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加强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张雅聪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化工学院,上海 200000)
摘要:爱国主义是祖国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要素和第一位的价值观。大学生是社会之精英、国家之栋梁,是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承担者,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导力量,肩负着振兴中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所以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势在必行。关键词:大学生;爱国;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8)28-0289-002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种基本精神,是人民对于自己的国家所具有的一种强烈的情感和道德准则。“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等等朗朗上口的诗词道出了无数中华儿女的爱国心声。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历史上,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爱国主义表现形式各种各样,诸如捍卫国家尊严,保持民族大节,心怀天下,维护疆土完整,忧国忧民,眷恋母邦,勇于革新,为民请命,振兴中华,等等。同时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国志士,屈原、岳飞、文天祥、郑成功、陆游、林则徐、毛泽东、周恩来、鲁迅、钱学森……这些数不清的爱国人士很好地诠释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祖国繁荣富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使命,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祖国未来发展的走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中指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好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是贯彻、落实党关于教育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必须解决好的重要课题。
一、爱国主义的内涵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列宁曾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全集》第二十八卷168页)。*总书记在2015年12月30日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
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体现;坚持爱国情怀、创新精神、世界眼光相结合,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突出特征。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2]。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爱国主义有利于国家发展。十八大报告指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的发展需要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需要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发展的中流砥柱,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使其保持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爱国主义精神既是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支持,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3]。大学生作为国家的高级知识分子,其爱国热情有助于促使他们向边远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推动祖国的全面发展。
爱国主义是大学生发展成才的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力的战略资源,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就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而言,主要是由两个基本的方面构成,一方面是思想品德,二方面是智力才能。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决定了他为社会服务的方向和态度,一个人的智力才能体现了他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视为人才。当代大学生,青春朝气蓬勃向上,肩负着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但是部分大学生追求奢华
的生活,爱攀比、爱面子、不学习、自由散漫、随波逐流,归根结底是没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祖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各个阶段,爱国主义从来都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古往今来无数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当代大学生要立志成才,最主要要从爱国主义中吸取精神力量。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个人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发展,需要爱国主义情操来推动。
爱国主义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导向。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环节,正确的思想观念绝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在强有力的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3]。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思想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的发展,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
2014年9月,1名男子穿着印有日本国旗的衣服去泰山,并且衣服上面还堂而皇之地写着:“大日本帝国海军”;2017年8月,4名男子身穿日军军服、头戴军帽,在昏黄的灯光下,站在四行仓库门口合影;2018年2月,2名中国人身穿日军战服,腰跨日本军刀,手举日本太阳旗,在南京紫金山抗日碉堡前,摆各种造型合影,接二连三的事件引起广大人民严厉谴责,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但是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个人人身自由,赞同这一行为。这一现象反映出,部分国民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滋生,人生观发生扭曲。因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大学生了解祖国的过去,认识祖国的现在,展望祖国的未来,以此激励大学生珍重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依托,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加大学生民族认同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89·
智库理论
三、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的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要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运用艺术形式和新媒体,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高校教师将课堂文化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做到全过程育人。高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教师利用课堂教育这一重要渠道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要强化目前各高校开设的《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历史》、《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中的爱国主以内容。其他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以及社会、人文、科学选修课等课程也要加强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使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的国情,熟悉和了解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杰出历史人物和爱国英雄,在学习同时潜移默化地强化爱国主义[3]。
完善立法,保护国格与民族,规范爱国主义。2018年两会开幕以来,会场内外一直涌动着一股浓浓的爱国热情。场外,《红海行动》、《厉害了,我的国》等爱国主义题材影片爆红;场内,38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递交提案,建议制定保护国格和民族尊严的法律,规定对侮辱、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格、中华民族尊严的行为,处以治安处罚,并将严重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格,侵犯中华民族尊严,侮辱民族英雄、革命先烈,或宣扬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及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行为纳入刑法处罚的范畴。人有人格,要尊严;国家也有国格,要尊严;民族也有民格,一样要尊严。作为一名中国人,弘扬爱国主义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当年的于海委员坚持不懈保护国歌,到今天的代表委员纷纷提交议案、提案呼吁立法严惩“精日”分子,两会上的爱国情有力助推着中国法治进程,也促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理性的层面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树立起民族自信。传承红色基因,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邓纯东在2018全国两会期间接受中国青年网专访时解读红色基因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认为在当代中国,传承红色基因是爱国主义的本质。红色基因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程中形成的奋斗、担当和献身精神,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概念最深刻的内涵,是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爱国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通过传统文化、革命圣地、红色文化,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加强青年一代对党史和党的奋斗历程的感受程度,从中读懂我们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加强他们传承红色基因的定力和韧性,防止衰减、缺损、污染,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开展各项实践活动,感受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在社会实践中直观感受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民主生活会、社会实践活动和党员发展等形式,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形成热爱
智库时代
学校,热爱祖国的精神风貌。高校教师要善于策划、引导、组织一系列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开展“热爱中华民族,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举行“品读爱国经典文化”征文大赛以及“中华上下五千年”爱国名言交流会,开展中华历史文脉调研实践活动等等。高校强化各种实践活动,明确督促机制,促使学生愿意参加各类活动,让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升华[5]。
四、结论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至关重要。爱国主义教育不能一阵风,一定要长期坚持不懈,一定要全方位融入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爱国既不能只停留在一般认识上,也不能只停留在个人感情上,必须转化为行动的意志和实践。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张雅聪(1990-),女,助教,【作者简介】
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曲辉.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1-32.
[2]刘亚群.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实现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183.
[3]郭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实施途径[J].文学教育,2008(10):110.
[4]郭天珞,侯全生.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研究[J].成功(教育), 2010(8):134.
[5]宋正文.大学生爱国教育的实施策略[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3):239.
(上接第286页)
能减排、生态文明、效益最大化”等理念下,设计建设实用性强、个性化鲜明、智慧化显著,用户满意度高的智慧校园。这就要求建用各方人员加强协调,依据需求,缩小建用差距,共同促进智慧校园的建设使之满足用户的要求[3]。
(二)以用户为中心,强化内涵建设对信息化深入认识的教学信息化进程要求,智慧校园建设必须在教育目的及先进理念的指引下强化内涵建设: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学与教为中心,优先应用和服务提供。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中,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技术和管理方案,并涵盖校园管理的方方面面,以此构建稳定、灵活、便捷、安全、科学、广泛参与的智慧校园。·290·
(三)以开放姿态,转向创新型人才培养智慧校园的核心是服务与协作,它的建设和应用应该是开放性的,各方共同参与探索智慧教育。智慧校园构建智慧学习环境,为具有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的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促使师生从知识的消费者转向知识的创造者。支持教育由培养知识人转向培养智慧人、培养创造之人,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
(四)依据理论研究,强化顶层设计智慧校园建设的科学性与可行性,需要理论高度的指导与分析,通过诸多理论分析研究来构建智慧校园自身的设计和建设理论。对做好顶层设计对智慧校园建设至关重要,它是促进智慧校园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效率与效益最大化的基础和保证。同时,智慧校园的智慧型设计需要理论层面的探究,需要教育学、设计学、教育信息化等理论的指导。
【作者简介】舒忠(1985-),男,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教研室主任,中级,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CAE仿真。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沙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csskkt24)。
【参考文献】
[1]于长虹.智慧校园智慧服务和运维平台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6):16-20.
[2]哈斯高娃,张菊芳,凌佩等编著.智慧教育(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工业出版社,2017.
[3]于长虹,王运武,马武.智慧校园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5(6):48-5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