寺庙教育”让很多人 有可能系统了解傣族文化、深谙傣族传统文学及 佛寺文学,提高文学素养。这就在客观上培养了 一批批傣族民间叙事诗写作者。【q 除了上述的因素外,笔者认为佛寺还以自 身的艺术形象保存并传播着这些民间叙事诗,而 叙事诗也在佛寺形象表达中经历了一个符号化的 过程。怀海特说: “人类为了表现自己而寻找符 号,事实上,表现就是符号。”[71。符号是人作为 人存在于世的方式,也是意义活动(表达与解 释)的独一无二的方式。按照索绪尔的学说,语 言本身是一种表意符号,那么民间叙事诗就是由 语言组成的表意系统。通过对孔雀公主型故事流 变的考察。可以得出这样的图示: 天鹅女故事——— 孔雀公主型故事 表意符号经历了由原始崇拜到本民族的意象 10 时意义情境已不复存在.诗中原有的符号意义渐 渐消退.而边缘的符号意义反而会愈加凸显。 三、“孔雀公主型”故事 在佛寺景观中的呈现 “孔雀公主型”故事于佛寺建筑景观上,主 要呈现在两个方面: (一)对孔雀造型元素的吸收 1.整体造型 傣族佛寺一个很突出的造型特点在于重檐单 坡面歇山式顶屋面造型.屋顶庞大陡峻,屋面轮 廓丰富。整个屋顶建成中间凸起。再向两侧分段 分层降低,一般为三层。这种屋面的造型使得屋 顶轮廓变化丰富。并且呈现轻盈展翅的形态,由 整个佛殿屋顶的造型可以鲜明的看出受到傣族竹 楼屋顶造型传统的影响,这和汉族寺庙建筑整体 式重檐歇山屋顶是绝然不同的。 傣族传统屋顶造型相传是受到神鸟的启示。 神鸟在傣族传统神话《建第一座傣族主楼》中有 至关重要的作用。神话中说到在一场灾难性的大 洪水之后,很多动物和人都消亡了。但一条船救 了很多人类和动物.这些不同的人类中也包括傣 家人。洪水退后,傣族的人数又逐渐增多,繁衍 生息起来。一开始,他们都住在山洞里,但因为 人越来越多,山洞渐渐住不下了。于是傣族的智 慧王帕雅桑木底就想办法建造可以遮风避雨的房 子供人居住。但一开始建的棚架式和后来建的狗 坐式的棚子都不能完全遮挡风雨。最后,天神下 到地面变为一只神鸟站立在暴风雨中,不让风雨 袭击。受到神鸟的启示,帕雅桑木底带领众人砍 伐竹木和稻草建起了第一座真正的傣族竹楼。它 四面的斜屋顶就像神鸟向四面伸出的脖子、翅膀 和尾巴。底层架空的柱子就像神鸟的腿脚。总之, 傣族的竹楼整体造型便像一只展翅欲飞的神鸟。 在傣族文化里,孔雀便是他们的神鸟。所以 说,从佛寺建筑的整体造型上来看,就像一只展 刘 朦:傣族“孔雀公主”故事在佛寺景观中的呈现 翅开屏的孔雀,有着轻盈的体态和绚丽的色彩。 2.局部构件 与召树屯订下百年之好。 傣族佛寺是傣族文化最为集中的地方,傣族 在佛寺当中,很多构件都采用了孑L雀造型。 把这里当成他们的活动中心和学校。所以描绘傣 如:雀替常用浮雕的方式雕镂出孑L雀的形状,雕 族民间传说和故事的壁画出现在佛寺的大殿上。 纹精细巧妙,十分优美生动:在大殿基座造型上 不能不说是傣族的独特创造。讲故事是人类保存 也频繁出现孑L雀纹样;戗脊的顶端装有凤、孔 古老文化记忆的一种方式,故事世代相传,增强 雀,有翼的“龙”、狮子、鱼等瓦饰。孔雀在佛 了人们对民族和国家的身份认同感,并且使人们 寺建筑的装饰构件中与龙、凤共同作为吉祥平安 受到相应的教育。然而,随着书写时代的到来, 的瑞兽形象,共同装饰着佛寺。 另外.佛殿是群众听经、赕佛和“滴水” (即“许愿”“诅咒”)的场所,摆有“仪仗”和 各种供品,如纺织品、陶器、竹木器、剪纸等。 仪仗是为了宣扬佛法的庄严而设置.除开类似武 器的形式之外,还有一些图案与题材,其中就有 孔雀图案.在这里孔雀是与宗教故事“果他麻成 佛”相关。相传“果他麻”在成佛前,对他的四 个哥哥说法,他们都相信,并说若“果他麻”成 了佛,他们愿分别赕出他们的头、身体、首、 尾。所以在果他麻成佛后,他的兄长们因实现诺 言:赕出手的缺了手;赕出了尾巴的变成了孔 雀;赕出了头的变成了龙;赕了身体的变成了 凤。仪仗中的手、龙、孔雀、凤,是据此传说而 来。阐 (二)壁画艺术对叙事长诗的表现 傣族的佛寺壁画是佛寺艺术中最为主要的部 分。它直接描绘在寺内墙壁或板壁上,或是画在 布上或挂在寺中。画面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几种: 佛教故事、民间传说、原始宗教图腾形象,以及 反应傣族社会生活的场景。 民间叙事诗为傣族佛寺壁画提供了广阔的题 材,傣族佛寺壁画中有一部分是表现傣族民间文 学的。勐海县勐遮公社老艺人康朗赛画的《召树 屯》之一,是勐遮佛寺壁画中的一部分。它表现 了傣族叙事诗《召树屯》中湖边定情的一幕。勐 板加的王子召树屯在帕拉西神的指引下。来到荷 花覆盖的金湖边,偷看从远方孑L雀国飞来游泳的 七个公主。并深深爱上其中最美丽的七公主南诺 娜。他按照神的旨意拿走了其公主的孔雀衣,使 她无法飞走.他又用真诚和歌声赢得了七公主的 爱情。于是,美丽的七公主南诺娜留了下来,并 口传叙事势必会面l临衰弱,当旧有的口头叙事不 复存在时,便要产生新的方式来替代。佛寺的壁 画无疑是用图像的方式继承了口传叙事的传统, 通过画在壁上的故事来再现古老的传说,正如达 芬奇所说。有时候当“诗歌结巴,雄辩变得麻 木”。绘画就成了“阐释者”[zol。 再者。孑L雀公主型故事的演变与佛教的传人 密不可分,那么壁画《召树屯》便不单单是叙述 一个故事那么简单。它还有着传播佛教教义和接 受人们祭拜的功能。达芬奇在论述绘画与诗歌的 表现能力上说道: “如果你,诗人,描写某些神 的形体,那写作就不会与被画的神受到相同的尊 敬,因为画上的神将继续接受叩首和祷告。各地 的人们将世世代代从四面八方或东海之滨蜂拥而 至,他们讲求助于这幅画,而不求助于书面的东 西。”【 达芬奇认为事实服从于眼睛,而词服从 于耳,与任何其他感官相比,眼睛不易受到欺骗。 这就说明图像比起诗歌更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 也易受到人们的崇拜与尊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符合了佛教宣扬教义的目的。佛寺壁画在保存和 传承口传叙事诗时虽然脱落了很多的叙事因素. 