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学生同伴交往的现状及教育对策

中学生同伴交往的现状及教育对策

来源:爱go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学生同伴交往的现状及教育对策

作者:陈小清

来源:《江苏教育·心理健康》2017年第03期

【摘要】进入中学阶段,同伴交往渐渐成为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主体,是其身心健康发展及顺利社会化的基本途径。学校应积极开设交往课程,传授交往礼仪和交往技能;丰富课堂教学交往结构;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与帮助,引导中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同伴关系;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构建家校共育的交往教育模式,培养中学生友善、正直、宽容、乐观等良好品性。 【关键词】中学生;同伴交往;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4-0050-03 【作者简介】陈小清,江苏省江阴长泾中学(江苏江阴,214411)教师,一级教师。 一、问题缘由

中学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而社会化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际交往也称人际沟通,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流信息、传达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与同伴、教师及父母的交往。进入中学阶段,青少年对父母和教师的心理及情感依赖日益减少,与同伴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依赖却在增强。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更好地实现个体间的相互帮助,如同伴合作对教师的讲解内容进行分类、解释。同时,个体间能够主动提供与学习相关的有用信息,解答关键性问题,分享学习资源等。被群体接纳的青少年,其行为特征表现为友善、有责任心和较好的人际关系;而不良同伴关系的学生表现出较多的攻击、破坏等外显行为问题和较多的退缩、焦虑等内化行为问题。

在当前重功利的价值取向支配下,承担着向高等学校输送人才任务的中学教育往往以应试为目标,以学科为中心,忽视课堂上同学交互所具有的教育功能,更没把交往教育当成一门重要课程摆在应有的位置上。家长们囿于社会现实急功近利,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孩子智力的开发、知识的获取,导致家庭教育的“学校化”倾向。这一切造成了中学生同伴交往的缺失,加强中学生的同伴交往教育势在必行。 二、原因分析

在学校事故分析中发现,中学生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及课外交往频率较低,这一现象反映了他们人际交往实践的贫乏。原因如下: (一)家庭方面的因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家庭结构的变化。

以前家庭通常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年人与多个儿童构成,非独生子女的社会性在父母、同龄伙伴及兄弟姐妹的三维立体关系中得到和谐发展。现代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儿童失去与同胞间的天然行为往来,家庭中只剩下亲子间的垂直交往,不再有兄弟姐妹的水平交往,儿童失去了争吵打斗、迁就忍让、相互提携、互促共进的成长体验,失去了发展交往能力、解决人际冲突的天然场所。这些孩子一旦走出家庭,其内心虽有强烈的交友需要,却不懂得怎样采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愿望、沟通情感、相互尊重、处理人际冲突。 2.家庭教育观念的偏颇和家校教育的长期疏离。

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一种误区,家长对孩子往往重物质投入,轻精神关怀;重智育,轻均衡发展;重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生活常识的获取。这种教育观念与“鸽子窝式”的居住环境相结合,使独生子女的同伴交往在缺乏交往对象、时空的环境中变得少之又少。家校教育的长期疏离,导致教师对孩子的教育指导思想呈目的性和自发性,家校不一致的教育立场混淆学生的视听,阻碍同伴间交往的多样化和随意化。 3.父母人格、交友方式与行为的影响。

父母的人格特征、交友行为与观念是孩子与人交往的范型,孩子会观察父母的社交行为,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交友方式,建立起交往观念。 (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 1.单一的课堂教学交往结构。

调查发现,学生间的交往严重缺乏,原因在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往。学生虽同处一室,但活动是各自孤立进行的,每个人只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了纯粹的既定课程学习者和课堂群体规范遵守者,其正当的同伴交往需求被忽视,学生们必须在指定的座位上,不得擅自离开;除了齐答或朗读外,整个课堂只能有一个人讲话;学生须先举手,得到允许,方可站起来讲话;学生间的交流、传阅作业等被视为违纪行为。另外,传统的“秧田式”座位排布又从空间上限制了学生间的交往互动。在“秧田式”座位编排的教室中,学生能看到的仅仅是教师和邻桌同学,尤其是后排学生,他们实际看到的只是攒动的人头、肩膀和教师身体的一部分。受空间局限,学生的交往仅限于前后左右几个邻桌,交往范围狭窄、频率低。而绝大多数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环境意识,极少有人会根据课型及内容需要对课堂座位重新编排。

