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 l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艺术百家2012年第3期总第126期 HUNDRED SCH0OLS IN ARTS 口 文章编号:1003—9104(2012)03—0229一O2 中国平面设计中的传统美术色彩研究 赵娟 (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与美术学院,山西榆次030600) 摘要:现代平面设计的色彩因为直观、迅捷的特点成为视觉传达的要素之一,本文通 过对平面设计中的传统美术色彩进行研究,希望能对实现中国传统色彩的现代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平面设计;传统美术;色彩;文化特征;美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J5O1 文献标识码:A Traditional Color in Chinese Graphic Design ZHA0 Juan (Department ofArtDesign, 咖an University ofTechnology,Jinzhong,Shanxi 030600) 问确立了深厚的心理基础,形成民间色彩观。 2、道家的无色世界 一、中国古代美术色彩体系 道家强调“寡欲”、“淡泊无为”,道家的世界是黑自两色 1、儒家的五色世界 的世界。老子讲“知白守黑”,道家认为“有无相生”,一切事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文化精神、意识形态等自成体系,对 物的发展变化就是“有”和“无”的交替演变,“有”和“无”是事 中国人的色彩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色彩作为中国传统美 物发展的两个极端,以色彩代表为黑白两色。这里的“白”不 术作品的要素之一,也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美术色彩观。殷 同于五色中的白,而是无色、无形。所谓“无色,而五色成焉”。 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关于五色中的四色一赤、白、黑、黄的文 中国水墨绘画受道家色彩观的影响,追求简淡平静的色彩,中 字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尚书》记载:“采者,青、黄、赤、白、黑 国传统水墨绘画中的宣纸为白色,墨色为黑色,黑白两色与其 也,言施于缯帛也。”关于五色的确切记载可见于《周礼・冬官 调和而成的各种灰色,构成了中国水墨画的境界。中国传统 考工记》,提出了五色概念、色彩的对比关系、色彩与时间观和 美术吸收道家的色彩观念,以简练、朴素的色彩表达出“空虚 空间观的结合。 宁静”的气氛。 中国古代的五色体系以五色来概括世间万色,将纷繁的 3、佛家的美术色彩 色彩秩序化、符号化、图式化。西周时期,正色与间色的概念 中国佛教美术色彩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盛唐佛教壁画 被提出,正色即青、黄、赤、白、黑五色,白、黑两色即现代色彩 多用青绿、朱砂加强冷暖色的对比,画面色彩绚丽辉煌。中唐 学中的无色系的两极,赤,黄、青三色与现代色彩学中的三原 时期佛教壁画大量使用土红、土黄和赭石等同类色,画面温和 色基本一致,三色混合得到黑色,三色相减得到白色。问色即 平静。尽管体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但都以金色、黑色、白色 为正色混合后得到的颜色。这标志着中国五色色彩体系的形 等进行调和,在色彩上体现出对“和”的追求,达到“空、无、和、 成,这早于西方色彩体系一千多年。中国传统的五色观念较 化”的理想境界。唐代李思训正是利用这种手法,创立了“金 之西方的三色体系更注重哲学的思辨,将人与人、人与社会、 碧山水”。中国传统美术受到佛教绘画的影响,在色彩上也体 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以色彩来概括。五色体系的建立 现出同样的特色。 推动了中国传统色彩的发展与繁荣。中国古代的五色体系对 古代平面艺术设计的色彩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不仅与中 二、中国传统美术色彩的象征性及其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国古代儒学相结合,以正色象征权威与尊严,以间色象征卑 色彩是对自然界事物的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的体现,同时 微。使得色彩与封建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相结合,色 也是其心理属性的再现。色彩不仅因其特质带给观赏者感观 彩的运用呈现出严格的程式与规范。而且五色体系在中国民 上的美好体验,也以其具有的精神性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色 作者简介:赵娟(1980一 ),女,汉,山西左权人,太原理工大学文学(设计艺术学)硕士,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与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 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设计艺术学,平面设计。 口 赵娟 中国平面设计中的传统美术色彩研究 HUNDRED SCH00LS IN ARTS 彩就被赋予了人类多样的精神情感与象征意义。“色彩象征 本质特点是人以外在色彩环境的普遍性存在反映人的内在色 彩生命本能需要,它不为某些外在色彩表象或一时一事的局 部色彩变化所左右,而是依靠人在自然环境中长期形成的色 高的地位,我国自商周时期就形成崇尚纯色的传统,色彩随时 代发展而丰富,但祟尚纯色的传统没有改变,传统美术色彩的 装饰性主要体现为色彩的纯度较高,多选用鲜艳明亮的色彩, 而且色彩关系多为补色关系。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关系。 