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直径竖曲线钢顶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大直径竖曲线钢顶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爱go旅游网
2018年3月第3期 城市道桥与防洪 管理施工139 DOI:10.16799 ̄.enki csdqyfh.2018.03.042 大直径竖曲线钢顶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王建明 (上海羽畅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市201202) 摘要:轨钢管受其特性制约不宜曲线顶管,但受条件限制工程中经常碰到曲线钢顶管。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钢管曲线顶 管管道接头的型式、顶进参数的取值、特殊管节的设置、穿越管线时的沉降控制,以及在施工过程中采用的针对性技术措施 等,克服了各个技术难点,保证了工程的安全施工。 关键词:竖曲线;钢顶管;中继环;顶管施工 中图分类号:TU990.0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9—7716(2018)03—0139一o4 1工程概述 某顶管为双排钢管顶进,顶进长度约为741 m× 2,钢管外径西1 820 mm,壁厚18 mm,为避让深埋 管线,只能从管线下方管经过R=12 000 m曲线后 73#井管中 73—1#井管中 顶入接收井。钢管作为顶管工程的管道已应用比 标高一8.0m 标高一9.7m 较广泛,通常情况下,由于钢管管道接口采用焊接 图1顶管曲线参数及周边环境 形式连接,不具备形成曲线线形的条件,一般情况 按此推算该段顶管曲线段需要特殊管8节(特殊 不采用曲线顶进,但该工程该顶段情况特殊,方案 管型式同中继环)。 经过专家评审可行后采用竖曲线顶进。 2.3曲线段开口量计算 该工程整条管道位于第④层淤泥质黏土,土 73—1#一73#顶段:钢管外径D=I 820 mm,顶 质较均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高。 进长度L=741 m,设计曲率半径R=12 000 m,管 针对本标段顶管的土层性质,采用泥水机械平衡 道长度(5节8 m钢管+特殊管1.5 m)41.5 m, = 式顶管机。该顶管机能平衡切削面水、土压力,有 41.5 m。 效控制地面沉降,操作安全可靠,施工进度快。 曲线段开口夹角: =2sin (1d(2R—D))=2sin 2曲线顶管参数及特殊管结构 (41.5/(2×12 000—1.82))=0.198 17。 曲线段开口量:△=2Dsin( 2)=2 X 1.82× 2.1顶管轴线曲线参数 sin(0.198 17/2) 0.006 3—6 mm 73一l#一73#段顶管总长为741 m, 工作井73一l# 进入曲线段后管道单边张口拉开,钢管处于 开始450 m后进入竖曲线段(向上爬坡),约291 m 单边受力状态,为避免特殊管承插口处钢管与钢 后曲线段完成,曲线段直接顶入73#接收井内,如 图1所示。 管直接接触,承口处设置1 om以上厚度的木衬 垫。 2.2特殊管节布置 特殊管结构型式同中继间结构。 73一l#一73#顶段为竖曲线顶管,管道进入曲线 段长度约为291 m,钢管长度为8 rn/节,曲线段每5 3顶力控制及中继环布设. 节(41.5 m)钢管后面设置一环特殊管(1.5 IIl/节), 3.1 73—1#-73#顶段顶力的计算 地面平均标高为5.0 m,管道埋深日取平均值 收稿日期:2017—11-26 13.58 m。 作者简介:王建明(1976一),男,浙江萧山人,工程师,主要从事 机头外径D=I.85 m,钢管外径D=I.82 m, F 市政工程施工工作。 140管理施工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8年3月第3期 H—D/3=13.58-0.617=12.963 m。 