2.与生活世界相脱离的教育文本。

教材是学校教育为儿童提供的沟通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好的“案例”能让学生思考,体味到蕴含其中的思想境界、价值观念,并顺利地内化到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中,转变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生为人处世的信念,指导学生的实际交往行为。然而中学的学科教材,特别是一些人文学科教材,编写大都从一种很高、近乎理想化的精神境界出发,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切入不了学生的经验系统,让学生可望而不可即,教育文本应有的教育之意很难滋养学生的心灵。另外,我国大多数中小学课程结构单一,几乎没有专门关于交往的内容,教育实践中也几乎没有关于人际交往方面的指导性教育活动,更没能向学生提供合适的教材。 3.“应试教育”下沉重学业负担的束缚。

由于“应试教育”将教育的选拔功能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视人的发展为适应选拔的副产品,致使以应试为主要目标的中学教育完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学生同伴间的交往往往被视为毫无意义、浪费时光的“玩耍”。对中小学教师的抽样调查发现,许多教师对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不够重视,少数人甚至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认真读书,至于学习交往,则是他们走上社会以后的事。

三、同伴交往中的教育对策

围绕基础教育价值注重“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重新定位,针对青少年贫瘠的同伴交往实践、低下的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教育必须比以往更加关注学生同伴交往能力的生成与发展。

1.开设相关课程,开展基本交往礼仪和技能教育。

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培养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引领中学生进行良好的同伴交往,应纳入中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学校通过课程进行人际交往教育,不仅包括人际认知教育、健康情绪教育、人格教育,还包括交往沟通技巧教育。学校可立足于德育、历史、语文等文史学科传授有关同伴交往方面的知识,如交往礼仪、沟通技巧、评价自我和评价同伴的方法等;心理健康教育课应在培养学生同伴交往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在解决同伴交往矛盾、疏导交往障碍、排除交往困扰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指导;有条件的学校还可设立专门的校本交往课程,针对本校、本年级、本班同学存在的交往问题,设置切合实际的同伴交往教育课程,站在课程的高度来审视并解决中学生的同伴交往问题。 2.丰富课堂教学交往结构。

学生的交往能力主要是在学校的多种交往活动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和发展起来。面对传统课堂比较单一的交往结构,教师必须摒弃“交往只是向学生传递信息”的错误观念,承认学生在交往中的主体性地位,在课堂精神氛围的营造上、物理环境的布置上为师生间、学生间的交往创设条件。赫斯顿和加纳的研究发现,半圆形和U字形座位排列比传统秧田式座位排列更受欢迎。为此,教师要提高教学环境意识,善于根据课型及教学内容的需要巧妙布置座位,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交往和相互协作的课堂物理环境,并安排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但可以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沟通机会,通过语言表达、辩论分析、质疑等方式共同交流探讨,解决问题。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热心互助、真诚相待、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伙伴关系。许多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活动中,逐步学会了有效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概括吸收同伴经验,从而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优良作风。教师在课堂上利用群体动力学的理论和知识,有意识地安排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使学生在互动和交往的过程中,不但能够更好地学习学科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社交技能,融洽同伴之间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鼓励同伴合作的行为,使学生逐步做到在课堂交往和互动交往中交流感情、增长知识、相互了解,体验与同伴合作时的成就感和快乐感。学生通过同学间的讨论、交流,增加了信息量,在学习交流中相互启发,拓展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增强了广收信息、主动探究的能力,从而得到语言、思维、社会意识和社交能力的培养,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3.通过心理辅导与帮助,引导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中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成熟的心智和情绪化的交往方式很容易造成交往障碍,如恐惧、自卑、孤僻、嫉妒、多疑、自我中心等。学校有义务也有责任对中学生的交往行为进行心理引导和行为训练,提高他们对同伴交往的认识,改善他们的交往能力,促使其形成良好的人格。学校专业的心理教师和心理辅导师应对中学生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障碍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班主任和教师也应采取合理的教育策略;班集体应鼓励中学生同伴之间建立积极而愉悦的伙伴关系,为学生同伴交往提供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使他们获得依恋感、归属感、安全感、幸福感等积极的心理体验,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4.组织丰富多彩的交往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交往。

为促进中学生开展积极的同伴交往,教师除了课堂内的支持、引导外,还要从交往教育的角度设计、组织各种课外交往实践活动,如集会演讲、生日庆祝、假日郊游、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等活动,让青少年在各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和学习中得到自然而真实的反馈,满足其内在人际交往需求,内化各种交往礼仪规范,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交往观念,并借助交往行为的自然后果提高独立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最终实现在活动中学会交往。 5.建构家校共育的教育模式,增进教师与家长间的互动。

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教师和父母分别是学校和家庭中的“社会代表者”,尽管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却承担着共同的教育使命。因此,教师和父母是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天然盟友”,只有建构起家校共育的社会化教育模式,发挥家校教育的合力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学生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校、家长和学生都应重视同伴交往在中学生成长和发展中的作用,引导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进而培养中学生友善、正直、宽容、乐观等良好品性,使他们成为社会、家庭、学校所悦纳的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