也不能像诗歌一样把故事表达完整,但另一方面 它却依靠图像获得了诗歌无法比拟的神圣性和象 征性。 佛寺不仅仅是佛教圣地,同时也是傣族特有 的一道景观。傣族的佛寺非常具有民族特色,无 论从民族学角度还是艺术造型角度,都具有较高 的价值。在视觉为主导的当今社会,佛寺景观以 其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用图像叙事的方式,使 “孔雀公主型”口传叙事诗获得了新的生命。 (参考文献见第19页) 田铭钊:试析*同志的群众观 题,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的实现路 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面对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 径。*的群众观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特点、新要求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对 本质要求,又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同创 新阶段党的群众工作和社会管理工作具有重大指 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未来的有力 导意义。党中央提出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 保障。 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 再次,*的群众观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 群众观的积极探索。 主义群众观。*的群众观是在总结我党以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节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287. 【2]列宁.社会民主党在俄国革命中的土地纲领.列宁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8:151. 【3]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09. [4]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5. 【5】邓小平.在甘肃省、兰州市干部会议上的报告.邓小平年谱(1904—1974)[M].北京:中央文 献出版社。2009:1353. [6]江泽民.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r,q.人民日报,2004.4.30. 【7】江泽民.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18 ̄219. [8】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会议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 献出版社。2005:404 ̄405. 【9]*.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 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134. [1O]*.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 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127 ̄128. (上接第11页) 参考文献: [1】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2】刘守华.比较故事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388 ̄415. 【3]钱舜娟编.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M](下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55. [4】鹿习健.论傣族的孔雀文化Ⅱ].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22. 【5】陈建宪.中国天鹅仙女故事的类型U].民I;1文学研究,1994. 【6】李子贤主编.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学——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M】.昆明:云南教 育出版社。2001:111~112. [7]转引自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5. 【8]李伟.傣族佛寺中的造型艺术Ⅱ].美术研究,1982. [9】吴平.融合一演变一出新一谈傣族佛寺艺术与外来佛教艺术的关系U].民族艺术研究,1993. [10]wJ.T米歇尔.图象学[M].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35 ̄153.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