土层的基本参数,整条管道所在土层为④层 土内,因此:r土=16.8 kN/m ,C=10 kPa,q ̄=12.5。。 顶力计算包括到刀盘正面土压力和管道摩阻 力两部分I1_。 3.1.1顶进时刀盘正面平衡土压力计算 泥水平衡设备因机壳泥水平衡正面水压力, 固rf)=r土一r水=16.8—9.8=7 kN/m 。 P主=FOh tg (45。一 /2)一2C·tg(45。一 /2)-- 42.4 kPa P被--t"0h t (45。+qV2)+2C·tg(45。+ /2)= 165.79 kPa P设=P主+2/3(P被一P J:-)--124.66 kPa 3.1.2顶力估计 F--Fo+.厂×L(厂为每延长米管外壁摩阻力, 为 管道长度) 为封闭式工具管迎面阻力: 1T,4·D ·P设。 Fo--订/4·D ·P设=3.14/4×1.85 x 124.66-- 334.919 kN .厂为考虑注浆工艺时管壁外单位长度摩阻力 竹d(其中 为单位面积管外壁摩阻力)。 本段顶管为直线+曲线顶管,由于曲线段采 用特殊管为中继间形式,故不考虑曲线段摩阻力, 直线段 取2 kN/m ,f-厂l竹d=2×3.14×1.82 11.43 kN/m。 3.1.3顶力F控制 顶管工作井的设计允许最大顶力为4 000 kN, 中继环允许顶力为8 000 kN(由18个500 kN的 油压千斤顶组成),对顶管工作坑的最大允许顶 力、管材的允许顶力以及地质情况等因素进行综 合考虑。该工程安全系数为60%~80%。 主顶控制顶力:F=4 000×80%=3 200 kN 中继环控制顶力:F=4 000×70%=2 800 kN 3.1.4顶进距离控制 (1)主顶顶距控制 主顶(此时用主顶油缸推进管道和机头), 因直线段顶距为526 m,超过主顶顶距,摩阻力 取f直=2 kN/m ,主顶顶进时不考虑机头正面土压 力,故F如下: _厂直×L<3 200 kN 11.43×L<3 200 kN 计算值:L<280 1"11" 在顶距小于280 rfl时,或顶力控制在3 200 kN 以下时,可直接采用主顶油缸顶进。 (2)中继问布置 根据前面计算和实际施工经验,1#中继间顶 进中考虑机头正面土压力,要靠近机头,该段顶管 前约230 m处于曲线管道内,中继间距离间距在 49.5 m内,后面为直线管道,中继间距离控制在 280 m内,最后一环与主顶间距离控制在主顶允许 顶距内。综合曲线特殊管布置间距与上述顶力计 算,73—1}}~73#顶管施工中继环布置如表1和图2 所示 表1曲线段中继环设置参数表 顶段 里程 机头至291m 491m 250m 1#+ 。#中继间布置 双管出 图2曲线段中继间布置示意图 3.2中继环闭合 中继环的结构如图3、图4所示。顶管机头进 入接收井后,对中继间两道密封圈之间的专用注 浆孔内压注聚氨脂防水堵漏剂,以防止外侧泥浆 通过中继问渗漏。浆液压注完成,割除多余中继间 肋板、法兰,中继环后壳体前段坡口处直接与前壳 体中部焊接。中继间闭合焊接措施:中继间闭合焊 接采用与钢管组对焊接相同的焊丝。 l 口 / ////////// 1  。170 l68O  3o0 I—。 !  笪 / 1.! .【.! Q 1 5nn 图3中继间结构示意图(施工中)(单位:mm) 内外套焊接处 图4中继间结构示意图(施工后)(单位:mm) 焊接前将钢板表面用磨光机打磨干净,不得 有锈蚀、油渍及其他污迹,对焊接剖口角度不符合 要求的用手提沙轮机修磨。点焊时应对称施焊,其 焊缝高度应与第一层焊接厚度一致。 2018年3月第3期 城市道桥与防洪 管理施工141 4沉降计算及沉降控制 4.1沉降计算 Vel=1『D×口K=3.14 X 1.85×0.015×0.25 0.021 8 m b.长距离顶管每个中继间穿过地层,因其外 径与管道外径不同而引起的地层损失 Ve2= D2× K2 顶管施工过程的沉降量与其失土率基本成正 比例关系,按规定失土率计算其最大沉降量 ( ̄max)可按包络公式估算: = 一式中:D:为中继间外径;n2为中继问外径与管道 l/2.5 i 式中:VI=失土率× (V=2.687 m3为计算管道单位 出土量,机头外径1.85 m);i为沉降槽宽度系数, 外周半径之差;K2为中继间穿过后补浆不足率,补 浆最差时,K 可达O.5,而补浆理想时K O。 当中继环外径与管外径一致时Vc2=O =月_/(、/2订×tg(45。一 /2))=l4.5/(、/2 X 3.14× tg 38.75。) 