2、色彩丰富、对比统一 中国传统美术作品的色彩搭配既要追求对比性,又要追 求和谐性,首先,通过“退晕”和“对晕”手法的使用,对美术作 品的色彩进行转换,明代织锦口诀“水红、银红配大红,玉白、 彩本质积淀。” 色彩成为具有象征性的符号与图式。由联想 而将色彩赋予特定的含义,无论是中国古代艺术设计,还是现 代平面设计,色彩象征意义的运用都是相通的。色彩的象征 性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社会背景,即约定俗成。色彩的象征性 的运用需要对色彩的象征意义的地域性、民族性、宗教性差异 古月配宝蓝”流传至今,通过“退晕”手法的使用,色彩更加柔 有所了解,才可以为不同的受众所接受。 1、色彩成为身份地位、性格、品质的象征 首先,在古代中国,受五行观的影响,色彩的使用有严格 的规范与程式:夏尚青、商尚白、周尚赤,秦尚黑,汉尚黄,以色 彩的五行相克,象征王朝的兴亡更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被 称为炎黄子孙,黄河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五方、五行、五 色、五德中,中央为土黄色,黄色在五行中居于正中,象征中央 政权及国土之义”②,最为尊贵,代表权势、威严。隋唐以后,黄 色成为了帝王的专用色,平民百姓不得践越,否则会引来杀身 之祸。其次,在民间戏曲面具中,对色彩的运用,形成了约定 俗成的法则,“红色忠勇白为好、黑为刚直灰勇敢、黄色猛烈草 莽蓝、绿是侠野粉老年、金银二色色泽亮、专画妖魔鬼神判。” 此外,在传统美术中,色彩成为不同性别的象征:俗语说“红女 绿男”,甘肃陇东地区皮影造型,男子多为绿衣,女子多为红 衣,红色与绿色成为不同性别的象征。 2、色彩在不同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在儒家文化中,黑白两色多为不祥的象征。“黑色是作为 北方和冬天之色,象征着通往极乐世界的道路,它是超越生界 和死界的颜色。” 黑白两色在心理上多给人以肃穆、悲凉的暗 示。在道家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黑白两色作为五方色之 一,黑色是赤、黄、青三色汇合后的最终颜色,是色彩的一个极 端,象征“有”,而白色是另一个极端,象征“无”。黑白两色代 表世间万物的颜色。中国传统美术受道家影响最为深厚,黑 白两色在传统美术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白色在佛家文化中象 征纯洁、吉祥。正因如此,中国古代色彩的象征意义既有积极 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只有对传统美 术形色彩的象征性进行深入分析,留其精华,去其糟粕,才可 以在继承中求发展,实现传统美术色彩的现代化。 三、中国传统美术色彩的装饰性及其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早在先秦时期,韩非子就提出“礼为情貌者饰”,指出人的 性情正是约束人的社会规范。色彩作为传统美术的要素之 一,通过秩序化、规律化、程式化、理想化的特性,来传情达意。 其装饰性不仅体现出美术创作者的精神追求,而且体现出中 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也体现出古代人类的审美思想。这 种装饰性经过历史的发展与演化,形成了一定的规律。传统 美术色彩的装饰性体现在美术作品中,即色彩关系的适宜、形 式化。中国传传统美术色彩的装饰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色彩鲜明、纯度较高 受传统五色观念的影响,正色在传统色彩体系中具有较 和、艳丽,通过调和降低了对比度,色彩关系趋向和谐。其次, 受到佛教绘画的影响,传统美术作品使用黑色、白色、金色、银 色作为间隔色,用以调和对比强烈的色彩,整个画面色彩艳 丽、华贵。这种色彩搭配方法在现代平面设计尤其是在包装 及书籍装帧中广泛应用。 3、简练概括、以少胜多 在现代视觉传达中,作品的色彩优于形而首先被人感知, 设计色彩如果具各了纯度高、对比强烈、简练概括的特性,就 会在纷繁的色彩中引起观者的重视,产生共鸣。因此,将传统 美术色彩的装饰特性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使得现代平面设计 在色彩上既体现出装饰性,又体现出传统的文化意味。 四、中国传统美术色彩的程式化及其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美术色彩在应用的过程中形成了程式化的趋向,色 彩的程式化不仅体现色彩所象征意义的程式化,也体现为色 彩搭配关系的程式化。传统美术作品的色彩与作品相互配 合,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出作品的涵义,作品的色彩关系不是随 意的搭配,而是经过历史的演化积累下来的配色经验。 首先,纯色之间的搭配:中国是一个尚红的民族,红色与 黑色的搭配由来已久,原始社会的彩陶、汉代的漆器、民间的 年画,红色与黑色在视觉上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其次,补色之间的搭配:在现代色彩学中,红色和绿色是 互补色,中国古代就有红色与绿色相配寓意吉祥的传统,在民 间文化中,形成了红色与绿色相配的习惯,“要喜气,红兼绿”。 红色与绿色并置时,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总之,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促进文化艺术的全球化,也促 进了中国艺术设计走向世界。传统平面设计的现代化,平面 设计色彩的国际化也已成为设计师追求的目标。实现平面设 计的传统美术色彩的现代化和民族化既是把中国平面设计推 向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保持中国艺术民族性的重要手段。 (责任编辑:徐智本) ①肖蓝《再识色彩》,《美术向导》,2003年第4期。 ②黄乃慧《汉民族色彩民俗的文化流变》,《继续教育研究》,2003 年第4期。 ③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 142页。 ④王心耀《色彩与文化》,《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 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