7.21。其中, 1为超挖量,日为管道 中心深度(此处H=14.5m), =12.5o。 沉降盆宽度B=21V,其中 为影响范围,IV= 2.5 i, =2 X 2.5 X 7.21—36.05 m。 4.2沉降分析 (1)开挖面引起的地层损失 与选用机头类型有关,本公司采用DT式泥水 平衡顶管机头,采用泥水仓平衡正面土压力,大刀 盘切削正面土体,开挖面失土率约在1%,相应的 失土率体积为0.026 m 。 (2)机头纠偏引起的地层损失 工具管纠偏时,其轴线与管道轴线形成一夹 角,工具管顶进过程中的通道为椭圆形,此椭圆面 积与管道外圆面积之差值,即为工具管纠偏引起 的地层损失。 VL=订 %L 式中: %为纠偏角弧度夹角;r为工具管外半径; 为工具管单位出土量。 该工程中, 取0.3。,D=1.82 m,L=3 m, %为相应弧度, 单位长度体积V=O.25 1T d ×1=2.6 m3 VL=叮『 % =3.14 X 0.925 X 0.005 236 tad X 3= 0.045 6 m 失土体积=0.101 9 m3 (3)管道外周环形空隙引起的土层损失 一般机头外径较管道外径大2~4 em,因此机 头顶过后管道外周产生环形空隙,如不能充分注 浆充填,则使周围土体挤人环形空隙,导致地层损 失[2j。 a.机头外径与管道外径不同而引起的地层损失 Vcl=1TD×aK 式中:D为机头外径;口为机头外周半径与管道外 径之差;K为注浆未充满度,压浆最差时K=1,注浆 良好时, =0.2~0.4。 e.相临管节外壁不平整度过大时,引起地层 损失 Ve2=订DP×却KpX 式中:D 为管道外径;ae为相临管节的管道外周半 径的差值; 为注浆不足率,ap<5 mm Kp-J,O, 却>10 mm,Ke:0.5~0(注浆良好可为0);n为穿 过某处地层的管节半径值大于3 mm的出现次数, 可根据管节制造精度及安装精度估计。 Ve2=1TDPXap Kp×n=3.14×1.82×0.001 5× 0.1 X 90=0.077 1 m 环形间隙引起的土层损失 0.045 6+0.021 8+ 0.o77 1=0.144 5 m 总失土体积VI=O.026+0.144 5=0.170 5 m3 综上,本段顶管估算累计失土率=0.170 5/2.6× 100%=6.5% 最大沉降量:6max=O.1705/(2.5×7.21)=9.6 mm 4.3沉降控制措施 因本段顶管施工过程中需要穿越较多地下公 用管线,其对沉降相对要求较高,因此其穿越段失 土率基本按5%以内控制,其余部分失土率可按 9%以内控制。 (1)设备地面沉降隆起与刀盘正面水压力、土 压力有直接关系,本泥水平衡顶管机具有自动平 衡正面土压力、水压力的特点,故正面水土流失引 起的地面沉降较易控制。穿越地物时可根据地面 连续50 m内三个断面的沉降监测点群将正面土 压、水压调整到最佳值。 (2)顶进轴线偏差也会引起较大的地面沉降, 故在顶进操纵时,操纵人员要认真、仔细分析机头 偏差量,谨慎纠偏,确保管道偏差控制在尽可能小 的范围内。 (3)适当控制泥浆排除量同样可降低地面沉降 量,根据经验数据调整出浆量来控制。 (4)认真控制触变泥浆注人量,适当补浆有效 填充管道空隙,也是控制地层沉降的有效措施。 142管理施工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8年3月第3期 5钢管曲线顶进技术控制 (1)机头前、后两只钢壳相套而成,为二段一 铰的焊接钢结构圆筒,纠偏油缸设置在前、后壳体 值,以避免姿态失控的情况发生。 (6)当机头进入曲线段,由专人24 h观察所有 曲线段的管道开口量情况,量测管缝张开量,并随 时插入三夹板(大于环缝大半的部位),以均匀接 口受力,控制开口量;发现接口的结构出现变形和 破坏的隐患时,立即停止顶进,对危险的接口进行 加固处理。 之间,可使前、后两壳体在三维作相对作用后产生 折角纠偏。顶进轴线的偏差与管道顶进阻力、地面 沉降、管道接口的水密性及管道水力条件有很大 关系,根据测量的机头位置数据,结合机头的前后 壳体间折角、机头滚动角、倾斜仪读数,即可算出机 头的现存偏差及发展趋势。 (2)根据发展趋势确定是否需要纠偏。决定纠 偏时动作不要过大,根据管道行程可逐渐放大,如 偏差较大时不可在同一节管道内完成纠偏动作, 应根据机头偏移值计算其偏离角度同纠偏最大机 头折角比较,估算纠偏油缸伸出量,通过一段管道 长度修正偏移值。 (3)在顶管机尾部的过渡环后面的是第一节特 殊管(中继间形式),8 m钢管与第一节特殊管连 接,根据不同曲率半径布置相应的特殊管间距,顶 管施工时中继间作为特殊管能起到纠偏的作用。 (4)顶管机进入曲线段时,为避免机头纠偏量 过大或不足情况下,偏离设计轴线,将机头和过渡 套下部螺栓拧松预留3 mm,并将上半部分螺栓拧 (7)73—1# 73#顶段管道前291 m(曲线段), 曲线段每2 1TI设置一环压浆阀管,即每根管道设 置4环压浆阀管,曲线后200 m每4 in设置一环, 即每根管道设置2环压浆阀管,剩余250 m每8 in 设置一环,即每根管道设置1环,每环压浆孔9O。 均布4个压降球阀。 (8)浆液配制重量比:膨润土:CMC:纯碱: 水=104:1.05:3.05:800 6结语 该工程采用泥水平衡式曲线顶管施工。根据地 质情况配制泥浆,运用压密注浆技术来控制泥水平 衡式曲线顶管施工所引起的沉降,通过中继环的设 置解决了曲线管道的顶进,提高了复杂环境下顶管 的适应性,施工技术的运用效果良好,可供日后同 种工况条件下的泥水平衡式顶管施工借鉴。 参考文献: [1]马.谢尔盖.顶管ITf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2]韩选江.大型地下顶管施工技术原理及应用【M1.北京:中国建 筑工、l 出版社,2008. 紧;在顶管机头进入第二段向下曲线时 ,则应该采 用相反的措施。 (5)以姿态控制曲线图指导纠偏,并确定报警 _ 十中十中● ●中十中十十中卞中中tt中 tt 中 七●● ●● 十中十七十ttt ●中●七●●十卞●十+中●●中● ●十七十十中●t十中●七●●十 ●●●十十tt ■●●中中 (上接第114页) 标准,对堤围建设,要尽可能地达到保护水环境安 全及防洪的需要,避免一些不客观的硬性治理,要 尽量地还河道以自然的本色,保护其周边的生态 环境尽量不在建设中进行破坏。保留或恢复湿地、 河湾,急流和浅滩,为野生的水生与陆生植物,鱼 类与鸟类等动物的栖息繁衍提供方便条件。推广 应用新型护岸、丁坝、鱼道、人工浮岛及生态型的 城市雨洪利用排水系统等技术和产品。要造成一 态治理的含义,在展开对中小河道生态治理的过 程中,尊重自然规律,使中小河流的综合效益最大 化。地方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力度,并且 加强河道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保障中小型河道生 态治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水利工程生态 环境保护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赵强,杜向群.中小河流生态治理探讨【J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O15(3):68—69. 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注意保留江河湖泊天然 的美学价值,体现人文关怀。 [2】徐海巍.加强中小河流生态治理的思路探讨[J1.工程科技,2016(17): 245. 5结语 中小河道生态治理经过大力的发展,已经成 [3】河川治理中心.河道整治中心(日本)滨水地区水设施规划与设 计[M]一E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陈济.关于河道治理的生态水利模式探究【Jj_水利科技.2012(25): l93. 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过 去的监管不到位,所以导致中小河道受到严重的 污染,原有功能退化,我国的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 [5]于德全,丁万峰,于万涛.浅谈中小河流生态治理[J】.科技视界, 2013f311:377. 破坏,所以需要加大治理力度。应该真正的理解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